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以睡眠为主题重新串联文学作品,一本经典法国式主题批评的典范作品
No.1
睡眠,而非梦,曾被作为思考的对象吗?它是建构文学的材料吗?本书以睡眠为主题重新串联文学作品,是一本经典的法国式主题批评的典范作品。作者讲述了12位作家与睡眠有关的写作,发现睡眠在文学中无处不在。
No.2
本辑《单读》继续关注当代青年创作者,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合作,发表5位当代青年女导演的电影剧本和创作谈。
bird:这辑的封面太吸睛了,内容也沉甸甸的。随笔评论内容虽与女导演这块没什么关联,但主旨也关注着女性的精神与力量。她们的创作并不为改变男性主导的权力文化,只管角落兀自绚丽绽放。剧本有节选有全本,它们日后拍成的电影、豆瓣评分似乎也能照应它们的质量与特别之处,褒贬相当,整体优秀线(7.0)往上。全本的《送我上青云》与成片有着较大差异,细微之处能看到导演拍摄时的取舍与优化,意外导演称它的灵感多来自作家阿乙。未在大陆发行过的《金都》,一句不删值得称赞,那些直白的意图放进电影里也恰如其分。自称一事无成的导演,创作谈非常动人可爱。这也多是她们的第一部作品,有相似性,有不完美。但她们借助写剧本、拍电影表达自己最真实与最渴望的,她们不同描摹世界的方式,也无疑为那块价值观日渐趋同的大荧幕注入明亮的时刻。
No.3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貌似无序的生长中,总是有一些最优配置、最优结局。
文在兹:一晚读毕。三年前听过第一章的讲座,收获非常大,是这些年不多的几次改变自己认识世界/文本方式的原创思想。绪论对共时、历时研究差异的剖析也很通透,其实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区别。
No.4
“日本近代诗之父”萩原朔太郎诗歌精选集。他以前所未有的口语自由诗开创了日本近代诗歌新局面。其寂寥感、阴郁和怪异情绪对后世影响深远。
补特伽罗:萩原小天使身上藏有一只诉说悲哀人类史的猫的影子。虫卵、蛞蝓、野鼠、水母、章鱼……喜欢看他用广义的动物重构狭义的人间,喜欢他大正时代曼陀林曲里的苏联手风琴质感。
No.5
既是作家百科,又是一部跨越700余年的世界文学简史。8开全彩精装,高比例原版复刻,不只是工具书,更是纸上的视觉盛宴。
清和:超级大开本,比我脸大好几倍那种。回家特地称了称,足有2.1公斤。作家的选择范围是从但丁所在的13世纪到当代,几乎涵盖了东西方700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100余位作家(因为每章后面还有名录,其实收录进的作家数量可能超过200)。部分女性作家和中国作家的入选可能有争议,不过也可借此一窥西方,尤其是欧洲学术界对此的看法。每个人物的介绍少则两页,多则五六页,是可以快速读完那种。不过具体到每个作家,编著者提供了很多细节的知识板块,比如作家擅长的文学形式、作家手稿、私人物品、巨幅照片、作家创作年表,等等,读者短时间内就能对一个大师有全面的把握。总的来说,是一本很棒的文学家集传,是每个文学爱好者都值得入手一册的工具书。
No.6
本书选取了1919—1948年三十年间的40篇经典小说,呈现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百态,打开藏在这些小说里此前被我们忽视的“隐秘的角落”。
打开民国历史的方式有若干种,但这还是我第一次“通过小说读懂民国”。书里涉及的小说横跨 1919—1948 年,阅读时固然有重读经典的满足感,但始料未及的是看到了经典背后的民国社会百相。如果你想从更个体的角度进入民国,深入民国人物的情绪与心灵,阅读民国小说是一条更不易受干扰与误导的共情之路。——张明扬(历史作者)
No.7
黄永玉诗歌全编,收录其1947-2021年间创作的150余首诗作,其中的部分诗篇诸如《老婆啊,不要哭》《听说从丰台来》等,已经成为名篇。
bookbug:黄永玉并非“诗人”,所以他不会在诗中讨生活,但这并不妨碍他把近百年的生活写成诗,这一点他显然又胜似“诗人”。这本浓缩他一生诗眼的集子很好地向世人展示了他不常为人熟悉的这一面,但假若对他稍有了解,便不难和他那些句子一起嬉笑怒骂。我的读书习惯一直是从头到尾的,红楼之外,很少从中间随意去读任意一本书,更不要说倒着读了,但这本诗集是个例外,因为它完全以时间为序编成,所以从最末一首往回读,恰是和黄老一起回溯过往这近百年的人情冷暖和风雨苍黄,体会他的真心与稚趣,快意与性情,以及,愤怒和牢骚。
No.8
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不仅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也将生命献给了波兰解放斗争。本书是密茨凯维奇书信首个汉译选本,有助于了解其辉煌人生。
密茨凯维奇之于波兰人,就像歌德之于德国人、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人。尚有一个额外因素,也即他作为朝圣者、领袖、战士的生平。因此,如果说拜伦在死于希腊之后激发了早期浪漫派(包括密茨凯维奇本人)的想象力的话,那么可以说,密茨凯维茨通过他一生为波兰人的事业服务而成为了“民族诗人”的化身和未来世世代代的精神领袖。密茨凯维奇对我永远是很特别的。自从青少年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谈论密茨凯维奇,把他与前卫运动对比。这意味着密茨凯维奇扮演了特洛伊木马的角色,因为他帮助我抵制各种过度前卫的倾向。—— 切斯瓦夫·米沃什
No.9
本书从中国文学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出发,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力图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上探索和挖掘文学发展的真正动因和创作主旨。
No.10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作家、学者,有“奇才”“僻才”之称。本书是废名研究专家陈建军集大成之作。
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物,其小说独具特色,为人及行状也有颇多传奇性。这本书把废名的故事写得平实、细致,又趣味盎然,澄清了不少讹传,于废名研究者是难得的可信史料,于普通大众则会让你读后会心一笑,懂得作家的孤傲中原来也有温暖的人情。由此识人明性,实在是开卷有益,妙处尽收眼底。——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国恩
No.11
梁鸿中国当代文学论文集。本雅明论及传统艺术价值时,使用了“灵光”(aura)这一术语,梁鸿敏感把握到“灵光”在中国当代文学语境中的意义。
No.12
西班牙当代自传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详实地记载了数十年以来西班牙国家、社会和家庭流变的历史。
这是一本能量之书,真诚且赤裸地谈论丧亲之痛,无法言表的苦,爱人和被爱的需要。——西班牙诗人、散文家 费尔南多·阿兰布鲁
No.13
1917年,一位守墓少年受托来到皇帝身边,以秘法护其十年。此时皇室犹在,紫禁城内仍是一派太平,然而时局动荡,漩涡中心如何能够幸免?
安东:真假掺半,亦真亦幻,就如谁是六飞,谁是李敬事,分不清。起初,皇帝不在龙椅上了。后来,皇帝不在紫禁城了。再后来,皇帝不在北京了。可“皇帝”这两个字一直都在,在很多人心里。主义、政体、路线、甚至利益都是虚的,唯有对权力的饥渴是真真切切的。大地何曾有双心,只有一心。
No.14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人物之一,巴拉圭作家巴斯托斯作品。通过对集体记忆的重构诠释了历史本真的一面,蕴含着深沉而普遍的人道主义。
No.15
在激荡的1960年代,女人们开始思考,在事业、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女性如何得到完全的自由与独立……
我想用女性神话来代替男性神话。男性神话是濒死和复活。女性是新生与复兴。——本书作者拜厄特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