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豆瓣年度书影音报告
查看话题 >我的2021年度阅读十佳:文艺理论篇
对我来说,行将结束的2021年是极度爆肝的一年。大概是出于抱定决心从文院跨保到艺术学院的缘故,我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如饥似渴地补艺术理论的课,不知不觉竟读了351本书,看到这个数字的我本人都吃了一惊。显然,从这三百多本书里挑出十本来绝非易事,纵使我打五星的标准比较严苛(约20%),但剩下76本书的范围也着实不小。我再三取舍,忍痛割爱,最终选出了文艺理论方向的年度阅读十佳(排名不分先后,评语大多摘自当时写的短评),希望能给各位一个参考。
- 吉奥乔·阿甘本:《语言与死亡》
过瘾!阿甘本对语言之否定性的洞察极其深刻,他在“声音”(Voce)这一概念中将语言与死亡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将伦理维度引入语言。声音为“双重的否定性”所规定:自我显现却又在时间性中自我扬弃(“消逝”),指示话语之生成却无法通过话语道说自身之生成(“静默”)。词语必须出离于习惯性的居所之外,思考存在于声音之中的虚无,将自身向虚无的恐惧与存在的惊喜敞开,才能抵达其自身在声音之中的开端——诺瓦利斯式的“乡愁”:语言最初并不在家,因而必须回归自身。而这一点恰与死亡的特质相契合:体验死亡意味着聆听声音的展现与流逝,体验声音意味着直面虚无的风险与存在的绽出。声音-死亡构成了人作为自由之存在的否定性根据。至于这个忘却声音而追求绝对可说性的时代,不过是一场“极端虚无主义的狂欢”罢了。
- 哈尔·福斯特:《实在的回归》
福斯特的写作,用一个词形容,只能是:sexy。福斯特属于最有灵气的那批学院派批评家,对理论的敏感度堪称一流(尽管用起理论来总有种英美式的简化风格),对新前卫诸艺术流派的症候批评既有理论深度又不流于晦涩,极具启发性(尤其是对沃霍尔的理解)。福斯特频繁引用拉康,归根到底是想论证这一点:新前卫艺术是一种创伤性的反应,一方面试图用指涉物遮蔽当代主体的实在创伤,另一方面这种遮蔽的需求又恰恰指向了实在的阴影(“实在的回归”),据此消解了再现与拟像、肯定与否定、实在与指涉的二元对立。
- 乔治·库布勒:《时间的形状》
星丛式的神书。比起福西永的“形式”,库布勒的“形状”更强调历史的“反复多变”。福西永固然已经相当重视偶然因素的重要性,但仍抱有提出特定形式假说的强烈欲望,其结果就是“四阶段说”的诞生。尽管偶然因素会使该假说的“总曲线图”发生“波动”,但对“总曲线图”的预设难免会遭受“形而上学前定论”的指控。库布勒则试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勾勒形式的历史轮廓,通过给予事件的事件性、变异项和干扰项、不同强度的张力以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历史在更加复杂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细节更加丰富的诸“形状”:“时间的诸形状(shapes),就是我们想要捕获的猎物。”
- 埃尔文·潘诺夫斯基:《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
潘诺夫斯基借用卡西尔的术语“象征形式”来阐释透视法与时代精神的深层联系,这一做法恰与“世界-观”的隐喻意义相契合:观世界的形式就是世界观的形式。从古代的曲线透视到文艺复兴的直线透视,这一感知模式的转变折射出的是整个时代精神在人与神之间的重心偏移。关于时代精神的“极性”,潘分析得非常到位,但新康德主义的调和论调使潘与瓦尔堡拉开了距离。至于潘的理论缺陷,Christopher Wood的导言已经说得非常透彻:潘受黑格尔的理论遗产影响太深,倾向于为艺术史赋予整饬的目的论形态,而哲学的宏大叙事在文献的丰富细节面前却又总是土崩瓦解。具体到这本书,潘太过轻而易举地抹掉了“空间”与“世界”、“绘画图式”与“空间感知”之间的逻辑断裂,对于艺术与世界观之间的关系也莫衷一是,最致命的则是将透视法的进程与世界观的阶段强行对应,这一点在其日后的《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但这一切,丝毫无损于这本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
-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弗拉·安杰利科》
在GDH看来,以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关注figure的意义可译性而忽视ground的指意潜能,结果就是人们对不可译的显明之物闭上了眼睛:“我们事先用分类来武装自己,为我们决定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看哪里和避免看哪里。”但安杰利科却用“绘画的斑点”这一“被诅咒的部分”——索引性的、非描述性的、掩饰性的“症状”——扰乱了这种纯可见的外观秩序。GDH对安杰利科《勿触我》的细读非常精彩:草地上的红点兼具皮尔斯的三种符号功能,通过移置、运动、联合而在两种全然异质的思维秩序(自然秩序与神学秩序)之间搭起了桥梁,从而在图像志程序的界限之外创造了一种超自然的效果。就此而言,安杰利科的手法与极少主义异曲同工:“绘画扰乱了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因为它始终是一场复杂而狡猾的错时性的游戏。”
- 达尼埃尔·阿拉斯:《绘画史事》
阿拉斯的思想并不深奥,有时甚至显得“天真”;但“天真”,恰恰就是阿拉斯最可贵的品质。我没做词频统计,但我敢肯定,“惊喜”必然是这本书的一大高频词汇。阿拉斯那种孩童般的天真,就是为出乎意料的“偶遇”而敞开的。“见所未料之事,是人生的一大快乐。发生偏差的地方总能吸引我,因为艺术史家都面临一个有点可悲的境地:看过太多的复制品,逛过太多的美术馆,结果见过的画中有四分之三都记在心里。因此,对他来说,惊喜越来越难得;而没有惊喜地活着,是相当可悲的事。我喜欢惊喜,在对细节的思考中,‘见所未料之处’正是最吸引我的事情:对‘整体’而言,某个地方产生了偏差;但在小小的‘偏差’中,也许正浓缩着‘整体’的深层内涵。”
- 路易·马兰:《摧毁绘画》
一口气刷完,颅内高潮!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的解读者何其众也,但恐怕没有谁比马兰更加天才、更加深刻。我反正是想不到这幅画竟能成为关于“再现之再现”的绝妙寓言,想不到Benveniste的语言学竟能如此贴切地解释“Et in Arcadia ego”这一铭文的深奥寓意……三言两语交待不了马兰看似跳跃实则严密的逻辑,各位如有兴趣亲自读读便是。只需“记得”马兰的忠告:“你,读者,注定要尝试破译信息,但你注定什么也不明白;你将只记得一件事,即你总是已经忘记。”
- 阿洛伊斯·李格尔:《荷兰团体肖像画》
天才之作!之前读李格尔时没啥感觉,但这回着实震撼到了。李格尔的洞察力真的太超前了,竟然在20世纪伊始就对艺术与观者的诸关系模式作了如此精彩的探索。直至数十年后,接受美学才将李格尔早已思索过的问题发扬光大,弗雷德、布列逊、肯普等人纷纷将观者问题提上首要议程,至于阿尔珀斯之流不过是为这本书作了个不甚高明的注脚罢了。当然,这本书槽点很多,可以被批得千疮百孔,但李格尔即使犯错,犯的也都是“伟大的错误”,潘诺夫斯基亦如是。
- 于贝尔·达米施:《透视的起源》
天书!①虽然我不太愿意这么做,但我还是要提醒各位:在翻开此书之前,请确保读过马内蒂《布鲁内莱斯基的生平》、潘诺夫斯基《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达米施《云的理论》、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包括德里达的引论)以及拉康的全部著作,否则会变得不幸。(当然,就算读过也未必有用。)②仅就读懂的部分而言,达米施就已足以让人膜拜。最具启发性的点莫过于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范式同拉康理论的契合,前者的构成因素与后者的三界可谓完美对应:镜像效应→想象界,句法结构→象征界,灭点小孔→实在界。透视范式所建构的视觉主体并非绝对的自我,而是被来自身后的视线凝视着的、在预先建立的网络中被分配着位置的、被他者分裂着的自我。
- 布莱恩·罗特曼:《意指无》
奇书。罗特曼用“零”的符号学将数学、艺术、经济学、哲学思想史整个串了起来,实乃鬼才。零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它既意指缺席,又“道成肉身”;既是超越符号系统的元符号,又是属于符号系统的符号;既创造了发起符号系统的主体,又在诸符号系统之间生产了参与其中的元主体。这种双重身份的暧昧性动摇了先验现实和符号化运动(从客体到符号)的稳定性,使得符号功能在再现与呈现之间反复横跳。诸如代数中的“0”、绘画中的灭点、经济学中的虚拟货币,均具有此种性质。不过与德里达不同,罗特曼并不否认零作为“相对的起源”在本体论上的特权地位,算是从数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对解构主义作了一次回应。
© 本文版权归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13:57:59
-
RaphaelShu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30 17:07:59
-
等哒哒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10 20:57:37
-
f wil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09 12:33:15
-
Tlittlething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19:45:54
-
今天吃香香鸡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30 09:29:46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30 07:53:11
-
世界是只小风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29 15:42:28
-
Dussardi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29 13:42:06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断片】电影与尘埃的现象学 (52人喜欢)
- 19世纪德语形式主义艺术史学:范式、谱系、文献 (8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