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胡续冬
查看话题 >胡子,再见
写任何关于胡子的文字都是极大的挑战。毫不自矜地说,我们这些能考入北大的文科生,多半从小都有才子才女的美誉,也肯定不止一次地被夸过文笔好,但胡子的文笔是大家公认的特别好。北大文科里似乎存在着不少约定俗成,其中之一即是靠拽腔捏调的写作一点都称不上文笔好,真正的高手都像胡子这样,写文章从来不倚重特别的腔调,文笔一直是平铺直叙明白晓畅,同时又趣味十足,蕴含着太多聪明和智慧的特质。大家也都明白,这种看似随性简洁的信手拈来其实需要在文学方面的强大天赋才能塑就。更重要的是,相比其他特性,有趣才是更应该得到推崇的,因为有趣才是展现一个人有无才华和智慧的最佳方式,而胡子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
只要见识过胡子本人有多有趣、胡子的课堂内容有多丰富,谁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胡子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我周围有女同学听了我或其他同学的介绍后,跑去听胡子的课,刚好赶上胡子在课上播一刀不剪的《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郎》(2000),颇受震撼,课后回来偷偷地和我讲,那位老师竟然在北大的课堂上播黄色电影。提到胡子在《电影中的当代世界文学》课上必定要介绍的《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郎》,首先得说一下,非外语专业出身的我即便到了现在,也不知道主人公的名字是应该译作“庞达隆”还是“潘达昂内”(此处“庞”“潘”还可互换,由此形成更多的排列组合形式)。因为每次提到这部电影,我口言其中一个译名的时候总会有人出来指正我应该是另一个译名。非西语专业出身的我也无从判断抉择,为了行文方便,姑且先遵照豆瓣相应电影页面的名称。胡子好玩梗,他把这部电影叫做《庞(潘)大郎上尉与劳军女郎》。这个译名很有特色,导致后来留存在我的个人记忆里的首要译名也变成了“庞(潘)大郎”。
凡是看过“庞(潘)大郎”的人应该都留意到,这部改编自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同名小说的电影保留了原著中的黑色幽默风格,军妓题材决定了片中有不少裸露和性爱的场面,但是所有角色都很放松自然,尤其女性角色很是坦荡,没什么扭捏感,也少见被压抑摧残后极易造成的自我羞耻,这些南美式的自由奔放对我们这些年轻心灵的冲击很大。胡子是个妙人,这也表现在他从来都是非常直接地谈论男女问题,一点都不会避讳。即便课堂上会播放诸如《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郎》之类限制级电影,但除了偶尔调皮玩梗,大多数时间里他语气认真,讨论严肃,仿佛那些让我们瞠目结舌的镜头和情节都不存在一样。任何关系的融洽都表现在可以经得起调侃和玩笑,尽管有时胡子的抒发本性会被认为是猥琐,但是他依旧非常不羁地流露最自然的那一面,从来不会特意藏着掖着。人的成长过程是对自我的认知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这其中最基本的又是对身体的了解,在如实地表达人性方面,胡子给我们起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之后十多年校园内外的世事变迁,让我总觉得这一刀不剪的《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郎》还是播的次数太少了。
我的感慨并非毫无来由,普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代人被教化太过,中小学阶段普遍受的是填鸭式教育,更为注重知识的灌输,大家每天都被裹挟在无休无止的作业和考试当中。应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把人变成了机器,加之东亚式教条主义灌输的死板僵硬,使得人的各种感官都容易变得麻木,性格也变得羞涩和保守,那些出自于人本心、纯真美好的思无邪也都所剩无几。直到进入大学、脱离应试教育后,终于感受到了不少的乐趣和自在。北大的奇特之处在于总是存在着某种自由活泼的气氛,让人可以横七竖八地生长,让那些从小被压抑的自我得以重新萌发。说到底,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就是因为有许多类似胡子这样的人一直在坚持创造这种自由活泼的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加全面的成长空间。我也经常听见同学调侃,自由、奔放、散漫就应该成为我校的正式校训。胡子本人即从骨子里散发着强烈的自由气质,他的思想里也没什么陈腐或守旧观念,并且这些特质都体现在了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里。也因此,即便他作为老师,和一代又一代年轻学生的年龄差越来越大,但我们大家都没觉得和胡子之间有什么代沟,依旧可以在一起聊文学、聊艺术、聊兴趣、聊理想。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另一点就在于从来不觉得这些所谓的文学、艺术、兴趣和理想等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天花乱坠,而是支撑起每一代每一个年轻人的根基。
倘若追溯回我刚开始读本科那会,对我们这些大学新生来说,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新闻里整天报道的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思政课的考试考题会让我们分析全球化的利与弊。受到这些口号的感召,我们自然以为融合和交流是浩浩汤汤的世界大势,就像校歌里唱的那样,“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我们走向海角天涯”。领悟世界从身边开始,胡子热爱厨房,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很渊博,听他讲做菜完全就是一堂丰富的博物学课程。这些感悟也被他写出来,登在多家报纸杂志媒体的专栏上,后来这些文字结集出版成为《浮生胡言》《胡吃乱想》等作品集,美誉颇多。中途胡子也曾去巴西客座一年,时不时发回一些自己在巴西的见闻,让大家大开眼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完全不懂葡语西语,在随后这么长的时间内,也未曾有机会去过巴西或其他南美国家,是胡子写的那本《去他的巴西》带着我们去窥探世界另一角的美丽风景。我有一位高中同学硕士毕业步入工作后被单位外派到巴西,我向她推荐《去他的巴西》,她笑着回应,为了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她正在积极搜集关于巴西的资料,胡子的这本书是当时中文出版世界里为数不多关于当代巴西生活的系统记录,因此她早有耳闻。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胡子的这本书对她之后的外派生涯帮助作用不小。不过对胡子本人而言,可能待在巴西那一年时间的最大收获是阿子万里迢迢去巴西看他,由此两人喜结良缘,后来女儿出生,胡子有了幸福的三口之家。再之后伴随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胡子渐渐淡出了豆瓣等公共平台,好在他还是在使用其他社交媒体,我们总还是能偷窥到胡子对于这个世界极为幽默犀利的观察。
我们未曾想到的是,这个世界突然开始了右转,或许也不是突然,一切事情早都有迹可循,只是那会我们都沉溺于那个被众人描绘的美丽未来,却不知道世界的变化也可以在一瞬之间。胡子逐渐走向了内化,我们又何尝不是——忙碌的生活让大家舍弃掉太多,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就已花去太多精力,却忘记了去提醒胡子一句“珍重身体”……胡子过世后,有位师姐在豆瓣广播里感慨“一个时代结束了”,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同感。
写到这里,我终于意识到关于胡子的有趣我还不能表达其中万分之一。自从胡子离开后,我一直想为他写些东西,写的过程却一直拖拖拉拉。我为自己找到的托词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写纪念文章的过程就是在一点点地向胡子告别,可我不想和他告别,于是非常抗拒写关于胡子的任何文字。可惜在被时间漫长拉拽的不舍中,这些文字还是逐渐完成了。好的老师是炬火,永远可以照亮和抚慰人心。阐释胡子最好的永远是胡子自己的文字,只要我们还在读胡子,他就一直都在——而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过去、现在和未来,总会有无数的人懂得胡子的有趣和丰富,从胡子的文字中汲取养分、获得能量,从而茁壮成长。
-
爱因斯坦罗森桥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3 00:14:12
-
Tender thug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22:55:22
-
天纵之才小马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14:55:56
-
上树的猫爵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13:15:11
-
Shelley梅芷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13:05:49
-
麦当劳动局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11:03:50
-
把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09:28:01
-
橙橙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06:43:00
-
Artytart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04:40:44
-
月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04:39:21
-
豆友1184181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01:03:09
-
wyuabu猫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16 15:54:04
-
瞳之住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8 10:47:00
-
kil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7 20:46:40
-
不觉晓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18:21:2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03 01:30:12
-
Nau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01 14: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