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匠的哲学之不可思议的食欲
其实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我看得很少,只看过秋刀鱼之味和麦秋。就是这两部电影已经足以让我相信小津对美食颇有研究。那些吃吃喝喝的镜头,琐碎,重复,却又那么吸引人。
小津说,了解人性是导演的必修课。深谙日常饮食恐怕是这门必修课拿高分的秘诀之一吧。据说小津有一本记录自己美食心得的笔记本,凡是遇到美味的食物就会记下来。
然而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便是在小津的战地信笺里,食物都在不断地以极高的频率被提起。
《豆腐匠的哲学》这本书里收录的战地信笺部分,我读过之后深感震惊。说起来大概是我太浅陋,从他的叙述中得到的对于战争的认知与我从前的印象截然不同。比如小津提到在蚌埠的时候去酒吧喝啤酒听收音机,感觉堪比极乐世界。一九三八年的蚌埠,竟然还有酒保,有提供啤酒和音乐的酒吧。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只是我凭直觉认为那个时候的城市都是满目疮痍,能吃上饭已经很不错了,别说啤酒了。
令人震惊的是,小津不仅喝了啤酒,还吃了各处的中国菜。令人非常愉快的中国菜。
当然也有在前线作战时只能喝臭水沟里还游着水蚤的水的时候。并且因为有水蚤证明水是无毒的而感到欣慰。喝完立刻吞下止泻药的时候,还能想到“冰淇淋、果冰之类竟然是这个世上的东西”。
那是战争刚刚开始的一九三七年。
中秋节抵达上海的时候,想吃秋刀鱼。
(秋刀鱼在秋天产卵,是最肥美的时候,因此日本人一到秋天就想吃秋刀鱼。看起来无论身处何地都是如此。)
十二月初向南京进逼的时候,想吃菜叶煮油煎豆腐。
(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家常料理。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吃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连小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是否知道自己要去的就是一九三七年的南京呢?)
第二年春天围攻定远城,没有战斗的时候,想吃天妇罗盖饭和安倍川年糕,想一口气对着壶嘴把粗茶喝个够,想象着已经回到日本的军官可以坐在榻榻米上就着酒吃鲣鱼刺身。
(安倍川年糕是静冈著名的甜点,将年糕裹上黄豆粉和白砂糖,类似糍粑的吃法。即便是实施包围无事可做的时候,这种想吃高级甜点的食欲也让人觉得有点夸张。只能说明平日里的伙食还算不错吧。不过自然还是更希望回去日本吃鲣鱼刺身。)
十一月时在汉口附近驻防,看着秋风吹过湖面的涟漪,想到“一年复一年,未食秋刀鱼,秋将暮”。
(还是秋刀鱼。不论身在何处,只要秋风一吹就想到秋刀鱼。)
往汉口来的途中在安陆滞留了几天,去集市上买了许多饴糖吃(竟然是用买的)。新年的时候去汉口置办年货,在远东饭店五楼喝啤酒吃蔬菜色拉,之后还喝了咖啡。
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八年之间,日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我的想象中,所过之处的中国人民多半死的死伤的伤逃难的逃难。没想到还能有喝啤酒和咖啡的高级西餐厅。这倒也罢了,说不定是被占领后日本人经营的。沿途的老百姓竟然还每天早晚摆出市集,蒸馒头,卖面条,蔬菜猪肉鲤鱼豆腐花生一应俱全。
再仔细一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还是会有人留下来,无论如何总还是要活下去啊。为了活下去所存在的食欲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排在首位的。
然而豆腐匠的食欲与此截然不同。
信笺中有一封是感谢友人从日本寄来的骏河屋的羊羹。小津一收到羊羹就立刻用沟渠里的水泡了茶吃了。
“如此看来,人的食欲什么的可谓人类最为强烈的欲望之一。在与食欲相关这一点上,可以窥见对人生的执着,非常有趣。”一边喝茶一边吃羊羹的小津如是说。
在战场上能以如此心情吃羊羹并且思考食欲是种有趣的人性这件事,让人觉得非常可怕。我觉得那不是置生死于度外的洒脱,而是一种强烈的自信。小津也曾有过目睹尸体眼窝生蛆而感到自己眼球发痒的恐惧,但绝大部分时候,他相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自己绝对会活着回到日本。
在战争初期,大部分日本士兵都是抱持着这样的信念的吧。所有人都相信能够迅速占领整个中国,然后就可以回到日本过正常的生活。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跑到别人的国家,忍受不需要忍受的折磨,施加不需要施加的暴力和痛苦,一概一字不提。仿佛一朝战争结束,所有的一切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在这种情况下,豆腐匠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食欲,无非是为了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什么地方去的本能。
在河南固始的一所初中教室里驻扎的时候,小津甚至对着天花板上贴着的英文报纸上彩色印刷的鲜奶油蛋糕流口水。滞留在此的十天里,每天都思考着“那一整个蛋糕我大概吃不下吧。”这样的事情。
我想起电影《麦秋》里的一个场景,原节子饰演的纪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嫁给哥哥的鳏夫朋友之后,和嫂子两个人在厨房吃着九百日元的鲜奶油蛋糕。嫂子一边抱怨蛋糕太贵了,一边和纪子开开心心的吃掉了蛋糕。
其时,整个家庭因为纪子的出嫁而注定慢慢分崩离析。然而吃下一个平时舍不得买的奶油蛋糕,大家的不满就烟消云散,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豆腐匠大概把自己在固始的初中教室里所感受到的不可思议的食欲放在了电影里吧。
小津说,了解人性是导演的必修课。深谙日常饮食恐怕是这门必修课拿高分的秘诀之一吧。据说小津有一本记录自己美食心得的笔记本,凡是遇到美味的食物就会记下来。
然而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便是在小津的战地信笺里,食物都在不断地以极高的频率被提起。
《豆腐匠的哲学》这本书里收录的战地信笺部分,我读过之后深感震惊。说起来大概是我太浅陋,从他的叙述中得到的对于战争的认知与我从前的印象截然不同。比如小津提到在蚌埠的时候去酒吧喝啤酒听收音机,感觉堪比极乐世界。一九三八年的蚌埠,竟然还有酒保,有提供啤酒和音乐的酒吧。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只是我凭直觉认为那个时候的城市都是满目疮痍,能吃上饭已经很不错了,别说啤酒了。
令人震惊的是,小津不仅喝了啤酒,还吃了各处的中国菜。令人非常愉快的中国菜。
当然也有在前线作战时只能喝臭水沟里还游着水蚤的水的时候。并且因为有水蚤证明水是无毒的而感到欣慰。喝完立刻吞下止泻药的时候,还能想到“冰淇淋、果冰之类竟然是这个世上的东西”。
那是战争刚刚开始的一九三七年。
中秋节抵达上海的时候,想吃秋刀鱼。
(秋刀鱼在秋天产卵,是最肥美的时候,因此日本人一到秋天就想吃秋刀鱼。看起来无论身处何地都是如此。)
十二月初向南京进逼的时候,想吃菜叶煮油煎豆腐。
(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家常料理。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吃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连小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是否知道自己要去的就是一九三七年的南京呢?)
第二年春天围攻定远城,没有战斗的时候,想吃天妇罗盖饭和安倍川年糕,想一口气对着壶嘴把粗茶喝个够,想象着已经回到日本的军官可以坐在榻榻米上就着酒吃鲣鱼刺身。
(安倍川年糕是静冈著名的甜点,将年糕裹上黄豆粉和白砂糖,类似糍粑的吃法。即便是实施包围无事可做的时候,这种想吃高级甜点的食欲也让人觉得有点夸张。只能说明平日里的伙食还算不错吧。不过自然还是更希望回去日本吃鲣鱼刺身。)
十一月时在汉口附近驻防,看着秋风吹过湖面的涟漪,想到“一年复一年,未食秋刀鱼,秋将暮”。
(还是秋刀鱼。不论身在何处,只要秋风一吹就想到秋刀鱼。)
往汉口来的途中在安陆滞留了几天,去集市上买了许多饴糖吃(竟然是用买的)。新年的时候去汉口置办年货,在远东饭店五楼喝啤酒吃蔬菜色拉,之后还喝了咖啡。
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八年之间,日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我的想象中,所过之处的中国人民多半死的死伤的伤逃难的逃难。没想到还能有喝啤酒和咖啡的高级西餐厅。这倒也罢了,说不定是被占领后日本人经营的。沿途的老百姓竟然还每天早晚摆出市集,蒸馒头,卖面条,蔬菜猪肉鲤鱼豆腐花生一应俱全。
再仔细一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还是会有人留下来,无论如何总还是要活下去啊。为了活下去所存在的食欲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排在首位的。
然而豆腐匠的食欲与此截然不同。
信笺中有一封是感谢友人从日本寄来的骏河屋的羊羹。小津一收到羊羹就立刻用沟渠里的水泡了茶吃了。
“如此看来,人的食欲什么的可谓人类最为强烈的欲望之一。在与食欲相关这一点上,可以窥见对人生的执着,非常有趣。”一边喝茶一边吃羊羹的小津如是说。
在战场上能以如此心情吃羊羹并且思考食欲是种有趣的人性这件事,让人觉得非常可怕。我觉得那不是置生死于度外的洒脱,而是一种强烈的自信。小津也曾有过目睹尸体眼窝生蛆而感到自己眼球发痒的恐惧,但绝大部分时候,他相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自己绝对会活着回到日本。
在战争初期,大部分日本士兵都是抱持着这样的信念的吧。所有人都相信能够迅速占领整个中国,然后就可以回到日本过正常的生活。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跑到别人的国家,忍受不需要忍受的折磨,施加不需要施加的暴力和痛苦,一概一字不提。仿佛一朝战争结束,所有的一切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在这种情况下,豆腐匠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食欲,无非是为了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什么地方去的本能。
在河南固始的一所初中教室里驻扎的时候,小津甚至对着天花板上贴着的英文报纸上彩色印刷的鲜奶油蛋糕流口水。滞留在此的十天里,每天都思考着“那一整个蛋糕我大概吃不下吧。”这样的事情。
我想起电影《麦秋》里的一个场景,原节子饰演的纪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嫁给哥哥的鳏夫朋友之后,和嫂子两个人在厨房吃着九百日元的鲜奶油蛋糕。嫂子一边抱怨蛋糕太贵了,一边和纪子开开心心的吃掉了蛋糕。
其时,整个家庭因为纪子的出嫁而注定慢慢分崩离析。然而吃下一个平时舍不得买的奶油蛋糕,大家的不满就烟消云散,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豆腐匠大概把自己在固始的初中教室里所感受到的不可思议的食欲放在了电影里吧。
-
拖着懒步去天堂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30 13:55:14
-
AEGINS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2 19:27:58
-
VickyBradshaw.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2 17:33:07
-
平克曼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5 18:01:52
-
王老铁YNW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3 00: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