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我“要”当不良少年

理想君最近被推荐了一部爆笑日剧《我是大哥大》。这部剧发生在80年代的日本,讲述高中生三桥和伊藤借转校之机立志成为不良少年的故事。
主人公三桥的人生信条是“无论用什么手段只要赢了就行”,而伊藤则是“绝不向坏人低头”,是个不算计实力,靠顽强意志获胜的男人。
其实早在60年代,日本电影《暴力挽歌》同样表达“硬派青年”主题。主人公麒六是个典型的硬派:留着平头,一本正经,性欲无处发泄,只有两件事令他着迷:一是打群架,二是交一位纯洁的女友。
“硬派”在日本文化包括漫画与影视剧中多有体现,成为理解日本文化的关键概念。在《日本之境》中,伊恩·布鲁玛用一章的篇幅,详细解释了这个词背后的文化含义。今天分享给大家。

硬派
本文选自理想国译丛026《日本之境: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
1.
通往成年男子的道路是坎坷的。在大多数文化中,这种坎坷都会经过某种成人礼的渲染,通常为一次考验或一项探索;其既可以是杀死一头狮子,也可以是寻找圣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日本,失去童真的创痛与世界各地无异,而对男子气概的考验——遑论对数不尽种类的圣杯的追逐——则是神话和戏剧永不枯竭的源泉。同多数地方一样,通过考验的主要条件是盲目的毅力和压倒肉体的意志。二者在日本人眼里都极具价值,他们热衷于宣扬某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是日本的文化底蕴。
在日本,最接近游侠性质的是行走江湖的武士,他们以干净利落的击杀来锤炼自己的剑法和心性。某位剑客近来蜚声世界:他就是兼具艺术家、杀手和神秘主义者三重身份的宫本武藏。武藏的非凡建树在电视、漫画和电影中屡有述及,不仅如此,在美国,他还成为了某种大众偶像,据称,那里的生意人为了参透高深莫测的东方商道而拜读他的武学著述《五轮书》。
关于真正的武藏,我们知之甚少,除了知道他生于1584年前后,其余的便纯属戏说了。有关他生平的说法众说纷纭,时而严重矛盾,一句话,每个人眼里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武藏。在此只需描绘出现在当代电影和漫画中的多面武藏即可,反正他至今仍是在通向成人之路上克服万难的青年英雄中的楷模。
同许多日本硬汉一样,武藏幼时便失去了双亲。很快,他便展现出类似义经的杀手禀赋:确切地说,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别看他年纪小,居然用棍子打死了一位武士。1600 年,德川家康打算继丰臣秀吉之后统治天下时,爆发了关原之战。武藏由于与战败的一方并肩作战,进一步奠定了自己典型日本英雄的地位。他的余生一直是四处漂泊,闲云野鹤,常宿于山洞或农舍。
武藏在肉体上一定毫无魅力可言,因为他唯恐一旦刀剑离手会遭人生擒,所以不肯洗澡,这一点很不像日本人。同样反常的是,他始终未婚。实际上他有些厌恶女人——这在日本英雄当中倒并不另类——总在摆脱女人的纠缠,她们会败坏他心无杂念的追求。无论是关于他生平的哪部作品,有一幕总是耳熟能详,再三出现:他赤裸着身子站在冰冷的瀑布下,以此浇灭自己对一位佳人的本能欲望。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个虚无主义者。在这点上,他与不少粗犷阳刚的日本英雄别无二致。毫无任何社会牵绊的他只为自己而活。但是,要成为真正的虚无主义者,就得变成厌世的成年人。武藏大半辈子活得像个一心求道、永不衰老的少年。他的故事是一部有关求学的故事。没错,他是违反了一个礼教社会所有的规矩,但只是为了实现一心追求的目标:通过剑道,获得启蒙。

寻常的武藏是个内向的沉思者,是有着武士外表的哈姆雷特,对人生充满苦闷。我认为,找到他精神苦恼的源头,也就弄清楚了他为何拥有长盛不衰的人气。他的自私和残酷或许可以归因于其身处的残酷年代——16 世纪时战乱频仍。他的书因其哲学思想行销美国,同时也为其往往毫无来由的滥施暴力提供了背书。
然而,真正的问题还是武藏面临的困境,也可以说是他的追求本就自相矛盾,这对矛盾在当今日本依然存在:怎样调和自我磨灭同妄自尊大,以及禅宗和刀剑之间的矛盾。即便撇开剑和禅宗——这二者在当代日本生活中均无足轻重——剩下的依然是每个日本青少年不得不面临的难题:如何不负众望尤其是家里的人的期望,出人头地,与此同时又能做到不露锋芒,循规蹈矩?或者换一种说法,在一个压制个人主张的社会里,何以成为赢家?
要战斗手上就不可能不沾血。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做胜利者,就不能不沾上血污,不能不失去纯真。那人们该如何应对?是完全依赖本能,像头精心驯服的动物那样盲目且不假思索地行动么?还是手持木剑去战斗?要么索性遁世?日本社会的特点让这对矛盾更具戏剧性,但是世上每个少年都要面对它。哈姆雷特和武藏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我。
2.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最近出现在荧幕上的茫然少年:姿三四郎,他在黑泽明拍摄的第一部和翌年拍摄的第二部电影中均是主角。从许多方面来看,该片是黑泽明后期所有作品的样板,因为诸如《生 之 欲 》、《 天 国 与 地 狱 》、《 红 胡 子 》等多部影片围绕的都是精神改造和面对考验这一主题。
这种塑造性格的方式同英国旧传统很不同。绅士应能输得起,在面对输赢时会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毕竟,不就是一场游戏么?而在武藏和姿三四郎这类人看来,做一名有风度的失败者不仅毫无必要,而且十分可鄙,因为这是不实在的表现。
日本人的理想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假使说“忠和爱”涵盖了对他人的同情,那么这如何同禅宗里直来直去、不假思索的行动协调一致呢?答案是也许其不包含同情,至少不是基督教里那种有原则、142无差别的同情。一个人有同情心,不是因为出于原则有必要表示同 情,否则这种怜悯就会显得虚情假意。(我们常常觉得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人们施予的同情总是与所能得到的回报直接相关,在这点上,日本和多数国家均是如此。)
关于这种思维方式,近期出现的一则例子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这就是日本对待难民的姿态,尤其是东南亚难民。日本政府在帮助难民一事上素来不情不愿,这还是比较客气的说法。而大多数日本人对此无动于衷的态度使得上述政策可以畅行无阻。只有在面临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后,少量“船民”才被允许登陆日本,接收过程也是相当冷淡。日本政府和新闻界——通常不亲政府——对这种令人不快的外部施压怨声载道,他们恐怕是真的不理解这么大动干戈究竟是为了什么。外国人的苦难,而且是日本之外的亚洲人的苦难,距离日本的日常现实太过遥远,难以让人发自内心地表示同情。
我无意指责日本人刻薄无情。恰恰相反,当事情牵涉亲友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同情。不过,不同于许多欧洲人,日本人多半并不热衷于展现对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怜悯。日本人管这叫诚实,别人管这叫麻木。两种说法都对。
以姿三四郎及其同道中人为例,爱和忠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对师父或领袖要爱。顺从和牺牲是表达爱的语言。因此,这种爱既是高度个人化的,却也反对自我。禅宗大家主张克制理性思想,这会使人变得益发以自我为中心。
被武藏和姿三四郎等人视为不纯净的理性意识,在西方人眼里却是对冲动情绪的钳制。这种情绪不可靠,因而很危险。在日本,虽然某种备受推崇的虚无主义思想以彻底泯灭感情为终极目标,日本人距此目标还相差十万八千里。也许,总的而言,日本人是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易受情感的左右。西方人在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时往往会气急败坏地反问:“你难道听不懂我说的意思?”换做是日本人,先是勉强将一腔怒火隐藏在逐渐灰飞烟灭的礼貌外表背后,随后会反诘道:“你难道不明白我的感受?”
甲诉诸普遍的逻辑思维,乙则诉诸自己的内心情感。

3.
并非所有人都甘愿经受成为男人的精神考验。实际上,大多数日本人恐怕是纵情声色、不愿为“精神主义”苦修所累的“巴巴吉诺”。日语里对这两类人也做了很有趣的区分:“硬派”(こうは)和“软派”(ナンパ)。武藏和姿三四郎毫无疑问都属于硬派。
硬派的典型特征便是信奉斯多葛主义,即热爱艰苦,厌恶性爱,为人忠直,外加脾气有些火爆。硬派主角必须在战斗中反复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软派自然是所有这一切的对立面 :其成员缺乏气魄,厌恶打斗,好女色。软派不像硬派英雄,极少得到大众文化的赞美。理想的还是硬派,其被灌输了一种奇特的民族主义思想。
不过,这种硬派少年的单纯心智还可以结出比棒球怪得多的果实。让我们再次回到虚构世界中来:铃木清顺于1966年拍摄过一部影片,名为《暴力挽歌》(‘けんかえれじい’)。该片至今十分流行,主人公高中生麒六是个典型的硬派:留着平头,一本正经,性欲无处发泄。对于成长于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的麒六,有两件事令他着迷:一是打群架,二是交一位纯洁的女友。两者紧密关联,因为他的爱绝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而是对偶像的崇拜。

这一偶像纯洁得惊为天人,难以用身体语言表达对她的倾慕。每当她走近时,他就浑身僵硬,像个行进中吓得六神无主的士兵。“道子,啊,道子,”他在日记里写道,“和姑娘在一起没法让我放轻松,我还是去打架得了。”每当同外校的人打群架时,麒六总是一马当先,像个发了疯的野人从树上跳到敌人身上,用竹剑猛击后者的脑壳,要么就是在教室里狂奔,使出他那拙劣的空手道劈砍功夫杀出一条血路。
可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恶霸,因为他的情感一向单纯,内心始终指挥其行动。而且,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硬派,他是不会怕疼的。电影里有一幕,讲的是麒六在顶撞一位粗鲁的军队教官后,被勒令赤脚走过一条散落着钉子的路。这位好汉愣是一步没退。
电影以诙谐风趣和平铺直述的手法反映了麒六好勇斗狠的学生生涯,但到了结尾处画风却模糊起来。小伙子明白了,这世上还有更有意义的战斗,就像武藏、姿三四郎和其他战友所体会到的那样。
他越来越感到校园争斗没有意义,也不再满足于仅仅战胜对手;必须有一种精神觉醒来充实这一切。
一日,他走进学校旁的咖啡馆,看见角落里有个陌生人正在读报。他说不上来为什么,但这个人的存在好比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麒六。此君不是别人,正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北一辉,1936年政变幕后的理论家。多位内阁大臣在这场政变中被暗杀。北一辉本人后来也被判死刑。
在下一帧镜头中,主人公的偶像道子要去修道院了,临行前来和他道别(他们来自日本南方,那里迄今仍生活着一些天主教徒)。返程途中她遭遇了大风雪。道子在狭窄的路上步履维艰,这时,一列前往中国传播日本精神的士兵粗鲁地将她从路上推开,她脖子里的十字架被沉重的军靴踏于脚下。紧接着,我们突然从当地火车站听闻一则告示:1936年2月26日当天爆发了那场军事政变。
将所有这些事串联起来的做法未免让人费解,因为导演的真实意图不甚明晰。他是否在暗示说,少年人单纯的暴力在为一个腐化社会所用后(比如行进的军人和政变),会丧失其纯洁性?有这种可能,但倘若是这样的话,影片自始至终没有交代的是,对硬派的崇拜与导致1936年未遂政变的那种怪异的日本军国主义到底有何关联。
北一辉的出现是一种暗示,暗示这一事件彰显了青年人的纯真。尽管后文中出现的许多日本人都认同这一看法,铃木本人恐怕不太同意,这么说的依据或许是他说过的一番话:“我讨厌‘立’的主题,能让人记住的是‘破’的景象。”由此可见,这部影片果真是一曲暴力挽歌,哀叹了青年人爽直的暴力。这也是对那个可以坚持自我而不必受苛罚的人生阶段的一种留恋和怀念。这段美好的光阴逝去后,接踵而至的就是迫使人墨守成规的大锤,生生地将冒头的钉子敲回原位。主人公则依然懵懂,因为他的感情真挚。
这份真挚的作用和效果没有感情本身来得重要。正如那个看着儿子大和伸晃如同疯子般打斗的父亲所言:“我猜这里面有孩子的意气用事,但至少他全身心投入。”遥想自己当年做神风队员的经历,他对读者说道 :“是的,这孩子的血管里铁定流着我的血。”
挥舞拳头或手持竹剑报仇的单纯学生之所以能唤起这么强烈的怀旧情绪,正是因为日本人比大多数民族都更清楚地认识到:在进入成人的腐化世界后,便再也无法有这样的表现了。另外,不管男人多硬派、多坚忍、多孔武、多阳刚,最终总有个人比他更强;漫画书里,狂热的军事作风信徒举办了一场剑道比赛,唯一打败他的人,是某个最亲切、最柔弱、最温和的人......正是他自己的妻子,大和的母亲。
【相关图书】
日本之境: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
[荷]伊恩·布鲁玛 著
理想国,想象另一种可能。
理想国微信公众号:lixiangguo2013
理想国微博:https://weibo.com/bbtbook (@ 理想国imaginist )
欢迎关注~
© 本文版权归 理想国imaginis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烟花小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17 14:01:0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5 14:46:17
-
小迅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00:11:20
-
GJErr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4 11:03:16
-
杂拌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2 02:23:59
-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2 14:00:02
-
杀手阿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9 21:36:26
-
Monica-in-BJ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6 13:52:13
-
Nei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20:37:56
-
见字如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9:17:05
-
旧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6:44:03
-
求诚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5:09:15
-
鱼丰徐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4:35:58
-
柏雪青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4:17:07
-
壳壳壳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3:05:27
-
foggy frogg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2:34:18
-
三月兔亭狲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2:18:14
-
中二使我快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2:16:15
-
金魚_魚龍舞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2:01:55
-
波吉好萌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1:59:08
-
鎮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1:57:4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1:57:30
理想国imaginis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6家小城书店,6个轨道外的人生|世界读书日 (21人喜欢)
- 书单|编纂十年、畅销经典|霸权是如何衰落的? (6人喜欢)
- 书单|台女文学专辑 | 在她们的文字中,感受自己的心跳 (24人喜欢)
- 书单|为什么我们总被社会暴击? (24人喜欢)
- 书单|这位史学大家的故事宇宙,皇帝小民同为主角 (2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