我所见到的Joyce Lindorff教授(杂志约稿)
Joyce Lindorff教授是我校(Temple大学,费城)的早期键盘老师,兼教“巴洛克键盘作品本真演奏”与“古典时期键盘作品本真演奏。”(“performance practice”我不知该如何翻译,姑且译作本真演奏吧。)我第一次与她接触,正是在她的“巴洛克键盘作品本真演奏”课上。
像所有教理论的老师一样,她会开给我们一个书单,并且规定每堂课的阅读材料。书单里的书,当时的我,不到非看不可的时候是从来不看的;每堂课的阅读材料,我也只是在上课前半小时草草地浏览一遍,足以应付课堂讨论即可。我的理论是,我是来学弹琴的,不是来读这些材料的。另一个潜在的原因是,以我的英文阅读水平,读完这些东西至少要花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呢。而且这些大部头的书,我看不了几页,瞌睡虫就来了。
同学中也有埋头仔细阅读每一份材料的,也有连上课的时候都打瞌睡的,不一而足。弹指一挥间,三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些人现在绝大多数也都毕业了。
记得当年结业的时候,人人都需要写一篇论文。人家都是写一些正儿八经的课题,比如“Adagio之探讨”,比如“斯卡拉蒂奏鸣曲风格的转变”等等,我却凭着小聪明写了一篇令大家满座皆惊的文章,论证的是:巴洛克的键盘演奏家在当时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听众,然而他们却自得其乐,其乐融融。比如,CPE巴赫(这个其实有点超出巴洛克时代的范围了)认为clavichord音色很优美,还能揉弦,可惜音量实在太弱,所以他喜欢自己“独乐”,或者为少数几位密友演奏。记得我在论文里说,CPE的境界高则高矣,比起我们国家弹无弦琴的陶渊明来说,毕竟还差了很多。“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老只有得到“意”就可以了,是不是有弦都无所谓。
这篇现在看起来漏洞百出的文章,当时居然也引起了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辩。我想Lindorff心里是明白的,阅读量如此少,基础如此糟糕的一位外国学生如我,(学这门课前,我连Frescolbaldi是谁都不知道!)又能写出什么好论文来呢?我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她也给了我不错的成绩。现在想起来,挺对不起的Lindorff教授的。
另外一件现在想起来挺对不起她的事情是,有一次上课的时候,Lindorff教授还特地带了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徽,(她在上音做访问教授所得)等着我去发现,我居然坐在她对面三个小时,愣没有发现。
第二个学期的“古典时期键盘作品本真演奏”,我也是一如既往地混,直到听到一位同学用fortepiano(就是早期钢琴)演奏贝多芬第三奏鸣曲的慢乐章。我承认我是被震住了,因为我没有想到早期钢琴的声音可以那么好。
现在想起来,我对于林乐诗这些课程的态度的转变,那次聆听经历是一个转折点。
后来我又在我们学校的fortepiano专家Lambert Orkis的一场音乐会中,对这种乐器有了更深的认识,当时就决定开始学习这件乐器。从此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精彩的旅程。
我学习fortepiano的时候,一开始很顺,但逐渐就碰到了很多头疼的问题。不错,一开始打动我的的确是fortepiano的声音之“美”,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对于fortepiano演奏者来说, “真”才是真本事。“真”比什么都重要(比如,现代钢琴声音持续久,很多问题都能掩盖。到了Fortepiano那里,就水落石出了。很多本来可以混混的问题,你就必须拿出一个鲜明的态度。)――而且,个人认为,最真的一定是最美的。真而不美,只是因为没有弄对。你既然选择了莫扎特,贝多芬的乐器,那就说明你多少有“还音乐本来面目”之精神。既然你要还音乐之本来面目,你还必须要研究乐谱。那么缺乏研究乐谱的必要技能,你就得不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些必要技能的缺乏,使我在“主观瞎弄”的怪圈里兜了起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除了把手指练练快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作为一个音乐家来说,灵感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那些基本生存技能,灵感只能是空中楼阁。基本生存技能都是一些很基本,很现实的问题。比如,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的作品中,加点的跳音怎么弹?加一个实心三角的顿音怎么弹?加点的跳音上如果有连线,又该怎么弹?顿音上有连线又怎么办?作曲家写的踏板记号里面有休止符该怎么办?Adagio是不是只要慢就可以了?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如果出现了Andantino,那应该是比Andante慢还是快?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同吗?这些问题中,就属连线的问题最大,最多。
终于有一天,我不经意间发现,原来这些问题中的绝大多数,Lindorff教授的那两门“本真演奏”课中都讨论过了。(讨论未必得出什么结论,因为很多问题本来就是开放式的。但是讨论过,研究过,想过,与没有讨论过,没有研究过,没有想过是大不一样的。)就算没有讨论过,她当年开的那些书单与阅读材料中也都有答案!一切困扰我的这些问题,这几本书中几乎都有涉及,几乎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其实,在此之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图书馆,然而只是越来越迷糊,因为我无法在一书架一书架的文献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绝大多数学者的结论,有些是由于时代所限(比如尊敬的早期键盘的先锋――巴杜拉斯柯达的很多结论),有些是由于个人喜好所限(比如尊敬的音乐学家Charles Rosen的很多结论),有些是由于个人道德品质所限(此类人物就不列举了),往往都是靠不住或者不可行的。
Lindorff教授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她法眼如炬,拿出手的材料都是最简捷而相对正确的。其实我想这也并不是说她个人的法眼有多厉害,她其实是站在了很多高人的肩膀上。她曾经在Cornell大学――一所以理论极强的学校――教过键盘理论,又在美国一个很权威的早期键盘协会――东南协会――浸了30多年,所以她接触到的学者都是美国在这些方面的顶尖专家了。然而她还是会经常提醒我,“你要当心,这些材料基本对,但是其实有时候也很主观。”――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现在我几乎每看到什么值得怀疑的材料,或者很有意思的材料,都会问问她,这个作者可信不?而她从来都会给出很可信的答案。
我的天,在我修她这两门课的时候,连什么是“performance practice”都不知道呢!现在等到真的要用的时候,才发觉其实很多东西都没有学到。基于上述原因,我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再旁听一次这两门课。Lindorff教授很仁慈地同意我旁听。“这一回,你一定会真学到东西,而且知道怎么用了!”
Lindorff教授与中国的渊源很深,她与丈夫都是中国迷。她选择了Teodorico Pedrini――一位康熙年代在北京的传教士与官员作为研究课题,办公室里还挂着这位洋大人身着清朝官服的画像。她曾经放弃在Cornell大学的教职,就为了来中国教书,于是在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香港,台湾等地教羽管键琴,并和各地交响乐团合作。――这些都是90年代早中期的事情了。她的中文名字我觉得起得特别好,叫林乐诗。Joyce这个名中的“Joy”的意思是“乐”,余下的“ce”又可以近似发“诗”这个音。
作为一位羽管键琴演奏家,与钢琴家不太一样的一点就是,你必须学会怎么调音与整修乐器。因为羽管键琴的状态比起钢琴要不稳定很多,专门的调音师却要难找得多。林乐诗在这方面就很在行。特别是当年在中国的时候,由于好的羽管键琴调音师几乎完全没有,所以什么都要自己来,结果她的每个学生都学会了调音的手艺。
作为一位羽管键琴演奏家,自己搬运乐器也是很重要的。林乐诗对此也很在行。她自打年轻的时候开始,就经常一个人开一辆大车,与她的羽管键琴一起在美国各地演奏。一个女子带着羽管键琴全美国兜,颇有落单的吉普赛人的感觉。最近,我与林乐诗一起体验了一把这种感觉。我们都要参加上文提到的东南早期键盘协会的年会,于是她带着羽管键琴和我,来回1600多英里,单程15小时。(羽管键琴必须放在我的前面,因为如果没有我,她照样带着琴去;如果没有琴,她就会做飞机去。)回来花了16小时多一点,因为有一段时间她要把车停下(就在高速公路上停着,打着双黄灯)接受某古典音乐电台的现场专访。一路上除了吃饭加油之外不休息。我没有摸过方向盘的人都觉得累,她精神却一直很好。一路上教授跟我不停地聊天,听唱片,我学到的东西大概足够两个学分了。(加上交通堵塞以及走错路的额外时间,可以够三个学分。)
然而有一天在上海,她却见识了另一种境界的搬运高人。有两个搬运工,用的是黄鱼车(人力三轮车),轻松地将她的琴从音乐学院搬到了商城剧院。(当年一个上海一个很棒的演奏古典音乐的场地,不知道如今尚在?)林乐诗至今觉得不可思议。
就是这样一个人,随时随地在那里给你提供各种帮助。林乐诗可以在我的音乐会前需要睡觉的时候,变出一个枕头和一个瑜伽垫子。可以为我联系学校的影视系,请他们的教授过来为我的音乐会录像录音。可以在我的重要音乐会前,给我上五六个小时的课(对于可以开车15个小时不休息的人来说,这是小菜一碟了。)――她从来不管我要学费,而她其实根本就没有义务为我上小课。还可以为我到院长那里去争取到了去别的城市开音乐会,参加音乐节和协会活动的全额资助。
我感觉林乐诗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我的进步,特别是在一段时间不见之后看到我的突破。真是一个纯粹的老师和音乐家。
像所有教理论的老师一样,她会开给我们一个书单,并且规定每堂课的阅读材料。书单里的书,当时的我,不到非看不可的时候是从来不看的;每堂课的阅读材料,我也只是在上课前半小时草草地浏览一遍,足以应付课堂讨论即可。我的理论是,我是来学弹琴的,不是来读这些材料的。另一个潜在的原因是,以我的英文阅读水平,读完这些东西至少要花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呢。而且这些大部头的书,我看不了几页,瞌睡虫就来了。
同学中也有埋头仔细阅读每一份材料的,也有连上课的时候都打瞌睡的,不一而足。弹指一挥间,三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些人现在绝大多数也都毕业了。
记得当年结业的时候,人人都需要写一篇论文。人家都是写一些正儿八经的课题,比如“Adagio之探讨”,比如“斯卡拉蒂奏鸣曲风格的转变”等等,我却凭着小聪明写了一篇令大家满座皆惊的文章,论证的是:巴洛克的键盘演奏家在当时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听众,然而他们却自得其乐,其乐融融。比如,CPE巴赫(这个其实有点超出巴洛克时代的范围了)认为clavichord音色很优美,还能揉弦,可惜音量实在太弱,所以他喜欢自己“独乐”,或者为少数几位密友演奏。记得我在论文里说,CPE的境界高则高矣,比起我们国家弹无弦琴的陶渊明来说,毕竟还差了很多。“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老只有得到“意”就可以了,是不是有弦都无所谓。
这篇现在看起来漏洞百出的文章,当时居然也引起了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辩。我想Lindorff心里是明白的,阅读量如此少,基础如此糟糕的一位外国学生如我,(学这门课前,我连Frescolbaldi是谁都不知道!)又能写出什么好论文来呢?我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她也给了我不错的成绩。现在想起来,挺对不起的Lindorff教授的。
另外一件现在想起来挺对不起她的事情是,有一次上课的时候,Lindorff教授还特地带了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徽,(她在上音做访问教授所得)等着我去发现,我居然坐在她对面三个小时,愣没有发现。
第二个学期的“古典时期键盘作品本真演奏”,我也是一如既往地混,直到听到一位同学用fortepiano(就是早期钢琴)演奏贝多芬第三奏鸣曲的慢乐章。我承认我是被震住了,因为我没有想到早期钢琴的声音可以那么好。
现在想起来,我对于林乐诗这些课程的态度的转变,那次聆听经历是一个转折点。
后来我又在我们学校的fortepiano专家Lambert Orkis的一场音乐会中,对这种乐器有了更深的认识,当时就决定开始学习这件乐器。从此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精彩的旅程。
我学习fortepiano的时候,一开始很顺,但逐渐就碰到了很多头疼的问题。不错,一开始打动我的的确是fortepiano的声音之“美”,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对于fortepiano演奏者来说, “真”才是真本事。“真”比什么都重要(比如,现代钢琴声音持续久,很多问题都能掩盖。到了Fortepiano那里,就水落石出了。很多本来可以混混的问题,你就必须拿出一个鲜明的态度。)――而且,个人认为,最真的一定是最美的。真而不美,只是因为没有弄对。你既然选择了莫扎特,贝多芬的乐器,那就说明你多少有“还音乐本来面目”之精神。既然你要还音乐之本来面目,你还必须要研究乐谱。那么缺乏研究乐谱的必要技能,你就得不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些必要技能的缺乏,使我在“主观瞎弄”的怪圈里兜了起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除了把手指练练快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作为一个音乐家来说,灵感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那些基本生存技能,灵感只能是空中楼阁。基本生存技能都是一些很基本,很现实的问题。比如,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的作品中,加点的跳音怎么弹?加一个实心三角的顿音怎么弹?加点的跳音上如果有连线,又该怎么弹?顿音上有连线又怎么办?作曲家写的踏板记号里面有休止符该怎么办?Adagio是不是只要慢就可以了?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如果出现了Andantino,那应该是比Andante慢还是快?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同吗?这些问题中,就属连线的问题最大,最多。
终于有一天,我不经意间发现,原来这些问题中的绝大多数,Lindorff教授的那两门“本真演奏”课中都讨论过了。(讨论未必得出什么结论,因为很多问题本来就是开放式的。但是讨论过,研究过,想过,与没有讨论过,没有研究过,没有想过是大不一样的。)就算没有讨论过,她当年开的那些书单与阅读材料中也都有答案!一切困扰我的这些问题,这几本书中几乎都有涉及,几乎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其实,在此之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图书馆,然而只是越来越迷糊,因为我无法在一书架一书架的文献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绝大多数学者的结论,有些是由于时代所限(比如尊敬的早期键盘的先锋――巴杜拉斯柯达的很多结论),有些是由于个人喜好所限(比如尊敬的音乐学家Charles Rosen的很多结论),有些是由于个人道德品质所限(此类人物就不列举了),往往都是靠不住或者不可行的。
Lindorff教授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她法眼如炬,拿出手的材料都是最简捷而相对正确的。其实我想这也并不是说她个人的法眼有多厉害,她其实是站在了很多高人的肩膀上。她曾经在Cornell大学――一所以理论极强的学校――教过键盘理论,又在美国一个很权威的早期键盘协会――东南协会――浸了30多年,所以她接触到的学者都是美国在这些方面的顶尖专家了。然而她还是会经常提醒我,“你要当心,这些材料基本对,但是其实有时候也很主观。”――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现在我几乎每看到什么值得怀疑的材料,或者很有意思的材料,都会问问她,这个作者可信不?而她从来都会给出很可信的答案。
我的天,在我修她这两门课的时候,连什么是“performance practice”都不知道呢!现在等到真的要用的时候,才发觉其实很多东西都没有学到。基于上述原因,我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再旁听一次这两门课。Lindorff教授很仁慈地同意我旁听。“这一回,你一定会真学到东西,而且知道怎么用了!”
Lindorff教授与中国的渊源很深,她与丈夫都是中国迷。她选择了Teodorico Pedrini――一位康熙年代在北京的传教士与官员作为研究课题,办公室里还挂着这位洋大人身着清朝官服的画像。她曾经放弃在Cornell大学的教职,就为了来中国教书,于是在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香港,台湾等地教羽管键琴,并和各地交响乐团合作。――这些都是90年代早中期的事情了。她的中文名字我觉得起得特别好,叫林乐诗。Joyce这个名中的“Joy”的意思是“乐”,余下的“ce”又可以近似发“诗”这个音。
作为一位羽管键琴演奏家,与钢琴家不太一样的一点就是,你必须学会怎么调音与整修乐器。因为羽管键琴的状态比起钢琴要不稳定很多,专门的调音师却要难找得多。林乐诗在这方面就很在行。特别是当年在中国的时候,由于好的羽管键琴调音师几乎完全没有,所以什么都要自己来,结果她的每个学生都学会了调音的手艺。
作为一位羽管键琴演奏家,自己搬运乐器也是很重要的。林乐诗对此也很在行。她自打年轻的时候开始,就经常一个人开一辆大车,与她的羽管键琴一起在美国各地演奏。一个女子带着羽管键琴全美国兜,颇有落单的吉普赛人的感觉。最近,我与林乐诗一起体验了一把这种感觉。我们都要参加上文提到的东南早期键盘协会的年会,于是她带着羽管键琴和我,来回1600多英里,单程15小时。(羽管键琴必须放在我的前面,因为如果没有我,她照样带着琴去;如果没有琴,她就会做飞机去。)回来花了16小时多一点,因为有一段时间她要把车停下(就在高速公路上停着,打着双黄灯)接受某古典音乐电台的现场专访。一路上除了吃饭加油之外不休息。我没有摸过方向盘的人都觉得累,她精神却一直很好。一路上教授跟我不停地聊天,听唱片,我学到的东西大概足够两个学分了。(加上交通堵塞以及走错路的额外时间,可以够三个学分。)
然而有一天在上海,她却见识了另一种境界的搬运高人。有两个搬运工,用的是黄鱼车(人力三轮车),轻松地将她的琴从音乐学院搬到了商城剧院。(当年一个上海一个很棒的演奏古典音乐的场地,不知道如今尚在?)林乐诗至今觉得不可思议。
就是这样一个人,随时随地在那里给你提供各种帮助。林乐诗可以在我的音乐会前需要睡觉的时候,变出一个枕头和一个瑜伽垫子。可以为我联系学校的影视系,请他们的教授过来为我的音乐会录像录音。可以在我的重要音乐会前,给我上五六个小时的课(对于可以开车15个小时不休息的人来说,这是小菜一碟了。)――她从来不管我要学费,而她其实根本就没有义务为我上小课。还可以为我到院长那里去争取到了去别的城市开音乐会,参加音乐节和协会活动的全额资助。
我感觉林乐诗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我的进步,特别是在一段时间不见之后看到我的突破。真是一个纯粹的老师和音乐家。
-
anonymous v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06 00:05:51
-
小莫Novemb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8 23: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