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作者周星驰
【禁止转载】
周星驰是谁?一个新世纪以来迅速苍老的男人。一个文化英雄,曾造就空前绝后的网络话语狂欢。一个千夫所指的合作伙伴。一个偶像。一个著名的前男友。一个不善言辞、面对诋毁不出恶言的人。一个演员、编剧、导演。一个老板。一个天才。一个被资本、名望和作者意识纠缠的人。一个孤独者。一个神话。
谁能堪破沉默的周星驰?
2013年,《西游降魔篇》票房大卖,上海电影节组委会向周星驰发出邀约,希望他现身电影节。果不其然遭拒绝后,组委会给他发了资料,表示就算不参加,也望提供一份个人介绍。助手为他准备了三个版本,各有侧重。一份侧重演员生涯,一份侧重票房成绩,另有一份侧重导演表现,只等周星驰定夺。周星驰久久不能回复,所有人很着急。“16点55分,他打电话过来,说就用‘电影工作者’五个字。”听到的人们首先愣了5秒钟,然后才恍然大悟。
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认识你自己。周星驰用“电影工作者”5个字,远远地隔着时空,和苏格拉底轻轻击掌。
过去心不可得
九十年代香港影坛素有“双周一成”之说,指周润发、周星驰、成龙三个票房保证。三人当中,公认演技最好的是周润发,儒雅、义气、猥琐、霸道……各类角色手到擒来;国际影响力最大的是成龙,Jackie Chan扬名四海;而周星驰,一言难尽。
票房是他第一个标签。他是票房神话,从香港到内地,成绩试比天高,很少下来过。
票房背后藏着的标签,叫文化英雄。周星驰是一种流行语言,一个文化现象。周星驰语录恰逢互联网方兴未艾,网络文化蠢蠢欲动,网民在寻找适合表达和共鸣的交流语言。《大话西游》横空出世,填补了空白。诸如“I服了You”、“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等台词,构建了周星驰至今屹立不倒的形象:星爷。“星爷”催生了今何在的《悟空传》、网络游戏、叫兽易小星等后来者,至今余泽无穷。
照索绪尔的说法,“星爷”一词,能指是周星驰这个人,所指是一个符号:周星驰演员时代塑造的青年男子形象,油嘴滑舌,吊儿郎当,但是光芒万丈。星爷是个被神话的符号。
他最著名的标签,应该是《喜剧之王》里的那句台词:“我是一个演员”。
演员时代的周星驰电影,一言以蔽之:无厘头。学者称为后现代主义解构的、巴赫金式的狂欢喜剧。它契合了一种心理:“不用成为大英雄,你也可以改变世界”。
焦雄屏说,周星驰的电影归结到一点,都是在贯穿一个理念,即“高手在民间”。“这也是整个亚洲电影的共同点,宣扬小人物的力量,只不过周星驰用一种很活泼的方式来讲这个严肃的社会命题。”1988年,焦雄屏看了周星驰在《霹雳先锋》演了一个小混混,被他的表演震撼了,于是力主颁了一个特别奖给周星驰。这大概是后者得到的第一个电影奖项。
“周星星”用嬉笑怒骂和屎屁尿,把詹姆斯·邦德、陆小凤、包青天等的传统英雄解构,尽管夸张过火,却真实可信。《国产凌凌漆》后,邦德在我心中,已经死了。就比如内地影视历经王朔式的语言狂欢之后,高大全的英雄再也立不起来了。
他还是老板,控股上市公司“比高集团”。“比高”这个名字,暗合他当年买的第一栋山顶别墅“天比高”,来自《世间始终你好》的歌词“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高处比天高”有关。在他电影里常提到的资本上市,现实里的他玩得很溜。
老板周星驰有爱财的名声。面对镜头,周星驰坦坦承“我这样一个爱钱的人”,不过前提是“把事情做好,赚钱是配套的”。有人指责他不愿与人分利,也有人说他会把古董车借给别人随便开,自己去打车。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他说:“都是真实的”。另外一个公认的真实,是周星驰不好吃喝,无心时事,也很少旅行。除了宣传电影,他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在他看来,“生活就是吃吃饭睡睡觉而已”,几乎全部的时间都专注于电影。
重财爱财很正常。假如一个人爱财但不贪图享受,生活简朴,说明他心中所图甚大,不是钱财所能满足。如果仅仅是为钱,何必拍电影拍到白头,产量还低。像李亚鹏那样从商做地产不好么?
以上是过去的的“星爷”。老生常谈。下面聊点新的,现在的周星驰和周星驰电影。
现在心不可得
和97前的“星爷电影”相比,21世纪以后的周星驰电影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过去香港电影的那种元气淋漓和粗制滥造,而展现精良的制作和流露精致的作者意识。尤其以近年来周星驰本人执导、又没有本人出演的《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为代表,原来大行其道的无厘头渐行渐远,网络喜剧口碑不如以往。观众说:没以前好笑了。影评人则批评:重复自己。
表面看,观众笑的阈值越来越高,其他演员无法替代周星驰的天才表演。实际上,周星驰早就不满足于搞笑。从创立彩星公司拍摄《大话西游》起,周星驰就有强烈的意识,要主导他的电影。
你面前的周星驰,是个有自己世界观的人。
他把世界观放进电影,待成熟的观众自行发现。但当下的多数观众对他的印象仍停留在无厘头、搞笑的阶段,跟不上当下的周星驰。有人说他说教,其实周星驰的说教看似浅易,背后体系强大,不亚于塔可夫斯基等大师。
电影创作上,周星驰是绝对的老板。因此《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虽然没有他本人出演,但感觉他无处不在。男主角如果替换成周星驰本人,效果更佳。观众抱着看“无厘头喜剧”的期待进影院,难免会失望。而以平常心看进去,才能堪破镜花水月,看出水天一线、纵贯天地的真佛。它们全面展现了周星驰的观点和技术,当之无愧是周的“作者电影”。
《西游降魔篇》是个好例子。
《西游降魔篇》的主角是陈玄奘。如赵朴初老所言,玄奘法师不仅翻译传法有功,佛学造诣在印度也是发展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还被大乘学者共尊为“大乘天”。一个学者受如此的尊敬,历史上尚无第二人。影片选择玄奘作为主角,决定了它和其他电影迥异的底色。它是一部商业和弘法并举的电影,不是讲述爱情,也不是讲述成长,而是讲述一个人追求真理、自证觉悟的过程。
它和《大话西游》没多大关系,还越过以神魔怪奇和世情讽刺为主的小说《西游记》,回归到《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玄奘发愿西行的本心。
魔原是“魔罗”的略称,佛教词汇。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均可称为魔。所谓降魔,本义是战胜恶念,正信正见。求觉悟的子弟,每日参禅悟道,主要就是为了降服心魔。后来魔这个词演化递进,由心理活动外化成妖魔鬼怪、邪魔外道,才有了神魔小说和神魔电影。
周星驰的电影向来有同一个主题:正义战胜邪恶,此类逻辑推演到极致,就是真善美“降魔”。电影里,“未剃度的大乘佛门弟子陈玄奘”需要降服四种心魔,方能坚定信念、动机真纯地求得解脱。鱼妖、猪妖、猴妖和段小姐四人,对应了怨、色、恶、爱四种心魔的外化。降服魔罗,玄奘方能剃度成僧,踏上西天取经求法之路。
尚未剃度的玄奘以“驱魔人”的角色登场,初看是意料之外,细心一想其实妥帖无比。驱魔结束,他又找师父问道,也是学佛的典型行为。
率先出现的鱼妖,下水救人却被误认为是人贩子,被打死抛尸水中,任鱼虾咬食,“积怨成魔”,代表的是“怨憎会”。被妻子和奸夫害死,立志杀尽天下贪慕男色的女子,猪刚鬣成魔的关隘,在于勘不破“色相”。而天生暴虐、顽劣、狡猾的妖王之王,猴妖孙悟空代表的是纯粹的“恶”。这种与生俱来的恶,深植人类本性,妖力强大无边。孙悟空现出的本身,是个熊孩子的模样。
看过《西游降魔篇》的孙悟空,回过头看86版六小龄童版孙悟空,心中诸多不忍。两个角色一个是真魔王,一个是耍猴戏,天上地下,云泥之别。
舒淇饰演的段小姐,是陈玄奘内心最难降服的心魔“爱别离”,其大意为不能和喜欢的、可爱的人在一起而产生的痛苦。总说为生离死别之苦。陈玄奘自小孤零,无父母亲情的羁绊,不容易堪破“爱别离”之苦。如影片所说:“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真正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不曾经历男女小爱的洗礼,玄奘是无法理解所谓人间大爱的。这对应了《心经》中的一句话:“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段小姐姓“断”,无名字,是为玄奘“断绝三千烦恼丝”而安排。降服“爱别离”,唯有正视正念,承认自己的爱。所以玄奘最后流泪表白,说“我爱你”,正是堪破最后一重心魔的关隘。扯光玄奘头发的人是孙悟空,为玄奘剃度的人却是段小姐。
段小姐被孙悟空一掌击成灰飞烟灭,玄奘合掌而坐,口中念《大日如来真经》,心中物我两忘、澄明一片,立地成佛。天外的如来法身即是玄奘。
至于段小姐为什么爱上陈玄奘?也很容易解释了:同样是驱魔人,玄奘所学是无上正道,虽然手上没有缚鸡之力,心中却有大勇。段小姐一眼看上陈玄奘,既是她心有慧眼,也是人之常理。此事不关男女,段小姐和玄奘互换性别也成立。
相传释伽牟尼刚出生,游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儿歌三百首》的封面,画得就是这段故事,只是不曾剃度的陈玄奘有眼不识。这也为扯碎的《儿歌三百首》拼凑成《大日如来真经》埋下伏笔。
除上述外,全片还借助了不少佛教概念,如镜花水月、顿悟、如来法身、莲花封印、菩提树、紧箍儿等。这些概念藏在西游的故事里,顺理成章。
人们对《西游降魔篇》的误解有两重:一以为是无厘头喜剧片,二以为是爱情片。其实二者都有,但二者都不是。浸润在佛、道、儒混杂的文化传统里的中国人,看不透周星驰设下的一道道障眼法,自然理会不到这一层。而浸染在其他文化基因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电影的佛教意味。
昔年塔可夫斯基拍《安德烈·卢布廖夫》,以近200分钟的史诗片长描绘和颂扬了东正教圣徒的信念和坚韧。布列松拍摄《穆谢特》,伯格曼拍摄《处女泉》、《第七封印》,种种大师作品弘扬和展现的主题也是基督教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和阐述佛教观念的《西游降魔篇》,无本质区别。导演采用的手法,或佶屈聱牙,逼人深思,或浅显易懂,包裹着商业娱乐的糖衣,都是弘法的方便手段,而无高下分别。
香港民间社会相当混杂,有英国人带来的基督教会,也有《一代宗师》里讲述的各种南来避难各类中国传统教派(宫若梅),还有自缅甸、泰国传来的南传佛教(如著名腰封王子梁文道就是南传弟子)。这个环境下耳濡目染的周星驰,是无意中打下佛教基础,还是有意为之的创作,不得而知。
在《周星驰不完全手册》的序言里,周星驰写道:“思想在电影里很重要,但是故意去显示自己的思考就很没有必要了。……逗大家笑是很有意思的,思考是很有意思的。我很幸运,可以干一些有意思的事。”在商业娱乐片的包装底下,周星驰很方便也很顺手地抹掉了思考的痕迹。
《功夫》结尾,周星驰用一句“你想学?我教你啊”表达了佛学宽容的观点,而后随手一搓,把暗器变成莲花。《西游降魔篇》全片是在重述玄奘发心的佛教故事,用了“人间大爱”和“男女小爱”的色相包装。到了《美人鱼》,周星驰放弃了所有典故和公案,把思考化繁为简,仅余一片赤子之心。
《美人鱼》打出的口号是“童真无敌”。
过去周星驰的电影里,小人物在困顿绝境之中,最后获得翻盘的力量都是来自虚空。或突然悟得武功奥秘如《武状元苏乞儿》,或戴上金箍儿变身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如《大话西游》,或得到最高权力的眷顾如《九品芝麻官》,或干脆天上雷电劈死大反派如《大内密探零零发》,或打通任督二脉如《功夫》,或观音现身如《食神》。既然玩世不恭、不求上进的小人物不可能强大到击败对手,只好借助外来神力以达到正义战胜邪恶的最终结局。
好比古希腊戏剧里的“机械降神”,戏剧冲突达到顶峰,问题几近无解,千钧一发之时神祗降临,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作为表现极端冲突的一种方式,“机械降神”至今用处也很广,好不好的关键在于逻辑是否自洽。
《西游降魔篇》是神魔电影,玄奘在结尾处立地成佛,强弱立刻反转,逻辑符合神魔设定。而《美人鱼》虽然有新物种人鱼,内里还是一部反映现实的环保电影,反派是当今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小人物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击败强大的资本,怎么办?周星驰把主人公设置为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刘轩。他出身贫寒,本身也是一名小人物,但功成名就的他,本身拥有最后一刻扭转乾坤的力量,关键在于他能否发现迷失的本心。姑且是一个小人物在资本家之中的卧底。
这样一来,原本的人鱼和地产商的敌我矛盾,变成了地产商的内部矛盾,具体来说是刘轩的个人选择:金钱还是良知?这个巧妙的设定也颇为符合当下人类的困境:选发展还是选破坏?
张雨绮饰演的若兰,富豪二代,血统纯正的资本主义接班人,她和人鱼珊珊之间不是个人的情爱矛盾,而是世界观和世界观的战争。强烈的戏剧应该是观念的冲突,人持有不同的生活信念,信念撑起了人物,有戏,有意义,有回味。
影片中,若兰和刘轩在泳池边的汽车沙发上准备亲吻,两个资本主义代言人正要媾和之际,被水中冒出的珊珊破坏,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就开始交锋。若兰掉头就走,显出了她只认利益的决绝,而刘轩接下珊珊的号码,不是他色胆无边,而是一念尚存。
所谓一念向前,一念向后。《美人鱼》的矛盾集中在刘轩一身:顿悟!
刘轩富可敌国,仍然爱钱无度,却时常感到“无敌是多么寂寞,无敌是多么空虚”。钱即是利,刘轩的执念就是:利。
卢正雨饰演刘轩的心腹,典型商人作风。他最后试图拦住刘轩救珊珊,说:“我们现在跟李小姐作对就是和钱作对,我们做生意的跟钱已经变成血海深仇。那些飞机、游艇、罗曼尼·康帝,都不重要了,对吧?”刘轩神色凝重,脚踩油门,大喝一声:“对!”这一声喝,代表刘轩体内一种观念战胜了另一种观念。
这是角色的内心高潮。在影片结束前20分钟,大喝一声,堪破利益,破除我执,刘轩自此无敌。这一幕,如玄奘证道。童真是什么?很明显了。
《美人鱼》和《西游降魔篇》一样,讲得还是一个降服心魔、证得觉悟的故事。
童真也好,真善美也好,这些浅显的话语,周星驰心心念念。背后,是有着坚实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他靠这个勇猛精进。
未来心不可得
《美人鱼》中有一幕,印象非常深。
在游乐场玩到天黑,刘轩送珊珊回家。他们沿着海岸,走向悬崖顶的房子。房间内,人鱼族拿起武器,准备杀死刘轩。海面上波光粼粼,背后灯塔光束摇晃,漫步向前的两个人各怀心思,有杀机、有猥琐、有动情,每向前一步,悬念就上提一寸,心脏几乎要跳出嘴巴。这一幕拍得特别希区柯克,很少华语导演有这个能力。
重温这场戏,我不由慨叹:拿过去的“无厘头”、“解构经典”来看周星驰,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周星驰,有破有立,还有对经典的熟练拿捏和消融。从宋兵乙到表演大师,从演员到导演,有人说他是天才。他的电影天才从哪里来?也许在他深深的孤独里。
周星驰爱好骑单车。香港爱蹲明星的狗仔,常看到他一个人踩单车从山顶别墅下来中环吃东西,吃完再骑回去,来回要三四个小时。时间一长,狗仔就知道蹲周星驰拍不到什么新闻。
网上说起周星驰的成功,赞扬他本人的同时,也会顺便夸夸他的合作者。有人辛辣指出,星爷不是周星驰一个人的功劳。比如《赌圣》系列,王晶功不可没,《大话西游》两集,刘镇伟才是幕后重臣,功劳应当平分秋色。还有吴孟达、李健仁等黄金配角,为他众星捧月。但这些人和周星驰分开后,要么销声匿迹,要么炒冷饭。继续前行、不断创造好作品的,只有周星驰一人。
黄秋生说:“讲香港精神就是成龙,讲创意,就是周星驰”。周星驰自己也说,电影就是创意。但他很多年前开始,每天都面临想不出新东西的问题。所以要不断想,推翻重来,认认真真,希望作品能好一点点。
黄渤说周星驰拍电影,喜欢推到极致。比如有场戏他手劈甘蔗,劈完甘蔗该劈另一样水果,有人拿来苹果,周星驰不满意,要更大的。西瓜?南瓜?最后拿出了榴莲,周笑:就是它了。
一个下属这样评价周星驰:“有些人需要朋友,有些人不需要朋友,这没什么好坏,他不需要。”
谢谢你,电影工作者周星驰,愿你在踽踽独行的路上走得更远。
-
豆友18451386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7 13:22:33
-
猫系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04 11:32:50
-
苏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04 09:36:33
-
浮一大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4 18:17:06
-
电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13:47:12
-
敎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13:23:15
-
云水之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13:22:43
-
种瓜得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13:13:12
-
江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13:02:16
-
他念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12:54:07
-
路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11: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