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毛传》(二):键政需要常识

上一篇我们聊了金冲及《毛泽东传》的意义,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先读《毛传》而不是《毛选》;二、《毛传》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在阅读中我们要抓住什么样的主线。
宏观的问题解决了,本文在第一篇的基础上,聊一些微观的问题。最后适当聊一聊今天我们要先完成什么目标。
很多朋友会给我第一时间反馈是觉得《毛传》写得很枯燥,没有情绪,也没有方法论和故事感。方法论就是指导你怎么面对当下的,故事感就是想看斗争。其实是有的,只是在理解之前,需要你充分调动自身常识。
常识。
你在阅读时,调动常识阅读,调动得越多,你就理解得越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实际操作时却仍旧会不自觉被大量抽象概念碰壁。
上一篇让大家先放下《毛选》,本文的目的是让大家先放下抽象概念。什么是抽象概念?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是抽象概念,是大量客观实在被人为总结凝练后的产物。
概念是后置的。世界是客观的。
这是唯物主义。把这一条忘记的,最终会陷入被语言异化的状态中。而语言是最不具备信息量的表达方式。
概念后置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我们把现实中的大量人、事简化成模型(时常被键政爱好者引用的《让子弹飞》就是典型的模型),而这个模型一旦产生,方法论就消失了。于是大家只能高呼要打倒啥啥啥,却不知道为什么是啥啥啥,也不知道什么是啥啥啥。
因为怎么简化模型才是最重要的方法论。
具体工作时,可没有人用抽象概念来工作。
就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来说。党内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从中央到省委、特委,从边区党委到军委,各种不同的人互相认为对方是「左」倾或右倾,但正确路线到第一份《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确定下来。因为整风运动后,大家总结二十年革命经验,发现只有这条路走出来的。

而实际上呢?
实际上从27年开始,全国各地起义几百起,大多数都失败了,牺牲了。就连秋收起义在各地都有数场。为什么只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成功了?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说好打长沙,为什么不打了?说好不跟土匪结合,为什么要找袁王部队?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那最后胜利了的被证明正确的路线。
但大量失败的路线,我们可以不学习,但一定要明白,它永远会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主席的地位就是在一次次领导胜利中被确立下来的。在此之前,他被扣左倾右倾甚至不停地被要求离开岗位不知道多少次。
所以说,概念是先行的。尽管每个人的抉择都有不同立场,但立场事实上是由后来确定的正确结果所体现的。
这话有点拗口。那我们再来看看《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是部好电影。这几年因为其大量意象,对于刚接触革命史的群体工作也功不可没。但既然大家都熟悉这一套话语了,也开始认同与愿意学习了,我想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先放下它了。
许多朋友热衷于聊《让子弹飞》里的故事,热衷于用里面的角色来代替现实中的意象,尽管意象有其可取之处,但这种意象的滥用事实上加深了对大量看不见摸不着抽象概念的默认,以及对身边具体客观实在的认知模糊。

这一派、那一派。这个派系是后世总结时总结出来的。把你丢一个人群,你怎么判断谁是什么派系谁不是什么派系?而区分派系的又是什么?
如果这些大量概念充斥在你现实生活周围,那一定会得出简单粗暴却没用的结论。
电影永远是高度建构化的模型,但从没有人学电影里的每一步成功过的。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究竟应该怎么读?
之前写过一篇《毛泽东1910:湘军,大雨和抢米》,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阅读后得到的结论,没有在文中表达阅读方法。今天仔细聊一聊。
为了简化理解,我以毛泽东在建党前的几个段落为例。
第三章《五四大潮的洗礼》。
在北京,毛泽东起初暂住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九号杨昌济先生家中。其他会员分住湖南在京设立的会馆。往来相聚,诸多不便。不久,他和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七个人搬进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八个人挤住在三间民房小屋里,每屋有一铺通炕,人多炕窄,只能骈足而卧。棉被又大,摊不开,只好合盖。所以毛泽东后来说他们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是清苦而紧促的,但古城北京丰富多采的景色却是心理上的一种补偿。杨先生的女儿杨开慧,更给他以情感的慰籍。毛泽东进一师读书时,杨开慧只是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如今已出落为十八岁的大姑娘了。经常来往于杨先生家里,毛泽东和她的认识逐渐加深,建立起恋爱关系。他们一同漫步在故宫河畔和北海公园,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还有倒垂湖面的杨柳枝头悬挂着的冰柱。隆冬时节,毛泽东满怀兴致地要去看一看大海。他约了萧子暲和罗章龙一同坐车去天津。走到大沽口,只看见一片冰雪,不过仍很满足。他还到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工厂调查过。这些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段话是对毛泽东在北京时生活的一段描写。细节很充足,但细节背后的内容更有意思。
第一句话:「在北京,毛泽东起初暂住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九号杨昌济先生家中。其他会员分住湖南在京设立的会馆。」

为什么到北京后,只有毛泽东一个人住在杨昌济家里?我们知道杨昌济高度赞扬了毛泽东、蔡和森,但为什么杨昌济家里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呢?是因为杨昌济对毛泽东格外看重,还是因为这些人里只有毛泽东没有金钱与人脉住会馆呢?
接下来一句:「往来相聚,诸多不便。不久,他和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七个人搬进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八个人挤住在三间民房小屋里,每屋有一铺通炕,人多炕窄,只能骈足而卧。棉被又大,摊不开,只好合盖。」
往来相聚,诸多不便。这意味着他们相聚过。会馆主要分布在西城区(宣武区)一带,距离鼓楼确实很远。他们彼此之间如何联系?如何知道要相聚?人家人生地不熟的,又要去哪里聚?当时北京城有茶馆吗?如果大家钱不够,茶水钱是否付得起?他们一般聚了做什么?
这八个字给出了他们要换房子的原因,但也同时描摹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如果往细了看,其实都是实打实的生活。
他们后来搬的那个小屋我去过,在今天依旧是巷窄屋小,十分局促,仍然是民居。
那么在1918年,既然是民居,那为什么会挑选这样一个小胡同里的房子?虽然它距离杨昌济、陈独秀住的地方以及北大都不算远,但胡同里七拐八拐的确实依然比较麻烦。
民居的话,他们是怎么知道这里有空房的?民居主人是常年不在,还是有家人常年不在?
三间小屋,其实空间更小了。他们有八个人。这家人的主人为什么会同意?他们是怎么说服房东的?他们的租金是多少?
毛泽东一行人是08月19日到的北京城。虽然1918年不像今天天气炎热,但那时的北京城显然不会那么凉快,总不至于晚上睡觉要盖棉被。那他们究竟是什么时候住在这里的?
这时我们再看到《毛泽东年谱》显示,他10月为了勤工俭学的事情去了保定和蠡县布里村,但根据回忆录,他又是在10月去北大工作的。那他究竟是什么时候入住的呢?

然后我们来看这一句:「他们一同漫步在故宫河畔和北海公园,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还有倒垂湖面的杨柳枝头悬挂着的冰柱。」
这句的有趣点是什么呢?
故宫河畔。
这个告诉我们,故宫他们是进不去的。确实,那时溥仪还在里面呢。想象一下,也许有一刻,毛泽东和溥仪隔着红墙相望,古老帝制的皇帝在这头,未来共和国主席在那头。
但更有趣的是北海公园。
故宫进不去,北海就进得去吗?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北海闭园10余年,园林建筑略经修缮后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1日才正式开放为公园。
北海公园1925年才对外开放,那他们为什么能在闭园的时候进去呢?如果属实的话,那显然是有人带他俩进去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俩在一起,是有人知道并且有人撮合的。
那我猜测是杨昌济。这样的话,这个爱情故事就更饱满了。
当然我没有进一步考证,也许上述推测里有一些其它细节被我忽略了。但我想表达的其实是,我们怎么通过对这类结果性的文字分析找出背后可能的一些故事。
接下来一句是:「隆冬时节,毛泽东满怀兴致地要去看一看大海。他约了萧子暲和罗章龙一同坐车去天津。走到大沽口,只看见一片冰雪,不过仍很满足。他还到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工厂调查过。这些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篇幅关系,我就直接抛问题了。
为什么毛泽东想在隆冬时节看大海?那时萧子升、蔡和森等人在做什么?为什么他邀请的是萧子暲和罗章龙?当时从北京到天津,坐车多久?费用多少?从天津下车走到大沽口要多久?他们怎么知道天津有海的?他们怎么知道大沽口炮台的?

长辛店离东城区很远,毛泽东是怎么去的?毛泽东是以什么身份去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工厂的?厂里是怎么对待他的?他是怎么做调查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事实上我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的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再举一例。
第四章《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新婚燕尔之际,毛泽东牵挂着新民学会的活动。他和蔡和森、何叔衡等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从根本上确立新民学会发展正确方向的时机也已成熟。长沙的会员好些日子没有开会了,他和何叔衡等商定,一九二一年元月一日至三日在潮宗街文化书社举行学会的新年大会。这几天,正好是各机关和学校放假的时候。在发出的通知里,根据巴黎会友的提议,列了「新民学会应以什么作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方法进行即刻如何着手」等十二项讨论内容,要求会员先研究准备,届时「拨冗到会,风雨无阻」。元旦这天,下了一场雪。邹蕴真回忆:「那天早饭后,一人徒步来到潮宗街文化书社。书社是租用旧公馆的一部分,坐北朝南,前面一道高墙,中间开个黑漆大门,进门是个方砖铺成的空坪,空坪北面有一长排房屋,靠东的两间木房,就是书社作为营业处承租的铺面。空坪东边靠近营业处前面,有个长方形厅堂,里面放着一张长方桌和一些小方凳,就是我们开会的会场。开会期间,天气阴冷,时飞小雪,但到会的仍踊跃,无中间缺席者。」到会的有十多人。会议由何叔衡主持。先由毛泽东介绍巴黎会友召开蒙达尔尼会议的讨论结果,然后着重就学会的共同目的、达到目的的方法、眼前如何着手这三个问题,畅所欲言地展开讨论。一月二日,讨论第二个问题时,仍先由毛泽东介绍巴黎会友的意见……能留作会议纪念的,是毛泽东整理的新年大会全部记录。不久,他又把这份记录铅印出来,作为《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二号,分寄给长沙及省外、国外的会员。
还是按照上面的办法,我们一一考虑。
第一句话:「长沙的会员好些日子没有开会了,他和何叔衡等商定,一九二一年元月一日至三日在潮宗街文化书社举行学会的新年大会。这几天,正好是各机关和学校放假的时候。在发出的通知里,根据巴黎会友的提议……要求会员先研究准备,届时拨冗到会,风雨无阻。」
如果有组织活动的经验,那么一定清楚,活动哪怕超过三个人,协调时间都会比较麻烦。这还是在今天我们可以用即时通讯的情况下。那么在1921年呢?他们要联系十多人,开三天会。这个难度有多大?
而从文中的细节看,会员们大都开始工作了,并且在政府机关与学校,属于公职人员。那这些人在新民学会里又是什么样的政治面貌呢?
这些成员各自是谁,他们的工作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加入学会的,他们和这些人的关系是什么?
组织人员、一一通知(还是在有军阀威胁的情况下)、确定时间。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仔细安排,关系到联络人和每个人的协调。
甚至于可能的话,他们住哪里?为什么选在这里开会?这三天他们是每天开完回家,还是连续开三天。这是怎么办到的?十几个人,不允许缺席,这个组织性是如何完成的?
然后是巴黎会友的提议。那时可是没有微信的,他们跟巴黎会友的通信是怎么做的?写信吗?谁传递?怎么保证茫茫人海世界那么大能传到彼此手上?
紧接着就是邹蕴真的回忆。
邹蕴真可以徒步来,他住在哪?离这里多远?
这个文化书社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开?是租的,还是谁的?为什么这里开足够安全?为什么是在这几天开?这个旧公馆原先是做什么的?里面的格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书社是怎么完成营业的?怎么保证运营的?他们各自有没有补贴书社?

然后是这句:「会议由何叔衡主持。先由毛泽东介绍巴黎会友召开蒙达尔尼会议的讨论结果,然后着重就学会的共同目的、达到目的的方法、眼前如何着手这三个问题,畅所欲言地展开讨论。一月二日,讨论第二个问题时,仍先由毛泽东介绍巴黎会友的意见……能留作会议纪念的,是毛泽东整理的新年大会全部记录。不久,他又把这份记录铅印出来,作为《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二号,分寄给长沙及省外、国外的会员。」
从这句话看,毛泽东是怎么事先区分巴黎会友的大量信件并归类不同问题的?他是以什么为分类标准的?为什么要提出这几个问题?
省外的会员、国外的会员怎么寄?铅印多少份?在哪印?成本谁支付?
好了,问题我们就提到这。
其实限于史料,有大量的问题我们其实并不能一一得到解答,甚至说有很多可能是废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在阅读中去思考,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拿着常识去不断对照。
以上大量的这些问题,放到现实中大家会发现,事实上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在机关工作的朋友肯定更有体会,你要组织一次会议,茶水怎么事先安排好,文件怎么事先安排好,怎么布置场所,怎么考虑开会时的意外情况。
事实上,单就上面举的两段话来看,即便我们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解答,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许帮助也并不直接。但是我们学习的从不是单个问题的结论,而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且用我们的常识去印证,才是阅读与学习方法论的重点。
我特地选了建党前的两段来,因为建党前的人际关系与工作关系并不复杂,它是单线条的,遇到问题,查阅提及的每个人的资料,往往能有答案的也就差不多了,没有答案的现有史料估计也给不出了。
但是如果是21年以后呢?如果是24年以后呢?27年以后呢?42年以后呢?49年以后呢?66年以后呢?……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只用一句后置的抽象概念,那么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大量的抽象名词事实上都是由大量实实在在的人构成的统称,而统称概念是后置的。一旦在有所实践以前开始这种抽象概念的使用,那结果一定是面对实际情况时一脸懵。
我们单独拉出来讨论主席的起伏就变成了无聊的成功学。那些文章不过是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换了个皮出来兜售。
我们单独拉出来讨论屠龙少年模型就变成了无聊的复读机。那些文章不过是不断勾起读者的迷茫情绪却给不出任何药方。
但说到这里,并不意味着抽象概念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抽象概念有着具象概念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践中,它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生活基础上。
为什么标题说键政需要常识?因为很多人键政时只知道讨论宏大概念,却完全不顾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生活中的问题都处理不了,怎么证明能处理大问题呢?
我一直跟很多朋友说先去谈个恋爱。恋爱是让一个人知道他人与自己的本性最快的办法。学会处理男女关系,是便于学会处理其他人际关系的。
先试着处理父子关系、男女关系、同事关系等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处理不好却偏要讨论宏大概念,这其实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宏大概念不是不能谈,但它是建立在这许许多多的关系之上的矢量和。
我们是人类。我们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人。
任何事如果回不到人本身,那一定会犯错误。
丢下《毛选》。如果非要读的话,只读《反对本本主义》。
下一篇再来讲《毛传》阅读的意义。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
LAI, XIAOHU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14 14:55:51
-
Hug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4-12 11:38:18
-
fyd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04 20:12:47
-
天空的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21 07:12:41
-
一盏因果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20 17:58:12
-
Leza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20 16:01:32
-
Sherryq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2 23:42:21
-
彩戏师wal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0 21:47:04
-
威尔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9 11:20:59
-
大尉急而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9 00:26:54
-
望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8 19:56:41
-
阿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6 00:25:37
-
巴啦啦呜呼啦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4 13:07:37
-
七根琴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2 18:07:49
-
隔壁铁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2 16:48:30
-
Veritas199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2 13:59:31
-
hallowelt 转发了这篇日记
「但说到这里,并不意味着抽象概念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抽象概念有着具象概念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践中,它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生活基础上。」
2020-10-12 13:54:30 -
重阳.布莱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1 17:23:10
-
一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1 13:48:29
-
榛果拿铁要加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1 09:01:19
-
贪吃不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8 18:40:20
-
Fn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8 09: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