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iii

fafadongmian
来自: fafadongmian (上海) 2019-09-01 15:53:24创建   2024-05-13 09:46:23更新
8 人关注
来自:豆瓣日记
家禽腿部保健 2977人喜欢
说中远两湾城是上海最魔幻小区,估计不会有人否认。 上海有两处最大居民小区,你问人是哪两处,不一定知道地处闵行外环之外的上海康城,但一定听说过,位于内环苏州河畔的中远两湾城。 换个概念解释,其实就类似北京的天通苑与百子湾,康城类似天通苑;两湾城像百子湾 该怎么形容我对两湾城的第一印象呢?我词汇有限,就是"大",好大在那三号线还被称为明珠线的年代,我从火车站往中潭路方向,见着一排排巨大密集的楼房,就如一座座山拔地而起,倒抽一口气 [视频] 当年许多人坐火车进上海,临近到站,见到这么一座座楼房,也要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qingfan 91人喜欢
室内改造的细分问题很多,从安全到美观,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几个层级。室内设计的概念,并不是小的家具和局部装饰攒起来,就成为一个空间;而是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对美与艺术性的个性化追求。 1 施工重点问题: 1.1 一开始往墙上喷模块化的床 衣柜 马桶图案的,可能相对缺乏施工经验。细看那些模块化喷图案,马桶不着地,衣柜尺寸没有按图纸,床的高度也不对。这样的施工队需要多花心思监督。 1.2 施工队入场第一步是红外打出一米线,此后所有插座地面吊顶高度以此为依据。此外所有家具需要放线,但放线是把图纸所有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这里跳个预言家 10人喜欢
暑假去老师的工作室实习了1个月,正式上课前跟宇宙老师长聊之后决定先暂停实习,好好上课,多读点书。首次实习经历画下一个逗号,记录一下感想。 -关于设计入手:场地策略与空间意象 由于很希望设计能最终达到表达自我的目的(我知道这应该政治不正确),我的习惯是把空间意象当成出发点开始做设计。不过这种做法在实习期受到了很大阻碍,几乎前面的每次头脑风暴都被评价:这个空间意象确实很有意思,但你要用什么方式组织主体的那部分空间呢?直到我最后一次参加头脑风暴,我才意识到在这个阶段应该先确定的是组织关系,或者说场地策略。 具体而言。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寺庙,其关键在于一座古塔,如何处理塔与整个寺院的关系成为了场地策略的key。由于到了后期大家都发现,院子是一种组织整个寺院空间的有效手段,于是对塔的态度就成为了深化阶段的分类依据。第二个项目是学校,关键在于操场/大体育馆的位置。由于这个项目用地很紧张,基本上定下操...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benshuier 50人喜欢
原文首发于“澎湃·私家地理” @子烈 苏河十八湾,湾湾有故事,苏河十数桥,桥桥有来历。 苏州河上的桥梁,如今多以路名命名,但在晚清民国时,它们往往会有一个更个性化的桥名。这个名字或正式,或只是民间约定俗成,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桥名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三两字间,就蕴含着一段段生动的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外白渡桥。 1855年前后,英国商人韦尔斯等人在苏州河口头摆渡附近建造一座木桥,习称“韦尔斯桥”。后者因收取过桥费,为时人诟病。鉴于此,1873年,工部局将其购入并拆除,然后在其东侧另行建造一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苏台栖乌 181人喜欢
苏州民居识小录 民居的建筑结构不只是起着骨架作用,它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还具有装饰作用。虽然结构装饰不能和官式的殿宇等大型高级建筑相比,但仅从装饰的视觉上说,民居的装饰力求与官式不同,减弱其等级与庄严的属性,变化其形质,强化吉祥与故事层面,反应出鲜明的文艺内涵和地方风格,同时装饰的方法与繁简程度也能体现出主家的趣味。 苏州香山帮工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形成了精工细作的传统技艺,因此苏州民居的木梁架、装修、砖作、石作等自有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为苏南建筑的代表,范围包括整个太湖流域,特征在柔和、雅洁。 地...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A 13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Boyuan 31人喜欢
20世纪初的纽约,高速增长的经济与暴涨的城市人口迫使城市快速提高密度;同时,伴随着镀金时代的逝去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一度统治这座城市的财阀家族们渐渐难以维持他们那宫殿式的独栋豪宅。于是,城市建设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在1920-1930年代的纽约成规模地发生了:那些固若金汤的二、三层的奢华宅邸,在设计和建造时也许带着矗立百年的雄心,却在兴建的二、三十年内被逐一拆掉,让位于十层以上的公寓住宅开发:一个新的建筑类型由此诞生。 这一类奢华公寓住宅(Apartment House)与早先发展起来的公寓建筑有一...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北山杉的广播: 听了个Bruther讲座的抢先版(剧透渗入,图文无关,只是截了些杂志上没有的图) 21世纪是个加速和变化的世纪,危机在于同时代的不稳定(instability of contemporaneity)。Bruther的策略是可分叉的设计(Bifurcating),保有变向的可能性,可按照具体的或者特殊情况变形(deform)、重构(reform)和修正(modify)。物理环境(Physical contexts,广义地包括区位环境、适用人群、实践、业主的需求和想象等)塑造了他们设计的基本框架。教学同样是他们实践的组成部分,用来测试设计可分叉的潜力。尝试去理解世界,通过设计来转译这种好奇心。 他们思考中两个相互互补的主题是隔离(insulation)和交流(communication)。 1. 隔离 套膜 他们用套膜(envelope,L&V也用了这个概念)来形容他们的建筑表皮,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过渡区(transition zone),是用来连接整个建筑的装置(device)。他们试图借此达到介于开放和封闭、字面上地和象征性地(literally and figuratively)之间的平衡。同时他们希望将房间和套膜间的关系最多样化。EPFL的方案为例,可以是交通、休息区、通过调整温度提高热经济性,同时改变不同季节人的行为和空间氛围。 去物质化 让边界消失,对其中性化处理以扩大内部空间,让表皮变得闪烁或者透明,让外墙变成窗户。 通过调节空气来改变内部环境 最大化地利用尽可能少的机械装置来适应未来气候(技术的可动的表皮) 可视性 构造中材料的构成(composiion) 轻盈(lightness) 织物窗帘,试验,超越普通的窗帘使其与众不同 丰富的层次,贯彻到每个尺度 在想象中无处不在 也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和重要的理想 技术 库哈斯:任何建筑项目三分之一是技术层面的。 珍视低技的简洁性,表达了将世界的复杂性转化成独特之物的态度 对技术表现及其极限充满热情,认为其中蕴含了 美学价值 2.交流(communication) 连接,交换,制造之间(between)的地方 组合,他们的建筑是要素型的设计,是一种拼贴(collage),元素大全(elements atlas)一种数据库(database)(构造+平面组织) 通过加法来变得丰富,并形成一个整体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 相互间不应存在等级关系,服务空间也有其空间品质和表现力 结语 对于建筑师来说最有力量的空间必须是可以提供各种使用方式的一种框架(特别是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方式)。当今人们一直在迁移和改变,因此建筑师必须思考对这些需求的态度,他们会避免僵硬的功能限定来满足各种使用需求,让使用者自己也有分叉(bifircate选择)的机会。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包子 208人喜欢
这个月初参与了学校主办的一个 跨学科的工作坊 ,主题是mapping福建南平的一个小村子,参与的指导老师和小伙伴们有历史文博、风景园林、人类学、社会学、法学、建筑学等各个专业的,不同学科混杂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着不同的主题来测度这个村子。跨学科的合作让这种mapping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的视角,同时其他专业也借助建筑等专业将成果进行了一种可视化,然而短短四天时间,我们的成果还远远不足以去展现一个村落,只期待能掀开一个角。 笔者所在的组是以农田、林地和生态为主题,我们在初期,散点式的对不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Bollo 145人喜欢
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MACBA)成立于1995年,是Raval区的城市更新计划的一部分。博物馆建筑由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设计。如今,白色的 “迈耶楼”和他门前的广场Plaça dels Àngels已经成为巴塞罗那老城区的标志性公共空间。相信参观过博物馆的人都对广场上的滑板少年印象深刻。 博物馆成立后,巴塞罗那市议会逐步将位于广场对面的修道院Convent dels Àngels也一并交给博物馆做展览空间使用。这些建筑一共1800M2,其中1000 M2做展览空间使用。2019年开始,经过长...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约翰·务农 31人喜欢
本文原文选自D&A|spring|2007|Issue05, P76-83 感谢Sherry博士提供这个翻译的机会。 本译文感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袁女士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相关解释方面的帮助,青年导演喆在表现主义电影相关知识方面的帮助,亦感谢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候选人雨林BubbleBonnie在布鲁诺·陶特的影像作品方面的帮助。原文错综复杂,翻译了很久,自己把原文加上注释后扩展了近一倍。但本来该发的单位,也就是“商稿”的“商”可能要很晚才发,这个文章也没法发到期刊杂志,所以经Sherry博士...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missing 68人喜欢
最近回头翻了一下过去几年写的一劳子没什么卵用的水文,深刻觉得实在对不起大家关注。 反思之下决定发点干货,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这篇知乎体的干文主要以德国建筑事务作为讨论对象,给在欧洲留学且有意在这边找第一份工作,又或是计划留学的朋友坦言一点职业规划的个人看法。建议内容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欧洲德语区乃至欧洲其他国家(毕竟老掉牙的行业哪里都大同小异)。 另外这里的就职去向仅针对建筑师事务所(Architects), 主业是设计和规划(Planung),不涉及开发商(Developer)或者建造方(Industrie)以及公务员,BIM-Manager等相关上下游。 德国建筑事务所被我粗暴分为三大类: 1.平平无奇的中小型事务所。一般指员工总数在1-20人的规模,占了德国事务所总和的85%以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更是单枪匹马到三五个人的小型事务所。一来是设计行业本身特质是轻资产,原则上有台电脑外加500...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Backwater 57人喜欢
本来是准备写个豆瓣广播话题的,写得有点长了所以整理在这里。标题可能取得有点大,这里主要是想整理一下学东西的心态,怎么避免一些常见的问题之类的。 这周抽空把Andrew Ng的CS229的视频给刷完了,以前对machine learning也好对data science也好一直都不太感冒,有需要用的东西会临时看一下然后硬着头皮做出来。显然这个做法只能混过去一些要求不太高的projects,稍微要求高一点的就炸裂了。最近为了一个合作的研究项目在看Marcos Lopez de Prado的几篇论文和书,发现还是要系统过一遍这几个应用话题才行(尤其是猎头找过来的research role也基本都是ML/DS role)。考虑到之前在Coursera极其不好的体验于是直接在YouTube上找课上,问了几个相关专业出身的朋友,选了Stanford CS229 (Machine Learning) 和...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褦襶 153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tritu 21人喜欢
建筑系的建筑学习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脉望 16人喜欢
沒想到上午在三峽之巔上會呆這麼長的時間。也沒想到這三峽之巔竟然就是開辟在夔門頂上。更沒想到在其上天高峽深風景絕好。旅行中的意外發現便是最驚喜的事情。 從奉節城中出來。不過幾十里路便開始上山盤旋。此處和前兩天入神女景區略有不同。滿山皆是累累紅橙。一樹之上。往往結實數十。満樹如懸紅燈。一園之中。數十上百株果樹。則層林盡染。丹芳怡人。車行道中。若醉顏酡。 十數公里便至景區。已在絕頂之上。甚覺平曠。不料稍有深入。立馬身在絕壁之前。遠山如障。屏列甚長。長江如碧玉帶依附山崖之下。然此處不給人驚嚇刺激。只覺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大丈夫萌大奶 12人喜欢
【建筑与文化】 伊东忠太的名字和汉语文化圈的“建筑学”三个字挂上了钩,我们接纳了这三个字,抛弃了营造这个词。在其毕业论文中,对于法隆寺的论述,他将其起源追溯到了希腊,不管是否是被讽刺为“波澜壮阔”,这条文化传播的路线的确足够激动人心。 伊东忠太的文...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一村 393人喜欢
在路过那些衣着光鲜的充满各种欲望的当代建筑之后,Snozzi在Casrasso山下由修道院改建而来的小学校尤其充满着温情。一栋建筑的诞生究竟应当为何?从Lugano去Chur在Bellinzona换车的时候,我决定去一下附近的Monte Carasso。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Bollo的广播: 看了Harquitectes的这个剖面,以后奶奶家的老房子就这么改好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隔溪山 27人喜欢
若论日本庭园,无论数量抑或质量,京都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陆陆续续在半年中走访了京都近百座庭园,从红叶季到樱花季,季节的流转也让人得以一窥庭园的多样姿态。这一系列既作为个人的备忘,也希望能给同好一些帮助,同时也欢迎各位的补充。 京都庭园数量之多如何先进行初步分类是首先面临的问题。既然讨论的是庭园,自然联想到以城市的山水结构来划分,这样也利于路线安排参考。考量后,主要分了以下几片:醍醐片、东山片、高野川片、左大文字山片、岚山片、桂片以及洛中片。 这篇所载的为东山片。 东山,是京都人称呼比叡山临近城...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风独 24人喜欢
“多方景胜, 咫尺山林” ——计成 【0-引子】 2021年1月7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和小米终于从出租房搬到“咫尺斋”,结束了漫长的“客居”生活,开始经营我们二人的新家。 新居的取名“咫尺斋”,源自计成《园冶》里的的“多方景胜, 咫尺山林”。咫尺相关度量,也是建筑师最关心的“尺度”、“尺寸”问题,有“ 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之谓。更具体而言,咫是指女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尺则是指男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通常建筑师和工人在现场估量尺寸时,也会用上“...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amigojeff 45人喜欢
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建造活动起,在高处植树就是一个发自内心的需求。在古代中国,人们以种树来划分地界,大约从春秋时代起,又兴起了坟墓上封土种树的习俗,以作为识别之用,后来更演变成了显示墓主人生前显赫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据《周礼》:“以爵为封丘之度,与其树数。”按照官职等级来定坟头的大小高度和种植树木的种类和数量。在西亚,耽于享乐的西亚人喜欢建造高台之上的空中花园,著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就是在层层的垒土高台之上,营造出奇花异木的天空仙境。尽管这些陵墓和高台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房屋建筑,但人们在高处植...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qingfan的广播: 整本书里最迷人的一个博物馆。米拉莱斯的空间维度,极尽复杂和空旷纯净是汇于一体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wang tao 463人喜欢
2010年10月Olgiati的Landquart 报告厅开幕了,从听Olgiati自己讲到出品等了快一年。看图并比较他当初将的设想,还是挺有看头的 项目功能比较单一,就是个报告厅,Olgiati采用了个简单的形,立面上伸出的那条略显下流的支撑暗示内部并不简单的设计。就呈现的室内外效...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20 21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fafadongmian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