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乔内的《暴风雨》

乔尔乔内《暴风雨》,布面油画,82.5×73cm
乔尔乔内的《暴风雨》如此珍贵,如此易碎,它几乎从没有被拍摄过。从某个方面说,有些事物太过于脆弱,无法承受摄像机的强光。这对它自身来说是件好事。但在另外的方面,这又很糟糕。因为它是有史以来的最具魅力的画作之一。 乔尔乔内刚过三十就死了,但是在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他把艺术带到了以前从没有抵达的境界:一种美妙的诗意,一种无可匹比的可视的音乐。它吸引了他同时代的人,它仍然在吸引我们。这幅画之所以特别,也许是没有人能确定它说了什么。早期(16世纪)的一个说法把它描述为有一个士兵和一个吉卜赛人的风景画。这也许是事实,但用来解释它的美和它的魅力则未免有些浅薄。 一些学者认定这是一幅关于玛尔斯和维纳斯的画;另有学者把他们认为是亚当和夏娃;但也有一些,对伊甸园之说不以为然,断然否定:根本不是这样,他们说。这个男人和他身后的短桩,是古老秩序的象征。这个能生育的女人和背后新兴的城市,象征了新的秩序(这种说法的另一个变种则把他们分别看做犹太教堂和基督教堂)。还有一派极力主张它是行动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的对比:男人用他的长棒和劳动服在行动,女人在沉思(显然任何活动都会使她陷入赤裸的尴尬境地)。近来又兴起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我们应该多注意他们之间的隔阂,把这幅作品看做男人和女人,吸引和差异。在所有的这些阐释中,我认为它离作品最远,但不管它的对错,我自己的阅读和这很不一样。 我认为吸引乔尔乔内的是闪电的闪现,这才是这幅画的最终的含义。他想,在那个没有电甚至也没有汽油的世界,一旦太阳下山,黑夜来临,浓重的黑暗将笼罩一切。突然,一束闪电穿过深夜而来,我们看见了,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不可思议地呆在那儿,他们在干什么?黑暗再次包围;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他正在画对一个黑暗世界的鲜明、强烈的一瞥,感到看见了,又感到没看见,永远不知道看到了什么。他正在描绘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人类的无知。 ——摘自温迪·贝克特:《温迪嬷嬷的大旅行》,汪跃华、赵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
tlmgt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01 03:42:15
-
豆友52931213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24 14:51:08
-
lesparfait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9 11:24:07
-
N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8 09:06:18
-
叟咬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8 07:33:06
-
咯咯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8 03:07:10
-
Nu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8 00:46:50
-
猫咪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8 00:38:11
-
堡学之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17 15:16:07
-
叁猫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9 11:52:1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7 11:07:45
-
Ev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2 14:46:03
-
马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29 10:51:38
-
软泥百变怪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2 20:08:02
-
KiKi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03 13:57:25
-
Meng_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1 20:45:03
-
iriselit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1 20:42:1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7 07:18: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7 01:57:24
-
玄震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21:40:14
-
安托万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21:37:0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21:34: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21:26:07
-
magasa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20:48:50
-
Mnemosy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20:47:23
-
梵高的耳朵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19:21:3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19:10:03
-
芬雷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26 19: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