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信仰一个知道自己死了的上帝
这话是当今哲学界的红人齐泽克说的。他前阵子跑中国来演讲,讲的是现代宗教回归与意识形态。这个话题我还挺有兴趣的,因为虽然新无神论大行其道,但是世界各地宗教信徒数目却在上升,出现了重回教堂的热潮。
关于这个现象,齐泽克老师写了本新书《生于末世》(Living in the end times)。在书里他把信仰归为三种形式,一种是肯定形式的“我相信”,一种是否定形式的“我假装我相信”,一种是否定之否定的“我假装自己只是装信,自己信,但没意识到自己信这一点”。
最后一种看起来很绕,于是齐老师发挥他讲笑话的优势,说:有个精神病人相信自己是一粒米,医生治好了他,使他相信自己是个人。但出院后他马上又回来了,医生说你知道自己是人,不是米。但病人说:“我是知道,但是鸡知道吗?”
在此,上帝就是那只鸡。尼采说上帝已死,于是把鸡杀了。但是齐泽克老师认为,上帝自己也需要知道上帝死了,要信仰一个知道自己死了的上帝。
这话看起来依然很绕。就齐老师接受《三联周刊》的采访来看,我觉得他并非反对宗教的回归,而是反对宗教回归到原教旨主义。实际上,对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霸权,宗教是有力的抵御手段。现代宗教对于个体的关爱反而反衬出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冷漠。
而原教旨主义者,正是前边提到的第一种和第三种信仰形式。第一种很好认,第三种就很麻烦,因为当事人自己和批驳他们的人其实都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原教旨主义身份,而这种认为鸡并不知道他不是一粒米的人,恰恰是他们,为社会设置了种种教条并放任社会中恶的存在。
作为一个左派学者,齐老师既不相信政府、也不相信市场,他认为这两者根本无法解决目前经济、伦理和生态问题。但他相信群众,相信人民自身,他觉得左派应该信仰一个“完全是人,是自己的同志的上帝,他不仅不存在,而且知道自己已不存在”。原来齐老师是左翼的上帝已死教派。
我还感兴趣的一点,是为什么宗教会回归。齐老师认为是资本主义全球化造成了人的不确定感。然后他还提到了宗教感伤主义等等现象。我要反省一下,我对于宗教音乐的热爱,是不是也有宗教感伤主义的成分。
不过,齐老师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确定感就会造成宗教回归。也许他在《生于末世》这本书里会详细讲讲吧。有意思的是,这一期《三联周刊》似乎在玩隐秘的游戏,不确定感与宗教回归的关系,也许可以用另一篇文章中的话来解释。在《杰克博士的童话乌托邦》里,提到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的‘希望原理’:只要还活着,我们就向往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能让人有尊严地活着的世界。我们可以不幸福,但一定要相信幸福是可能的。
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这种希望的破灭,我们不幸福,但更不幸的是我们看不到幸福的希望。而宗教恰恰在此时扮演了一个希望的角色。我在教堂见到的教徒,最多的是两种人,一种是社会底层的人,一种是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幸福的希望要么渺茫要么短暂,于是宗教提供的的幸福便也更重要。
那么,对于必须在这个全球化世界中生存的人,又该怎么办呢?具体操作方法可见该期杂志引用的赫尔曼·黑塞的话“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语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该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有意思吧。
最后说点儿似乎不相干的。齐泽克老师的《生于末世》英文版封面,用的是德国画家弗雷德里希的《船难》。我很喜欢这个画家的,这大概也是一种宗教感伤主义。
关于这个现象,齐泽克老师写了本新书《生于末世》(Living in the end times)。在书里他把信仰归为三种形式,一种是肯定形式的“我相信”,一种是否定形式的“我假装我相信”,一种是否定之否定的“我假装自己只是装信,自己信,但没意识到自己信这一点”。
最后一种看起来很绕,于是齐老师发挥他讲笑话的优势,说:有个精神病人相信自己是一粒米,医生治好了他,使他相信自己是个人。但出院后他马上又回来了,医生说你知道自己是人,不是米。但病人说:“我是知道,但是鸡知道吗?”
在此,上帝就是那只鸡。尼采说上帝已死,于是把鸡杀了。但是齐泽克老师认为,上帝自己也需要知道上帝死了,要信仰一个知道自己死了的上帝。
这话看起来依然很绕。就齐老师接受《三联周刊》的采访来看,我觉得他并非反对宗教的回归,而是反对宗教回归到原教旨主义。实际上,对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霸权,宗教是有力的抵御手段。现代宗教对于个体的关爱反而反衬出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冷漠。
而原教旨主义者,正是前边提到的第一种和第三种信仰形式。第一种很好认,第三种就很麻烦,因为当事人自己和批驳他们的人其实都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原教旨主义身份,而这种认为鸡并不知道他不是一粒米的人,恰恰是他们,为社会设置了种种教条并放任社会中恶的存在。
作为一个左派学者,齐老师既不相信政府、也不相信市场,他认为这两者根本无法解决目前经济、伦理和生态问题。但他相信群众,相信人民自身,他觉得左派应该信仰一个“完全是人,是自己的同志的上帝,他不仅不存在,而且知道自己已不存在”。原来齐老师是左翼的上帝已死教派。
我还感兴趣的一点,是为什么宗教会回归。齐老师认为是资本主义全球化造成了人的不确定感。然后他还提到了宗教感伤主义等等现象。我要反省一下,我对于宗教音乐的热爱,是不是也有宗教感伤主义的成分。
不过,齐老师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确定感就会造成宗教回归。也许他在《生于末世》这本书里会详细讲讲吧。有意思的是,这一期《三联周刊》似乎在玩隐秘的游戏,不确定感与宗教回归的关系,也许可以用另一篇文章中的话来解释。在《杰克博士的童话乌托邦》里,提到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的‘希望原理’:只要还活着,我们就向往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能让人有尊严地活着的世界。我们可以不幸福,但一定要相信幸福是可能的。
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这种希望的破灭,我们不幸福,但更不幸的是我们看不到幸福的希望。而宗教恰恰在此时扮演了一个希望的角色。我在教堂见到的教徒,最多的是两种人,一种是社会底层的人,一种是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幸福的希望要么渺茫要么短暂,于是宗教提供的的幸福便也更重要。
那么,对于必须在这个全球化世界中生存的人,又该怎么办呢?具体操作方法可见该期杂志引用的赫尔曼·黑塞的话“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语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该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有意思吧。
最后说点儿似乎不相干的。齐泽克老师的《生于末世》英文版封面,用的是德国画家弗雷德里希的《船难》。我很喜欢这个画家的,这大概也是一种宗教感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