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士大夫画家2-赴死前还记得还画债的黄道周
A、历史地位:文人多过画家
黄道周、倪元璐、杨文骢这三位画家都是朝廷大臣,都曾在内阁任职,都同样也明代遗民的身份随着明代的覆亡和壮烈殉节。
一、他们更多地被归为作家的类别;
1、不按照地理区域,
2、也不严格按照画风的属性,
3、按照中国特有的分类方法,按照画家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来加以区分。
二、如何持平的看待他们的绘画:
1、他们的生平比他们存世画作更加多彩震撼。
2、他们的生平资料和画作有多深的关联?
3、评估他们的绘画成就时,有多少成分受到景仰他们具有的儒家操守的影响?
B、黄道周

一、生平:
1、黄道周祖籍福建莆田,家世寒微,不过他努力勤读,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任官。
2、他是东林党中活跃的成员,主张朝廷改革。
4、结果却是他一生宦海浮沉好的时候,深受皇帝宠幸,坏的时候遭遇冷落
4、李自成攻陷北京时,福王在南京短暂称帝,59岁的黄道周接受南京新朝廷任命的礼部尚书一职。
5、南京陷落后,他又在另一个更短暂的福州唐王统治下单任吏部尚书及殿阁大学士。
6、在领导反清复明的军队守御浙江籍安徽南部失败之后,他被满清俘。
7、他在狱中拒绝投降清朝,试着绝食求死,但并未如愿。
8、直到61岁被满清处死。在行刑当天的清晨,据说他起得甚早,写了一卷很长的书法,并完成了两幅他先前答应友人的松树,才从容就义。(我辈当学习!)
二、艺术成就
1、书法与绘画结合
1..黄道周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及画家。
2..他的绘画大多具有书法的特质:以连续的不断转折变化的毛笔线条描绘,很接近书法的书写方式。
3..此处所指的是严格的书法,而不是一般所谓书法性笔触。


2、他最喜欢的主题是松石图。
1..非常适合他书法性用笔的方式。
2..同时也带有传统象征坚韧不拔及表里如一的意义。
3..他的画作联通他在画上所写的坚实流畅的笔法所写的题记,都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结合:
a.具有象征意涵,
b.又有表现力,
c.同时也不失生动的绘画价值。



三、具体实例1
1、1634年绢本《松石图》。位于大阪市立美术馆。阿部氏旧藏。
2、黄道周在一行神秘词意的题识中写道“便化石头也不顽”。
3、构图:晚明山水“纤细且极端的垂直狭长”的趣味。
1..如宋旭在1589年的《雪景山水》,

2..此立足的高度几乎达到宽度的四倍,
3..两棵松树的作用犹如僵硬的脊椎轴柱,周围则有树枝盘绕。
4..左边则有一块,也同样呈垂直状,而且与松树平行的狭长石块,但只露出边缘。
5..这块石块的半抽象造型,连同鳞片状的树皮以及一簇簇松针,都是用来打破画面刻板的设计。

四、具体实例2
1、)阿部氏旧藏手卷《松石图》
2、)此作品并为数年份,不过有可能是他晚年所作。
3、)在此作品中,他运笔自如,造型的变化似乎并不是事先想好的。

4、)黄道周无疑画过很多同类的作品,
1..一方面作为做关于为官的调剂,
2..另一方面也满足友人及官场同僚所取的需求,业余文人画家作的绘画和书法往往具有一种酬应往来的功能。
5、)所不同的是有的画的仔细,有的则像这部手卷,是信手拈来、逸笔草草。
其中的区别:
1..很大的可能性在于应酬的性质及重要与否
2..画家在创作时,心情磊落自在的程度如何,也是因素之一。
3..但中国作家强调的是后者,总偏向于理想化的解释方式。
6、)这部手卷描写的是一系列或多从松树1..其中,并且带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学联想。
前半段所描写的是北京报国寺和天坛的松树。

2..后半段则是太湖包山岛,和安徽南部黄山的松树。


3..这不同地方不同形象的松树,不仅是他自然的范本,还具有一种隐喻暗示的作用。
7、)其中有些用笔相当随意,而且没有交代造型结构的能力
1..如果换成另一类画家使用同样的笔法的话,势必会引发画作真伪的疑问。
2..但向黄道周这样的画家,似乎必须以不同的标准加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