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城市」「地方」「空間」「文化研究」「媒介地理」

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
Arrival City: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
作者: 道格.桑德斯
原文作者: Doug Saunders
譯者: 陳信宏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1/03/04
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進行最終的大遷徙。
這群來自鄉間的人口在世界各城市落腳。
他們即將開創全球政治與文化的新秩序。
他們是明日經濟繁榮之地的重要開拓者。
他們將改變你對「全球化」的認知及看法。
他們的遷徙與落腳,將揭開世界未來的嶄新局面。
在這本壯闊宏觀的著作裡,得獎作家道格.桑德斯帶領讀者踏上一場詳盡的旅程。
足跡橫跨五大洲的三十座城市與鄉村,見識當地的住民和社區,不管是他們的慘痛經歷或是成功經驗都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進行一場勢不可擋的城鄉遷移,而遷徙過程是讓新移民向上提升的社會流動,或是落入更邊緣、更難掙脫的境遇,前瞻的移民政策和落腳城市的縝密規劃,成為當代與氣候變遷同等重要且不容忽視的課題,城市化是全球趨勢,如何將社會本身視為資本的形式,成為生氣勃勃的有機體,道格.桑德斯援引學術界最新的發展,進行鉅細靡遺的研究與調查,落腳城市絕不是好籃子與壞籃子的選擇,但未來究竟是走上經濟文化盛世的誕生地,或暴力衝突的爆發處,則完全取決於現今我們是否有能力注意到這樣的發展,以及應有的具體行動。
桑德斯的發現結果將扭轉了我們對遷徙、城市、人口成長、外援與政治的看法,並以豐富動人的理論與故事,洋溢著深刻的人性關懷為落腳城市與新住民提出新的思考面向與改變的契機!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Tim Cresswell
譯者: 王志弘, 徐苔玲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06/02/24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作者簡介
Tim Cresswell
威爾斯大學社會與文化地理學教授,著有《安適其位╱不得其所》(In Place/Out of Place, 1996)與《美國遊民》(The Tramp in America, 2001),並擔任《關注電影》(Engaging Film, 2002)和《啟動地方,定位移動》(Mobilizing Place, Placing Mobility, 2003)的共同編者。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the Politics of Space
作者: 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等/合著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1/12/07
政府砸大錢辦活動、蓋蚊子館,民眾得到了什麼?
當增加人潮、錢潮變成文化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的文化會走向何方?
誰的文化?誰的記憶?誰的歷史?
誰在文化產業化中獲利?誰又被犧牲?
9篇台灣在地經驗,9種視野與觀點
文創發展狂潮下,最深刻的反省與批判
「文化」是發展的還魂丹?
近十餘年來,有個遍及全球、日漸興盛的趨勢,嘗試以各種「文化」之名,開啟城市與區域「再發展」或「再生」的新契機。
但文化不僅是商機或美學行銷手法,還有著多種詮釋可能,牽涉了社會群體的記憶、認同、意義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引發的爭議。即使官方、業界和大眾都寄望文化是門好生意,期許文化產業的榮景,文化卻不是那麼容易被馴服,溫馴地成為地域發展的穩定驅動力。
本書通過對於台灣各地實際案例的分析,檢視橫跨於文化領導權、文化經濟、文化抗爭之間的文化治理場域,並且格外關注文化治理策略如何成為地域發展的重要推力,從而開啟了多方勢力角逐的空間政治。
本書特色
關於「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既是以文化作為治理的對象,更是通過文化來治理,達成狹義文化以外的政經社會效果。
因此,文化治理可能涵蓋了各級政府的藝文、教育和媒體政策,牽涉歷史保存、鄉土教學、地方文史、戲曲活動、客家節慶等的規劃與補助,也包含了以文化、歷史或認同之名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以及鞏固政權正當性的各種措施。
於是,文化治理與文化領導權、文化政策、文化經濟暨文化產業,乃至於文化政治,甚至是文化抵抗,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使用文化治理一詞來稱呼這個龐雜且漸受重視的領域,則是為了涵蓋跨越公私部門的治理機制或執行網絡,並呼應法國學者傅柯所指點的,集體人口及個別主體之行為引導與知識和技術介入,
展開一個專注於權力關係、主體塑造,以及文化之政經效用的研究領域。

都市的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
作者: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
譯者: 蘇碩斌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2/10/29
取道日本.理解世界
教科書也是一本可以「閱讀」的作品。這本《都市的社會學》正是徹底依照這個基本、卻常被忘記的原則書寫。
本書不只是「都市社會學」次領域的教科書,而是以廣闊的視野與豐沛的情感,描寫社會正在形成的樣貌;努力指出社會學的各種理論發想或研究取徑,如何成為都市現場的有效武器。副標題「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則意圖表達社會不論面對多少困難與變化,總會在某個時空顯現某些「社會性的事物」——溫暖互助的人情、包容異己的寬容,與值得等待的共同體。
我們眼前熟悉的臺灣都市,文化上雖源自西方現代降臨,歷史上卻始於日本統治時期,都市計畫的推動與完成就是證明。因此,取道日本對西方現代的反思,相信也會對臺灣都市有更多層次的理解。

遇見都市:理論與實踐
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Encountering the City
作者: 西蒙.帕克
原文作者: Simon Parker
譯者: 國立編譯館,王志弘,徐苔玲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07/11/01
本書首重理論與經驗的交融,為你解開都市為何主宰了21世紀社會、經濟與文化之發展的謎團。作者以都市理論皆會碰觸的四種都市經驗(文化、消費、衝突和社區)為剖面,以歷史為縱軸,縷析從古典到當代都市理論繁花似錦的各種流派與實踐主張,以供讀者發展全景式的理論觸覺,並於每張最後對讀者提出反思的問題。所附延伸閱讀則頗為豐饒,讓讀者以本書為出發點,進一步可以深探理論堂奧與經驗的肌理。

從超市向世界出發:超市裡的歷史田野
WANDERING&WONDERING THE STORIES THAT SHAPED THE WORLD
編者: 王善卿
出版社:意念文創
出版日期:2018/08/16
當你從『超市貨架上選了一樣食品放進提籃中』時,
你其實也就進入了「江湖」。
跟雜貨店或傳統市場相比,
現代意義的超市總是乾淨整齊,看不到血腥。
然而,隱藏在這賞心悅目的井然有序背後,
卻是金光鏗鑠的刀光劍影。
「超市」作為一個田野場域,
不只可以爬梳出歷史發展與我們當今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與社會樣貌之間的密切關係,
更清晰地凸顯了「政治」在打造「現在世界」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超市作為一種「江湖」,歡迎「到此一遊」。

文化地理學
Cultural Geography
作者: Mike Crang
譯者: 王志弘, 余佳玲, 方淑惠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04/02/20
在當代地理學,所謂的「文化轉向」帶來了逼種關於地理學新的思考方式及新視野。「文化」一詞的定義是多樣而複雜的,但不論如何定義文化,都只有把文化鑲嵌於真實生活情境中,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才能夠加以理解。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就是文化的地點及空間差異,探討文化如何散佈於空間、如何讓空間有意義。
Mike Crang分析了大量不同的事件及研究取向,透過各種尺度,思考國家、帝國與國族、公司與法人、商店與財貨、書籍與影片等等,在創造認同時扮演的角色。本書涉及了生活中的多樣性與多重性,涉及世界、空間和地方如何為人所詮釋與利用,以及這些地方如何因此而有益於當地文化的延續。

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
Foodies: Democracy and Distinction in the Gourmet Foodscape
作者: 喬西.強斯頓, 塞恩.包曼
原文作者: Josée Johnston, Shyon Baumann
譯者: 曾亞雯, 王志弘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8/02/21
「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薩瓦蘭(美食家)
「什麼是食物?它不只是用來做統計學或營養學研究的一堆產品。它也是溝通的系統、成群的圖像,以及用途、情境與行為的規矩。」──羅蘭.巴特
「誠如《饕客》的描述,食物重要性的體認經常伴隨著對於食物正義的關切。對陌生飲食習慣的尊重,應該能確立對於社會差異的包容。對健康飲食的關切,也應該要激勵更多公平策略。對於當地產品與手工食物的喜愛,也必須從對於社會地位的崇拜,轉變為環境永續生產系統的基礎。」──雪倫.朱津(叢書主編、《裸城》作者)
談起饕客,你會想到什麼?是嫻熟米其林餐廳的上流社會人士,還是熱衷於挖掘特色小店的部落客?其實,饕客就是把食物視為自我認同的核心,而不只是維生所需的人。在饕客眼中,食物除了是熱量的來源,還像是文化作品,不斷受到眾人的鑑賞與評價。而個別飲食愛好者的口味抉擇,則不只流露出各人的舌尖偏好,也展現出不同飲食美學背後的族群、性別或階級品味。
正如台灣食安危機引發的消費者抵制運動所示,食物可以很政治,而饕客文化同樣反映出當代「倫理消費」的趨勢。吃在地、食當令,及各路永續農法的生態友善論述、對抗大型食品業者的手作食品,還有對異族料理的理解包容,種種價值觀的興起,都左右著饕客關於食物好壞的辨別。讓你我成為餐桌上的公民,從步入饕客的世界、瞭解食物背後的社會意涵做起!
本書特色
◎暢談日常生活關於食物的各種意象。從家鄉菜到異國料理,引發人們諸多想像的一道道菜餚,其背後暗藏的人文地理學概念,盡收錄在本書之中。
◎承接知名左派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品味研究」之作,並進一步探討了當代社會的最新趨勢:文化雜食性。對於食物究竟強化階級地位的展演與秀異,抑或促成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包容,本書有詳盡的討論。
◎針對食物生產的倫理問題,本書觸及了包山包海的議題,舉凡食物里程或人道畜牧都有。對於後現代社會的「綠色消費」現象,同時身為「老饕」的作者們,更是進行了生活化卻又相當關鍵的反思!
各界讚譽
「如果您自詡吃貨同時也無法拒絕思考的誘惑,或者思考閱讀的時候不由自主搭配進食作為馳騁思緒汪洋的燃料,那《饕客》一書必是拍案絕頂美味。在這本當代社會學的著作中,作者考察各式飲食生活風格以及象徵所標誌的演變,讀者可以輕易把這些分析對應到眼前潮水般的網路食記、評論以及新聞報導,讓自己在美食地景中現身!」──毛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飲食作家
「一本將日常飲食導入專業知識的好書,透過「饕客」(foodie)的專業眼光,探索今日飲食環境複雜但極度有趣的議題。」──郭忠豪│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現職為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
「在兩位作者首次撰寫這個主題時,饕客還是奇異的少數。現在他們已經無所不在。我們透過細膩的食物實作與信號展現自身的社會存在,對饕客的分析正是對社會生活的分析。」──Wendy Griswold│西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強斯頓與包曼關於食物論述的類型學啟迪人心。我的學生們獲得了文本分析方法的入門至寶。」──Julie Guthman│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社會科學院教授
「假如只能挑一本書來理解美食家,那麼,就是這本書了。作者準確地探討了道地、平等的食物文化,以及偏好不平等的食物文化之間的緊張。」──Gary A. Fine│社會學者、《Kitchen: The Culture of Restaurant Work》作者

第三空間︰去往洛杉機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作者: [美] 索杰(Soja, E.W.)
原文作者: Edward W. Soja
譯者: 陸揚 等
編者: 包亞明 主編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第三空間》的寫作宗旨是鼓勵讀者用不同的方式思考空間的意義和以為,思考構成了人類生活與生俱來之空間性的地點、方位、方位性、景觀、環境、家園、城市、地域、領土以及地理這些有關概念。第一部分“發現第三空間”顯示空間性和究根問底的空間想象,作為實踐和理論的一種生機勃勃的第三模式,近年來如何以及何以進入迄至今日被視為本質上是兩面性的社會—歷史工程。第二部分“內外洛杉機”開始在語境中來應用第一部分包含的觀念和理論立場。
關于《第三空間》的寫作宗旨,作者開篇就說,此書他的目標可以一言以蔽之。這就是鼓勵你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空間的意義和意味,思考構成了人類生活與生俱來之空間性的地點。方位、方位性、景觀、環境、家園、城市、地域、領土以及地理這些有關概念。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
作者:林滿紅 追蹤作者
出版社:聯經 追蹤出版社
出版日:1997/5/1
十九世紀的台灣,原以中國大陸為主要貿易對象,是時米、糖乃出口大宗。然自淡水、打狗(今高雄)兩港於1860年後之開放對外通商,茶、糖、樟腦大量出口,至1895年台灣割日,三項商品出口值共占同時期全台出口總值之94%,並促成台灣之貿易對象遍及全球。本書即對1860-1895年間茶、糖、樟腦等三項關鍵性出口品之產銷,作一深入分析;進而指出台灣在此期間歷經了傳統經濟與世界經濟互相激盪、歷史重心北移、經濟更加仰賴貿易、本土資產階層崛興、族群關係變化等社會經濟變遷。此書原以《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為名,於1978年出版,獲教育部青年學術著作獎,廣受台灣史研究者重視;並在1986年6月《史聯雜誌》發表的台灣史著作被徵引次數統計中,名列第二;美日學者亦表推崇,認為相對其他中文著作,較能平衡論述中外經濟關係。此次增訂出版,作者更參酌近人研究成果,加以補充修正。全書對於了解台灣的歷史淵源、亞洲內部的經濟關係、台灣與世界經濟體系之關聯等議題,均有所助益。

看不見的城市
作者: 伊塔羅˙卡爾維諾
原文作者: Italo Calvino
譯者: 王志弘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1993/11/15
書引用一個混雜了史實(忽必烈)和小說《馬可波羅遊記》的典故,其實正好點明了卡爾維諾跨越虛實分界,允許讀者多重解譯、多所思辨的「用意」(作者的用意何在,一直都是個留給觀眾玩味的題目)。書中共有五篇故事,這些故事的出現順序,依其標示法和出現章序,有一種結構性的關係,除了第一章和第九章各有十個故事外,各章有五個不同主題的故事,並依序每章出現一個新的主題,依標題排起來,正好是五四三二一的順序。這種有秩序的安排反映了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形式趣味。
-
退相干_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5 01:20:25
-
Flor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9 13:48:10
-
Marx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2:48:33
-
夔北东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17 08:15:59
-
月亮島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12 21:33:04
-
尋找背海的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2 19:31:53
-
💫Heimdall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3 11:30:17
-
锈音钉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7 11:49:41
-
Hi_lem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16 10:29:45
-
豆友X004F6Ctk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29 12:18:46
-
林意如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27 15:00:38
-
孜然屁屁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22 02:38:09
-
炒糊的南瓜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18 22:56:53
-
喜是一轮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30 05:13:13
-
赫敏的卷发棒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15 01:22:52
-
微风smi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4 13:04:09
-
汉尼拔妮娅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6 01:12:00
-
太阳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6 00:53:07
-
H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5 21:39:37
-
BonVoy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5 19:36:31
-
il y 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3 01:43:36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6 16:47:24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6 17:25:56
-
杨养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8 02:38:01
-
来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7 07:12:27
-
陈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6 01:20:01
-
云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6 13:04:41
-
屈拉蒙塔那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6 08:12:46
-
結果論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6 17:59:46
-
taomaoma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3 09:06:08
-
5/778895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3 16:43:11
-
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5 20:03:37
-
Ch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5 03:28:39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4 20:27:25
-
沉迷于星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2 08:26:36
-
公子苏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5 11:15:59
-
阿通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31 13:26:3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4 18:43:26
-
默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4 00:45:54
-
小肥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8 15:13:22
-
hhhh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17:15:56
-
JPSP-P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1 16:17:51
-
Metonym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4 16:28:53
-
Denn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8 14:43:16
-
bornhup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6 00:25:27
-
陈卡卡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22 20:53:09
-
Moby Dick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7 18:05:37
-
rbseptemb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3:26:46
-
小马得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6 19:25:21
-
无几何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5 13:25:58
-
Pinec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2 07:21:30
-
人间体验师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07 16:41:49
-
YLAN_YL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31 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