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宽容的时代——桐野夏生访谈 《朝日新闻》2020.12.15
导语:我还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策划编辑过桐野夏生的《OUT》。那是1997年出版的小说,她写作时四十过半。书中有诸多尖锐的指向,并不因时代变迁而显得陈旧。1995年的《水之眠灰之梦》也很好,映照出高速成长期光怪陆离的日本,不过记得桐野本人不愿出海外版,理由是过于早期的作品不够成熟。她后来的作品包括最近的,我读了六七本,还是更偏爱早年的。近日偶然看到《朝日新闻》的访谈,深感桐野夏生的锋芒犹在,可惜想读的两本新书都还没出电子版。下面是该访谈部分内容的翻译。(没有版权,纯属个人译着玩,大家随意看看就好)。
我成为小说家,已过了26年的岁月。小说家这份工作,在“生产性”的意义上,真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但我们以“违和感”作为食粮,一路工作到现在,又拥有另一种自负:我们培养了别样的感性。
对我而言,感到“这有点不对劲吧?”,这种违和感,就是我写作的全部。
这份违和感,是打开新的大门的钥匙。我相信能靠它创造另一个世界,将它好好地保存。
然而,如今,这份不对劲的本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写下关于主妇小时工的故事《OUT》,是在1997年。
当时我怀有疑问,为什么丈夫当白领的家庭,妻子要做小时工,也就是蓝领?
小时工是可替代的单纯劳动,收入低,同时还担任了调节社会经济效益的安全阀,所以小时工劳动者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也就是说,家庭内的性别角色也反映在税务制度,并直接演变为主妇的劳动形态,这让我感到不对劲,怀有疑问。
然而,10年后,由于劳动市场的限制放宽,不光是女性,对年轻男性的非正规雇用也发展起来。
为《OUT》做采访的时候,便当工厂的主妇曾哀叹,“我做小时工的时薪比我女儿打工的时薪还低。”后来她将会感叹,女儿打工的收入和自己的时薪一样变得廉价,不仅如此,她还会害怕自己的小时工被女儿这一代以及年轻男性们抢走。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下,事态进一步恶化。富裕的国家越来越富,穷国不断被富国榨取,难以脱贫。
于是,国家为了维持富裕,开始强化对低成本劳动力的管理。
在日本,尤其是年轻女性成为了牺牲。
年轻女性劳动者的6成处于非正规雇用,拿着低收入。尽管形成了贫困层,她们甚至还被强制生产下一代的劳动力。
医科大学的入学考试,应试者仅仅因为是女性就处于不利的状况。真是看不起人。
如今正值新冠疫情期间,我听说,年轻女性的自杀率正在上升。我想起有一次在咖啡馆偶然听到年轻女孩嘟囔“为什么得一天工作12个小时啊”,感到心痛。
而且,对企业来说是便利的非正规雇用正在进一步放宽,与此同时,对管理来说是便利的概念也天衣无缝地产生了,让人无法应对。
诸位都知道,新诞生的概念就是“自我责任”。当人们感到不对劲或者有疑问,全都被“自我责任”一言以蔽之,疑问不再浮到表面上。同情,共感,这些情绪性的词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共有”这种暧昧的词开始泛滥。
*
文学和影视也无法逃离全球化的统治。
从前,文学描写的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所固有的烦恼和痛苦,通过深深地往井底挖掘,来确保彼此共通的普遍性。那是可称之为“宛如牧歌般”的幸福的时代。
如今,为了在全世界通行,就连文学也经受了市场原理主义的洗礼。人种歧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儿童虐待。为了避免来自各方面的抗议,文本做了审阅,作者的表达经过修剪,平整和美丽的作品被放在了神坛上。然而,内里不带刺的、有张光滑面孔的文学,真的能打动人心吗?
而那张光滑的美丽的面孔,以相同的表情,相同的声音,开始在所有的地方谈论“正义”。
因为,“正义”是能让所有人哑口无言的方便的词。
我忽然想起一个场景,那是在东日本大地震后第二年举办的意大利电影节。
当时我看了一部电影作品,叫作《七件善事》,是关于从东欧穷国非法进入意大利的女性移民的故事。
她在医院帮忙做护工,她孤独而贫穷,无处可去。她想要获得身份证,于是偷偷潜入停尸房,想从死者身上偷取,还曾经试图诱拐婴儿。她还年轻,却挂着眼袋。那眼袋似乎表明了一切。是一部极其悲哀的作品。
放映结束后,导演登上舞台,回答观众的问题。头一个站起来的是一名青年。他先自我介绍“我也在做电影方面的工作”,然后问:“为什么要让犯下罪行的女性当女主人公?”
听到这个问题,导演无语了,我记得他最后答道:“她走投无路,只能那样做。”
而我在听到问题的时候,感到了一种违和感,是迄今为止不曾感到过的。正是在那个瞬间,我发现,这份“不对劲”,和我迄今为止感到的种种不对劲有着本质的不同。
从冉阿让的时代开始,罪与罚,便是人与社会的大问题。我感到惊讶,提问的人居然无法想象,人会被逼到只能犯罪的地步。
描写正确的人、正确的行为的作品,确实有“净化作用”。但人的行为并不都是正确的。人是愚蠢的,会犯错。
犯了罪的人没有价值当主人公,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虚构世界的优生思想吗?
提问者想要言及的“正义”,堂堂正正地占据了想象力不到之处,不,它盘踞在与想象力无缘之处,睥睨四方。仿佛它才是最伟大的。
(涉及桐野女士近作剧透,中略)
只有一个方法,能够与他们挥舞的“正义”战斗。那就是读小说。
小说会培养独属于自己的想象力。语言是不直观的,每一个读者都只能靠做出想象,才能享受小说的世界。因此,每个人头脑中产生的画面一定是各自不同的。这是小说和给出画面的视觉作品不同的地方。
自己和他者的不同,是认识他者的基石,从差异出发,才能培养出力量,对他者所置身的状况产生同情。这种力量就是想象力。
我从心底期盼,在这个不宽容的时代,你从自由的小说获得力量。
-
jing0105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5-17 18:00:31
-
乒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16 16:32:30
-
局里局气 转发了这篇日记
描写正确的人、正确的行为的作品,确实有“净化作用”。但人的行为并不都是正确的。人是愚蠢的,会犯错。犯了罪的人没有价值当主人公,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虚构世界的优生思想吗?
2021-03-11 22:17:46 -
草色连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4 15:30:07
-
w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8:03:57
-
江九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23:43:25
-
郭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22:35:11
-
Frenz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20:30:57
-
假面的自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9:05:09
-
s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8:57:08
-
花大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8:47:22
-
奈良二三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7:45:31
-
可可肚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7:19:46
-
猛烈员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5:55:13
-
浮一大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5:35:32
-
20@1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4:41:22
-
伊卡洛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4:40:25
-
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4:36:35
-
羽毛鲁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4:16:50
-
Gauch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4:01:24
-
方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3:29:19
-
柯本西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3:02:13
-
遊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2:33:07
-
Celiainsid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2:32:00
默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事物的名字 (52人喜欢)
- 钓客闲谈 (33人喜欢)
- 生活需要几分甜 (74人喜欢)
- 行走于天地之间——木斯塘纪行 (72人喜欢)
- 木斯塘徒步吃什么 (2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