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第15年,奖项空缺,电影在场
作者:屾
「以前,电影就是一切,到了现在,一切都是电影。」
在本届FIRST开幕影片《野蛮人入侵》中,导演胡子杰这样向演员李圆满说。
而本片导演陈翠梅也曾问过杜蒙一个问题: 「电影是什么?」
对方回答:『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这跟你问我「生活是什么」,是一样的。』

7月末的西宁,全国无数影迷飞越上千公里,来到FIRST青年电影展。在短暂又充实的九天时间里,「忘记世界,只看电影」。
而FIRST也为影迷看电影这件事情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从预约到排队入场的整个流程顺滑高效、各个参与展映的影厅之间步行至多十分钟、赶场的空隙想要填饱肚子也有很多选择……
预约、排队、入场、观影,这是每个影迷每天重复N遍的流程,尽管每天密集的排片让看电影成了一项体力活,但为了场灯暗下之后的那份惊喜,我们甘之如饴。

在西宁这些属于FIRST的空间里,影迷们凭借着装束或气场彼此相认,散场后同乘电梯,即使此前素不相识也能无比自然地加入一场关于电影的讨论。
如《她房间里的云》导演郑陆心源在领奖时所说,「在清醒来临之前,让我们保持疯狂吧。」所以感谢FIRST,让我们暂时远离现实,顺理成章地拥有了一些「疯狂」的理由。
回归
步入第15个年头,本届FIRST很像一场新朋老友的聚会。
新面孔不必多说,每部「惊人首作」的放映,都是一场与新朋友的初次见面。

那老友呢?
2016年,戴锦华老师成为第九届FIRST的终审评委,今年,戴老师再次回到西宁,担任超短片单元评审。
只要你的排片密度足够大,那么在影院遇到戴老师并不是什么难事:
《浊水漂流》首场展映,低调来看片的戴老师让映前现场秒变大型粉丝见面会;
7月27日的「露天问候」,现场观众也有幸见到从《故乡异客》放映现场被拉过来的她(观影过程被打断的痛,懂的都懂);
展映最后一天,戴老师在「板砖论坛」上的话,毫无保留且振聋发聩:
保卫电影,就是保卫社会。

去年,纪录片《棒!少年》在西宁大放异彩,并最终拿下竞赛单元最佳纪录长片奖。一年过去,少年们带着同名纪录剧集重返西宁,举行露天放映。
映后Q&A环节,教练孙岭峰、马虎、小双登台。去年影片结尾一曲《再见》令人无比动容无比心疼,还好,这次「再见」,没有让我们等太久。
小双归队,马虎也有了更大的梦想,对比上次银幕前的见面,少年们的成长速度肉眼可见。
不可否认,这是影像的魅力,但更确切地说,这是生活的魅力。

空缺
尽管本届FIRST展映周期不短,每场展映也尽可能让更多观众入场观影,但总有一些「技术原因」,成了影片放映前一道暂时无法逾越的坎。
在此次观众选择荣誉的评分表中,《遥望繁星》的分数一直居纪录片前列,遗憾的是,首场展映结束后,本片就因「技术原因」取消了后续放映。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小人儿张》身上。

还有入围了本届「惊人首作」单元的《旷野歌声》,在FIRST展映首日便提前取消了所有放映。
更不用提早早便退出了展映的《病人十一区》。

八部入围竞赛单元的纪录片,有四部缺席,尽管其他影片依然占满了每天的排片日程,但这种擦肩而过的遗憾,总是笼罩在每次影院灯光亮起的时刻。
放映取消了,但在随后的「返场谈」中,《遥望繁星》《小人儿张》和《旷野歌声》的导演都来到现场。当她们落座,不少观众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这三部影片的一种共性:都出自女性导演之手,都面临「技术原因」。

这次「返场谈」的标题为:影像的追问,沿着社会的血管。年轻的内地创作者们有了追问的意识并付诸行动,但遗憾的是,这种追问,在抵达观众的前一刻,戛然而止。
本届FIRST青年电影盛典中,主竞赛评委会评委吴文光与电影市场终审评委马英力共同宣布最佳纪录片奖空缺。这是个让人颇感意外的决定,但转念一想,理应如此。

「由于今年的纪录片竞赛中有4部作品完全或部分地缺席了面向公众的放映场次,当奖项脱离观看、脱离观众,它也会因此失去评价的有效性和意义。因此,评委会决定,本年度最佳纪录片荣誉从缺。我们期待影像终将抵达现实、抵达观众。」
当颁奖嘉宾马英力站在台上,代表评委会说出这一段话,FIRST的态度已无需多言。
电影人和观众都不该忘记这种遗憾与刺眼的「空缺」,而这也正是创作者们要不懈「追问」的理由。

鉴片
本届FIRST,不散鉴片团没有缺席。17位影迷组成本届鉴片团,针对参与展映的18部影片进行评分,并最终投票选出了我们心中各个奖项的归属。 本次鉴片团「影评人选择奖」五个奖项归属如下:
【最佳剧情长片】 《浊水漂流》李骏硕
【最佳导演】 《山河小叙》王曦德
【最佳演员】 《一江春水》李妍锡
【最佳编剧】 《浊水漂流》李骏硕
【最佳纪录片】 《孤注》周浩
评分一直领跑的《浊水漂流》顺利拿下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编剧两个奖项,最佳演员则毫无疑问给了《一江春水》中「蓉姐」的扮演者李妍锡,这一选择也与本届FIRST最佳演员的归属重合了。

尽管本届评委会决定最佳纪录片奖从缺,但不散鉴片团的成员依然把这一荣誉给了周浩导演的新作《孤注》。
与周浩此前的作品相比,《孤注》是另类的,导演不仅将摄影机对准了与痛苦共存的人,也毫无遮掩地对准了自己。本片展映时,片头龙标出现,现场观众默契地欢呼鼓掌。期待早日院线相见。

最佳导演奖给了《山河小叙》的导演王曦德,黑白色调,东方表达,三代女性的生命故事被娓娓道来。这样一段南方「小叙」,不自觉便让人沉醉其中,它也是本届FIRST竞赛单元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题材作品之一。

附:各奖项投票情况
【最佳剧情长片】 第一名:《浊水漂流》李骏硕 4票 第二名:《故乡异客》李崧鸣 3票、《雨打芭蕉》闫冰 3票 第三名:《最后的告别》张中臣 2票、《一江春水》高启盛 2票、《水草长生》荀伟平 2票
【最佳导演】 第一名:《山河小叙》王曦德 5票 第二名:《一江春水》高启盛 3票 第三名:《浊水漂流》李骏硕 2票、《她房间里的云》郑陆心源 2票、《最后的告别》张中臣 2票
【最佳演员】 第一名:《一江春水》李妍锡(女技师蓉姐)7票 第二名:《浊水漂流》吴镇宇(辉哥)5票 第三名:《没问题》梁龙(左守权)3票、《裙子剪刀布》高照清雅(毛毛)3票
【最佳编剧】 第一名:《浊水漂流》编剧 李骏硕 4票 第二名:《没问题》编剧 蒋佳辰 3票、《一江春水》编剧 高启盛 3票、《雨打芭蕉》编剧 闫冰 3票
【最佳纪录片】 第一名:《孤注》周浩 10票 第二名:《两个星球》范俭 4票 第三名:《遥望繁星》韩萌 3票
但比起奖项归属,评分或许更为直观。
本届鉴片团的评分总表中,排名前三位的剧情长片为《浊水漂流》(7.5分)、《她房间里的云》(6.6分)、《山河小叙》(6.5分);分数最高的三部纪录片为 《孤注》(7.9分)、《遥望繁星》(7.5分)、《小人儿张》 (6.8分)。
《老郑飞到天上去了》和《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的得分相对不尽如人意,但这两部影片均集齐了本届鉴片团17位成员的评分,人气不低。

由于众所周知的「技术原因」,《遥望繁星》和《小人儿张》两部纪录片仅于开幕当天各进行了一场放映,因此最终打分人数较少。而入围了竞赛单元的另外两部纪录长片《病人十一区》和《旷野歌声》由于未进行展映,故没有出现在此次评分表格中。

大概是因为开幕影片《野蛮人入侵》打下的基调,这些日子里,在与FIRST有关的场域里,一切都是电影。
场灯亮起时的全场掌声是电影,新人导演在作品首映后泪洒影厅是电影,露天放映主创登台引发的阵阵欢呼是电影,不管是拍电影的人还是爱电影的人,似乎都自然而然地成了电影的一部分。
前年从FIRST走出的影片《慕伶,一鸣,伟明》,英文名为「All about ING」,我想这个有趣的韵脚,在每届FIRST同样成立——它立足于西宁,在创办的第15届依然年轻,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一切,始终关于电影。

-
风的影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08:14:30
-
独行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7 17:34:46
-
Fosjoe Road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5 23:16:43
-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5 16:56:03
-
四娘生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5 11:49:42
-
伟岸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5 10:10:10
-
三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5 04:13:54
-
出租车司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5 03:45:42
-
in the dark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22:10:57
-
冥王星时刻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20:57:31
-
f will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20:57:11
-
不聊电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20:34:45
-
慈悲鞋底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20:20:30
-
天街小雨hj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19:57:24
-
豆友13883875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19:35:11
-
Den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19:28:28
-
咸塘浜老黑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19:19:40
-
影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19: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