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侯亮平的腐化
《人民的名义》前半部里,侯亮平还是个让人感觉不错的角色,到了后半部,越来越坏味道。整部片子里,有两种腐化,一种是高育良、祁同伟的腐化。一种是侯亮平的腐化。
其实,编剧周梅森一开始是打算让李达康腐化掉的。前半部里,高育良给人印象不错,李达康倒不太好,照那么下去,大家都能猜到结局,所以干脆让高育良腐化了,李达康倒变正面了。这并不是现实,而是戏剧的要求。
高育良、祁同伟的腐化,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看得清。而侯亮平的腐化是隐晦的,不易察觉的,但那种不太对的矫情味,越往后感觉越明显。
这就是,从一个兢兢业业干工作的人,变成一个好出风头的人,自我英雄主义的人。这也是腐化,这种腐化,并不比前一种轻。
只身跑到山水庄园赴会,差点儿让赵瑞龙安排的杀手花斑虎爆了头;在审讯室里和高小凤唱《智斗》;跑到孤鹰岭劝降祁同伟……
搞这些不是作死吗?就不顾及后果和影响吗?
侯亮平为什么没有死呢?因为他死了,反腐败就搞不下去了,编剧不能安排他死。他就抓住这一点儿,在片子里可劲儿造,可劲儿出风头。如果是现实中这样,他早就挂了。因为侯亮平的高调出格,片子越往后显得越寡淡、越不合常情了。
侯亮平绝对不是勇敢,而是愚蠢。勇敢不能不以智慧为先导。蛮勇的人,是活不长的。孔子讲: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侯亮平的后半部戏,就是在既乱又狂的道路上撒腿奔。
孔子还讲: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是可以有正直的言、正直的行的。但在戏里的汉东官场,那么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就不能不“危行言孙”了——行为还是要正直,但表现不能不谦逊些、含藏些,否则就是不要命了。
侯亮平是不负责任的。也许,他对国家、对人民、对他的信仰负责任,但他对妻儿不负责任。——你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立功,妻儿怎么办?即便要赴死,也该事先留好遗嘱,把家里的事情安排托付好,以防万一。
侯亮平什么也没做,就冒冒失失去了。这叫什么呢?孤胆英雄吗?不。这叫“小人行险以徼幸”。这就是在赌。
靠赌赢,不是本事。如果不得不死,为了取义成仁而死,固然是很好的,值得赞叹的。如果可以死、可以不死,却拿命去赌一把,那就太草率、太鲁莽了。孟子讲,“死伤勇”,以这种方式死掉,看起来好像是勇敢,实际上是对勇敢的伤害。 真正的勇敢,是愿意长久留下来承受痛苦面对困难。
自己的妻小,是具体的人民,如果连对他们负责任都说不上,说对人民负责,未免大而空洞了。
实际上,两者是很难兼得的。难兼得的原因,在于侯亮平所处的位置,所做的选择。要想兼得,就不要让自己处在难以两全的位置上,如果不得不处在那个位置上,就要光芒含藏。
因此,儒家讲,“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不大赞同,人可以凭一己之力做成很大的事。“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圣人都很难做到,你能行吗?侯亮平的信仰,说起来是信仰,实际上,是以信仰名义的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事不办。这离无法无天还远吗?——祁同伟、高育良,不正是这种人吗?
片子最后,连高小琴都不知道祁同伟在哪儿,而侯亮平知道,他在孤鹰岭。可见,侯亮平是懂祁同伟的。他懂祁同伟不是因为他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他和祁同伟本质上是一类人。只是环境不同,出身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侯亮平的幸运,在于他生在淮南,如果生在淮北,他就是另一个祁同伟。
侯亮平和祁同伟,都不愧是高育良的学生。侯亮平为了信仰,高育良为了权力,祁同伟为了与命运相搏,都对其他一切不在乎了。——本质上,他们都是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者,都是为了一己进取,敢牺牲一切的人。
进取心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如果不能消解“自我”这个中心,进取必然意味着堕落。越猛利的进取,就意味着越猛利的堕落。除非在堕落显山露水之前就挂了,否则,堕落迟早会来。
像李达康,不也牺牲了欧阳菁、王大路、易学习吗?无论亲情还是友情,都不能不为进取让路。
《人民的名义》,越到后来,越让人感到不太愉快。几大主角里,很难有既令人欣赏,又令人亲切的。像郑乾这种丑角,虽然不太干净,至少还亲切。但这种人当董事长,往后违法乱纪肯定是少不了的。
其实,在体制内,真正老老实实承担工作的人不是侯亮平,而是赵东来、陆亦可、周正、吕梁、季检察长这些人。他们默默无闻,并不显眼,也没风头可出,但很多工作,琐碎的、麻烦的、凌乱的,又得不到领导关注的,正是他们默默承担的,真正值得尊重的是他们。
人一辈子能碰到多少大案要案?日常的工作不都是平凡而枯燥的吗?如果人人都向侯亮平学习、看齐,具体而平凡的工作谁还愿意干呢?高育良、祁同伟的遭遇,不都是极端的自我膨胀造成的吗?侯亮平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者一旦受到过度的瞩目和表彰,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带来的消极影响恐怕都要比积极影响更大。
其实,编剧周梅森一开始是打算让李达康腐化掉的。前半部里,高育良给人印象不错,李达康倒不太好,照那么下去,大家都能猜到结局,所以干脆让高育良腐化了,李达康倒变正面了。这并不是现实,而是戏剧的要求。
高育良、祁同伟的腐化,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看得清。而侯亮平的腐化是隐晦的,不易察觉的,但那种不太对的矫情味,越往后感觉越明显。
这就是,从一个兢兢业业干工作的人,变成一个好出风头的人,自我英雄主义的人。这也是腐化,这种腐化,并不比前一种轻。
只身跑到山水庄园赴会,差点儿让赵瑞龙安排的杀手花斑虎爆了头;在审讯室里和高小凤唱《智斗》;跑到孤鹰岭劝降祁同伟……
搞这些不是作死吗?就不顾及后果和影响吗?
侯亮平为什么没有死呢?因为他死了,反腐败就搞不下去了,编剧不能安排他死。他就抓住这一点儿,在片子里可劲儿造,可劲儿出风头。如果是现实中这样,他早就挂了。因为侯亮平的高调出格,片子越往后显得越寡淡、越不合常情了。
侯亮平绝对不是勇敢,而是愚蠢。勇敢不能不以智慧为先导。蛮勇的人,是活不长的。孔子讲: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侯亮平的后半部戏,就是在既乱又狂的道路上撒腿奔。
孔子还讲: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是可以有正直的言、正直的行的。但在戏里的汉东官场,那么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就不能不“危行言孙”了——行为还是要正直,但表现不能不谦逊些、含藏些,否则就是不要命了。
侯亮平是不负责任的。也许,他对国家、对人民、对他的信仰负责任,但他对妻儿不负责任。——你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立功,妻儿怎么办?即便要赴死,也该事先留好遗嘱,把家里的事情安排托付好,以防万一。
侯亮平什么也没做,就冒冒失失去了。这叫什么呢?孤胆英雄吗?不。这叫“小人行险以徼幸”。这就是在赌。
靠赌赢,不是本事。如果不得不死,为了取义成仁而死,固然是很好的,值得赞叹的。如果可以死、可以不死,却拿命去赌一把,那就太草率、太鲁莽了。孟子讲,“死伤勇”,以这种方式死掉,看起来好像是勇敢,实际上是对勇敢的伤害。 真正的勇敢,是愿意长久留下来承受痛苦面对困难。
自己的妻小,是具体的人民,如果连对他们负责任都说不上,说对人民负责,未免大而空洞了。
实际上,两者是很难兼得的。难兼得的原因,在于侯亮平所处的位置,所做的选择。要想兼得,就不要让自己处在难以两全的位置上,如果不得不处在那个位置上,就要光芒含藏。
因此,儒家讲,“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不大赞同,人可以凭一己之力做成很大的事。“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圣人都很难做到,你能行吗?侯亮平的信仰,说起来是信仰,实际上,是以信仰名义的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事不办。这离无法无天还远吗?——祁同伟、高育良,不正是这种人吗?
片子最后,连高小琴都不知道祁同伟在哪儿,而侯亮平知道,他在孤鹰岭。可见,侯亮平是懂祁同伟的。他懂祁同伟不是因为他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他和祁同伟本质上是一类人。只是环境不同,出身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侯亮平的幸运,在于他生在淮南,如果生在淮北,他就是另一个祁同伟。
侯亮平和祁同伟,都不愧是高育良的学生。侯亮平为了信仰,高育良为了权力,祁同伟为了与命运相搏,都对其他一切不在乎了。——本质上,他们都是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者,都是为了一己进取,敢牺牲一切的人。
进取心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如果不能消解“自我”这个中心,进取必然意味着堕落。越猛利的进取,就意味着越猛利的堕落。除非在堕落显山露水之前就挂了,否则,堕落迟早会来。
像李达康,不也牺牲了欧阳菁、王大路、易学习吗?无论亲情还是友情,都不能不为进取让路。
《人民的名义》,越到后来,越让人感到不太愉快。几大主角里,很难有既令人欣赏,又令人亲切的。像郑乾这种丑角,虽然不太干净,至少还亲切。但这种人当董事长,往后违法乱纪肯定是少不了的。
其实,在体制内,真正老老实实承担工作的人不是侯亮平,而是赵东来、陆亦可、周正、吕梁、季检察长这些人。他们默默无闻,并不显眼,也没风头可出,但很多工作,琐碎的、麻烦的、凌乱的,又得不到领导关注的,正是他们默默承担的,真正值得尊重的是他们。
人一辈子能碰到多少大案要案?日常的工作不都是平凡而枯燥的吗?如果人人都向侯亮平学习、看齐,具体而平凡的工作谁还愿意干呢?高育良、祁同伟的遭遇,不都是极端的自我膨胀造成的吗?侯亮平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者一旦受到过度的瞩目和表彰,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带来的消极影响恐怕都要比积极影响更大。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公司崩塌前的最后较量 (5人喜欢)
- 李白天下第三 (5人喜欢)
- 200字抓包大模型 (2人喜欢)
- 为什么当前的AI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拉胯? (2人喜欢)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