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匹兹堡演讲:指向真实社会现实的建筑教育实验
经美国全国建筑学院联盟提名,中国美术学院教师、著名建筑师王澍和陆文宇获Tau Sigma Delta建筑与综合艺术荣誉学会2019年度金质奖章,并被授予美国全国建筑学院联盟荣誉会员。颁奖典礼于美国当地时间3月30日晚在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举行的第107届美国全国建筑学院联盟会议上进行。受主办方邀请,王澍在本次大会上做了主旨演讲,题为“指向真实社会现实的建筑教育实验”。


演讲开始,王澍播放了一段名为“Diminishing Land”(立锥之地)的影像资料,展示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城市大拆大建的现实,以及针对这一现实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实验。教学中王澍强调城市生活中公共性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研究发现城市里最活跃、最具动态的公共区域,往往是自发建造的违章搭建。在教学过程中,他鼓励学生通过设计手段,将违法的违章搭建转化成合法的公共空间,并保留住最初空间的意向和状态。这不禁让人联想起2012年王澍和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朗读违章》的建筑展,其核心理念和视频资料以及美院设计教学,互为补充,相互渗透。

随之以北京、上海、杭州三城为例,王澍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在城市“大拆”的同时,“大建”的进程也从未停止过,三座城市都在不断扩张,新建建筑使城市丧失个性,差异性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乡村也与城市有着同样的遭遇:原生的、有机的乡村肌理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排布、千篇一律的新建乡村住宅。王澍认为这样的现实源于传统的公共生活(common life)区域正在逐渐丧失,而这些区域恰恰是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想象的源泉。进而王澍继续追问:“中国文化历史的想象在哪里?”通过李嵩(南宋)《西湖图卷》以及黄公望(元)《富春山居图》,王澍探讨了中国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传统建筑是融于自然,甚至是消隐在自然之中的,而非现如今建筑与自然的完全对立的关系。



王澍认为当下中国建筑和城市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或许来自于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之间的脱节和矛盾导致的。
于是在余下的演讲中,王澍将自己的建筑实践和设计教学穿插讲述,以表明现在中国美院的建筑教育是根植于当下的中国现实,建筑教育和实践互为补充,相互印证。王澍回顾了自己在1980年代末至2000年的早期作品浙江海宁市青少年宫,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西湖边的夯土墙与回收旧瓦的建造实验。当时大量的设计工作都掌握在大型设计机构手里,所以在1997年业余建筑工作室成立之前,王澍和陆文宇的项目并不多,这反而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地思考关于建筑的种种问题。



如果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是业余建筑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单体公共建筑实验,那么更大规模的群体公建实验则是出现在2002中国美院象山新校区的建设中。委托方希望做一些与众不同的设计,并给予了王澍和陆文宇极大的自由度和设计掌控权,业余建筑工作室在象山校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建筑实践,而与建筑实践平行的是其在美院的设计教学。与其说象山校区是王澍和陆文宇的建筑实践,倒不如说象山校区更像是王澍的设计教学实验田,在此期间的设计教学围绕着基于现场写生的空间渲染、建筑历史、手工制作、1:1真实材料建造实验等议题,全面而系统地革新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使得中国美院的建筑系与国内其他传统建筑院校相比有了明显的差异,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2003年开始设计,2008年竣工的宁波历史博物馆项目中,王澍和陆文宇常常从当地的传统民居中汲取养分。当地民居常遭遇台风侵袭,在风灾过后都会回收旧瓦废砖重新砌筑房屋。王澍习得当地民居传统做法,经过多轮的构造尝试和改良,最终设计出适应大型建筑的外立面构造要求,并且十分具有当地特色,最终成为了极具个人识别度的瓦爿墙。


王澍在描述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时强调:“我的设计不是对传统建筑的模仿,也不是对传统绘画场景的模仿,更不是对某些新建筑的模仿;我的设计概念来源于材料本身,从而得到一种全新的建筑意向。”例如,使用竹模板浇筑的混凝土墙面,为生硬的混凝土注入了自然的意向和感受。在建筑建成之后,很多当地的老人会时常来到这里;王澍曾经采访过一个老人,老人说:“这里的墙面像极了我原先被拆掉的住房,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曾经的记忆。”据称,博物馆的用材都是来源于当地拆迁的“废料”,而这正是王澍设计博物馆的初衷,他坦言:“何为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就是关乎过去、关乎时间的载体,我们如何保住时间,如何保留记忆,都是博物馆设计的命题所在,而最终完成的建筑很好地回应了刚刚的命题。”同样的,博物馆的设计也和美院设计教学紧密结合,利用回收材料作为基本材料的搭建课程也在同时进行,学生使用回收的塑料可乐瓶完成墙体设计,而各种材料的手工建造课确实是美院建筑系的一大特色,学生使用砖、夯土、木材、瓦片、竹材等基本材料进行设计和构造训练,这再一次印证了王澍在教学和实践之间的彼此兼顾。

王澍十分乐意在乡村复兴的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在2014—2017的文村实验中,当接受此项目后,王澍发现当地人对于乡村更新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一种是拆除原有的建筑,重新建造和原有建筑一模一样的新房子;另一种则是,拆除原有建筑,盖成新的别墅商品房。这两者都不是王澍对新乡村建筑的想象,王澍希望保留原有的乡村肌理,并且对于新和旧不是一刀切地加以区分,而是希望新旧建筑之间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初的设计任务是新建15栋独立的乡村住宅,而王澍认为15栋的建筑密度对于当地来说太宽裕了,当地的传统建筑密度远大于此规划,而当地传统的建筑密度是维系当地传统人际关系亲密度的基础。
于是在重新设计后,王澍在同样的场地内布置了24户新建村居。并且每一栋都有自家独立的院子。王澍认为院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意义重大,是乡村环境向建筑进行的延伸。24户建筑分成8个不同的类型,而每种类型在材料和构造上又有3个变体,所以呈现的结果就是24个不尽相同的建筑。这也是源自于当地传统建筑的启示:当地原生的传统建筑,无论类型是否相同,由于是不同的业主,所以在一些细节设计上总是存在差异的。在材料的使用中也是新旧材料交替出现,有机融合。

而近些年来,美院的设计教学也与乡村实践紧密地结合着。从2016年夏天开始,中国美院、东南大学、麻省理工(MIT)三校联合乡村现场教学与实践,已持续三年,目前已建成4个小型公建;在建造过程中,学生和当地乡民紧密合作,进行1:1的实物搭建。

演讲的最后,王澍快速简述了近期完成的两个大型项目:杭州富阳区历史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建筑群,以及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通过建成的照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王澍的设计意图,富阳建筑群与远山的关系,以及当地材料的运用。而“十里红妆”博物馆的设计草图,则展示了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游览路径,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


在提问环节,王澍就建筑全球化,建筑开窗的设计技巧,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如何运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等问题,与听众展开了一系列有趣的讨论。
Tau Sigma Delta建筑与综合艺术荣誉学会(Tau Sigma Delta Honor Society 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Allied Arts)是美国是唯一获得大学荣誉学会联盟(Association of College Honor Societies)认可的建筑和设计专业领域荣誉学会,其成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超过90所大学的建筑学院。该学会1913年成立于密歇根大学,距今已有106年。
该学会设置的金质奖章每年授予世界范围内在建筑、景观和综合艺术领域中具有突出贡献和成就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每年春季在美国全国建筑学院联盟会议上颁奖。
该奖项的历届获得者包括建筑理论家、教育家弗兰姆普敦,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理查德·迈耶、坂茂、著名建筑师彼得·埃森曼、理查德·罗杰斯、迈克尔·格雷夫斯,以及多位具有突出成就和贡献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等。

本文为作者根据现场笔记和回忆写作完成,经王澍老师授权发布、陆文宇老师悉心校对,特此致谢。
-
阿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15 07:43:11
-
无法度按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20 14:49:28
-
鹿逍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5 19:59:46
-
伊藤不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5 09:55:59
-
蘇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5 09:35:23
-
F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5 09:11:32
-
xiaoai_88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5 09:06:44
-
山野村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04 12:48:49
-
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04 09:53:07
-
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03 23: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