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Late Chopin的一些感受
许多作曲家晚年的作品被人们认为是秋天的音乐,充满哲思、五味杂陈、返璞归真。比如贝多芬最后的钢奏和弦四,比如舒伯特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比如勃拉姆斯的最后的钢琴小品。
然而肖邦,我总觉得他最后的作品不能用秋天的音乐来形容,虽也是五味杂陈的,虽也是返璞归真的,却是一种情感郁结沉淀后的澄澈、内省的精致。
小时候容易被肖邦早年的那些华丽,胡梅尔式炫技的精巧吸引,或是被他早中期那些质朴到让人流泪的旋律(随手就能举一把例子,比如Ballade第二开头、前奏曲13、17)所感动,或是对他早期的感伤主义倾向(比如第二钢协第一乐章、夜曲第一首等等)感兴趣,或是对其民族主义的英雄气概与情怀(比如英雄波罗乃兹、第二钢奏等等)感到极为震撼。但惟独晚期作品自己不感兴趣,现在渐渐长大,演奏了一些他的晚期作品,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第一,我觉得肖邦的一些晚期的作品的旋律甜美质朴仍在,比如船歌和op.62的两首夜曲,但却平添了一种怀旧色彩,它不再是直抒胸臆的、从心里溢出的单纯,它是经过思虑、经过斗争后对过去的美好时刻尚存的一些回忆,决不能再用单纯形容,但却是质朴至诚的。作品62之2的每个音都充满了慰藉的温存,沉淀返璞的旋律没有了早期夜曲或协奏曲慢乐章中的透明的明朗,而是增添了一种沉郁的苍凉感。船歌也是如此,简单的起承转合的主题也是过滤过后的澄澈,不复当年的简单的单纯了。 船歌中A大调似副歌一样的旋律酣畅淋漓,但其况味不再是op.29的随性,而是一种呼之欲出的内心深处凝结的情感的升华。明朗的第四scherzo不过是稍纵即逝的欢愉的回忆。
第二,觉得许多和声的组合充满新意以及对印象主义的预示,也是一种多种情感沉淀的凝结。
第三,小调的一些音乐不再是早年的伤感调调,也不再是革命的撕心裂肺的呼喊,但许多变成了宿命般的哀叹和诘问或是无言的痛楚。举两个例子,我觉得op.56第三玛祖卡中徘徊不断的像是对命运的诘问,op.68最后一首玛祖卡是真正痛彻心扉的孤独之情。肖邦的情感变得内省了。
这只是个人私人化体会,比较主观。想起钱仁康老先生的一个观点,他说肖邦第三叙事曲是朝气和暮气的斗争。那么我认为肖邦的晚期作品的分界也许难以界定了。不过也许肖邦晚年的暮气如同暮春时节,意犹未尽的甜美与谢幕的泣血的悲痛,却都沉淀到澄澈质朴的音乐当中。
-
鹅毛小薛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8 00:38:09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7 20:31:54
-
aaaaaaaaa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8 14:07:58
-
我真是个艺术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7 23:55:58
-
Little New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9 19:24:01
-
Katounett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9 14:58:59
-
缱绻微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9 10: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