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图像
举例来说,当有两片大理石,同样漂亮、同样合用,也同样经久耐磨,那么就会想要挑选价格比较高的那片,只是因为它贵;有两种装饰做法,效果同样显著,会想要挑选比较精致的那种,只是因为它费心,也就是说,这是去追求在同样的范畴里,呈现出一个花费了更高代价、付出了更多心思的成果,因此它是最不符合理性的表现,也因此是最热情无悔的表现;要界定这种精神,最清楚的方式是从反面定义:它,与盛行于现代的观感—渴望用最少的成本,产出最多的结果—正好相反。
——《建筑七灯》
“最初那时,当木桩钉入沙中,当屋顶庇护下的家园中火炉依然将天空照的通红;最初那时,在密实的高墙之内,在波涛无尽的呢喃中,当海鸟的翅膀撞击岩壁时——陌生的古老歌谣回响:海洋属于他,海洋由他创造;他的手又造出大地。”
——《威尼斯之石》
火炉、屋顶、墙体和高台
——戈特弗里德·森佩尔
我认为,仪式具有聚合的属性和作为保护神话要素的基本特征。仪式的这种重要性不仅是理解纪念物意义的关键,而且也是理解城市的建立以及城市思想传递意义的关键。
——阿尔多 罗西

一般我们讨论的维多利亚时代是指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年-1901年,也就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如果我们去想这段时期的建筑表现 其实风格是非常繁多的,这也是后来对于“维多利亚风格”的诠释:各式古典形象拼凑、视觉装饰极多、异域风情 这种,这里面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后期(本篇主要讨论时间段) 大概有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潮 一个是“新古典主义” 典型就是法国卢浮宫的东立面(横三(五)段 竖三段),它简化了很多原来的深雕和图绘 在此之前巴洛克或者洛可可呈现一种 雕塑-绘画-建筑 三者深度合一的状态 新古典主义其实开始把这种装饰的精神 抽离出来了 变成了饰面,但这个饰面很重要 这些附属物所带来的记忆和感受某种程度上才是建筑对象本身 绝不是密斯一句“少即是多”可以概括的 这个后边在讲约翰罗斯金的时候在细说


第二个是在英国出现的哥特式复兴,威斯敏斯特宫 也就是英国伦敦议会所在地 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哥特在中世纪 12-15世纪很流行 但随着文艺复兴 哥特作为被针对的中世纪的代表就变得很不流行,17、18世纪哥特复兴是伴随着新古典主义一起出现的 大量使用了金属预制构件 也没有飞扶壁 使用的石材磨面质量也明显的优于中世纪的那些 这种建筑大量成为了18世纪后期哥特式小说的发生场景 那种神秘、诡异、厄运和带一点超自然的故事


她坐在那里,两手托着下巴,眼睛死死盯着溅上泥浆和雨水的车窗,急切地期待着一道光线刺穿厚如毯子的天空。但是,昨天笼罩在赫尔福德之上的湛蓝天空已经消失。它一闪即逝,却预示着命运。
从她曾经生活了二十三年的家到这里,不过四十英里的路程,但她内心的希望已经消失。她曾非常勇敢,在她母亲从染病到死亡的漫长挣扎中,这种勇敢支撑着她。现在,在凄风苦雨里,她的勇敢动摇了。
这个地区让她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来到这里,本身就是一种挫折。透过迷蒙的车窗,玛丽看到的世界与她熟悉的、当日往返的世界是不同的。赫尔福德闪闪发亮的水,绿色的山丘,倾斜的峡谷,还有水边那一幢幢白花花的小屋,现在显得那么遥远,也许再也看不到了。赫尔福德的雨是轻柔的,拍打着树木,迷失在翠绿的草丛中,形成溪流汇入大河,渗进土壤。土壤心怀感激,长出鲜花作为报答。
而这儿的雨却冷酷无情。它狠狠地抽打着车窗,渗入坚硬、贫瘠的土壤。这里只有一两棵树。它们向四面的风伸出光秃秀的枝丫,因经历数个世纪的风暴而弯曲。时间和狂风暴雨让这里变得那么险恶,即使春风吹拂,幼芽也不敢长出枝叶,因为晚霜会杀死它们。这是一片低矮的土地,没有灌木篱墙,没有草地,只有石头、黑石楠和发育不良的金雀花。
《牙买加旅店》
第三个是19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它对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大量生产所带来的粗劣感 所以它实质上是转向了 推崇自然美学、手工艺、简洁易明(其实一点也不简洁)的感受,在英国的一个主要倡导者就是约翰罗斯金(1819-1900) 他有一本书《建筑七灯》 里面是讲述了约翰对于之前的哥特式建筑的回忆和对待建筑的态度 其实是对于在此之前的建筑承载了百年的原则,之后是对于未来建筑的一些展望吧;对待未来的那部分 这个必须再次说明他是生活于19世纪初期 估计他也想象不到会有像是柯布的人出来 我们就不去展开,但是立在19世纪中后期的角度上 去看之前的哥特式建筑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确实一个思路,我还是简单说说这本书


《建筑七灯》第一个就是献祭之灯 就是建筑应当高于单纯的实用主义原则,“美”和“纪念性”来自于人们的奉献 是付出的精力、体力以及时间,哥特式建筑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宗教、历史凝结而成的奉献和信仰 上面所雕饰的格式浮雕 就是时间本身,装饰的价值等同于建筑的价值;第二个就是真实之灯 “真实”就是两面 一面是与新古典主义相似的对于过度的矫饰的反感 他主推的就是哥特式 用线性的要素去改变体积作为装饰元素,第二面就是推手工、推自然、反对机械化价值、反对维多利亚各种古典样式的混搭 以此来做到“诚实 朴素”的设计;第三个是力量之灯 力就是在建筑中体现的宏伟、安稳和人体现出的支配力。就像很对建筑场地尺度的协调、视线的边界的处理-比如一览无遗就会就会突出主体结构这种、第一位的建筑视点在于墙还是墙的分界 就是第一位给人的感受 是建筑本体还是其上的、还有对于方圆这种形态的使用,不管是平面还是立面 越抽象就越有人的意志的体现 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分界点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脱离对自然和过去(经验主义)的模仿和崇拜 把自己想象中的纯粹的线条表现出来;第四个是美感之灯 美说的就是建筑的装饰 建筑的精神,这个时候装饰一般都是采用自然母题 这里要说明这个“自然”的意思是自然法则:也就是不是模仿过去的典范 从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类型)出发,这就导向了抽象形式的核心美学;另一个关键在于结构部件和装饰部件要分离 各自清楚的表达彼此 也就是说用粗岩的装饰来假装由石块堆砌就是一种大不道德,人为什么要用装饰 在家里是营造一种安居的场所 这些装饰服务于人而存在,人的离去 就使得这些装饰缺失了,到此建筑两大最基本的需求“力”-庇护感 和 “美”-场所感 的原则已经阐释了
第五个是生命之灯 说的是建筑中的进步精神,有点进步观的感觉 强调建筑的生命在于细部 工艺与技术的平衡,每一个结构的搭接 其实很手工艺人的视角 要找一个建筑师类比的话应该就是斯卡帕了,所有这种对于细部的极致的推敲和考虑都会让一个东西变得高贵;第六个是记忆之灯 指的是建筑的经久性和纪念性,这个和献祭之灯有一个相似的地方 就是记忆、情感和历史的 积累,人不会对一个干干净净的轻盈的白色盒子产生归属感,符合一个对于家的想象一方面是对于稳固 安宁 舒适的场所,另一方面其实是这种住宅的权利应当是世代的、传承的,住宅不仅是对当代人的 也是为其后代的,这是一种责任,也是构建起建筑内部精神信仰的前提;第七个是遵从之灯 这其实是对于未来建筑提出不可违背的底线:住宅不能只为了人们“生存”而活着,在建筑中应当给予人对于未来的期望


之前反复提及了铸铁,铸铁是什么,一般铁矿石的还原温度是在1200℃ 但是在含碳量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降到1150℃ 这个时候铁就会融化成铁水 铸铁顾名思义 就是含碳量高 可以在高炉里烧成铁水导进模具中 铸造出来的铁器;高炉内填充着木炭(焦炭)与铁矿石,整个高炉内,下端温度高,上端温度低,下端铁矿石被还原,并且熔化变成铁水流出。上端温度低木炭与矿石呈固态,随着反应消耗,木炭与矿石下移,这时候可以从炉顶进行补充,同时高炉煤气从炉顶排除。制造铁器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锻造 锻造通过外力、温度促使 金属的变形和再结晶、内部压实和焊合,提高塑性和力学性能。
工业革命之后 开始大量采用煤炭 但煤炭含硫 硫对于铁基材料来说是有害物质,所以要先用焦炉把煤炭变成焦炭;钢、铸铁、生铁、熟铁(也叫纯铁)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都是铁基合金,按含碳量来 含碳量越高就越硬 韧性越差 熔点越低、 含碳量越少就越软 也即是延展性好,铸铁和生铁的含碳量在2% 以上、钢在0.02%-2%、熟铁在0.02%以下
由铁变成钢如上所示就是两种路径,熟铁就加碳 铸铁就减少碳含量,由于西方最开始使用的是纯铁 最开始就倾向于通过锻打和热处理来制作钢 于是就有中世纪的渗碳法之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普遍采用焦炉炼铁,铁中一般含有1%的硅,为了进一步得到钢,需要进行精炼,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是将硅氧化,第二步将铁中的碳氧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最初使用的炉形为反射搅炼炉。通过这种工艺可以将钢材的含碳量控制在0.5%-1.2%左右这项技术成熟已经到了1850年,搅炼炉的熔炼温度可以达到1400℃
铁块加入炉内后,利用木炭的燃烧在炉内形成高温。空气分两部分进入,从风管进入的是热风,用于木炭燃烧,炉顶部还有冷空气路口,冷空气进入后作为氧化介质,氧化铸铁中的硅与碳。但是随着铁被提纯,熔点升高,导致铁水有凝固趋势,因此需要人工进行搅拌,所以称为搅炼炉。


另外一个要提到的是亨利·拉布鲁斯特 (1801-1875)。建筑的外部形态 或者说装饰吧,我们可以看到是仍然存在于一个城市的记忆体系中 简单是新古典主义的延续,这里要把 拉布鲁斯特在“七灯”的这样一种大的建筑观念下 对于预制铁构件和建造体系的改变 其实这种对于内部空间的影响是很大的
拉布鲁斯特把圆拱、帆拱和十字交叉拱这种形态都被保留下来 但是主体结构材料替换成铸铁框架,屋架本身由轻型铁片形成屋面,然后将屋面荷载传递给一系列带有花饰透孔的铁肋,一部分传导在中央的铸铁排柱上 另一部分插入到两侧外墙的砌体中,金属构件上装饰的痕迹都被保留,外围的实心砌块墙也被强调其本身的坚固性 这就是罗斯金“力”与“美”的两个原则的直接阐释,这种由新古典主义延续而来 一般也叫结构古典主义


拉布鲁斯特在他的建筑物上题刻了810个其著作被保存在这个图书馆中的作者的名字。这些名字被篆刻在内书架墙背面的石板上,这些名字按照年代从左向右沿着建筑物的三个公共面依序排开,因此,使这座建筑物看起来像是一本书,因为我们就像是沿着书的书脊页顺序在读这些人的名字。
正如赫尔曼·赫兹伯格曾经指出过的,拱形铁肋在建筑体量的端部转了一个90°弯,它将建筑空间统一起来,同时又避免给人们造成整个图书馆建筑的结构仅仅是两排平行拱架的错觉。
该建筑的精妙之处还在于,拉布鲁斯特不仅将铸铁构架插入砌体之中,而且还将构架的结构模数关系充分反映在建筑的外立面上面。此外,铁肋根部起连接作用的铸铁杆件穿过厚重的墙面砌体,最终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铸铁铆件。在这个建筑中,铸铁构件与砌体外壳的交替组合几乎无所不在,其中又以入口柱廊上方支撑二层楼面的铸铁梁以及阅览室中各式各样的栏杆、暖气和采光装置等最为突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的新艺术运动,这个和工艺美术运动最大的矛盾在于 它完全走向自然主义 强调形式由功能来决定,前面已经大段论述了 形式有它自己的历史和记忆价值,并且不对工业化生产的反抗,这个想法 其实和后来的德国包豪斯差别不大了,包豪斯(1919-1933)就是德国的一家设计学院 三个标准:艺术与技术的协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另外两个特征就是 艺术的全面性(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和设计课程 与 工业生产紧密结合(1907年的德国工业同盟)
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兴起)继续使用愈发熟练的铸铁技术和玻璃材料 到这里基本也来到维多利亚的尾声了,之前举得有些例子不完全是英国本土的 确实如此 但这种作品着实是对于英国后面的一些公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就像开篇约翰罗斯金在《建筑七灯》里说的那样,花费如此之大的精力去做一件相同的事物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解:我们还是从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 投入最好100%的体现于“结果” 看不到的投入就是“损耗” 这其实是一种极为自私的模式,这里的自私不是贬义 更多是完全由“自己”作为裁决所有的角色 的这种过程;好比中世纪人们建造巴黎圣母院 花费的时间和投入其实远大于所需要的“结果” ,这些完全非理性的 奉献溢了出来,仍然存在并且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就像 Bruno Pelletier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第一篇所唱的(强烈推荐)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
Le monde est entré
Dans un nouveau millénaire
L'homme a voulu monter vers les étoiles
écrire son histoire
Dans le verre ou dans la pierre
就像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现在人去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有意义吗,因为太简单了 在拖车、起吊机、钻井机的帮助下 你感受不到那种损耗的造就感受力,也不会明白人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 是如何让那些看不见的角色 来决定自身的价值(当然还是有奴隶社会的因素 不管是不是自愿),这是一种很“笨”的建造思维 ,现代主义两大法宝:抽象和减法,但当你面对这种 雕刻、巨大、朴素 的建筑的时候,面对其后巨大的消逝的 时候,会不会有所感动,还是觉得它 很蠢
感谢 法式滚筒YEboss
-
bdyonghu11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20 19:02:09
-
糖炒兔几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4 01:48:32
-
要跳舞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22 03:42:16
-
Ann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2 16:39:19
-
人人余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6 12:57:18
-
豆友172096100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9 17:59:10
-
Jeffer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4 12:09:39
-
敏捷的路等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3 20:19:28
-
我爱臭妹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1 08:05:03
-
五至七時的香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9 12:16:25
-
吕程Journ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7 22:49:27
-
老海象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7 10:50:35
-
两只老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6 12:56:59
-
企鹅村的名侦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6 10:08:05
-
安静的空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4 15:37:13
-
虎皮鹦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7 14:28:30
-
高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7 13:38:33
-
ChinaGirl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7 06:32:59
-
コードギア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6 05: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