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刀豆的豆
来自: 刀豆的豆 (上海) 2018-06-20 03:03:34创建   2020-11-10 17:54:21更新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水木丁 24人喜欢
刚看了《风平浪静》出来,我很喜欢,但不敢贸然推荐给所有人,客观的说,这部电影又是一部挺挑人的电影,评论一定会两极化。我和导演是朋友,所以评价可能也不是很客观,不是说会给➕亲友分,这种事我是不会干的。而是因为比较熟悉,所以很多地方的表达,真的就是会更懂,也更理解。这是个伤心而又动人的故事,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观影感受了。 电影结束,我走在北京的大风里,突然想起我当年看《苏州河》时的感觉。它不是一部...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五山 101人喜欢
作为一个读者,经历了《耳语者》下架、理想国受挫的小插曲后,我对《娜塔莎之舞》的出版可谓是期待已久。作为一个编辑,本书在学术界的争议以及费吉斯糟糕的品德,让我一直不敢放心推荐。开读两次,均浅尝辄止,第三次终于认真读完,并给出五星。最后我会详细解说一下评分。 从本篇长评开始,我做一个尝试,就是从服务读者的角度来进行点评,并非就内容进行评论,或者抒发读后感,而是希望能通过对图书定位、特点、优劣势的分析...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saturdaylou 39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Leito 14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跟豆友聊天,聊到国人的普遍生活方式。从18岁——30岁,还是青春模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看的皮囊,恣意任性,现代社会好玩的那么多,美拍,滤镜,拉长腿,化妆品,好看的衣服,购物的便捷,抖音,逗趣的生活,快快快,我也可以被推到舞台上闪亮,手指一点,录吧,多简单。 转眼就到了30-40岁,完了,青春就要结束了,好怕老,买买买,做做做,护肤是要紧事,保养起来。于是,这十年目标就是把自己复原在18-30岁这个阶段,努力的一切方向就是这。 那么40-50岁?我打个问号? 在我眼里人应该活着代表自成生长成一个饱满的果实,直到果实掉落的那一天。我们都是小芽开始生长,慢慢随着岁月生长成熟,我们接收到阳光雨水,才不断长成不同的各样的果实。身体发肤受制于也受之与父母,当我们最青涩难懂的年纪——18岁-30岁,我们依然足够以这一点活的有滋有味的年纪。我们不用太努力,不用太勤学,因为我们年轻啊。这个国度对年轻有着...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离香 58人喜欢
西欧各国哥特及近古教堂的黑白影像收集。在哥特教堂的演变历程中,不仅可以看到某个国家建筑风格的特征,从其建筑兴盛时间的先后实际也反映西欧各国在不同时期国力和经济状况的变化。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然潘 46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木匠小强 1294人喜欢
一般人印象里,欧洲人人高马大,所以他们的床都会比较大。 然而,欧洲人的床,是近代以来才开始变大的。很长时间里他们都睡又窄又小的单人床。最近梵高老爷子很火,下面左侧这幅画是他的一张习作,右侧是模拟出来的房间样子。 这间卧室,据说是梵高1888年在法国阿尔勒的yellow house里画的他自己的房间 伟大的梵高,生活在一张很窄小的床。当然很多人会说,梵高生前,穷的一笔,当然用不起大床了。事实并非如此,从俄罗斯到欧洲,到处都是这种像梵高卧室那种很窄的床 比如这是斯大林的床,总不能说斯大林穷的一逼吧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新京报书评周刊 410人喜欢
爆肚冯的冯四爷,我有一次路过,他在门口正和街坊侃呢,我咔嚓给拍一张片子。这些东西十年前你拍没什么,十年后拿出来非常恐怖,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再看到那张照片,一拍脑门:“哎呦,和我聊天那哥们儿,没了。” 撰文 | 实习生王双兴 贾勇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喜欢摄影,爱研究胡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走街串巷三十余年,给北京胡同留下了将近十万张历史底片。 生于1963年的贾勇在北京队当过举重运动员,也在珐琅厂做过工人,如今一手开饭馆,卖卤煮;一手按快门,拍胡同。 时过境迁,贾勇说,越拍越有紧迫感,在城市的...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cleverland 2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雾港 5790人喜欢
美丽少女阿加莎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个注定与神秘谋杀联系在一起的名字,一个畅销程度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英国作家,早已离开这世界41个年头了。在众多书迷眼中,她始终是一副年事已高的老妇模样,如印在其浩瀚作品封底的形象照片那般,一脸疑云肃霜,仿佛随时在谋划一桩无人能解的命案。“推理女王”的堂皇冠冕,舍她再不做第二人之想。 这是我们都熟悉且敬重的那个阿婆,那个四处在作品中埋下杀意险踪,却又能将其与精致的英式情调水乳揉和,在情感与逻辑的双翼上悠悠然地齐步并行,像乘着观光缆车一样很快把读者送到揭秘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16人喜欢
昨天在乡下看到这个围栏里破损的小卫,就想起17年前的这张素描练习。那是父亲许诺我在基础学习的尽头会打开的一扇门。他曾经说,当那一扇门打开的时候,纸面就变成了无限的空间,你可以把你想放的任何东西放在你想放的任何地方。 我还记得当时这张练习进行了好几天。最后父亲在我身后看到已经兴奋起来。但是他悄悄转身去了隔壁屋,跟母亲小声说:一会儿你就能听到女儿惊叫起来! 果然。他们听到了我惊叫起来。我那时候终于知道了父亲许诺的那个绘画里的自由究竟是什么。 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我们还聊起来那个瞬间,那个在绘画的空间里...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HaGaU 1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h 994人喜欢
图文:http://blog.hucheng.com/articles/542.html 今天,是在重庆最晴朗的一天,阳光始终左右。持之以恒的始终左右,直至日暮。即便晴朗如此,阳光依然难以穿透重庆下城许多湫隘窄巷。 原非如此。 不知迄自何年何月,因着周遭高楼渐起,四散遮蔽去阳光。十八梯似还...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倪島島 1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Lens 715人喜欢
Lens按:中国的父母总是觉得对子女有很多责任,相应地,也有很多权力,即使在子女成人之后,也不时干涉他们的生活,反正“都是为了你好”。 在学者孙隆基看来,“西方人的代际关系是强调‘断裂’的……他们整个教养子女的方式,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成为独立的、完整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安北 1人喜欢
我好想你。 像细密的针脚,针针灼热,每一处都是缺口,无处可藏。我想你,吃饭想,喝水想,走路想,跑步想,刷牙想,上厕所想,睡醒想你,失眠想你,打字想你,流泪想你,看书想你,刷微博想你,我们删了网络联络方式,于是我偷偷一遍遍看你前女友们的微博,想要偷窥每一点属于你的曾经,我想你,虽然没有任何意义。或许你在偶尔的时刻也会想我,比如当你做火车路过我的城市的时候。或许你不会刻意想我,你知道那只会让你难过,...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我累特 1521人喜欢
现在常常收到关于忧郁症的求助信,可以说非常理解,但有时不知道该怎么回,我也是从那片沼泽淌过来的人,心里特别清楚这不是陌生人两句轻飘飘的话语就能解决的问题,生活好像一团乱麻堆在一起,大部分人都觉得只要梳理好不就行了,但问题是根本不知道这团乱麻的线头在哪里,又从何梳理起? 很多文章和演讲都爱对人讲大话,告诉你要坚强乐观起来,勇敢面对问题,却不能告诉你具体该从哪一件事做起,有些问题远远不是面对就可以解决了的。 比如说女孩刚毕业,被男友劈腿分手,刚刚开始工作做的很吃力,生活不如意,薪水少的可怜,既没有钱...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雷宝珠 32人喜欢
李梅的家在桂平,太平天国起义的地方,现在是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境内河流有浔江、黔江,农作物一年三熟。 李梅的家在山上,很多蚊子。半夜上厕所,可以看到墙角的蜘蛛和蹦着的青蛙。夜晚很安静,偶尔听到李梅的中风母亲的喊叫。 李梅失业在家,她说考完驾照要...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魏晓波 13人喜欢
这册书我有三种版本,手抄,油印和正式出版物。 估计很少有人知道,我还是个收藏家。专门搜集脑残书。 一个土医生,拿温度计插鸡屁眼,发现温度比人高,觉得鸡代谢快。抽了鸡血注射到自己身上,觉得也代谢快了,于是传播科研成果。 别人质疑,把别人打成反动权威。无...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Daniel 111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十方 103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朱岳 327人喜欢
我和一位写小说的朋友在一条幽僻的小路上走着,忽然他停下来,左右看看,蹲下身挖起土来,不久挖出一根碳素笔。他举起这根沾了泥巴的笔,告诉我,这是他去年在此处埋下的伏笔。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4 15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刀豆的豆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