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读中国书
鲁迅不读中国书的评论,最早见于1925年的《青年必读书》:“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了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都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与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个评论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各种攻击性言论层出不穷,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一百年后我只是转述这一评论,竟然也引来了不少攻击。我甚至并非提出这一建议的人(我何德何能),只是简单地表示从这一建议中受益匪浅,却竟然冒犯了很多人。
后来鲁迅补充道:”去年我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乃是用许多苦痛换来的真话,决不是聊且快意,或什么玩笑,愤激之辞。古人说,不读书便成愚人,那自然也不错的。然而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
鲁迅的不读中国书,不需要引申到”中国书不好“,中国书中没有好的吗?当然不是。我想起来我中学的时候向我爸的一个同学——另一位学校老师——借《红楼梦》来看,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说,《红楼梦》是一本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书,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纯粹的正确的废话,而说这种正确的废话其实是一种权力/话语权游戏,说你是精华就是精华,说你是糟粕就是糟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你这么想太狭隘了”,这些话我们都太熟悉了。我一直怀疑,辩证法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流行,是因为它与中国文化中某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所以鲁迅的观点就是,如果不读中国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鲁迅认为是前者。
我也厌恶某种“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鲁迅“的思路,可能我也跟辩证法绝缘。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去掉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按自己的解释去糅合和杂糅,说一些漂亮但是其实基本毫无信息量的话,这种行为永远不缺乏市场。
说到四大名著,我最喜欢的《金瓶梅》和《红楼梦》都是极哀之书,金瓶梅从一开始就是一本死亡之书,而《红楼梦》一边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都是很好的书,但是我也不觉得没读过有多大的损失,我周围的年轻朋友们没读过传统的四大名著的人的是越来越多了。我不停地向周围的人安利,但是真心不觉得没读过这些书,灵魂就会因此亏欠而受损。
我想,鲁迅的提法中,最值得让人反思的是,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爱国不是默认的自动选项,那中国——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作为一份遗产,对意味着什么?仅仅是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的遗产“,还是一份”好的遗产“?还是恰恰是因为这是我的母语?
ps. 有人认为我在断章取义,又有人说我在就鲁迅的一句话拿放大镜去看,还有人举出鲁迅27岁时的《文化偏至论》来反驳44时的鲁迅的“不读中国书”,要知道鲁迅关于不读中国书的《聊答“……”》、《报〈奇哉所谓……〉》等文,里面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反驳者是否看过这些文章呢?另一个立场倒是更简单,那就是鲁迅又不是权威,没必要认同他的每一个观点,但是他们显然认为我在曲解、歪曲鲁迅。要知道,鲁迅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彻底的人本主义者,甚至问过“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这样的问题,在今天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自然是难以想象,所以鲁迅这份遗产,对于自称的继承者,又意味着什么呢?
-
今🇺🇦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1-07 11:24:51
-
外出偷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08 22:10:29
-
花衣云影 转发了这篇日记
鲁迅:“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今天暨南大学讲师杨远斌过劳猝死新闻刷屏,再看这句话尤其感慨。
2024-04-08 16:12:51 -
噢嚯嚯嚯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4 18:22:36
-
「午夜emo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4 14:56:21
-
似水年华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3 23:48:35
-
千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3 03:42:04
-
El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1 14:42:46
-
游人不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1 13:31:31
-
简章 纸短情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1 12: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