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考察 网师园 :骨架与勾连
写在前面
先代园林学者对网师园评价极高,如陈从周先生言其“俯视池水,弥漫无尽”,周维权先生言其“一派大自然水景的盎然生机”。笔者下午三点首次入园却大失所望,目睹池面的一瞬实觉雍塞。然而两个半小时的反复游览后园子似乎变大了,网师园独有的韵致也渐渐浮现。在此寥记见想。
网师历史悠久,现今格局定受过往影响。但现状无显著地形起伏以及与园外的因借,主山池区面积亦不大,晚近园主的个人趣味大抵得以保留。故本文仅就对园中景观最后格局的创作意图做推测。
文中平面图引自刘敦桢先生《苏州古典园林》,实景照片均自摄。拍照水平堪忧,多由手绘代替。7月下旬入园正值濯缨水阁维护,水阁相关部分多参考网络图片和他人论述。园林小白,请多指教。

一:主景区条件:胡思乱想的开始
推测造园意图,先从场地条件看起。
1 城市地。场地由建筑墙垣环绕,外围无景可借;
2 场地周围建筑分布较平均,场地形状无明显纵深;
3 场地面积小,且北部集虚斋和五峰书屋是大体量的二层楼阁,空间雍塞。
1、2涉及选址与借景,园墙内外气脉贯通时园景的意向和氛围能得以深化,景观效果最佳。如拙政园借北寺塔,自梧竹幽居一带西望,开旷狭长的水面一直延展至别有洞天,绿树、粉墙、远塔恍若瘦西湖风光(瘦西湖一说自陈从周,插图为西湖)。
寄畅园筑假山而借真山,使园内山成惠山余脉而连绵一体,仿佛园山不可穷尽。又其属于张南垣的“大山一麓”风格,场地有一定进深时即使园外无山可借,仍能产生园外有山的意境,如艺圃延光阁所对假山(杨鸿勋所述麓坡原貌)就是突破墙界无限延展空间感受的典型。若仅于方寸内雕琢意境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收纳自然景致作延伸自然是言无尽,意也无穷了。
从以上两点看,网师园主景区无明显纵深写仿山麓,附近亦无景可借。围墙封闭了发散的可能,建筑与园景只能由高向低、由外向内过渡,不具备破墙外扩的条件,较为内向(较之拙、寄、艺为差)。


而3也与主题相悖。园创始之初名渔隐,此主题在该园多次兴废后保留至今(网师),可推测该园水景一直占据相当比重,且可能有大湖的旷朗意味,雍塞不符合定位;而参考留园泼泼地一带,“武陵渔人缘溪行”的隐秘意趣似乎也合“网师”题意,但无大面积空间布列蓊郁林木,难成林水之趣。

综上:网师园主景区自身条件不佳,“小”不利于“旷”,“均”不利于“深”,也欠缺利用大量植物创造较写实山林溪涧野趣的条件。

二:思路分析:避短求生
为营造湖泊的旷朗意味,要尽可能克服场地的不良特征。网师园主景区无“长”可扬,却有很多“短”要避。该园最终能较好的避短并形成鲜明特色,足可见匠心独具。
“小中求旷”:
1水面需有一定面积且不能太散,才能略具旷朗意味;
2必须消减二层建筑的视觉重量,拉开间距以减缓压迫,避免“楼高湖小”;
3 园内植物、山石、其他建筑的体量和数量要克制,多留白以缓解雍塞。
“均”中求远:
1 南北向较东西向稍深远,可以以浅衬深,适当减弱东西层次,强化南北层次。

风格和场地限制关系的总结:网师园主景区的清雅精简,正如刘敦桢所言“摒除了堆砌罗列的繁琐风尚”(《苏州古典园林》)。由上述分析可约略看出这种精简的文气似属必然,空间限制了石树体量,遂只能采用更抽象、有全景画意的石山,植物数量和品种受限,则造型需要更精,画意要更浓。
而究竟是场地条件决定风格,还是风格指导景观的创作,抑或二者始终同步这里不得而知,但二者联系紧密与否,二者间关系是否和谐才是成败的关键(如艺圃利用富余南北向空间做大山一麓,尺度相对真实的还原了水村野趣)。
三:骨架的搭建:水与建筑关系的调节
1:理水
水形:水面成旷水尾成深,取舍明确。东西向距离略窄,于是水面尽可能整体,其不能深远就尽量助力于旷朗;南北距离稍大,那就切分水域以留出更多空间来丰富前后层次;西北和东南则以最长的对角线做水口、水尾(槃涧),在距离上确实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深远。
水形则是在大的方直中求丰富变化。月到风来亭、濯缨水阁和射鸭廊以不同形式悬于水上,增添池水无尽之感,池上三桥形态大小迥异,濯缨水阁旁石梁颇有野趣。
折桥与拱桥尺度及形态上的对比也很妥帖。西北折桥是必经之路,尺度较大,而东南的一步桥则以观赏为主,尺度极小。若折桥缩小则不利于通行,过岸就相当艰难。一步桥虽行走体验不佳,但绕行距离不远,无伤大雅。细长的水尾配合小孔桥,确实形成了山高水远的遥远错觉,同时水尾见缝插针流向小山丛桂轩,对水系的来龙去脉也做了交代(轩楹联中的“泉流宛委遂成书”即指此)。

故笔者推测水头水尾的对角线布置确定了此园骨架,建筑、山石的处理强化了这种骨架,所以此园环池景观才能呈现首尾衔接不断流转的效果。专家学者的解读:曹林娣认为该园水形有写仿“龟”的可能,曹汛据怡园水面仿自网师园推测原本水面因为三部分,现水位水口是原西北部和东南部池沼被填埋所至。
驳岸:驳岸的处理有助于营造开旷的体验。首先标高低下,方觉弥散。水中下层黄石竖构,其上横挑悬出作盘道,虽遮掩部分水面却反而扩大了水面观感;其次月到风来亭下黄石驳岸抬升后构洞,有效减轻亭的视觉重量(尽管仍偏大),使水面幽邃隐显,仿若延展至墙外(环秀山庄问泉亭湖石基座做上大下小状,似仙岛点立水上,亦很有效)。

石矶:彩霞池摹自虎丘白莲池(陈从周)。位于虎丘千人石东北侧的白莲池,传说生公说法时池生千叶莲花,历来为文人墨客咏叹。具体到网师园中,池北岸近折桥处突出的一块石矶很是传神。不同于常见的峭壁配合盘道和入水石矶的苏式程式,此处无山体峭壁而有大石矶出水,与白莲池特色相符。矶头四顾,白皮松枝叶斜出如华盖笼,体感亲切(惜月到风来亭过大,仰视该亭壮如宫阙,徒增压迫)。


2:建筑
山水常一起讨论,因水形由山形(地形)显示,两者密不可分,构成一园骨架。现于理水后先讨论建筑,因网师园是水景园,骨架形态取决于如何在尽量争取水面的情况下消减建筑,“水”和“建筑”是主要矛盾,山作为调剂,为缓和水与建筑的关系而存。此部分也涉及山,因为山和建筑一样是实体(水为虚),此园建筑体量的消减无法离开山石。
东北部:体量消减与对角线强化
集虚斋与五峰书屋均为二层楼阁,体量大。两栋建筑前增加低矮空透的层次能使楼阁的观感有所后退,从而缓解压抑。就集虚斋南部面积看,按水口水尾方向做石屏或峭壁山也可,但缩模山形做过渡无法遮挡建筑,显露的建筑会压塌山意;不做环秀山庄西北山阁前的“大山一角”(此法能使建筑如处深山中,变压迫为深远莫测)可能因此法适合近观不利于远望,且其前需要建筑增加层次,太过复杂。因此以其前的一组小体量建筑作过渡很是合理简单。

看射鸭廊和竹外一枝轩一带的具体形态。
建筑主要向南侧过渡,若分为东、西两列来看:集虚斋→竹外一枝轩→水面;五峰书屋→射鸭廊→藤架山→水面。观望后者,体量过渡柔和、景象丰富、颇有画意,但射鸭廊北似有所欠缺。而观望前者,集虚斋与竹外一枝轩间层次丰富多变(窄长小院,月洞门,漏窗,竹丛),但竹外一枝轩到水面的过渡则略显呆板,体量略大。将二者分开看待,各自区域景观效果均有较明显的缺陷。而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廊与轩虽成直角,但直角处有驳岸生出茂盛的探水树,柔化了直角的对立。这一带实际上是以对角线向的建筑为主(轩廊一体)、藤架山为辅,形成横向展开的完整画面,画面走向和水口水尾的走向一致,可能有强化对角线的用意。
将轩、廊两者拆开,各自并入北、东两面看可以发现,北面竹外一枝轩与黄石花台并无过多联系,而东部画面到藤架山也已经停止,画面右侧仍留有不小的白墙,很难作为一幅合理的画面来看待。这是场地的特殊性导致的,为适应深远的对角线骨架,此园的景面不是在东、南、西、北分别布置四幅画面,再以四角串联,而是在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四角处垂直于对角线方向布置四组有弧度的画面,再在东、南、西、北四面上加以衔接而成的环形画面。因此,这一代的过渡应该是:集虚斋+五峰书屋→竹外一枝轩+射鸭廊→转角探水树+藤架山+石矶→水面。



东南部:尽量遮挡
西北的看松读画轩、东南的小山丛桂轩位置相对靠后,体量相对较小,具备遮挡可能。先看看松读画轩与云冈。以山石花树遮掩能增益自然气息,对小体量建筑而言尽量遮掩是最好的选择。缩移模拟的假山在附近不出现明显的尺度标杆时(如人、形态完整的建筑)能扩大空间感受。
东南角的云冈充分发挥了这种优势。其处于对角线尽头水尾一带,此处叠山意在形成全景式的远山景象,山体东西走向长,保证了大面积遮掩小山丛桂轩,排除其对假山尺度的干扰。西部与水阁交接处设石梁石洞做含蓄的连缀或分离可看出,虽然二者在视觉上左右相连,但本意上山体与水阁是独立的(否则水阁尺度使山意坍塌)。云冈东部用小体量银薇烘托大山的全景意境,东部用大体量木兰做出探造型则是迁就水阁的体量,木兰配以山石做建筑配景。


西北部:顺势而为
由于竹外一枝轩和集虚斋一带建筑密集,假山即使遮挡住看松读画轩,尺度仍会被附近高楼压垮。但其前空间富余,水口一带折桥驳岸自成层次,看松读画轩又处在对角线末端,对空间的不良影响较小,自有深远意味。所以只要经营好西北水口一带的自然氛围,并使看松读画轩有景可对即可。
西南水阁临水,其体量较之其他园林中水榭为小,造型低平舒展,妥帖。
四:皮肉的附着:四角的组建
四角弧形景面的组建:
四角画面风格迥异,景致丰富多变。东北一带以轩、廊、高楼的建筑为主景,山石花木为配;东南以两山一桥做天然画卷;西南以水阁做主景,辅以石梁、洞门和高下变化的游廊;西北以亭、水尾石桥和古树花台成景。其中以东北、东南最为妥帖和传神,西北月到风来亭体量欠妥,西南略板正。西墙至濯缨水阁一带似是难点所在。

东南:
折桥及月到风来亭一带应是东南角的最佳观赏点,从这一带看去云冈与藤架山气脉贯连。藤架山右侧距离云冈一带虽有大片空白,但云冈东侧出挑的树、一步桥都向画面左侧的藤架山延续奔注的气势,藤架山也以右奔意味呼映,故能气韵贯通。云冈遮挡小山丛桂轩,一步桥强化假山尺度,配以藤架山下的石矶和小体量花木,俨然远山峭壁耸峙江畔。粉墙杜绝其他要素破坏尺度感的可能,并提供必要留白;假漏窗位置高,对山水画意影响不大。这一带极富山水画意,意境十足,成功助力空间的旷朗,环秀山庄贴壁假山一带效果类似。


西北:
由月到风来亭、折桥水口石矶和古松黄石花台构成前后三个层次。整个北面右侧建筑密集,左侧以水口石矶和斜出白皮老松做主景能产生变化对比,增益自然氛围。亭的位置近曲桥而远水阁,避免建筑体量相冲,也有做西北角前景的意图。
但月到风来亭体量欠妥。这一带老松、石矶和水尾氛围自然幽深,尺度亲切。白皮松体量大,但向湖面斜出,配合其下的石矶,进一步拉开与折桥角落的距离(桥北拐角处植物体量小,强化透视)。月到风来亭作为前景,宜作为这一带的建筑点染,惜体量过大,位置又靠前,较突兀。

亭的位置高度较合适。黄石构洞一定程度上缓解压迫,较高的位置虽与水疏远,但配合此亭轻盈跃动的形态,颇有顺风而上的意味,与“月到风来”契合,坐亭中高悬水上,不亲水但有临空之感,观景亦能切题。折桥水口一带岸稍高略成峭壁,亦渲染幽深的渊潭氛围。

亭中置大镜倒影水树,远望似开有门洞,其内花木扶疏,于扩展空间而言立竿见影,但以镜面对称复制园景,又觉太过粗暴。做镜增加月水倒影则不若片石山房以山石小眼透光成水中月值得玩味。此外月到风来亭要与水口贯成一气,也靠先升后降的游廊动势将视线引导向折桥门洞。亭中镜面伪装的门洞无门框,因此比折桥处真实的门洞更明亮夺目,使移动的视线中断于此,亦有不顾大局之嫌。

园林用镜似以怡园面壁镜亭稍好,因对岸主峰视距较近,经连廊亦忽略对岸高处景致,用镜面加以引导有亦真亦幻之感。拙政园香洲将镜面作为室内裝折,不扰乱外部秩序是较好的做法。
西南:
濯缨水阁一带尚有较丰富的层次,如黄石假山退后,二者间有水口、石梁、山洞和探水的木兰;阁东游廊分隔的两个小院一有乔木高出,一有竹丛略出廊顶;游廊在此处蜿蜒起伏,颇有动势,水阁顶的造型也轻盈舒展。水阁本身优美平展,但在有限的空间中以一个完整的较大体量建筑做主景,还是稍显单板(不如东北角分散、空透的建筑效果好),考虑到园景的组织需要变化和节奏则无可厚非了。

东北:
见第三部分与第六部分。(第三部分说外部视觉重量对这一带建筑外观提出的要求。第六部分说内部空间体验对这一带建筑外观提出的要求。)
五:流转与动感:四面的勾连与景面的倾斜

四面勾连:
东面:藤架山
既是东北角画面的次景山石,又是东南角画面的江畔峭壁。此山身兼数职,构成了多种过渡,使主景区的西半部连绵为流转的长卷。山体本身受限于条件,进深不够类似石屏,大势尚佳而略显琐碎。与近水石矶的结合很精彩。
北面:建筑
前后两组建筑将视线引至水口北部的深处,后: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前:射鸭廊→竹外一枝轩→看松读画轩。后面一组略具这种动势,前面一组则加强这种动势,强化了整体空间沿对角线方向的走势。

西面:游廊
月到风来亭到濯缨水阁一段游廊的起伏不仅为缓解直墙的单调,更为产生动势、奔涌向月到风来亭,贯连左右两个景面。廊上漏窗不用圆窗和方窗,而顺廊走势做平行四边形窗口,应该也有加强动势的用意。

南面:石梁、山洞
如前述:山石与水阁交接处设石梁石洞是一种含蓄的分离(否则水阁的尺度感会使山意坍塌),但是山体延续至水阁南部还是形成了自然地勾连。两者交界处留出空间以虚断实,假山后退水榭前进进一步拉开距离,做暧昧的过渡和分隔。
景面倾斜
有了四面的勾连,四幅主要画面首尾连缀闭合,自然流转回环景面垂直分布有所不同。如艺圃延光阁及其响月廊、乳鱼亭一带缺少动感(艺圃这种僵直是合理的,为与山水形成南北向的对比。此处做例仅为说明直角布置缺乏动感)。有动感的例子如拙政园小沧浪水院一区,方整水院中小飞虹和听松风处做倾斜布置,在方整安静的氛围中产生水中前行的动势;退思园闹红一舸一带更是风光流转如舫随水流。网师园略近长方形的环状景面与池形和围墙形态呈一定的角度,故全园景观有灵动流动之感。(写艺圃时还会再提到)

六:小结:意外的发现,瞎猜的答案
经历了由初见的雍塞到之后的旷朗,我从主景区条件入手推测该园建造思路,简析主山池区如何在小空间中打造弥漫流转的视觉效果。推测该园观赏面的搭建并非以满足南北向的主厅堂对景为主要目的,而是按西北-东南和西南-东北在四角一带布置弧状景面,以强化场地对角线的纵深为主要目的,东南西北四面只作为统一平面中的连缀。这种与场地成角度的布置使网师园主山池区收到了富有动感、不断流转的艺术效果。
前后各异真凶推测:时间。
私家园林为加强初见山池的开旷之感,常在园入口前以狭窄曲折的空间作先导(如留园)。 网师园景区售票处外有一条极窄长的巷子,其实在门外已经给足了先导空间(怡园现状就缺少这种街巷的先声)。这一点网师园和艺圃爆打拙政园(现景区入口太过宽敞缺少压缩)。我在由小山丛桂轩东侧连廊进入山池区前,为找厕所从轿厅到万卷堂、轿厅到琴室走了四五个来回,应比此园本身的先导更充足。但在一步桥一带初见全池和集虚斋时还是由衷感到:好堵!长时间游览后才体会所谓水乡弥漫之境。
大概因为古典园林是一项时空艺术,不仅在于步移景异,更在于随停留时间的增加,对空间尺度的感受越来越受园林环境影响。对于网师园这地块小、建筑多的场地,艺术化的处理能多大程度缓解雍塞并产生更为旷朗的体验呢?若以一眼的时长论,很不幸,几乎无法改善,除了池水倒影增加的虚幻。对长居室内的园主而言,园林空间本就相对开旷,再以窄廊收束,入园自然豁然开朗;而今人从大街走入景区,恐怕这个先导要成倍增长才见效果(留园第一眼效果显著是因为先导足够曲折漫长,且水面大网师园太多。若水面本身窄小,先导恐亦难见效);拙政大浴场中部山池扛住了东部公园的冲击,还是因为水形大、长、直,自梧竹幽居一带西望像河流一般无尽(但是拙政园实在游人太多,节假日真的很像洗浴中心下饺子)。雍塞感也源于照片和评述形成的预期,照片表现的只是一种光线、一种角度下一瞬的空间,临场体验时刻变化,当天快下雨的阴沉天气确实不如照片晴空万里、水光潋滟来的开旷。
先导过后,园内也需要幽奥逼仄的空间形成对比。竹外一枝轩及其南北两段连廊较为低矮,南北两端又细窄,部分做粉墙漏窗、部分做空廊的处理配合看松读画轩前古树的掩映、轩南折角处出挑植物的遮掩,整个行进过程忽明忽暗,视线时而拥堵、时而开阔,低矮的和美人靠形成深暗画框,这种丰富但较琐碎的体验使得在水畔观赏园景时有异常开旷的感受。所以这一带建筑丰富的变化不仅是成景的要求,也是在观景中调节尺度感的要求。
感谢阅读,欢迎指教。
参考书目: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杨洪勋《江南园林论》
陈从周《中国名园》
董豫赣《玖章造园》
-
H口H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23 19:54:30
-
H口H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11 15:00:12
-
H口H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8-19 03:44:36
-
H口H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9:36:26
-
雪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1 22:14:03
-
Furburg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6:13:15
-
AKIK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14:12:08
-
Yaa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2 10:40:21
-
豆友8793155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5 09:54:08
-
S面包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14:59:32
-
cishicik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11:49:57
-
tab-lea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10:49:53
-
霓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8:43:54
-
十年一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7:15:17
-
王二大闹天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3:27:49
-
草莓牛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3:04:28
-
夏目春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1:47:52
-
超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0:39:02
-
刘曦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0:38:43
-
阿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0:20:22
-
ANAV!L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0:19:49
-
亓苇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0:07:20
-
reiwure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3 23:55:29
-
郭七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3 23:45:53
-
心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3 23: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