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宋冬:“我”和“我”是会一直打架的,谁也不会赢
想必已经有很多人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看了宋冬的个展——《不知天命》。
○ 镜、影、言、觉、历、我、明。念一遍先。 ○ “不是回顾展,是我50岁对自我再认识的平台,是面向未来的思考。” ○ —在电梯里也看到您的一件小创作。 —“那可不是一件"小"创作,他与其他的作品和整个建筑甚至是美术馆的外环境共同构筑而成,我把 整个展览视为一件作品。” ○ “找‘我’很重要,几乎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宋冬挺久没有在国内的美术馆办个展了。 这一次在外滩美术馆,他玩得很尽心,甚至让美术馆本身变了个样。
——您想将它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无处不在。

无处不在都是作品,这样一来,观众和作品之间也就没有什么界限。他们都是这“无处不在”的一部分。于是,看作品的角度,变成了看世界的角度。
“镜、影、言、觉、历、我、明”是这次展览的核心引字,也是不同层面的认识平台,无界是展览的理念,整个展览是一件作品。
每一个楼层对应一个字,一楼就是“镜”,以此类推,六楼到了“我”。 你首先看到的是“明”——美术馆的外墙上,LED灯勾勒出美术馆的建筑轮廓以及测量尺寸 这也是作品,名字叫《草图:亚洲文会大楼(外)》。 外滩美术馆的前身,正是亚洲文会大楼,它是近代中国最早向社会开放的一座博物馆。 “明”更是不明。谁会想到,那么多年后,这里变成了一座当代美术馆。

时间感被带到了展览里。历史的时间。生命的时间。 一层一层,由外到里,成了找“我”的旅程,找“我”而最终不明的旅程。
导览册上,宋冬和策展人将每一层楼都细细说明了。 但纯粹的印象往往比牢靠的解释更有效,这是属于你自己的旅程。
第一层,“镜”。你每次撞见的镜像里的自己,都只是一个片段。 第三层,“言”。你经过很多口号旗帜,不断茫然地转圈,尽头处忽然愣了一下。 第四层,“觉”。一座老房的骨架嫁接着鸽子笼,可以走上楼去,却感到那台阶是“不对”的。每次抬脚,你都多抬了半格,而多花了力气,却好像更不安全。

就是在四楼,忽然抬头,看见一个大型玩偶望着你。 吓了一跳。
不止是感官的刺激。 惶恐中,接近一种感动。
这次的展览内容非常多,之前已经停留的时间比想象中——而这一切都是铺垫。 最后你到了六楼,是“我”。
在四楼抬头看见的那个脸朝下的娃娃,是这里一大群大型娃娃中的一个。 准确地说,50个。正是宋冬的年纪。

宋冬说:这都是我。
我被定义成为一个艺术家,那其实我又是儿子、丈夫、父亲,我还是哥们儿,兄弟姐妹,这都有。我们有很多个自我,往往有的时候会把这个自我放大,那个自我会慢慢忽略; 忽然又有一天,那个被忽略的自我又被放大了出来。所以,你看六楼,那有很多个我,那孩子是我,但是又打出了一个牌子,说“我是假的”。
一下子明白了。那种莫名的感动,是因为矛盾。 “我”和“我”,是会打架的。不同的身份,都会和“自我”打架。 宋冬的作品里,也在打架——到底是生活的温柔,还是现实的批判? 到底是思维的诡辩,还是直觉的流露?
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艺术家宋冬,是因为他的《抚摸父亲》,然后是他的《物尽其用》。一个儿子,和他的父亲、母亲。 那是他最怀念一个人的时候,以及最想要一个人快乐的时候。 那两个作品,出自本能。 那只是其中一个“我”。 是宋冬找到了的,又丢失了的我。

这个娃娃的原型,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儿。小时候我不爱去不自由的幼儿园,就求我妈就把我锁家里头,这个娃娃成为我唯一的玩儿伴儿,和他演各种各样的对手戏。 97年那年,整理东西的时候我忽然找到了它,那一下子就觉得,这就是我,我找到我了!之后我与这个“我”做了很多作品,带“我”去旅行,2002年我父亲去世之后我让“我”回到我妈的身边陪她,她给"我"做鞋和新衣服穿。 2009年,我妈因为救一只小鸟从树上摔下遇难,我痛不欲生,之前做《物尽其用》,我妈好不容易从我爸去世的阴影里走了出来,又一下子没了。我觉得活着没意思了。欲随她去。但不行,我还有家呢,我有妻子,有孩子,有姐姐。我就想去找那个‘我’,与我妈一起火化去天堂陪伴她。但我没能找到那个娃娃。我不知道我妈把“我”放哪了。我知道“我”一定在,但我把“我”丢了。
那50个娃娃,都是“我”,小时候玩游戏的“我”, 长大后做作品的“我”,但都只是一个暂时的“我”。 正如宋冬所说:“找到了,又丢了。这就是不知天命的过程,可能到了六十岁七十岁,依旧不知天命。”

宋冬的“找”,几乎贯穿在每一个作品里。 他推崇“万物为师”,觉得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 生活里的所有细节都可以让人获得能量,只要你有这个意识。 我们在经历的每一件事里,去找“我”。
那么最后呢?
最后就是找不到。但“找”本身是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生度过的方式。
美术馆的天台上是最后一件作品,霓虹灯牌面向黄浦江, “一十无忧,二十不羁,三十不立,四十有惑,五十不知天命” 这就是人生度过的方式。 不断地寻找,不断地怀疑和丢失, 但仍旧想要,也更有力量地,再一次寻找。


© 本文版权归 Understand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