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大地”和地洞
十年前我读李海鹏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后记里说:他想着,这种大事,本该写个什么“末日启示录”之类的,结果写不到,就只能写“一面”。
当年对“启示录”这三个字所指向的东西其实感觉很模糊,直到今天看到那么多山崩地裂的照片,才意识到苍白的文字记载背后,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大地”的毁灭。
村上春树有本短篇小说集,就是以日本关东大地震为背景。那里的故事给我的震惊在于,对天灾真正意义上有力的描写,往往不是客观化的,而是地震带来的,给人们生活的那个“大地”带来的毁灭,彻底、直接地摧毁了人的信念。
那种鬼魅一样如影随形的瓦解力,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地震从以前开始就在了。“地震”一直都在,只是这一次,它真实地、不带一丝遮掩地,从地底爆裂开来,带走了它原本就要带走的东西。
那东西,可以是一种对“稳定生活永不改变”的信念,可以是对处所和居所的根本性的、不言自明的安全感,也可以是滑行在毫无意义的轨道上最终的忍无可忍,但归根结底,它讲述了一种无可回避的“残酷性”。
当然,从阿甘本曾引用的一个卡夫卡的短篇《地洞》来说,也可以这么去讲述这件事——“动物们持续地专注于建造一个牢不可破的窝,结果最后这窝竟然成了没完没了的陷阱”。
也许这就是在这个日子重提这种残酷事件时,最值得我自己反复回想的经验。
什么是“大地”?可能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大地了,天灾只是提醒了这一点。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