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无法改变制度,只好改变自己 | 风向书单191217

都说“好男不当兵”,在古代从军不仅危险而且地位不高,但如果你恰好生在明朝,还恰巧生在被政府强制世代当兵的军户家中,那要怎么办?
我们今天依然经常听到一句老话“阳奉阴违”,《被统治的艺术》认为这句话最早的一个出处是明末一封关于徭役的奏疏。在明代卫所制下,沿海有许多要承担兵役的世袭军户,一家若有独子或无子,便会出钱拜托家族中有多个男丁的家庭代替从军;有人无奈到边疆当兵,虽然家中损失了一个劳动力,但这个兵会顺带利用当地特产帮家族干起了代购生意……在卫所制度的苛政之下,他们既未公然反抗,亦非俯首帖耳,而是进化出了一套阳奉阴违、趋利避害的智慧,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这些明代普通百姓争取并追求自身利益的方法,也是他们如何在没有法律保障、没有办法改变制度的情况下,长期与国家政权互动的产物。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中国见到这种遗产,仿佛已经沉淀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
除了这本《被统治的艺术》之外,本期书单还有青年戏剧导演王翀翻译的布鲁克的戏剧理论《空的空间》;历史学者邓野剖析本是地方战事的抗日战争如何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一部分的《蒋介石的战略布局》;王元化先生在90年代对学术和历史的清理《九十年代反思录》;适合地铁上阅读的《企鹅经典:小彩虹》……
(点击卡片可购书,文末可投票与打赏支持,谢谢各位~)
《企鹅经典:小彩虹》第一辑共8册,每册用一个关键词命名,摘选作家一本或多本作品的精选片段,阐释由“生”至“死”的各种人生命题。探讨那些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体验。
整套书很贴心地做成了口袋书的尺寸,可以轻松放进外套口袋。在这套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尤瓦尔·赫拉利关于金钱、资本主义教条和大分离概念的理论;珍妮特·温特森讲述那些来源于自身经历的“爱”的故事;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描绘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姐妹之情;简·奥斯丁对那个年代婚姻和风俗的嘲弄和讽刺;马塞尔·普鲁斯特以自身恋情为原型的让嫉妒吞噬情感的故事;弗吉尼亚·伍尔夫述说了女性自由的来之不易以及需要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于“梦境”的经典解析;理查德·赖特对种族歧视和非洲裔美国人悲惨遭遇和不公的极力控诉。读者可以从书中摘录的只言片语中大致了解那些大名鼎鼎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至理名言,进而对那些作者的传世名著产生阅读的兴趣。
·“一个人走过空的空间,另一个人看着,这就已经是戏了。”
戏剧导演布鲁克说的这种极简模型,就像柏拉图的理念一样单纯,清晰,确信无疑。舞台、演员表演、观众观看,所有的要素都已备齐,正是在这个模型上,各种元素叠加交错,产生出万花筒般的各色戏剧。
但无论形态如何变化,戏剧本身的使命就是为了召唤诗意和神性、人生的意义。但这些诗意和神性、人生的意义偏偏又是极其难以捉摸的隐形之物,古今往来的戏剧家们为了捕捉它,从三一律、残酷戏剧、质朴剧场、浸入式体验、各色的表演体系……无所不用其极,然而一切都做到了,诗意和神性也不一定会如愿降临,剧场或许精心设计了一串台词,然而只让人觉得聒噪、饶舌、无聊,然而冗长的台词结束的那一秒的沉默,意义的光辉降临了。那一秒钟独一无二,以至于下一次要召唤它的时候,又要用另一种方法,不然戏剧就可能僵死了,戏剧就流动在当下,就是这种东西。
本书06年就出了中文版,在中国戏剧界影响深远。这是《大先生》的导演王翀所作的新译本,译笔流畅,他在各个注解中夹带的私货对照起来读也非常有趣。
·面对苛政,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我们今天依然经常听到一句老话“阳奉阴违”,这句话最早的一个出处是明末一封关于徭役的奏疏,它概括了本书主要探讨的明朝百姓日常政治策略的精髓。作者宋怡明是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学教授,他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这些明代普通百姓争取并追求自身利益的方法,也是他们如何在没有法律保障、没有办法改变制度的情况下,长期与国家政权互动的产物。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中国农村见到这种遗产的证据。因此,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遥远年代的日常政治,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的中国社会。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警察就是在街上办公的政治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小威廉·克尔·缪尔的《警察:街角政治家》初版于1977年,是警察研究的经典之作,无论对警察实务还是此后其他学者的警察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以1970年代初美国一座50万人规模的城市拉科尼亚唯一的警察局为研究对象,从在职的800名警察中随机选取了28人作为样本,和他们每人进行了一次人均4小时的面谈,并跟随他们一起巡逻。此外,缪尔还对其中4名警察进行了深入描写和探讨。缪尔的研究发现,警察和政治家一样,都深受强制力之害,因而不得不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他声称,警察就是在街上办公的政治家。
·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诗歌版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诗人访谈》收录以下十八位诗人的长篇访谈:玛丽安·摩尔、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布莱兹·桑德拉尔、乔治·塞菲里斯、安妮·塞克斯顿、菲利普·拉金、约翰·阿什贝利、德里克·沃尔科特、W.S.默温、奥克塔维奥·帕斯、耶胡达·阿米亥、伊夫·博纳富瓦、切斯瓦夫·米沃什、特德·休斯、加里·斯奈德、谢默斯·希尼、罗伯特·勃莱、杰克·吉尔伯特。
·反法西斯战争并非一开始就善恶分明,由中国的运作乃成二战最终之格局
这本书是《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作者邓野先生的新作,一如既往地充满了洞见和历史的在场感。
都说弱国无外交,但现实往往是,弱国不得不依靠外交和战略,长袖善舞,做无米之炊,夹缝中求生。二战中德日意法西斯与美苏英法中反法西斯的两大阵营,并非一开始就那么确信无疑,苏德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英国和日本曾有过英日同盟,美国盛行孤立主义,所有国家都想保存实力,坐收渔利。
“九一八”日本将东北变成满洲国后,“七七事变”蒋介石退守重庆之后,日本侵华,在国际上依然只是一个各国在道德上强烈谴责,实际上袖手旁观的地方事件。而蒋介石非常清楚,中国凭一己之力是赶不走日本侵略者的,必须借助更强劲的国际力量。而由德国入侵波兰导致欧洲战事的开启,则使中国有了将英美苏拖下水,成立共同战线,一齐对抗日本的可能。
于是蒋介石和其幕僚开始制定战略,实现这一国际战线的活动。对德宣战,换取加入英法阵营的可能,防止英日媾和……最终的世界格局,乃是由一个弱国在亡国之危下的合纵连横促成的,反法西斯战争并非一开始就善恶分明,历史始终在命运之骰的起落中自我生成着。
·90年代,反思与清理从未停止,思想看似寂寞,实则暗流涌动
《九十年代反思录》初版于2000年,是王元化先生在整个1990年代的私人思想记录。但是这本书又不仅仅是一本私人思想札记,它同时也是年轻一代理解1990年代的思想入口。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消逝的1990年代特有的思想轨迹。1990年代初,李泽厚曾经担忧”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王元化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他在书中明确表示,思想与学术并不矛盾,因此,他倡导“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这句经典的表述曾经成为一个代学人心中的思想烙印。1990年代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事件是反思激进主义。王元化阅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正是因为卢梭的思想跟激进主义思潮有着紧密的关联。那个时候,朱学勤出版了他的成名作《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他在书中反思了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纠葛,并指出了卢梭思想的危险性。王元化先生正是在这个思想脉络中重新阅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用独特的中国视角来反思卢梭的政治思想。有心的读者会发现,王元化的书中隐含着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命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九十年代反思录》是重新梳理1990年代中国思想史的必读书目。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在历史上划出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般的弧线,一头连着古典,另一头是现代的曙光
罗马帝国因征战版图日渐辽阔,最终不得不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分别由两位皇帝统治。西罗马帝国在自身的腐朽与蛮族入侵之下成为了废墟,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又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那时,伊斯坦布尔还叫君士坦丁堡,火树银花上由金属制成的形态各异的闪亮的百鸟,在机械的控制下发出明快的鸣声;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珠宝坠于紫绶之上,眼里有晨星和太阳的光芒;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划出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一般的弧线,一头连着古典时代,另一头是地理大发现,在西欧陷入卑污短寿的蛮荒之境时,拜占庭帝国不仅有城市生活(与罗马一样的市场、剧院和浴场),还同时保存着古希腊的典籍,古罗马的律法和基督教的信仰。
而到15世纪,有三道城墙、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以火炮攻破,在灭亡之前,她已经被十字军劫掠多次,在君士坦丁堡的废墟之上建起了今日的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了清真寺,奥斯曼帝国代替了拜占庭帝国,冒险家们不得不向西寻找前往东方的航线;东罗马帝国的学者们,带着他们的希腊语典籍来到了意大利,共同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火种。
·对难民负责,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义务,更是因为难民在他们的故土活不下去的原因是全球性的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口迁徙史,就像其他动物一样,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迁徙。当国境线出现后,移民也就出现了,其中被迫逃离家园的被称为难民。造成难民的原因多种多样:“战争和危机、贫困、不平等、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每一名难民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始终未曾改变:离开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故乡,去到新的地方,去追求正常的、更好的生活。
德国记者马克·恩格尔哈特主编的《难民革命》讲述的是当代难民的故事。它由一群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自由记者的采访报道所组成,故事的主角全部都是难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难民们如何不得不舍弃家园,冒着中途死亡的危险,历尽种种波折、关卡以及生与死、聚与散的抉择,终于安居下来,一边开创新的未来,一边思念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有人同情难民的遭遇,有人不满难民给接收地造成的冲击,但本书想得更为深远,“整个世界应该对难民负责”,这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义务,更是因为难民在他们的故土活不下去的原因是全球性的,是他们承受着富裕国家带来的恶果。它宣称,难民潮促使富裕国家的居民思考,如何才能促进全球的稳定、公平和多样性,这是难民给这个世界带来的革命。
·路易十六上断头台意味着革命的胜利,那么玛丽王后再次站到这个断头台上时,大革命已经失控
玛丽王后是迷人的、骄奢淫逸的,同时也是骄傲果敢的,大革命起来之后,贵族们纷纷逃亡,玛丽王后却始终对路易十六不离不弃,在所有卫兵被杀之后,还带着国王曾试图策马突出重围,国王死后,王后穿上了需要缝补的丧服,被迫离开了孩子和亲人,被关进了古监狱,一无所有的王后一夜白头,但自矜和优雅依然是她头上的王冠。
大革命之后,欧洲各国的保守势力结成反法同盟,试图扑灭革命之火,出身奥地利王室的玛丽王后被视作一个可能里通外国的外国女人,可能复辟的王族。于是被革命法庭提审,审理这个案件的,是曾经对巴结王后的画家、市长,他们中有人在玛丽王后死后不久,也死于革命的恐怖之中。台下一边织着毛衣一边听审的革命女性们,她们要以断头台的恐怖镇压反革命的声音成为人民的意愿,于是这场两天一夜审判,虽然有律师,有程序,却并没有真正的公正可言,玛丽王后,最终还是成为了大革命的牺牲品。
往期精彩 斯诺登是如何从网瘾少年成为赛博朋克时代英雄的? 来自社区的政治热情,比政客们的高谈阔论更重要 如何解锁“教育”与“成功”之间的扣链? 数据如何控制头脑,摧毁独立思考? 如果逻辑不是万能的,讲话还要不要讲逻辑?

-
kw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3 00:50:10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4 18:24:03
-
豆友20256330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5 15:41:55
-
巾帼暴🔨须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4 17:36:49
-
月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4 15:50:38
-
二狗蛋施坦因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4 12:35:02
-
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4 12:15:22
-
crane_lo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4 11:38:54
-
木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4 01:45:5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22:47:12
-
我是图图小淘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22:11:36
-
#sanaxo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1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