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acacia的一切(上)
引子:法國的“槐花”和“槐花”蜜 上次提到五花茶最常見的版本裏有槐花;前陣子這邊樹林裡“槐花”開,看到豆瓣上有人介紹新鮮槐花的吃法,沒有嘗試過,但看描述應該很美味。

現在輪到椴樹開花,友鄰看了照片說“有蜂蜜吃了”,於是想起該已上市的新acacia蜜來。在國內時頗中意槐花蜜的清香,記得英文翻譯是acacia honey,所以來到法國見到miel d'acacia便認為是槐花蜜。在這邊的有機食品店可以買到一種用acacia蜜做的糕點,Baramel的心形financier。相比傳統的扁桃仁(amande),我更喜歡用榛子和開心果做的,前者以前叫kelvez––布列塔尼語“榛子”;後者以前叫pistachez。這些小糕點質地濕潤柔軟,果仁各自的風味突出,在芳香甜美的acacia蜜和香莢蘭(vanille)籽的多層次襯托下讓人吃起來充滿幸福感。還有一種用椰絲做成,可惜口感略乾。 (我以前也喜歡他們的pain d'épices*,尤其是加了開心果和檸檬那種,比其他口味更清新,但現在都覺得太甜。) 從誘人的糕點回到正題:如果acacia蜜就是槐花蜜,為甚麼有人將acacia譯成金合歡?Acacia究竟對應中文裏哪種植物? 一、你我心目中的acacia 歐洲常見的一種acacia來自南半球:豆科含羞草亞科相思樹屬的銀荊(Acacia dealbata)。它的花朵是漂亮的金黃色密集小絨球,和“金合歡”一名很相襯。 1768年到1771年間,庫克船長領導第一次太平洋探險,奮進號上的植物學家英國人Joseph Banks和瑞典人Daniel Solander(林奈的學生)將開花的銀荊枝條從澳洲帶回英國;二三十年後法國航海家Nicolas Baudin首次將活的銀荊植株帶到歐洲,這些植株被種植在拿破侖皇后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居住的Malmaison城堡,並順應了那裡的水土。十九世紀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蔚藍海岸地區開始種植銀荊作為切花原料,當地的氣溫和土壤非常適合它的繁殖,導致它快速擴散,在一些地方甚至被視為入侵物種。

“銀荊”這個名字令人困惑:它的花明明是金黃色––卻是其拉丁文學名(對它枝條的描述)的較忠實翻譯。屬名Acacia來自希臘語ἀκακία,詞源可能是表示“尖銳”的原始印歐語詞根"ak",指枝條有刺(雖然銀荊偏偏沒有),所謂“荊”;種小名dealbata意為“覆蓋白霜”,所謂“銀”。公元二世紀在亞美尼亞殉教的古羅馬基督徒Achatius(命名日六月二十二日),因為名字拼寫和Acacia相似(法語Acace,西班牙語Acacio)而該屬植物枝條帶刺,被附會上了受荊條抽打的傳說。 可是法國人叫它mimosa d'hiver,“冬季含羞草”(原本九月開花對應南半球的春天,適應了歐洲氣候以後一至三月開花)或mimosa des fleuristes,“花藝含羞草”;英語俗稱也是mimosa(又叫silver wattle**)––可能因為它絨球般的花朵讓人聯想到同屬含羞草亞科的真正的含羞草。 含羞草(Mimosa pudica)法語俗稱“sensitive”,屬名據說來自俗名的含義,詞根是表示動作的拉丁語詞mimus***,種小名的意思就是“含羞”。它來自熱帶美洲,屬含羞草亞科Acacia演化支下的落腺檀組,銀荊所在的相思樹屬也屬Acacia演化支,兩者關係其實不算遠。

銀荊的花美麗芳香,是受歡迎的切花。我現在住的地方未見種植,但春天人們可以在花店和市場買到它盛放的花枝。它的花朵可以提取精油,對薔薇和素馨唱主角的花香調起修飾作用,所以它在Grasse也有著重要地位(溫習:Grasse的rose、jasmin和mimosa分別是哪些植物?)。 二、產蜜的“acacia”,或此(刺)槐不是彼槐 在網上很容易查到,acacia蜜並非來自像銀荊那樣的acacia,而是這篇開頭照片裏的“槐花”: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刺槐又叫洋槐,豆科蝶形花亞科刺槐族刺槐屬,原產美國部分地區,在當地被稱為black locust****,另有俗名false acacia;法語俗名包括acacia、faux-acacia、carouge等等。中文叫“洋槐”是因為它來自海外而且葉子和花序像槐––原來刺槐不但不是真acacia,也不是“真”槐。

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是蝶形花亞科苦參族槐屬植物,原產中國,後來為和“洋槐”區分又稱“國槐”,國內吃的槐(花)米是它的花蕾,國內的槐花蜜是蜜蜂採它的花蜜釀成的蜜。槐在十八世紀下葉由到中國傳教的的法國耶穌會會士Pierre Nicolas Le Chéron d'Incarville(漢名湯執中*****)引進到歐洲(這段歷史可參考http://www.csf.org.cn/we/intro/NoticeDetail.aspx?aid=27547),法語俗名之一是arbre à miel,“蜜糖樹”,因為在寺廟裏常種植於寶塔周圍又叫pagode japonaise;英文叫Japanese pagoda tree或Chinese scholar tree。它的屬名Styphnolobium來自希臘語στρυφνός“酸、澀” + λοβός“豆莢”,描述其豆莢新鮮時的味道。 槐以前歸Sophora屬(當時叫槐屬),後來被和同樣沒有固氮根瘤菌(不像豆科大部分植物)的另外幾種一起從Sophora屬劃出去組成新的Styphnolobium屬。按屬從模式種命名的原則,槐屬的名字給了槐如今所在的Styphnolobium屬,Sophora屬按新的模式種改名苦參屬。 至於刺槐,它在十七世紀初由英國殖民者在Jamestown發現,林奈為它取屬名Robinia,向Jean Robin和Vespasien Robin兩父子致敬。Jean Robin是法王亨利四世的植物學家,用從英國博物學家John Tradescant那裡得來的種子培育出法國首個刺槐樣本,1601年種植在今天巴黎一區的Dauphine廣場。這個樣本後來失傳,幸好Vespasien Robin之前保存了其父第一批樣本產生的新苗並移植到其他地方,至今巴黎五區仍留存兩株:一株在1601年移植於和聖母院一河之隔的René Viviani廣場,不但是歐洲最古老的刺槐,也是巴黎最古老的樹;另一株在1636年移植於Jardin des plantes。它的種小名很直白:pseudo(假)acacia,因為它的葉子形狀和Acacia屬植物相似,枝條也帶尖刺(不過花的形態差別很大)。花朵和槐花一樣可食用(例如生食,或者做risotto),也和槐花一樣產香甜的蜜:就是在歐洲到處可以買到、Baramel用來做financier的“acacia”蜜。 簡而言之,acacia蜜是刺槐(假acacia、“洋槐”)的蜜,而槐花(“國槐”)蜜如果在法國有生產,也許會叫“miel d'arbre à miel”;刺槐來自美國,槐來自中國,在歐洲土地上都是引進物種。巴黎年齡最大的一棵樹,是第二代美國移民刺槐樹。 至此,刺槐、銀荊和含羞草在法語裏的關係基本明確:刺槐(假acacia,被稱為“acacia”)<-銀荊(真acacia,被稱為“mimosa”)<-含羞草(真mimosa,被稱為“sensitive”)。 延伸:不那麼受人待見的acacia 法語叫faux acacia的其實還有一種:和真acacia同屬含羞草亞科、原產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的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其他法語俗名包括faux mimosa、cassie blanc、tamarin sauvage,英文又叫white leadtree、 river tamarind等等。屬名和種小名的詞根都是λευκός,希臘語“白色”,指它的花朵顏色;種小名裏的-cephala來自希臘語κεφαλή,“頭”,形容它枝頭的花序。

雖有“acacia”之名,它和銀荊、刺槐比起來像沒有人愛的醜小鴨:豆莢主要用作牛的飼料(但所含有毒的含羞草酸會導致不能分解它的動物毛髮脫落);枝葉用來做固氮肥料或燃料;因為繁殖能力過強,擠佔原生物種空間,而且含有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化學物質(包括但不限於含羞草酸),破壞引進地生態多樣性(在原產地則不會),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http://www.iucngisd.org/gisd/100_worst.php,雖然豆科不少植物都有類似問題,甚至美麗的銀荊也不例外)。 但所謂野百合也有春天,銀合歡也有受人讚賞的時候:它的種子曬乾後叫jumbie beans,在加勒比海地區被用來串珠鏈;這種豆富含蛋白質,未成熟時可以入饌(成熟了只能當飼料),在爪哇叫petai cina,傳統美食pecel(傳到馬來西亞後稱pecal)和botok裏不時可見它的身影,在墨西哥叫guaje或huaje(來自納瓦特爾語huaxin),被加入到濃湯和taco裏食用(可參考https://specialtyproduce.com/produce/Guaje_8383.php)。更有甚者,墨西哥以原住民文化著稱的Oaxaca州乃是由銀合歡得名:首府Oaxaca市的名字來自納瓦特爾語裏銀合歡的名字Huaxyacac(讀音[waːʃ.ˈja.kak];中世紀西班牙語x的發音為[ʃ]因此轉寫成Oaxaca;huaxin是對其豆莢的稱呼),皆因該城到處可見這種樹。在別人地頭大搞破壞的銀合歡,在自己家鄉卻是人畜無害的乖乖女。
(未完待續)
*Pain d'épices(https://fr.m.wikipedia.org/wiki/Pain_d'%C3%A9pices)有時被當成法國版薑餅,但事實上和gingerbread相距甚遠,雖然使用的香料相類;傳統配方使用黑麥麵粉和布列塔尼產的蕎麥蜂蜜,但Baramel使用的是小麥粉而蜂蜜品種沒有說明。法語維基說它的前身是古希臘沒有添加香料的蜂蜜“麵包”,也可能源自中國,由成吉思汗的軍隊帶到中東。我對這種說法存疑,歡迎了解這段歷史的友鄰指正或補充。 **Wattle這個名字可能來自原始日爾曼語“紡織”一詞。自公元八世紀始,古英語詞watul被用來指可做籬笆、牆和屋頂的編織樹枝。自十九世紀初以來,提供此類枝條的澳洲豆科植物被叫作wattle。 ***這個詞本身來自希臘語μῖμος,“模仿者、演員”。Mimosa這個名字表明了它對觸碰的敏感反應,就像會追隨觸碰者的動作一樣。 ****這個名字不是指“黑蝗蟲”,而是因為西方人認為刺槐和“舊大陸locust”(長角豆,Ceratonia siliqua)相似。後者你即使不熟悉,也可能已經接觸過––它的另一個常用名是carob,豆莢常用來製作巧克力替代品等各種“健康食品”,以前則主要用作飼料和災荒食糧,很早就和人類歷史產生緊密聯繫。 也可以說,刺槐在中國人看來像槐,在歐洲人看來像長角豆,又叫“假acacia”,名字永遠是別的物種的比附。 *****湯執中是玻璃匠出身,見https://www.christies.com/zh/lot/lot-5633496。
-
月見里幸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06 07:59:51
-
angry bab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4 09:49:32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9 14:21:56
-
maxleaf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9 05:23:30
-
最上川拥抱刺猬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3 18:43:08
-
motongg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2 19:00:03
-
nani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9:45:37
-
杏子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9:12:29
-
猫三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9:01:07
-
petit maï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8:55:06
-
水之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8:54:42
-
豆友16027962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8:48:55
-
倚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8:42:39
-
珞迦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8:22:46
-
佛系躺平马蹄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8:22:04
-
豆友1715091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8:21:11
-
松如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8:20:10
Ont salué la vie, et ne sont point sorties... Et lorsqu’il n’y a...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