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安哲罗普洛斯访谈录首度引进,凝视雾中风景直到永恒一日
No.1
希腊导演安哲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71—1999年他接受的18次采访,覆盖了他关键的生涯阶段和十余部代表作品。儿时父亲的缺席、历经的希腊政治动荡、目睹的巴尔干纷争、个人和整个代际的流亡,均是从未退出他视野的创作母题。折叠时空的长镜头、雨雾浸透的荒芜景观、黄色外衣与折断的手指,成为影迷难以忘却的视觉符号。借助访谈和文字,踏上一段又一段电影旅程,随安哲在迷惘中追问纯真和永恒。
No.2
卡夫卡奖、尤瑟纳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皮埃尔·米雄作品。小说旨在讲述几个“小人物”的命运,而他们命运的线条,在某些时刻经由某个第三者的讲述或道听途说,与叙述者自己的人生相遇了。八篇小传的人物,最终合而为一,构成了一本间接的、碎片化的自传。
ghosewhen:Michon的作品是对那些在创造的边缘挣扎的人们的生活的深刻反思,是对创造本身的质疑,是对那些在创造过程中经历痛苦和挑战的艺术家的同情。
No.3
拉丁美洲文学史重要作家之一胡安·埃马尔代表作中文世界初次引进。胡安·埃马尔有着领先于时代的超前、抽象、古怪、幽默,是为未来读者创作的文学。日子看似滚滚向前,却随时可能拐入意料之外的方向。我受够了,咱们溜吧!
李唐:典型的拉美式奇观——最生动的日常与最形而上的思辨怪异地结合,或者说一次相撞,整本书就像是撞击时纷飞的灰烬与火焰。读到后面又有些莫名伤感:这永恒的一日还是过去了,唯有文字如同最后那副封闭的自画像,将这一日永存。
No.4
80后新锐作家、编剧郭爽的三篇中篇小说,以有血有肉的文字自然呈现三对女性的坚韧与美好。青春期、而立之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她们面对着同一个课题:去伪存真,成为自己。
我感觉到她的作品有深度、烟火气、扎实感。她不是坐在书斋里面想出来故事,她真的对普通人的生活有某种体察。她了解一个地方,了解一个地方人的生存。——格非
No.5
巫鸿编辑,“中国材质艺术”丛书之一。内容包含有包浆的古物、绘有图像的“长幡”、漆器、树木的“瘿”,还有当代艺术家尹秀珍对不同类型的材质的探索。这些材料可说是时间之物、有温度之物,时间和温度是理解这些特殊“文化材质”的核心因素。
臨海觀光:作为【刺天】的策展人,巫鸿先生专门编排了一篇文章,来探讨材质在尹秀珍作品乃至当代艺术中的特殊性与关键性。关于材质的探索和解读究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篇文章为当代艺术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现实案例。
No.6
作为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巴赫的作品被视为西方音乐的核心支柱。巴赫去世后留下一个有80多本书的藏书室,这些书构成了一个音乐家日常生活和思考的空间,让后人得以探索巴赫音乐世界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景。
每天一个白日梦:本书从巴赫的书单切入,但包含的内容太丰富啦,简直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巴赫复调宇宙”!这里的“复调”指的不仅仅是巴赫擅长的音乐类型(甚至他的音乐中本身就包含诸多时代精神和观念,就像复调音乐中多个相互交织的旋律和声部),也是对他多面的人生(刻板印象的天才、平凡的英雄和沉思的读者)的一种解读。而且本书的内容(哲学、音乐、历史)和结构(除了巴赫本身相关,还附录了和他有交集的一大堆音乐家的小传)本身就像复调乐曲。虽然就像作者说的,仅从藏书或者生平传记文献重构一个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这个解读方式至少是一种合理性比较高的。写法上也深谙德勒兹“褶子”理论的精髓。 巴赫本身就非常专注,聆听巴赫的音乐和阅读这本传记也能让我们达到专注的状态。专注当下才能让自己变得丰盈。也许这是今天依旧聆听巴赫的意义。
No.7
本书系统介绍近二十年来国际热门社会理论家的理论梗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与劣势,帮助读者了解各种社会理论的价值与局限。本书能为各社会科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社会理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的前沿社会理论教科书。
No.8
本书深入探讨了精神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通过对比精神病患者的叙述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挑战了对精神病的传统理解。将精神分裂症视为现代人理性异化的极端隐喻,追问“工具理性统治下,我们是否都是潜在的唯我论囚徒”。
西希弗的石头:妄想是理性的极致在中文世界似乎还比较新鲜。理性悬浮在非理性之上,但理性脱离生活大地同时也是一种返乡,尤其有趣的是法学家将史瑞博的法看作“大地之法”(与脱离经验的法律机器相对抗),疯狂真如作者所言脱离了酒神的传统?
No.9
德里达与历史学家卢迪内斯库跨越三十年的智性对话。如何继承思想?家庭是永恒的吗?革命精神死了吗?女性主义应该往何处去?少数群体如何争取权利?“政治正确”是什么意思?当时讨论的先锋话题,放到今天仍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
鸿渐:德里达的核心概念结合现实的融贯呈现。 对立于经济原则的“过剩”被立为基础,也作为自由的替代物,扬弃了主体、我思和此在。由此指向三条道路,其一基于“来临”,其二基于“脆弱性”,其三基于“例外”。 “来临”既承载了未来共同体(超越旧形式)的基础,也被用来转化怀旧、哀悼与忧郁。 “脆弱性”与“残忍”直接相关,德里达在批评师生恋时,指出体制权力结构与爱欲结构的道德风险固有的差别,而讨论动物权利时,通过对休谟“受苦”论的认可,批判了海德格尔的“动物无世界”论。 德里达基于“例外”探索主权的本质,即生死之权,揭露其中各种不对称,生与死、压抑与抵抗,刑罚与犯罪。 三条道路最终汇合于“宽恕”与“友爱”的绝对性。德里达重申,解构是为沉默者与苦难者的战斗,要不断揭露积极与消极的诸“过剩”。 非常值得读。
No.10
本书开创性地以故事的五段旅程,对应创作的五个部分,对一切叙事形态共享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度探索,既可以解读文学正典,又能剖析卖座大片,为编剧、作家、创意人士和所有写作者,提供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全流程指导,也为广大读者品读各类故事,提供了深入浅出的鉴赏指南。
羽木:作者意在调和麦基、悉尔德、神话之旅等看似不同又各有神奇规定的编剧理论,探讨了三幕式和五幕式的相关性,中点、激发事件等元素在结构中的作用。不过作者认为结构是在叙事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并未教授读者如何利用结构去写作剧本。故事的结构是一种拓扑结构,放大缩小之后依然维持其基本形态,而其形态是由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决定的。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