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作品中,那些进化后的神奇生物
这一周,小说公众号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会在我们的公众号里读到关于各种奇异的生命形态的科幻小说:
关于被外星人改造出来的,以前只在童话中出现的美人鱼;
宇宙中伪装成人类的酒吧,以引诱和吞噬人类为生的赛博生物;
某个起源并进化于遥远的太空星球,以石头形态存在的硅基生命社会……
人类对奇异的生命形态的想象,有着悠久的传统,远远超过科幻的历史。
毕竟,早在上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跟各种其它生命打交道,依靠对它们的了解存活下去,当人类有了语言和想象能力,很快就产生了这种需要:
到更远的地方去,去发现和了解从前不知道的生物。
在各种转述和书写中,许多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幻想生物诞生了。
世界各地文明早期,都有关于这些幻想中的生物的记载,广泛存在于神话、史诗、民间传说、博物记录中。
例如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的奇美拉、半人马,又如中国的《山海经》《庄子》中的毕方、鲲鹏……许多奇异生物的形态,至今活跃在今天的幻想类影视、游戏、动漫产品中。

▲奇美拉,《魔兽世界》
不过,尽管这些幻想生物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资深的科幻迷们也许还是会有点不屑一顾:这些幻想生物,不过是已有的各种生物的身体特征的拼接和变形嘛,一个头和三个头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看真正在科学机制上有创新的新物种!
关于生物种类和特征的研究,在西方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叫做博物学,对应的英文为 natural history,此词组来源于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
学者们走访四方,收集资料,把人已知的物种记录并分类,这门学问的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布丰、林奈、居维叶、拉马克、达尔文等。尽管这是一门严肃的学问,但在这些博物学家的著作中,许多生物是使用的前人转述的资料,所以一些奇异的生物,谁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就好像那个时候地球还没有被人类完全探明,所以那时的世界地图上的空白区域,总是用一些奇异的怪兽图画来填充。

▲Olaus Magnus/Public Domain
那时候科幻小说已经诞生,人们开始想象在遥远的岛屿、森林、地下、海洋和其它星球上的生命。在很多作品中,这些生命跟神话传说中并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对已有物种的变形。例如在19世纪中期,人类对于火星想象的热潮中,那时的几部早期科幻小说里,火星人的形态跟地球人差别并不大。
然而跟科幻小说一起诞生和流行的,还有一股强大思潮,那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人类开始了解到,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会进化出何等奇异的样貌和生命机制。这不是幻想,而是科学现实。
最早在自己的作品中实践了进化论,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异种生命的,大概是威尔斯。他于1895年《世界之战》中,根据人类用望远镜观察到的火星的荒凉地貌,设计了专门吸血的三脚火星人的形象,成为了一代人的梦魇。

在后来的《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类》中,他还仿造地球上蚂蚁,蜜蜂等昆虫的社会结构,设计了一个高度分工进化的月球人世界。

人类科学进展的每一步,对于新环境和生物机制的发现,都给了科幻作家新的灵感。他们把这些发现与幻想元素相结合,不断制造新的生命。
当阿瑟·克拉克了解到木星是一个气体星球时,他就在《与美杜莎相遇》中设计出了木星上的气体生命形态。

"A Meeting with Medusa" Playboy Magazine, December 1971 artwork by Martin Hoffman
而当他看到海洋生物学领域的新闻,生物学家们在深海发现了不依赖于氧气的厌氧生物时,他立刻将这个机制应用在了《2010太空漫游》里的外星甲烷海洋生物上。

人造生物和自然进化生物的差别,在科幻小说中也逐渐模糊起来。当计算机科学迅速分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布顿有新的突破时,科幻作家们也明白了,宇宙中也许存在着和地球碳基生命完全不同的硅基生命,它们也许有一个造物主,也许是自己进化出来的。
不过,谁又敢断言说,地球生命没有一个造物主呢?
以下推荐一些关于奇异生命形态的科幻作品。
维恩鲍姆《火星奥德赛》
这部193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是描写火星生命的里程碑之作,作者在这部作品里,通过登陆火星的探险者的视角,描绘了他所见到的好几种极为奇妙诡异的火星生物。

长得像鸵鸟的外星种族,用最简单的语言和公式,跟人类艰难地进行文明的沟通;

纯硅基的看似没有生命的石头,却能够不断复制自己跟外界交互……
弗诺·文奇《深渊上的火》
这部作品把宇宙分成了三个界区,写了大约有十几种不同的物种,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出于“爬行界”的低等生物“爪族”了。

对于这个物种来说,个体还是群体是很难区分的。通常是5-10个个体构成一个群体生命,每个个体没有独立的智能,通过头部鼓膜振动沟通思维,实现群体智慧能力。对于群体生命来说,每一个个体相当于它的一个器官,是可以更换的。因为战争等原因,每个群体生命经常会失去自己的某个个体,或者夺取新的个体,新个体会经历一个混乱的过程,甚至可能导致排斥,引起群体解散。
丹·西蒙斯《海伯利安》

作为太空歌剧的经典,《海伯利安》中涉及宇宙各星球上许多奇异的生物,比如第四部《安迪密恩的觉醒》中,生活在令人恐惧的气态行星上的巨型透明乌贼,巨大,优美,而又充满智慧。
特德·姜《呼吸》

讲述了一个以“空气为生命之源”、动力来自于存储有高气压的肺的生命。文章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密闭宇宙中文明的灭亡。
主人公作为这个族群的生物学家,打开了自己的脑壳,发现了大脑运行的机制在于气流,记忆是气流的流动。
刘慈欣《山》
《山》以外星文明自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完全诞生于行星内部的机械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探索道路。
它们的肌肉和骨骼由金属构成,大脑是超高集成度的芯片,电流和磁场就是它们的血液;它们以地核中的放射性岩块为食物,靠它提供的能量生存。
这个生命完全是自然进化而来的,和我们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它们很早就知道了电磁定律,但是很晚才知道力学定律。
王晋康《水星播种》
人类科学家制造出的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硅基生命,只有变形虫的尺寸,依靠太阳能获得能量,必须生活在500度的稳定液态金属中。人类把这种生命投放在了水星上,一千年万年后,这种生物进化出了文明,并进入了一个宗教社会形态。

关于奇异生物的科幻小说,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你有读过的印象深刻的作品想要分享,欢迎发到评论区里来。
-
itsnotkrisl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15 08:21:48
-
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14 23: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