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旅行目的地
查看话题 >旧金山:「垮掉的一代」大本营,全美国的文艺青年都爱它
16年加州公路旅行,去了旧金山,它成为了我除纽约外最喜欢的美国城市。这篇文章献给凯鲁亚克、《在路上》和“垮掉的一代”。
文青圣地旧金山
San Francisco这个坐落在加州南岸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拥有好莱坞的L.A.更重要。它的名字很多,大陆叫旧金山,香港叫三藩,On the Road里,凯鲁亚克把这个所有人为之不顾一切横穿美国大陆的目的地称为Frisco.
Frisco长什么样?
大麻合法化,走在街上随时都能闻到若有若无的大麻味;
开车穿过Bay Bridge,会进入每天枪声不断的奥克兰,但过了奥克兰往北就是富人云集的伯克利;
街边一家味道诡异的川菜馆,门口贴着邓爷爷光顾的合照,排队的人络绎不绝;
市中心的CBD高楼林立,气势不输纽约;
街边有“飞”高了的hobo盘腿而坐,眼神迷离地望着你;
反正,从杰克·伦敦到杰克·凯鲁亚克,全美国的文艺青年都爱旧金山。


和纽约一样,旧金山也有一条Broadway“百老汇”,而且或许比纽约的更热闹。沿着这条大道走,你会经过几乎只能听见粤语的唐人街,白天就开始揽客的脱衣舞俱乐部,“垮掉的一代”博物馆(The Beat Meseum)和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tore)。
这里的Chinatown比纽约干净多了,街边有三五成群的老头聚在一起下象棋,六成以上的人说粤语,你会恍惚以为身处是广东的某个二线城市街头。在这儿,你不用说英语也能活得很舒服。
往前走几步是脱衣舞俱乐部。比如这家,自夸有“全旧金山最好的姑娘”(the best girls in town)。脱衣舞俱乐部十八岁就能进,但没满二十一岁只能看着不能喝酒。

再往前走,就到了“垮掉的一代”博物馆。




半开玩笑地说,这简直就是给我们这些十五六七岁时读了《在路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孩子们的“朝圣之旅”。

“如果全美国有一个城市能够称得上是‘垮掉的一代’的归宿的话,那这个城市只能是旧金山。”
虽然旧金山缘何能够散发出一种文艺青年都想靠近的气息并不很清楚,不过早在二战后,旧金山的湾区(Bay Area)就逐渐聚集起一批艺术家和作家,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对就是写“When You feel confused, fuck”被冯唐对此大加赞赏的那位。感兴趣的可以读他的代表作《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文艺青年们呆在一块总要搞事儿,不久就搞出了旧金山文艺复兴派运动(San Francisco Renaissance),后来成了从旧金山兴起的“垮掉派”运动(The San Francisco Beat Movement)的先驱。也难怪,亨利·米勒早就在《南回归线》里描写过他在巴黎“垮掉”的生活了,其创作风格和内容都对后来的“垮掉派”作家影响不小。
到了1953年,“垮掉派”诗人Lawrence Ferlinghetti和合伙人Peter D.Martin创办了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tore),1955年Lawrence Ferlinghetti又建立了City Lights Publisher,出版各种“垮掉派”文学运动的诗集作品。
50年代中期,“垮掉派”的核心人物逐渐在旧金山聚集,东西海岸的作家、诗人和酒鬼不约而同地冲向旧金山,更准确地说,冲向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从纽约来的金斯伯格、凯鲁亚克和“垮掉派”重要的女作家Diane DiPrima,从丹佛来的Neal Cassady(《在路上》里迪安的原型),从西海岸来的Kenneth Rexroth(这位是之前就在旧金山混的“旧金山文艺复兴派”作家之一),Lawrence Ferlinghetti, Gary Synder和Philip Whalen, “垮掉派”的一帮人找到了他们的大本营——旧金山。


1955年10月7日,在旧金山一家名叫Six Gallery的画廊里,金斯伯格第一次朗诵了他的代表作“嚎叫”(Howl),吼出了“垮掉派”反主流文化的本质。第二年,City Lights Publisher 在英国印刷了金斯伯格的诗集Howl and Other Poems(简称《嚎叫》),想在美国出版,却因此被告上法庭,好在最后法官判其无罪。《嚎叫》因此更加震动美国文学界。
不过,曙光也不远了。
1957年,《在路上》手稿完成的七年之后,这本定义“垮掉的一代”的小说终于得以出版,轰轰烈烈的“垮掉派”文学运动正式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路标。
“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在路上》
或许每个读《在路上》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十五岁读了《在路上》的中文译版,白色封面上印着三个不羁的粗字“在路上”,那个时候被拗口的翻译和满篇眼花缭乱的狂野描写读得半懂不懂;在纽约的时候终于读完了手稿版本的英文原版,中间好多年过去了,可有一部分的自我好像还真没变过。
我有一个小理论:关于如何「找到自我」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就是看看自己本质上最容易被什么样的人吸引。尽管我自认是一个懂得欣赏几乎所有人,擅长看到别人闪光点的人,但是仔细理一下,我还是最容易被这样的人吸引: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擅长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把一个奇思妙想变成一件实实在在的好的作品,他们身上有一种”bohemian spirit“(波西米亚精神),从不被平凡驯化,从不循规蹈矩,想做什么就去做,任何日子都能被他们变成节日,而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他人的影响源泉。
就像《在路上》里印象最深刻的那段话——
“[...]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 and in the middle you see the blue centerlight pop and everybody goes “Awww!”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有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不知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花那样能够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像蜘蛛那样拖下八条腿,中心点蓝光发出砰的一声爆裂,人们都发出“啊!”的惊叹声。)
正如20多岁的每个年轻人一样,我内心充满了雄心壮志。我想赚很多钱,想有一段波澜起伏但最后走上高峰的职业生涯,想成为一个在过年的餐桌上被所有亲戚交口称赞的人,我想做一个完美平衡内心自由与外在规则的人,我想自由而无用,同时有效且实用。但也许在内心深处,我只想做一只”Roman candle“,在没有星星的暗夜里跳发着光跳着舞划过天空。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年代早就逝去了,可《在路上》还是可以触动很多人。
凯鲁亚克在《大瑟尔》(Big Sur)里写,旧金山是他的“favorite exciting city”.
大瑟尔位于通向旧金山的一号公路上,在亨利·米勒一举震惊文坛之后,就成了美国文艺青年心中“亚文化”与“另类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凯鲁亚克是追随着亨利·米勒的脚步来到大瑟尔的,在这儿,灿烂的加州阳光下,他和其他「垮掉派」同志汇合,开始了深受东方禅学影响的新阶段创作。
1958年,凯鲁亚克出版了另一本也被奉为「垮掉派」必读的经典《达摩流浪者》。书里两位主角贾菲与雷蒙爬的正是伯克利的某座小山。而里面的原型人物之一本名加里·斯奈德,就是翻译寒山诗集的那位,那二十四首经他翻译的寒山诗也成了「垮掉派」诗人共同的文学偶像。因为痴迷东方禅宗,他曾经跑到日本京都的寺庙里进修一年,后来的十几年间又不停往返于加州和日本两地继续学习和传播日本禅学。凯鲁亚克也在写这本书的几年前迷上了佛教,尽管他本身是个坚定的天主教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达摩流浪者》是一本关于两个有天主教信仰的年轻人在美国大地上寻找神的故事,并且“他们最终找到了神,在天空中,在旧金山的市场街上。”
为此,他好像挺孤独的:右派批评他吸食毒品、放纵性自由,左派则对他的天主教信仰嗤之以鼻。
1969年10月,凯鲁亚克,那个曾被誉为“King of Beats”的英俊小伙,因为长期嗜酒而引发了脑出血,死在了六十年代末尾,和那个视他为偶像的年代一起顶着传奇光环埋葬。
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垮掉派」逐渐从一个文学运动扩展成更为广泛的社会运动,其影响的地理范围也从旧金山扩展到全美国乃至世界。被旧金山这一小帮子疯狂的文艺青年影响的人包括:鲍勃迪伦,杰米莫里森和他的大门乐队,约翰列侬和披头士乐队,柯本以及更多。更别提金斯伯格自己也跑去推动同性恋平权运动、巴勒斯则启发了西雅图的车库摇滚。这条线继续延续下去,可以到60年代的反战运动(还记得列侬和洋子的“要做爱不作战”吧)、民权运动、60年代末期达到最高潮的嬉皮士运动,以及嬉皮士文化的许多分支(性解放、性别平权运动、公社文化、东方禅宗信仰、LSD迷幻剂)。从旧金山的六画廊到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垮掉派”的影响浩浩荡荡横跨整个美国,仿佛《在路上》里迪安开车找萨尔的那条路,又逐渐辐射到欧洲和日本。
「垮掉的一代」群体包括大概二十五个人,而这二十几个人,定义了整整一代人和他们的文化,并且一直到今天都被反复追寻和怀念。
而「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之后,我们好像再也不能够拥有一个“时代”了,再也没有谁有能力,勾勒一个时代的信仰、狂热、审美与自由,无论他有多么妙笔生花。
也再也不会有一趟真正的、像迪安和萨尔那样的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了。
想起一个插曲,其实凯鲁亚克最开始发明“Beat Generation”时,他定义“Beat”是“幸福”的意思。

列一些关于“垮掉派”的书和视频:
书
The Portable Beat Reader
The Portable Jack Kerouac
The Beats Poems
Minor Characters(和凯鲁亚克曾轰轰烈烈爱过一场的姑娘写的关于他们的故事)
《裸体午餐》
《嚎叫及其他》
《在路上》
《达摩流浪者》
《三分之一》
视频
What Happened to Kerouac?
The King of Beats
© 本文版权归 CosmoCand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royh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01 00:24:38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24 05:40:51
-
去年在马里安巴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16 10:01:06
-
芥菜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04 08:54:40
-
LAMU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6 09:34:58
-
Bar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5 04:46:31
-
琪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3 00:25:01
-
Papier blanc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02 16:07:32
-
只能吃微微辣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5 15:56:21
-
椰澄叶🐾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1 09:49:28
-
victo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03 17:27:12
-
iwantjasm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1 11:05:18
-
光纤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10 20:05:36
-
快乐小麻鸡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2 18:09:31
-
QIHIR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22 20:44:42
-
珊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7 12:57:44
-
菜纨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7 14:34:00
-
特立独行的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1 22:54:58
-
渣渣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9 19:45:53
-
是浪漫的开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5 09:04:40
-
丢了芝麻捡西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30 21:53:55
-
博物馆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2 12:38:29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6 09:19:22
-
洪安迪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3 12:53:52
-
在风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1 17:35:00
-
小青柠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9 17:02:06
-
喜桠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0 22:14:29
-
Indigochildr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2 17:31:56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8 13:23:03
-
阿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2 11:13:1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2 08:22:00
-
万能久久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1 21:19:27
-
红丝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8 23:02:08
-
南城有故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7 14:15:33
-
天涯寂地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05:22:49
-
银河漫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5 18:12:55
-
Sunset Rollerc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8 13:54:2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2:04:31
-
Jacob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11:26:18
-
CC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6 21:40:20
-
杨海一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16:35:17
-
老爷车1994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07:12:47
-
Airwen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05:20:24
-
松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9 22:42:12
-
莱万'DuRoy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2 17:21:48
-
菁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2 17:05:09
-
Ephemera1it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2 16:59:40
-
w!k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2 01:37:57
-
everynoth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2 00:26:17
-
一只兔糖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2 00:25:26
-
俄狄浦斯症候群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1 23: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