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风雨夕
上海的秋天,仿佛在一夜之间来临。气温骤降,桂花的香气忽然之间开始弥漫。衣橱里还塞满没穿得过来的裙子,身体就已经渴望毛衣的温暖了。
秋雨也隔一天两天地间或落着。落在皮肤上,没什么额外的感觉。天气是网络上搜出来的预报数据,或者只给上下班的交通造成困扰。古人会有伤春悲秋:见花落泪,望雁思客。而我们,实在没什么感触,与自然的连接点,越来越少。
我不知道,童年是不是所有时代的人最追怀的黄金年代,是所有人感性感觉的来源。反正我是。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我都觉得在童年似曾相识,只是无法回忆清楚。也因为我所经历的国家和时代变化太快,而无法在现在找到相似的场面。没有清晨醒来窗外的碧蓝天空印着树叶。也没有雨天吸了水而变深的青砖墙沿。
昨天我进了园区,正在进行的是澳门活动州,实在乏善可陈,方便面也敢拿出来展览。也没有东西卖。幸而旁边有一片朵云轩的展位。朵云轩在我印象里是古玩的拍卖行。昨天展览的是木板水印技术。有现场演示,可惜我们没赶上。通过运用这个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它不只是一门技术),朵云轩成功复制了很多珍贵的中国书画,与原品几无二致,被评价为“下真迹一等”。满足了更多的人欣赏和收藏的需要。
我向一幅陈列在条案上、玻璃罩子下面的长卷走去。那狂放淋漓的笔触,难道是徐渭吗?走近前,果然是!徐渭的《杂花图卷》。
看这个小图片,是不会有我当时的感触的。那个时候,站在那个“下真迹一等”的木板水印画卷前,我好像被一片潮涌冲击了。长卷上的意象,我恍惚曾经经历,在童年,一片阳光下的树冠……无法说清楚,人突然之间就懵住了。
高中最后一年,那个上课非常无趣的地毯厂工艺师转行过来的美术老师终于不教我们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帅大哥。高三的美术课,只是为了应付上头检查,已经不让画画了,只让我们欣赏。用来欣赏的课本,上头印的都是和前面那个一样看都看不清的小画。用功的学生都准备在美术课上做主科的作业,不用功的呢,就纯粹玩了。
小美术老师来了,他不用课本,也不在黑板上画画,只是胡吹。但是他的美术课,所有的学生都一个劲儿地往前坐,打了下课的铃声,寄宿生们也不会急切地用筷子敲饭盆催促,大家都跟听说书一样迷醉着,仰着脖子直勾勾地看着他。
他讲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给我们讲徐渭。讲这个人怎么穷困潦倒,是世界上最最倒霉的人,可是又是最最狂妄的人。讲他的跌宕,讲他的自杀,讲他的癫狂。课本上那幅小小的墨葡萄,一下子就神秘起来。我甚至想给徐渭的生平画一套连环画……
十多年后,我在这里遇到了徐渭。小美术老师曾经讲过的一切,才“轰”地一下破堤汹涌而来。
我在画卷前站了许久,细细看了。可是转身一离开,它带来的朦胧的童年时光,又像碎掉的水珠一样,再也无法汇成细流。
我们就在画里相遇。和徐渭,和小美术老师,也和丢失在不知道哪个角落里的我自己。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带给我们艳遇的技术。还记得几天前,我去了日本馆。日本馆也带来了高水平复制的珍品
——三幅屏风。它所运用的是佳能的高清晰拍摄和高精度宽幅打印技术。昨天,我看到朵云轩运用的是传统的木板水印。对一幅珍品进行笔法的干湿浓淡和设色的分析后,有时要精雕细刻一千多块板,然后再细致地套印。连徐渭那种写意的笔触,或者一些山水画的“皴”笔都能复制得出来。真是绝妙。
可以想象,佳能的再现方式,也蕴含了精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技术。巧合的是,我在两个地方,碰到了殊途同归的努力。
我在想,什么意思呢?在这两者之间,我该做个怎样的比较和总结?
这个个人的结论可以吗?——
不要总是试图分类或者对立。科技和传统并不是敌人,或者此消彼长。它们只是两种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做事方法。但是出发点和结果,却可能惊人地一致。那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和发展呢?
如果是这样,我的梦,也许就不会只在逝去的童年里,而能常驻诗意。
秋雨也隔一天两天地间或落着。落在皮肤上,没什么额外的感觉。天气是网络上搜出来的预报数据,或者只给上下班的交通造成困扰。古人会有伤春悲秋:见花落泪,望雁思客。而我们,实在没什么感触,与自然的连接点,越来越少。
我不知道,童年是不是所有时代的人最追怀的黄金年代,是所有人感性感觉的来源。反正我是。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我都觉得在童年似曾相识,只是无法回忆清楚。也因为我所经历的国家和时代变化太快,而无法在现在找到相似的场面。没有清晨醒来窗外的碧蓝天空印着树叶。也没有雨天吸了水而变深的青砖墙沿。
昨天我进了园区,正在进行的是澳门活动州,实在乏善可陈,方便面也敢拿出来展览。也没有东西卖。幸而旁边有一片朵云轩的展位。朵云轩在我印象里是古玩的拍卖行。昨天展览的是木板水印技术。有现场演示,可惜我们没赶上。通过运用这个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它不只是一门技术),朵云轩成功复制了很多珍贵的中国书画,与原品几无二致,被评价为“下真迹一等”。满足了更多的人欣赏和收藏的需要。
我向一幅陈列在条案上、玻璃罩子下面的长卷走去。那狂放淋漓的笔触,难道是徐渭吗?走近前,果然是!徐渭的《杂花图卷》。
![]() |
徐渭的《杂花图卷》局部 |
看这个小图片,是不会有我当时的感触的。那个时候,站在那个“下真迹一等”的木板水印画卷前,我好像被一片潮涌冲击了。长卷上的意象,我恍惚曾经经历,在童年,一片阳光下的树冠……无法说清楚,人突然之间就懵住了。
高中最后一年,那个上课非常无趣的地毯厂工艺师转行过来的美术老师终于不教我们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帅大哥。高三的美术课,只是为了应付上头检查,已经不让画画了,只让我们欣赏。用来欣赏的课本,上头印的都是和前面那个一样看都看不清的小画。用功的学生都准备在美术课上做主科的作业,不用功的呢,就纯粹玩了。
小美术老师来了,他不用课本,也不在黑板上画画,只是胡吹。但是他的美术课,所有的学生都一个劲儿地往前坐,打了下课的铃声,寄宿生们也不会急切地用筷子敲饭盆催促,大家都跟听说书一样迷醉着,仰着脖子直勾勾地看着他。
他讲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给我们讲徐渭。讲这个人怎么穷困潦倒,是世界上最最倒霉的人,可是又是最最狂妄的人。讲他的跌宕,讲他的自杀,讲他的癫狂。课本上那幅小小的墨葡萄,一下子就神秘起来。我甚至想给徐渭的生平画一套连环画……
十多年后,我在这里遇到了徐渭。小美术老师曾经讲过的一切,才“轰”地一下破堤汹涌而来。
我在画卷前站了许久,细细看了。可是转身一离开,它带来的朦胧的童年时光,又像碎掉的水珠一样,再也无法汇成细流。
我们就在画里相遇。和徐渭,和小美术老师,也和丢失在不知道哪个角落里的我自己。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带给我们艳遇的技术。还记得几天前,我去了日本馆。日本馆也带来了高水平复制的珍品
——三幅屏风。它所运用的是佳能的高清晰拍摄和高精度宽幅打印技术。昨天,我看到朵云轩运用的是传统的木板水印。对一幅珍品进行笔法的干湿浓淡和设色的分析后,有时要精雕细刻一千多块板,然后再细致地套印。连徐渭那种写意的笔触,或者一些山水画的“皴”笔都能复制得出来。真是绝妙。
可以想象,佳能的再现方式,也蕴含了精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技术。巧合的是,我在两个地方,碰到了殊途同归的努力。
我在想,什么意思呢?在这两者之间,我该做个怎样的比较和总结?
这个个人的结论可以吗?——
不要总是试图分类或者对立。科技和传统并不是敌人,或者此消彼长。它们只是两种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做事方法。但是出发点和结果,却可能惊人地一致。那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和发展呢?
如果是这样,我的梦,也许就不会只在逝去的童年里,而能常驻诗意。
-
刀背藏身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4:58:34
-
da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3:47:47
-
暖音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2:40:2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2:22:25
-
霂棽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2:21:17
-
鸟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2:18:1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2:16:44
-
周眠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2:10:58
-
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2:06:28
-
破烂小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2:04:49
-
抬头见喜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1:42: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1: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