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胡同里的知了
今年春天来的晚,暖的迟。已经四月,还一阵儿冷一阵儿热,晚上还得盖厚被,恨不得续暖水袋。但这几天却想起了蝉鸣,大概再一个月就能听到了。
蝉也叫知了(liao,轻音),平时发音却都习惯说成“计鸟”。最初对知了的印象,认为它和蟋蟀一样都是懒惰的代名词。那时小学生基本都听过《知了(也有的说成是蟋蟀)与蚂蚁》的故事。夏天知了只知道唱歌,蚂蚁则劳动。冬天到了,知了没有吃的,向蚂蚁兄弟讨口饭。蚂蚁说:“您再接着唱!”知了死了,蚂蚁又多了一顿美餐。这就是给孩子讲的关于勤劳和懒惰的故事。紧接着,单单在学生课本里,就又学到了很多关于知了的成语:金蝉蜕壳,薄如蝉翼,噤若寒蝉,螳螂捕蝉。诗句更多,最著名的就是谁都会背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身边其他的昆虫,能正面反面意思都占,比喻借喻都全的恐怕不多。
现在想一想,觉的故事中的蚂蚁颇不地道,一幅洋洋得意幸灾乐祸的样子。后来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才知道事实上却是知了帮助过蚂蚁。夏天非常炎热干燥时,有一种蚂蚁会爬到树上故意骚扰知了。知了便分泌一种液体,蚂蚁靠喝这种营养丰富的液体解渴。希望故事中的知了能知道这个事,这样它会对蚂蚁说:“夏天我解你渴,冬天你管我饱”。蚂蚁听到后会哑口无言。但我觉的,蚂蚁依然会把知了扔到大雪中不管。因为蚂蚁不会象知了那样唱歌,这应该才是拒绝帮助的关键。
其他地方的知了没怎么注意过,说说我知道的知了。小时候经常会在院中杨树干上看到知了脱皮后留下的空壳。蝉秋天产卵于地下,那些幼虫在地下要住上三四年的时间长个。然后在某个晚春初夏时,一些树根下的地面上会出现好几个小窟窿眼,那其实就是向往光明的知了成虫钻出时的痕迹。在它们第一次爬到树上时会停下来休息,爬累了,索性脱去一层壳减轻重量。脱壳是为了适应身体进一步成长,所以必须要把旧的不能再长大的角质皮蜕去。
蝉的空壳是一味中药,药店收购。那时大概十几个壳2,3分钱的样子。我和小同学们梦想着捡它几斤蝉壳,赚它一笔,然后好好挥霍。可惜没这可能,一棵树上顶多也就三四只知了,而且不可能每个蝉壳都能被人发现。如果我们几个小孩都能在胡同里捡到几斤蝉壳,那知了还不得象闹蝗虫似的成了灾。想像周围成群雷鸣似的蝉叫,也是恐怖。
虽然不能捡蝉壳,获得物质上的收益。但却能听蝉鸣,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夏天的午后,葡萄架丝瓜藤下的夜晚,西瓜摊电灯旁下象棋的老大爷,院子里乘凉的家人,小伙伴们拿着手电串胡同翻砖头捉蟋蟀......无论何时,都能听到知了在一下一下的叫。尤其是在浑身桑拿闷热的那几天,能听到清脆的知了声,自己便有可能想象一下小凉意。
小时候曾经捉到过一个知了。猛一看,象大个的苍蝇,或者是肥胖的牛蜂(蜜蜂中的一种,壮,黑胖,飞起来声音象轰炸机,撞玻璃上嘭嘭作响)。知了基本一身黑色或褐色,全身比较坚硬,皮肤是角质的硬壳,头上长着一个注射器用来穿透树皮。知了的眼睛不是蜜蜂那样的复眼,而是分布在脑袋一左一右两个黑不溜秋的小圆点,跟其它昆虫一样没有眼皮。它的胸部完美,厚实,肌肉发达。胆大的孩子会升起小火堆烤熟知了吃它的肉。它背后长着一对儿半透明的翅膀,不怎么用来飞,更多是用来相互摩擦,震动了空气产生高昂的声音。它的腹部也很大,里面充满了树汁。但知了几条腿来着?
知了有很多品种,单单我亲耳听到的不同叫声就三四样。之所以叫“计鸟”,大概是因为它们能叫,会叫,还能象鸟一样站在树上叫。其他的昆虫以“鸟”做名称的恐怕不多。
小时候住姥姥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杨树和两棵枣树。胡同里还有柳树,槐树,桑树,核桃树。几乎每棵树上都有知了。不同的树上会有特定的不同的昆虫。比如枣树上,就有让我深恶痛绝的虫子,学名不知道,俗名叫“洋拉(lia,2声)子”。它是一种2厘米长绿色的肥肉虫子,身上有一层毛茸茸的刺毛,专门生活在枣树上。每次我爬枣树或远眺或摘枣或往邻居同学家扔石头,总得提防着它。因为只要一摸到,准给蛰着。皮肤立刻红肿痛痒,必须立刻拿橡皮膏把皮肤上的刺毛沾下来才行。
接着说知了。不同树上有不同的知了。我至少知道两个种类,一种生活在杨树和柳树上的。这种知了最多也最普遍。它们的叫声是标准的“知......了......知......了......”。没办法,我无法放录音。但这么说吧,在北京,能听到的知了声基本以这种为主,一般在杨树柳树下都能听到,声音很悦耳。
另外一种是住在枣树上的知了,这种知了叫起来是那种吵闹的高频率噪音,不象第一种知了那种一唱一停有起承转合规律的叫声,而是一叫起来就一个频率没完没了。声音如果非要用文字来描述的话,就是那种“扔扔扔”的声音。好像是那种有裂缝的空竹,沙哑,刺耳。有一年,我家小院枣树上就来过这样的知了,烦人之极。刚冲完澡,生生又被它叫出一身汗来。
还是说说第一种知了吧。它们的叫声非常有规律,叫起来一停一歇,不紧不慢,趴在树干躲在树叶吸饱了树汁后,拿腔拿调慢悠悠的唱。每个知了唱歌时的音高和节奏不近相同,但此起彼伏,听起来倒也和谐。在闷热的夏天,能听知了叫的确能增加一些小凉爽。有时一阵风吹得树叶哗哗作响,知了叫的更是起劲儿,互相映衬起来象远近树枝间的多声部重奏。这时如果在院里铺上凉席,躺着,仿佛自己是在田野里。
知了没什么个性,爱聚众,爱聊天,爱开会,爱起哄。往往一只一叫,旁边树上的知了就开始搭下茬儿,另一旁树上的也凑热闹开始吆喝。好像暗号,几条胡同里的知了就这么接上头。每棵大树就像烽火台,狼烟一簇簇升起。一下声音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叫一个闹!
平时叫就叫吧,听时间长了有时也就意识不到。可是当心情烦闷或者晚上毫无困意刚合么上眼时,这些知了的叫声也招人讨厌。好不容易等到一只知了消停了,长出一口气,另外一只又扯开了嗓子。气极之下,出屋到院里冲着杨树就几脚,知了声戛然而止。其实知道这招只管几分钟,知了肯定在树干上偷偷看着你,心里说:“踢什么踢!跟我较什么劲呢!”果然,几分钟后又开始一阵阵的没完没了。真想让知了都闭嘴吗?那就祈祷来场雷阵雨吧,急风阵阵,电闪雷鸣,密集的雨点倾泻而下。现在,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即便雨后蝉声又起,刚被雨水润过的蝉翼,也仿佛让鸣叫变的柔和起来。
据说南美的知了能活17,8年,中国的知了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我在胡同住了20多年,母亲和几个兄弟姐妹也是在这个院中长大。杨树越来越粗越来越高,树上的知了,也从它们曾爷爷辈听到了曾孙子辈。后来离开了这儿,留下它们继续独自鸣叫。
几年后,听说院子房东把这座老旧的四合院卖给一大款,大款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拆。母亲路过时就过去转转,回家后就唠叨几句。而即便是路过,我也绕着不想再回去。
不久前,有一朋友读了本新出的小说集,很喜欢。小说作者是五中毕业,在细管胡同。五中是东城重点,这名认真的女读者以前上的也是重点,对重点校的人有好感,同时又喜欢这位男作家的文字,便想去五中门口瞅瞅。这地正好我熟,胡同对面不远就是我家,于是有天就陪着一起过去溜达。往回走时,有人陪,我仿佛也多了点旧地重游的勇气。来到院门口,看到原地新起的大房,怎么瞅怎么象炮楼。随即发现院中只剩下了新屋顶和光秃秃的天。同伴心好,安慰的说:可惜了,还是有树的院子显得好看有活气儿。记得有句话说“树矮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如果连5,60年的老树都砍了,这又是什么人呢?
再过一个月全城的虫子又要陆续叫起。今年胡同里知了的聚会却少了一个和弦。而我也没有了在炎热的夏天踹树解气,没有了和知了较劲的机会。
蝉也叫知了(liao,轻音),平时发音却都习惯说成“计鸟”。最初对知了的印象,认为它和蟋蟀一样都是懒惰的代名词。那时小学生基本都听过《知了(也有的说成是蟋蟀)与蚂蚁》的故事。夏天知了只知道唱歌,蚂蚁则劳动。冬天到了,知了没有吃的,向蚂蚁兄弟讨口饭。蚂蚁说:“您再接着唱!”知了死了,蚂蚁又多了一顿美餐。这就是给孩子讲的关于勤劳和懒惰的故事。紧接着,单单在学生课本里,就又学到了很多关于知了的成语:金蝉蜕壳,薄如蝉翼,噤若寒蝉,螳螂捕蝉。诗句更多,最著名的就是谁都会背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身边其他的昆虫,能正面反面意思都占,比喻借喻都全的恐怕不多。
现在想一想,觉的故事中的蚂蚁颇不地道,一幅洋洋得意幸灾乐祸的样子。后来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才知道事实上却是知了帮助过蚂蚁。夏天非常炎热干燥时,有一种蚂蚁会爬到树上故意骚扰知了。知了便分泌一种液体,蚂蚁靠喝这种营养丰富的液体解渴。希望故事中的知了能知道这个事,这样它会对蚂蚁说:“夏天我解你渴,冬天你管我饱”。蚂蚁听到后会哑口无言。但我觉的,蚂蚁依然会把知了扔到大雪中不管。因为蚂蚁不会象知了那样唱歌,这应该才是拒绝帮助的关键。
其他地方的知了没怎么注意过,说说我知道的知了。小时候经常会在院中杨树干上看到知了脱皮后留下的空壳。蝉秋天产卵于地下,那些幼虫在地下要住上三四年的时间长个。然后在某个晚春初夏时,一些树根下的地面上会出现好几个小窟窿眼,那其实就是向往光明的知了成虫钻出时的痕迹。在它们第一次爬到树上时会停下来休息,爬累了,索性脱去一层壳减轻重量。脱壳是为了适应身体进一步成长,所以必须要把旧的不能再长大的角质皮蜕去。
蝉的空壳是一味中药,药店收购。那时大概十几个壳2,3分钱的样子。我和小同学们梦想着捡它几斤蝉壳,赚它一笔,然后好好挥霍。可惜没这可能,一棵树上顶多也就三四只知了,而且不可能每个蝉壳都能被人发现。如果我们几个小孩都能在胡同里捡到几斤蝉壳,那知了还不得象闹蝗虫似的成了灾。想像周围成群雷鸣似的蝉叫,也是恐怖。
虽然不能捡蝉壳,获得物质上的收益。但却能听蝉鸣,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夏天的午后,葡萄架丝瓜藤下的夜晚,西瓜摊电灯旁下象棋的老大爷,院子里乘凉的家人,小伙伴们拿着手电串胡同翻砖头捉蟋蟀......无论何时,都能听到知了在一下一下的叫。尤其是在浑身桑拿闷热的那几天,能听到清脆的知了声,自己便有可能想象一下小凉意。
小时候曾经捉到过一个知了。猛一看,象大个的苍蝇,或者是肥胖的牛蜂(蜜蜂中的一种,壮,黑胖,飞起来声音象轰炸机,撞玻璃上嘭嘭作响)。知了基本一身黑色或褐色,全身比较坚硬,皮肤是角质的硬壳,头上长着一个注射器用来穿透树皮。知了的眼睛不是蜜蜂那样的复眼,而是分布在脑袋一左一右两个黑不溜秋的小圆点,跟其它昆虫一样没有眼皮。它的胸部完美,厚实,肌肉发达。胆大的孩子会升起小火堆烤熟知了吃它的肉。它背后长着一对儿半透明的翅膀,不怎么用来飞,更多是用来相互摩擦,震动了空气产生高昂的声音。它的腹部也很大,里面充满了树汁。但知了几条腿来着?
知了有很多品种,单单我亲耳听到的不同叫声就三四样。之所以叫“计鸟”,大概是因为它们能叫,会叫,还能象鸟一样站在树上叫。其他的昆虫以“鸟”做名称的恐怕不多。
小时候住姥姥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杨树和两棵枣树。胡同里还有柳树,槐树,桑树,核桃树。几乎每棵树上都有知了。不同的树上会有特定的不同的昆虫。比如枣树上,就有让我深恶痛绝的虫子,学名不知道,俗名叫“洋拉(lia,2声)子”。它是一种2厘米长绿色的肥肉虫子,身上有一层毛茸茸的刺毛,专门生活在枣树上。每次我爬枣树或远眺或摘枣或往邻居同学家扔石头,总得提防着它。因为只要一摸到,准给蛰着。皮肤立刻红肿痛痒,必须立刻拿橡皮膏把皮肤上的刺毛沾下来才行。
接着说知了。不同树上有不同的知了。我至少知道两个种类,一种生活在杨树和柳树上的。这种知了最多也最普遍。它们的叫声是标准的“知......了......知......了......”。没办法,我无法放录音。但这么说吧,在北京,能听到的知了声基本以这种为主,一般在杨树柳树下都能听到,声音很悦耳。
另外一种是住在枣树上的知了,这种知了叫起来是那种吵闹的高频率噪音,不象第一种知了那种一唱一停有起承转合规律的叫声,而是一叫起来就一个频率没完没了。声音如果非要用文字来描述的话,就是那种“扔扔扔”的声音。好像是那种有裂缝的空竹,沙哑,刺耳。有一年,我家小院枣树上就来过这样的知了,烦人之极。刚冲完澡,生生又被它叫出一身汗来。
还是说说第一种知了吧。它们的叫声非常有规律,叫起来一停一歇,不紧不慢,趴在树干躲在树叶吸饱了树汁后,拿腔拿调慢悠悠的唱。每个知了唱歌时的音高和节奏不近相同,但此起彼伏,听起来倒也和谐。在闷热的夏天,能听知了叫的确能增加一些小凉爽。有时一阵风吹得树叶哗哗作响,知了叫的更是起劲儿,互相映衬起来象远近树枝间的多声部重奏。这时如果在院里铺上凉席,躺着,仿佛自己是在田野里。
知了没什么个性,爱聚众,爱聊天,爱开会,爱起哄。往往一只一叫,旁边树上的知了就开始搭下茬儿,另一旁树上的也凑热闹开始吆喝。好像暗号,几条胡同里的知了就这么接上头。每棵大树就像烽火台,狼烟一簇簇升起。一下声音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叫一个闹!
平时叫就叫吧,听时间长了有时也就意识不到。可是当心情烦闷或者晚上毫无困意刚合么上眼时,这些知了的叫声也招人讨厌。好不容易等到一只知了消停了,长出一口气,另外一只又扯开了嗓子。气极之下,出屋到院里冲着杨树就几脚,知了声戛然而止。其实知道这招只管几分钟,知了肯定在树干上偷偷看着你,心里说:“踢什么踢!跟我较什么劲呢!”果然,几分钟后又开始一阵阵的没完没了。真想让知了都闭嘴吗?那就祈祷来场雷阵雨吧,急风阵阵,电闪雷鸣,密集的雨点倾泻而下。现在,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即便雨后蝉声又起,刚被雨水润过的蝉翼,也仿佛让鸣叫变的柔和起来。
据说南美的知了能活17,8年,中国的知了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我在胡同住了20多年,母亲和几个兄弟姐妹也是在这个院中长大。杨树越来越粗越来越高,树上的知了,也从它们曾爷爷辈听到了曾孙子辈。后来离开了这儿,留下它们继续独自鸣叫。
几年后,听说院子房东把这座老旧的四合院卖给一大款,大款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拆。母亲路过时就过去转转,回家后就唠叨几句。而即便是路过,我也绕着不想再回去。
不久前,有一朋友读了本新出的小说集,很喜欢。小说作者是五中毕业,在细管胡同。五中是东城重点,这名认真的女读者以前上的也是重点,对重点校的人有好感,同时又喜欢这位男作家的文字,便想去五中门口瞅瞅。这地正好我熟,胡同对面不远就是我家,于是有天就陪着一起过去溜达。往回走时,有人陪,我仿佛也多了点旧地重游的勇气。来到院门口,看到原地新起的大房,怎么瞅怎么象炮楼。随即发现院中只剩下了新屋顶和光秃秃的天。同伴心好,安慰的说:可惜了,还是有树的院子显得好看有活气儿。记得有句话说“树矮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如果连5,60年的老树都砍了,这又是什么人呢?
再过一个月全城的虫子又要陆续叫起。今年胡同里知了的聚会却少了一个和弦。而我也没有了在炎热的夏天踹树解气,没有了和知了较劲的机会。
-
易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10 19:45:24
-
青木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10 19:20:15
-
七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8 21:30:17
-
解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8 15:07:10
-
末宝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8 13:27:13
-
Amandaaaaaa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8 12:23:31
-
葡萄皮葡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8 10:05:09
-
邢肉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8 09:19:13
-
樹の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8 05:16:16
-
艾小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8 04:21:44
-
竹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7 13:11:35
-
句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07 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