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
查看话题 >短篇小说 | 扶苏
前言:改编自《史记》之《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资治通鉴》之《秦记一》、《秦记二》。扶苏生年史册无载,本文假定其生年为秦王十年(嬴政时年二十三岁),死时二十有七。故事中矫诏内容全文引自《李斯列传》,未做删改。
秦始皇三十七年,秋,七月,上郡。
扶苏的四马战车停在高高的土坡之上,手持矛与戈的士兵已跳下车子,与战车拉开一段距离。但他们没有丝毫的放松,严密地监视着周遭的一切。空旷的高原上只零星见得几棵树,树枝上挂着半黄不绿的叶子,摇摇欲坠。起风了,虽然白日里依然被炎热包裹,但日落西山后,大风从地皮上刮起一层土皮,便渐渐凉下来了。
扶苏坐在车中,静静地凝视着远方就要没入大地的残阳,眼神跟随着余晖一点一点黯淡下来。满眼是苍凉的土丘,起起伏伏,直蔓延到天边。只在尽头处微微透着红,像是被太阳的余火烧灼。夕阳连着广袤的天宇,由橘红到橙黄,橙黄衔接着灰白,灰白上飘着几缕乱云。与灰白相连的是幽深的蓝,将整个天空覆盖,延伸向另一个尽头。扶苏就在这尽头之下,默默沉思。
他来到上郡已有两年。两年前,父皇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他觉得不妥,向父皇谏言,天下初定,不可滥杀。父皇当即大发雷霆,将他赶出咸阳,与大将蒙恬一起戍守上郡,攻伐戎狄,修筑长城。这两年来他没有得到咸阳的半点消息,无论他做了什么,父皇都没有回应,似乎已经忘记他了。
他的面颊已然涂上风霜,看上去老了许多。他努力观察着咸阳的一切动向,不放过任何传过来的消息,但没有一样是与他有关的。初冬时节,父皇再次出巡,偶尔有一星半点的消息传来,都是只言片语而已。父皇厌恶有人乱传消息,曾经因为有人将他评论丞相随从庞大的话传给了丞相,父皇查不出是谁,一怒之下杀了身边一干人等。所有人都怕他,跟在他的身边,随时会身首异处。此刻,扶苏并不知道父皇已行至何方,但他想知道,父皇何时会想起他,允许他回到咸阳。
扶苏一动也不动地坐着,沉寂如一潭死水,双目凝视着天际。夕阳就要消失在尽头,但守候在旁的士兵却动也不敢动。公子固然仁爱,但他毕竟是皇帝的儿子,秦法严苛,军民早已风声鹤唳。何况公子几乎天天如是,他们已见怪不怪,只耐心守候便是。
扶苏的心是寂寞的,在上郡,唯一敢抬头和他说话的只有大将军蒙恬。其他人见到他时总似乎战战兢兢,腰弯得极低。他从来没有高声训斥过任何人,更没有超出军规法则对士兵做恣意的惩罚,但士兵们仍旧怕他。他不喜欢这样,他明白这都是父皇的施政带来的阴影。他努力了两年,可仍旧未有大的改观。
只有蒙恬,没有惶恐,没有疏远,见到他就如自己的战友,甚至像自家亲人。蒙氏家族自齐而来,三代为秦效力。秦能统一六国,蒙氏家族出功一半。蒙恬自小长在功臣良将之家,仿佛生来就会打仗。父皇有蒙恬镇守边关,从此再无外患。蒙恬的弟弟蒙毅留在御前,为人刚直不阿,做事兢兢业业,是父皇最信赖倚重的人。满朝文武,无人敢与蒙氏兄弟比肩。也许,这就是蒙恬敢正视他,不疏远他的原因吧?
两年虽短,但扶苏却跟着蒙恬学到许多在宫廷里学不到的。从小养在深宫,饱读儒家典籍的扶苏,有一颗仁爱恤民的心,却并未见过真正的百姓,也没有亲身见证过统一六国的壮烈。来到上郡后,他跟着蒙恬踏遍每一寸土地,亲身上战场督战,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见到了将士的英勇。这里没有宫娥内侍,没有莺歌燕舞,也没有殿宇辉煌。只有望不到边的黄土,冬天时铺上一层雪,雪域上枯树飘摇,凄风哀烈。扶苏起初不习惯,但慢慢的,他学会了对着天宇沉思。思绪里他回到咸阳,回到父皇身边。尽管他暴烈无常,但自己是长子,应该尽到长子的一份责任。
虽然生长在后宫,儿时的扶苏却并不能常常见到父王,陪伴他的是宫女侍从和教授典籍的老师们。那时正是攻伐六国的最关键时期,父王每天政务繁忙,偶尔还要随军到他国去。在他九岁那年,秦国攻破赵国,赵王被俘,父王亲自去了邯郸。听祖母说,那是父王的出生和成长之地,这也是他归秦二十余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父王在赵国直到十岁,而祖父早已归国立为太子,只留下祖母和父王两人在邯郸。彼时秦赵间战事频仍,这几年他们母子是怎么过来的?父王半个字都没提过,倒是祖母有一次说起,却赶忙收住了,眼角落下泪来,忽然又笑着说:“扶苏啊,你能生在秦宫,不必到他国做质子,真好啊!”
祖母并未在他的生命里停留太久。父王从邯郸回来后不久她就去世了,而那次提起,就是得知赵王被俘,父王启程赴邯郸之后的事。扶苏始终记得这句话,在祖母死后的岁月里反复回味着。他并不真的懂得祖母的意思,对他而言,身为秦王长子,生在秦宫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直到父王从邯郸回来,他听人说起,父王在邯郸坑杀了那些曾经与祖母有仇怨的人。不满十岁的他第一次感到父王的残忍,也许可以窥探到一点父王和祖母当年受到的欺侮,但,一定要杀戮吗?
而那些曾经发生在秦宫里的杀戮,在他成长的岁月里,都是言谈的禁忌。若不是有人冒死进谏,扶苏一生都不会见到祖母。在他儿时的记忆里,祖母的面容是苍老的,目光永远是忧戚的,仿佛经历过太多的波折,而这些,扶苏并不完全知情,也没有人愿意对他细说。
祖母早早离世,母亲也没有长久地陪伴他。扶苏只记得母亲是荆国(避庄襄王子楚讳)的公主,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她就在秦宫里消失了。去了哪里?没有人会告诉他,更不许他问。他只知道父王从邯郸回来的第四年,秦掳荆王,父王亲自去了郢陈。是为母亲而去的吗?扶苏不知道,只能在心里悄悄猜测。在十年的灭国征战中,除了出生地赵国,父王只去了荆国。也许,是为了母亲吧?
他儿时与父王少有的几次亲近,记忆最深的是十岁那年。有一晚他正在灯下读书,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读书固然枯燥无味,但寂寞的深宫内,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忽然,就像是梦中,毫无预兆地,父王出现在眼前。所有的侍从都怕极了,头埋进胸里,腰弯得就要折掉。宫舍内的气氛像深冬的寒冰,冷得人发抖。但父王的面容上并没有怒气,他的脸色是沉郁的,似乎还带着些许伤感。他的声音不高不低,语速平缓,进来看了看他,问他在读什么书。
“臣在读孟子之学。”扶苏说。
“孟子……”父王的声音让扶苏琢磨不透。只听他又道:“都学了些什么?说来寡人听听。”说着,他顺手拿起了扶苏眼前的一卷简册。
“臣刚刚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还未说完,只听啪的一声响,那卷简册被父王扔得老远。他脸上的沉郁之色立时变作了怒容,所有人都吓得跪倒在地。只有扶苏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直愣愣地看着父王。
“臣……是否背错了哪一句?”扶苏小声问。
“全是妄言!”父王吼道。
“臣不明,请父王赐教。”
“普天之下,最尊贵者当为君,有君乃有社稷,乃有民。此人颠倒是非,祸乱百姓,若秦有此人,必诛之!”
“父王,臣觉得孟夫子说得对。”
“住口!”父王怒火冲天,趴在扶苏身边的太监偷偷拉他的衣角,暗示他不要再说话。扶苏不敢再张口,听见父王咆哮一般道:“小小年纪就敢目无君父,听信这些蛊惑之言。是谁教你这样做的!”
“无人教臣,是臣自己想到的。”
“还敢狡辩!来人!赐长公子老师刖刑!”父王一声令下,扶苏浑身冰冷。宫舍内一点声音也没有,所有人都怕任何的一点声响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父王!不是老师的错!”扶苏大声祈求,但父王已经走出去了,只留给他冰冷的背影。
他怕极了,以为身边的人会来安慰他。却不想几个太监面如死灰,额头上冒着豆粒大的汗珠,责备他道:“公子怎么不体恤上意?前几日燕国刺客在大殿行刺,大王躲过一劫。今日来看公子,就是劫后想念亲人。公子是长子,将来就是一国太子,应当体恤王意。怎么拗着来?孔孟之学非我秦法,公子当钻研典狱之学才是!”又叹气道:“现在可倒好,这姓孟的倒是不在了,可怜了这些老先生们!”
扶苏低头不语,没有人理解他。他犯了大错,看身边人的样子,像是离死期不远了。是啊,不在场的老师已因他一句话而无辜受刑,身边之人怎能不恐慌?可是,他始终并未觉得自己说错了什么。孔孟的治国之道是他所认同崇敬的,只是父王不给他辩驳的机会。父王一向听取能臣建议,为何偏偏对他的话如此不满?他不懂,从来不懂。
但他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孔子是他尊崇的贤者,他盼望未来的秦国可以放弃严刑峻法,实行孔子的仁德之政。然而随着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成为大秦皇帝的父皇却变了。他越来越喜欢那些顺着他意思处处阿谀逢迎的人。更令扶苏没想到的是,父皇变得好大喜功,动辄动用几十万民众为他修筑宫室坟茔。而最荒唐的则是他开始信奉一些邪说,寻求什么长生不老之药,耗费钱财无数。在扶苏眼里,那些自称可以找到仙山遇到仙人的统统都是骗子,但父皇偏偏喜欢他们,心甘情愿地上他们的当。人人都看得出,却没有任何人敢说实话。
扶苏觉得父皇是在恐惧什么。恐惧什么呢?死亡吗?谁人不死?
面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进谏,身边人苦苦哀劝:“省省吧!我们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若非公子是皇长子,早就活埋三尺地下了!好歹先保住命,将来做太子的必是公子。等继承皇位,何愁不能实行仁德之政?”
但扶苏不这么想。如果真的是他继承秦二世之位,所接管的是父皇留下的基业。若根基早已腐朽,他怎能在腐朽上建高楼广宇?不论他是否会成为太子,他都要为大秦着想,死而无憾!
终于,因坑杀术士一事,他彻底激怒了父皇,被赶到了上郡。
临行前,上卿蒙毅亲自为他饯行。他请扶苏替自己向兄长转交一函,扶苏没多想,当即答应了。继而蒙毅又劝他少做忧思,多了解边关境况。“家兄与陛下同庚,为秦国出生入死,对陛下性情最为了解。公子万事勿虑。不知臣的意思,公子可明白?”蒙毅说完这话,注视着扶苏。他立即点头,谢蒙毅相送之礼,又听他道:“臣恭候公子归咸阳。”
坐上离别咸阳的车子,扶苏还在想着蒙毅的话。他自认句句明白,却想不通蒙毅为何亲自来送他。他不怕惹怒父皇吗?又或许,是父皇的意思……?扶苏立即打断了自己的猜测。他抬眼望向视线中渐渐远去的咸阳城,灰色的城楼像风尘中的巨石压在心头。他从来猜不透父皇的心,这一次多想问明,可是,他没有这个勇气,也再没有可能了。
蒙毅究竟在信中对蒙恬说了什么,扶苏不知道,也没有多想。但在蒙恬身边,他感受到了另一种性情。将士们亲如一家,生活规律而简单。人人只须把分内之事做好,无须担忧哪天早上莫名其妙地掉了脑袋。公事军务之余,扶苏常常与蒙恬坐下来饮酒对谈,蒙恬有一肚子的沙场故事,而扶苏最爱的永远是征战六国的那些年。
有时蒙恬讲到精彩之处,扶苏难免自叹所生太晚,否则一定也亲上战场为国效力。言语里透着对列国时代激愤昂扬的向往,对如今父皇施政的失望和不满。但蒙恬却道:“公子,我们不惜性命征战沙场,为的就是天下太平,秦国的公子可以不用再到他国去做质子。”还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扶苏听了这话,仿佛遭遇猛迎头一击。眼前的蒙恬微蹙着眉,但面色并无愠怒。他是经历过生死的人,这一刻,扶苏忽然感到说不出的惭愧。
“公子在边关监守,可以看到深宫里看不到的,学到书上学不来的。将来回到陛下身边,更可以大展才能。”
扶苏苦笑一声,道:“只怕今生都回不去了。”
“公子何必多虑?陛下自有苦心。”
扶苏忽然想起了什么,道:“我临行前,令弟蒙卿特来相送。曾说大将军与父皇同庚,对其性情最为了解……”
刚说到这,蒙恬摆手大笑,道:“我这个弟弟啊!这是害我不成!我固然与陛下同庚,但年少即征战疆场,天下合一后镇守边关十几年。若说最了解陛下性情的,应该是他才对!”说罢又是一阵大笑,喝了一斤酒,扶苏想问的话却问不出来了。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扶苏觉得今晚的天黑得有些早,还有什么没想明白,但夜色遮蔽了双眼,本可以看得通透的愈发模糊不清了。旷野上刮起了风,凄厉如狼嚎,打在衣襟上,激起一层寒意。忽然,远处火把微明,马蹄声渐进。守在一旁的士兵立即警惕起来,向前跑去喊道:“前方何人?”
只见远处一人骑在马背上,手中高举火把,喊着:“将军请公子速回!陛下有诏!陛下有诏!”
扶苏一惊,双臂在风中发抖。两个士兵已迅速跳上战车,驾起马车向城门方向赶去。车子加速,赶来报信的士兵也与他们会合。扶苏在车中一语不发,内心如鼓咚咚作响。父皇有诏!会是什么呢?是要他回咸阳去吗?还是要他跟随出行?究竟是什么呢?父皇为何在沉默两年后突然想起他?父皇!请召臣回去吧!臣有许多话,想慢慢对您说!
归路似比来时长,四马飞奔却也追赶不上扶苏的似箭归心。待回到上郡城内,扶苏大步踏上石阶,三步两步冲入大堂。第一眼就看到宫里的使者站在中央,他身后还有两个侍卫,一人捧着一个盒子,一人双手捧着一把长剑。扶苏有些疑惑,但来不及多想,蒙恬已经快步走到他面前,道:“公子,陛下自沙丘来诏。”
不知是否多心了,扶苏觉得蒙恬的脸色有些异样,但又说不清是什么。他问:“说了什么?是召我去沙丘吗?”
“公子,”蒙恬身后的使者说话了。“陛下的诏谕尚未宣读,只待公子归来。”
扶苏稍稍平复自己,是啊!他不在,使者怎会宣读父皇的诏命?想到这急忙上前道:“有劳远道而来,父皇一路上可安康?”
使者呵呵一笑,道:“公子惦念,陛下安好。臣奉命而来,不便耽搁,公子听诏吧?”
扶苏觉得他说话阴阳怪气的,但此时无心理会,连忙行大礼跪在使者面前。蒙恬也走来跪在他身后。使者接过身后侍卫手中的捧盒,取出诏书,展开读道: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使者缓缓合上诏册,道:“请公子奉诏。”
但扶苏却动也未动,仿佛什么也没有听见。身后的蒙恬当即起身,道:“臣奉命在外十余年,不敢居功。但公子监守边关,一刻不敢怠慢。陛下因何有此诏谕,臣不解!”
“蒙恬,”使者一脸不屑。“公子尚未有言,岂有你说话的份?我乃奉陛下之命传诏……”
“你果真是奉陛下之命传诏吗?”不等他说完,蒙恬已立起上身,目光带着怒气。
“大胆蒙恬!竟敢怀疑上意!”
“我已是将死之人,难道不能死个明白吗?”
“蒙将军!”耳畔传来扶苏的声音,争执中的两人都停下来看向他。扶苏面色惨白,一声“蒙将军”仿佛已耗尽全身力气,想说什么却再发不出声音。
蒙恬急了 ,道:“请公子三思!”
扶苏沉默良久,像是在努力克制情绪,终于举起双臂,道:“臣接旨。”
使者一笑,将诏册放在扶苏手中。触碰诏册的那一刻,扶苏只觉得心如刀割,再也克制不住,泪落两颊。从祈盼到失望,只有那短暂的一瞬,像是猛然从山顶跌落。在半空中还在拼命自问:这是真的吗?是否自己在梦魇之中?他努力要抓住树木与岩石,但它们似都在躲避他似的,任他跌落下去。只有死亡才是梦魇的结束。
为什么!他抓紧诏册,双手发抖,双目紧闭,心中大喊。是臣进谏有错吗?如果有错,为何父皇能信任忠臣良将之言却不许臣说话?臣并非诽谤父皇!臣是一片忠心,为大秦,为父皇!臣固无尺寸之功,但监守在外不敢有一刻疏忽。自臣来到上郡,边境民安,外无胡患。臣不敢居功,但绝无玩忽职守,更无怨望!日夜怨望……日夜怨望!父皇,臣无怨望!臣只想回到父皇身边!为什么,你不给臣这个机会!为什么一定要你的儿子死!
心中巨浪汹涌不停,无数疑问何处诉说。再顾不得公子的身份和众人的目光,扶苏声泪俱下,那卷诏册紧紧握在手中,抵在胸前。蒙恬看不下去了,上前双手扶住他的肩膀,道:“公子节哀,切勿伤身。”
扶苏忽然笑了,道:“我已将死之人,何患伤身?心既死,患身焉?”言罢站起身,使者见他有所克制,道:“陛下赐剑。”说罢从身后的侍卫手中接过长剑递向复苏。
他终于明白,原来那秉剑是为他而配,等待的是他的性命。他盯着剑身,没错,是父皇的佩剑。父皇爱剑,曾广求天下名剑。每得到一把好剑,他都要向身边人展示,常常握剑在手,不忍离身。这一把也是他曾经心爱的吧?他曾用佩剑砍断刺客的大腿,今天,他用这把爱剑了结儿子的性命。想到这,扶苏笑了。使者不解其意,只惶恐地看着他。他的眼泪还在流着,而他的笑容却是那样张扬。忽然,扶苏扔掉手中的诏册,一把夺过长剑。使者怕了,赶忙后退。扶苏不理会他们,提起长剑向内室而去。来使相互看看,不敢说话。蒙恬随即起身,狠狠地瞪着他们,道:“岂非赵高李斯之流所诈?”
使者大惊,瞪圆双眼喊道:“大胆蒙恬!胡言乱语,诽谤丞相!”
“哼!”蒙恬怒目而视,“你们骗得了公子却骗不了我!在我面前休想得逞!”
“你,你要怎样?”使者浑身发抖。但蒙恬却无意与其纠缠,而是转身奔向内室。此时,扶苏正站在内室中央,左手抓住剑鞘,右手握紧剑柄。蒙恬大惊,立即跑到扶苏面前,按住剑柄,急道:“公子三思!”
扶苏的表情僵冷,眼泪已经流干了。道:“还有何事可思?”
“公子为皇长子,按礼当为太子。而陛下令公子监守边关,命臣率三十万军戍守,此何等重任!陛下统一六国,听言纳谏,岂因公子之谏而枉杀?若如是,岂非晋献公、卫宣公之流?又何来合并天下之举?公子戍守在外,两年来民定国安,不敢称功,岂有过哉?举世知公子仁德,杀子乃为国之大事,缘何命一使者来降旨刺死?臣疑有诈,请公子三思!”
扶苏不动了,双目低垂,呆呆地立着。蒙恬不知他在想些什么,等了许久,方听他缓缓道:“蒙将军说得没错。古有伋子、申生,一国太子尚有同命。我不过秦国长子,岂有不死之理。”
蒙恬当即喊道:“公子可明白臣的意思?当初臣弟咸阳饯别之时是如何嘱咐公子的?”
扶苏冷笑一声,道:“明白不明白又有何异?”
“公子!”蒙恬老泪纵横。“臣疑有诈,请公子复请陛下!若实为陛下之意,死之未晚!”
扶苏笑了,笑容凄冷。
“蒙将军不了解父皇吗?若非上意如此,谁敢公然矫诏?这,是父皇的佩剑!”言罢仰望上方,两行泪水徐徐流下,道:“父要子亡,安能复请?此我命矣!将军勿念。两年来从将军所学甚多,将军待我如子。若有他生,愿为将军子。征战沙场,为大秦效力!”说罢猛地向后退去。蒙恬一时失手,剑身出鞘,他来不及上前阻挠,扶苏已将剑割破喉管,猝然倒地。蒙恬扑上去,抱住奄奄一息的扶苏痛哭不止。这两年,公子心中的苦他全看在眼里,只盼陛下早日回心转意,召公子回咸阳,谁知竟会有这样的结局!扶苏的身体扭曲了几下,终于归于寂静。鲜红的血从脖颈处流出,不多时染红了一地。使者听见动静,从堂上奔入,见到扶苏已死,也不由得心里一惊。蒙恬见使者进来咬牙半晌说不出话来,双眼瞪了很久,终于道:“我有疑,要见陛下!”
“陛下在沙丘,相距甚远。如何见?”
“我有疑,要见陛下!”蒙恬的声音转为怒吼。
使者吓坏了,蒙恬不死,他们也不敢强逼。抖抖嗖嗖道:“若有疑,暂移交阳周守吏看管。待我回沙丘向陛下复命。”说罢也不敢多在蒙恬面前停留,慌慌张张地跑出去了。
蒙恬抱紧扶苏的尸体,他的双眼还睁着,仿佛还有话要说。蒙恬伸手伏在扶苏双目之上,哭道:“公子要说的话,臣都知道了。”他抱起扶苏的尸体,起身走出内室。堂上已聚集一众士兵,全都静静地看着他。蒙恬从他们身边走过,有人轻声唤“将军”,他稍作停留,转身道:“我已非将军。”士兵不敢多言,目视他大步走向堂外。扶苏的血流出一条红色的溪流,顺石阶滴答而下,流入苍茫的土地。他的父皇已在沙丘离世,但,他已不能知晓。
(完)
想了解更多关于公子扶苏和晋太子申生的历史,请参阅我所撰写的历史随笔《愚弱的长子》。
欢迎爱好文艺的朋友扫码关注“眉轩琐语 ”。
![]() |
秦始皇三十七年,秋,七月,上郡。
扶苏的四马战车停在高高的土坡之上,手持矛与戈的士兵已跳下车子,与战车拉开一段距离。但他们没有丝毫的放松,严密地监视着周遭的一切。空旷的高原上只零星见得几棵树,树枝上挂着半黄不绿的叶子,摇摇欲坠。起风了,虽然白日里依然被炎热包裹,但日落西山后,大风从地皮上刮起一层土皮,便渐渐凉下来了。
扶苏坐在车中,静静地凝视着远方就要没入大地的残阳,眼神跟随着余晖一点一点黯淡下来。满眼是苍凉的土丘,起起伏伏,直蔓延到天边。只在尽头处微微透着红,像是被太阳的余火烧灼。夕阳连着广袤的天宇,由橘红到橙黄,橙黄衔接着灰白,灰白上飘着几缕乱云。与灰白相连的是幽深的蓝,将整个天空覆盖,延伸向另一个尽头。扶苏就在这尽头之下,默默沉思。
他来到上郡已有两年。两年前,父皇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他觉得不妥,向父皇谏言,天下初定,不可滥杀。父皇当即大发雷霆,将他赶出咸阳,与大将蒙恬一起戍守上郡,攻伐戎狄,修筑长城。这两年来他没有得到咸阳的半点消息,无论他做了什么,父皇都没有回应,似乎已经忘记他了。
他的面颊已然涂上风霜,看上去老了许多。他努力观察着咸阳的一切动向,不放过任何传过来的消息,但没有一样是与他有关的。初冬时节,父皇再次出巡,偶尔有一星半点的消息传来,都是只言片语而已。父皇厌恶有人乱传消息,曾经因为有人将他评论丞相随从庞大的话传给了丞相,父皇查不出是谁,一怒之下杀了身边一干人等。所有人都怕他,跟在他的身边,随时会身首异处。此刻,扶苏并不知道父皇已行至何方,但他想知道,父皇何时会想起他,允许他回到咸阳。
扶苏一动也不动地坐着,沉寂如一潭死水,双目凝视着天际。夕阳就要消失在尽头,但守候在旁的士兵却动也不敢动。公子固然仁爱,但他毕竟是皇帝的儿子,秦法严苛,军民早已风声鹤唳。何况公子几乎天天如是,他们已见怪不怪,只耐心守候便是。
扶苏的心是寂寞的,在上郡,唯一敢抬头和他说话的只有大将军蒙恬。其他人见到他时总似乎战战兢兢,腰弯得极低。他从来没有高声训斥过任何人,更没有超出军规法则对士兵做恣意的惩罚,但士兵们仍旧怕他。他不喜欢这样,他明白这都是父皇的施政带来的阴影。他努力了两年,可仍旧未有大的改观。
只有蒙恬,没有惶恐,没有疏远,见到他就如自己的战友,甚至像自家亲人。蒙氏家族自齐而来,三代为秦效力。秦能统一六国,蒙氏家族出功一半。蒙恬自小长在功臣良将之家,仿佛生来就会打仗。父皇有蒙恬镇守边关,从此再无外患。蒙恬的弟弟蒙毅留在御前,为人刚直不阿,做事兢兢业业,是父皇最信赖倚重的人。满朝文武,无人敢与蒙氏兄弟比肩。也许,这就是蒙恬敢正视他,不疏远他的原因吧?
两年虽短,但扶苏却跟着蒙恬学到许多在宫廷里学不到的。从小养在深宫,饱读儒家典籍的扶苏,有一颗仁爱恤民的心,却并未见过真正的百姓,也没有亲身见证过统一六国的壮烈。来到上郡后,他跟着蒙恬踏遍每一寸土地,亲身上战场督战,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见到了将士的英勇。这里没有宫娥内侍,没有莺歌燕舞,也没有殿宇辉煌。只有望不到边的黄土,冬天时铺上一层雪,雪域上枯树飘摇,凄风哀烈。扶苏起初不习惯,但慢慢的,他学会了对着天宇沉思。思绪里他回到咸阳,回到父皇身边。尽管他暴烈无常,但自己是长子,应该尽到长子的一份责任。
虽然生长在后宫,儿时的扶苏却并不能常常见到父王,陪伴他的是宫女侍从和教授典籍的老师们。那时正是攻伐六国的最关键时期,父王每天政务繁忙,偶尔还要随军到他国去。在他九岁那年,秦国攻破赵国,赵王被俘,父王亲自去了邯郸。听祖母说,那是父王的出生和成长之地,这也是他归秦二十余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父王在赵国直到十岁,而祖父早已归国立为太子,只留下祖母和父王两人在邯郸。彼时秦赵间战事频仍,这几年他们母子是怎么过来的?父王半个字都没提过,倒是祖母有一次说起,却赶忙收住了,眼角落下泪来,忽然又笑着说:“扶苏啊,你能生在秦宫,不必到他国做质子,真好啊!”
祖母并未在他的生命里停留太久。父王从邯郸回来后不久她就去世了,而那次提起,就是得知赵王被俘,父王启程赴邯郸之后的事。扶苏始终记得这句话,在祖母死后的岁月里反复回味着。他并不真的懂得祖母的意思,对他而言,身为秦王长子,生在秦宫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直到父王从邯郸回来,他听人说起,父王在邯郸坑杀了那些曾经与祖母有仇怨的人。不满十岁的他第一次感到父王的残忍,也许可以窥探到一点父王和祖母当年受到的欺侮,但,一定要杀戮吗?
而那些曾经发生在秦宫里的杀戮,在他成长的岁月里,都是言谈的禁忌。若不是有人冒死进谏,扶苏一生都不会见到祖母。在他儿时的记忆里,祖母的面容是苍老的,目光永远是忧戚的,仿佛经历过太多的波折,而这些,扶苏并不完全知情,也没有人愿意对他细说。
祖母早早离世,母亲也没有长久地陪伴他。扶苏只记得母亲是荆国(避庄襄王子楚讳)的公主,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她就在秦宫里消失了。去了哪里?没有人会告诉他,更不许他问。他只知道父王从邯郸回来的第四年,秦掳荆王,父王亲自去了郢陈。是为母亲而去的吗?扶苏不知道,只能在心里悄悄猜测。在十年的灭国征战中,除了出生地赵国,父王只去了荆国。也许,是为了母亲吧?
他儿时与父王少有的几次亲近,记忆最深的是十岁那年。有一晚他正在灯下读书,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读书固然枯燥无味,但寂寞的深宫内,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忽然,就像是梦中,毫无预兆地,父王出现在眼前。所有的侍从都怕极了,头埋进胸里,腰弯得就要折掉。宫舍内的气氛像深冬的寒冰,冷得人发抖。但父王的面容上并没有怒气,他的脸色是沉郁的,似乎还带着些许伤感。他的声音不高不低,语速平缓,进来看了看他,问他在读什么书。
“臣在读孟子之学。”扶苏说。
“孟子……”父王的声音让扶苏琢磨不透。只听他又道:“都学了些什么?说来寡人听听。”说着,他顺手拿起了扶苏眼前的一卷简册。
“臣刚刚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还未说完,只听啪的一声响,那卷简册被父王扔得老远。他脸上的沉郁之色立时变作了怒容,所有人都吓得跪倒在地。只有扶苏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直愣愣地看着父王。
“臣……是否背错了哪一句?”扶苏小声问。
“全是妄言!”父王吼道。
“臣不明,请父王赐教。”
“普天之下,最尊贵者当为君,有君乃有社稷,乃有民。此人颠倒是非,祸乱百姓,若秦有此人,必诛之!”
“父王,臣觉得孟夫子说得对。”
“住口!”父王怒火冲天,趴在扶苏身边的太监偷偷拉他的衣角,暗示他不要再说话。扶苏不敢再张口,听见父王咆哮一般道:“小小年纪就敢目无君父,听信这些蛊惑之言。是谁教你这样做的!”
“无人教臣,是臣自己想到的。”
“还敢狡辩!来人!赐长公子老师刖刑!”父王一声令下,扶苏浑身冰冷。宫舍内一点声音也没有,所有人都怕任何的一点声响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父王!不是老师的错!”扶苏大声祈求,但父王已经走出去了,只留给他冰冷的背影。
他怕极了,以为身边的人会来安慰他。却不想几个太监面如死灰,额头上冒着豆粒大的汗珠,责备他道:“公子怎么不体恤上意?前几日燕国刺客在大殿行刺,大王躲过一劫。今日来看公子,就是劫后想念亲人。公子是长子,将来就是一国太子,应当体恤王意。怎么拗着来?孔孟之学非我秦法,公子当钻研典狱之学才是!”又叹气道:“现在可倒好,这姓孟的倒是不在了,可怜了这些老先生们!”
扶苏低头不语,没有人理解他。他犯了大错,看身边人的样子,像是离死期不远了。是啊,不在场的老师已因他一句话而无辜受刑,身边之人怎能不恐慌?可是,他始终并未觉得自己说错了什么。孔孟的治国之道是他所认同崇敬的,只是父王不给他辩驳的机会。父王一向听取能臣建议,为何偏偏对他的话如此不满?他不懂,从来不懂。
但他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孔子是他尊崇的贤者,他盼望未来的秦国可以放弃严刑峻法,实行孔子的仁德之政。然而随着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成为大秦皇帝的父皇却变了。他越来越喜欢那些顺着他意思处处阿谀逢迎的人。更令扶苏没想到的是,父皇变得好大喜功,动辄动用几十万民众为他修筑宫室坟茔。而最荒唐的则是他开始信奉一些邪说,寻求什么长生不老之药,耗费钱财无数。在扶苏眼里,那些自称可以找到仙山遇到仙人的统统都是骗子,但父皇偏偏喜欢他们,心甘情愿地上他们的当。人人都看得出,却没有任何人敢说实话。
扶苏觉得父皇是在恐惧什么。恐惧什么呢?死亡吗?谁人不死?
面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进谏,身边人苦苦哀劝:“省省吧!我们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若非公子是皇长子,早就活埋三尺地下了!好歹先保住命,将来做太子的必是公子。等继承皇位,何愁不能实行仁德之政?”
但扶苏不这么想。如果真的是他继承秦二世之位,所接管的是父皇留下的基业。若根基早已腐朽,他怎能在腐朽上建高楼广宇?不论他是否会成为太子,他都要为大秦着想,死而无憾!
终于,因坑杀术士一事,他彻底激怒了父皇,被赶到了上郡。
临行前,上卿蒙毅亲自为他饯行。他请扶苏替自己向兄长转交一函,扶苏没多想,当即答应了。继而蒙毅又劝他少做忧思,多了解边关境况。“家兄与陛下同庚,为秦国出生入死,对陛下性情最为了解。公子万事勿虑。不知臣的意思,公子可明白?”蒙毅说完这话,注视着扶苏。他立即点头,谢蒙毅相送之礼,又听他道:“臣恭候公子归咸阳。”
坐上离别咸阳的车子,扶苏还在想着蒙毅的话。他自认句句明白,却想不通蒙毅为何亲自来送他。他不怕惹怒父皇吗?又或许,是父皇的意思……?扶苏立即打断了自己的猜测。他抬眼望向视线中渐渐远去的咸阳城,灰色的城楼像风尘中的巨石压在心头。他从来猜不透父皇的心,这一次多想问明,可是,他没有这个勇气,也再没有可能了。
蒙毅究竟在信中对蒙恬说了什么,扶苏不知道,也没有多想。但在蒙恬身边,他感受到了另一种性情。将士们亲如一家,生活规律而简单。人人只须把分内之事做好,无须担忧哪天早上莫名其妙地掉了脑袋。公事军务之余,扶苏常常与蒙恬坐下来饮酒对谈,蒙恬有一肚子的沙场故事,而扶苏最爱的永远是征战六国的那些年。
有时蒙恬讲到精彩之处,扶苏难免自叹所生太晚,否则一定也亲上战场为国效力。言语里透着对列国时代激愤昂扬的向往,对如今父皇施政的失望和不满。但蒙恬却道:“公子,我们不惜性命征战沙场,为的就是天下太平,秦国的公子可以不用再到他国去做质子。”还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扶苏听了这话,仿佛遭遇猛迎头一击。眼前的蒙恬微蹙着眉,但面色并无愠怒。他是经历过生死的人,这一刻,扶苏忽然感到说不出的惭愧。
“公子在边关监守,可以看到深宫里看不到的,学到书上学不来的。将来回到陛下身边,更可以大展才能。”
扶苏苦笑一声,道:“只怕今生都回不去了。”
“公子何必多虑?陛下自有苦心。”
扶苏忽然想起了什么,道:“我临行前,令弟蒙卿特来相送。曾说大将军与父皇同庚,对其性情最为了解……”
刚说到这,蒙恬摆手大笑,道:“我这个弟弟啊!这是害我不成!我固然与陛下同庚,但年少即征战疆场,天下合一后镇守边关十几年。若说最了解陛下性情的,应该是他才对!”说罢又是一阵大笑,喝了一斤酒,扶苏想问的话却问不出来了。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扶苏觉得今晚的天黑得有些早,还有什么没想明白,但夜色遮蔽了双眼,本可以看得通透的愈发模糊不清了。旷野上刮起了风,凄厉如狼嚎,打在衣襟上,激起一层寒意。忽然,远处火把微明,马蹄声渐进。守在一旁的士兵立即警惕起来,向前跑去喊道:“前方何人?”
只见远处一人骑在马背上,手中高举火把,喊着:“将军请公子速回!陛下有诏!陛下有诏!”
扶苏一惊,双臂在风中发抖。两个士兵已迅速跳上战车,驾起马车向城门方向赶去。车子加速,赶来报信的士兵也与他们会合。扶苏在车中一语不发,内心如鼓咚咚作响。父皇有诏!会是什么呢?是要他回咸阳去吗?还是要他跟随出行?究竟是什么呢?父皇为何在沉默两年后突然想起他?父皇!请召臣回去吧!臣有许多话,想慢慢对您说!
归路似比来时长,四马飞奔却也追赶不上扶苏的似箭归心。待回到上郡城内,扶苏大步踏上石阶,三步两步冲入大堂。第一眼就看到宫里的使者站在中央,他身后还有两个侍卫,一人捧着一个盒子,一人双手捧着一把长剑。扶苏有些疑惑,但来不及多想,蒙恬已经快步走到他面前,道:“公子,陛下自沙丘来诏。”
不知是否多心了,扶苏觉得蒙恬的脸色有些异样,但又说不清是什么。他问:“说了什么?是召我去沙丘吗?”
“公子,”蒙恬身后的使者说话了。“陛下的诏谕尚未宣读,只待公子归来。”
扶苏稍稍平复自己,是啊!他不在,使者怎会宣读父皇的诏命?想到这急忙上前道:“有劳远道而来,父皇一路上可安康?”
使者呵呵一笑,道:“公子惦念,陛下安好。臣奉命而来,不便耽搁,公子听诏吧?”
扶苏觉得他说话阴阳怪气的,但此时无心理会,连忙行大礼跪在使者面前。蒙恬也走来跪在他身后。使者接过身后侍卫手中的捧盒,取出诏书,展开读道: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使者缓缓合上诏册,道:“请公子奉诏。”
但扶苏却动也未动,仿佛什么也没有听见。身后的蒙恬当即起身,道:“臣奉命在外十余年,不敢居功。但公子监守边关,一刻不敢怠慢。陛下因何有此诏谕,臣不解!”
“蒙恬,”使者一脸不屑。“公子尚未有言,岂有你说话的份?我乃奉陛下之命传诏……”
“你果真是奉陛下之命传诏吗?”不等他说完,蒙恬已立起上身,目光带着怒气。
“大胆蒙恬!竟敢怀疑上意!”
“我已是将死之人,难道不能死个明白吗?”
“蒙将军!”耳畔传来扶苏的声音,争执中的两人都停下来看向他。扶苏面色惨白,一声“蒙将军”仿佛已耗尽全身力气,想说什么却再发不出声音。
蒙恬急了 ,道:“请公子三思!”
扶苏沉默良久,像是在努力克制情绪,终于举起双臂,道:“臣接旨。”
使者一笑,将诏册放在扶苏手中。触碰诏册的那一刻,扶苏只觉得心如刀割,再也克制不住,泪落两颊。从祈盼到失望,只有那短暂的一瞬,像是猛然从山顶跌落。在半空中还在拼命自问:这是真的吗?是否自己在梦魇之中?他努力要抓住树木与岩石,但它们似都在躲避他似的,任他跌落下去。只有死亡才是梦魇的结束。
为什么!他抓紧诏册,双手发抖,双目紧闭,心中大喊。是臣进谏有错吗?如果有错,为何父皇能信任忠臣良将之言却不许臣说话?臣并非诽谤父皇!臣是一片忠心,为大秦,为父皇!臣固无尺寸之功,但监守在外不敢有一刻疏忽。自臣来到上郡,边境民安,外无胡患。臣不敢居功,但绝无玩忽职守,更无怨望!日夜怨望……日夜怨望!父皇,臣无怨望!臣只想回到父皇身边!为什么,你不给臣这个机会!为什么一定要你的儿子死!
心中巨浪汹涌不停,无数疑问何处诉说。再顾不得公子的身份和众人的目光,扶苏声泪俱下,那卷诏册紧紧握在手中,抵在胸前。蒙恬看不下去了,上前双手扶住他的肩膀,道:“公子节哀,切勿伤身。”
扶苏忽然笑了,道:“我已将死之人,何患伤身?心既死,患身焉?”言罢站起身,使者见他有所克制,道:“陛下赐剑。”说罢从身后的侍卫手中接过长剑递向复苏。
他终于明白,原来那秉剑是为他而配,等待的是他的性命。他盯着剑身,没错,是父皇的佩剑。父皇爱剑,曾广求天下名剑。每得到一把好剑,他都要向身边人展示,常常握剑在手,不忍离身。这一把也是他曾经心爱的吧?他曾用佩剑砍断刺客的大腿,今天,他用这把爱剑了结儿子的性命。想到这,扶苏笑了。使者不解其意,只惶恐地看着他。他的眼泪还在流着,而他的笑容却是那样张扬。忽然,扶苏扔掉手中的诏册,一把夺过长剑。使者怕了,赶忙后退。扶苏不理会他们,提起长剑向内室而去。来使相互看看,不敢说话。蒙恬随即起身,狠狠地瞪着他们,道:“岂非赵高李斯之流所诈?”
使者大惊,瞪圆双眼喊道:“大胆蒙恬!胡言乱语,诽谤丞相!”
“哼!”蒙恬怒目而视,“你们骗得了公子却骗不了我!在我面前休想得逞!”
“你,你要怎样?”使者浑身发抖。但蒙恬却无意与其纠缠,而是转身奔向内室。此时,扶苏正站在内室中央,左手抓住剑鞘,右手握紧剑柄。蒙恬大惊,立即跑到扶苏面前,按住剑柄,急道:“公子三思!”
扶苏的表情僵冷,眼泪已经流干了。道:“还有何事可思?”
“公子为皇长子,按礼当为太子。而陛下令公子监守边关,命臣率三十万军戍守,此何等重任!陛下统一六国,听言纳谏,岂因公子之谏而枉杀?若如是,岂非晋献公、卫宣公之流?又何来合并天下之举?公子戍守在外,两年来民定国安,不敢称功,岂有过哉?举世知公子仁德,杀子乃为国之大事,缘何命一使者来降旨刺死?臣疑有诈,请公子三思!”
扶苏不动了,双目低垂,呆呆地立着。蒙恬不知他在想些什么,等了许久,方听他缓缓道:“蒙将军说得没错。古有伋子、申生,一国太子尚有同命。我不过秦国长子,岂有不死之理。”
蒙恬当即喊道:“公子可明白臣的意思?当初臣弟咸阳饯别之时是如何嘱咐公子的?”
扶苏冷笑一声,道:“明白不明白又有何异?”
“公子!”蒙恬老泪纵横。“臣疑有诈,请公子复请陛下!若实为陛下之意,死之未晚!”
扶苏笑了,笑容凄冷。
“蒙将军不了解父皇吗?若非上意如此,谁敢公然矫诏?这,是父皇的佩剑!”言罢仰望上方,两行泪水徐徐流下,道:“父要子亡,安能复请?此我命矣!将军勿念。两年来从将军所学甚多,将军待我如子。若有他生,愿为将军子。征战沙场,为大秦效力!”说罢猛地向后退去。蒙恬一时失手,剑身出鞘,他来不及上前阻挠,扶苏已将剑割破喉管,猝然倒地。蒙恬扑上去,抱住奄奄一息的扶苏痛哭不止。这两年,公子心中的苦他全看在眼里,只盼陛下早日回心转意,召公子回咸阳,谁知竟会有这样的结局!扶苏的身体扭曲了几下,终于归于寂静。鲜红的血从脖颈处流出,不多时染红了一地。使者听见动静,从堂上奔入,见到扶苏已死,也不由得心里一惊。蒙恬见使者进来咬牙半晌说不出话来,双眼瞪了很久,终于道:“我有疑,要见陛下!”
“陛下在沙丘,相距甚远。如何见?”
“我有疑,要见陛下!”蒙恬的声音转为怒吼。
使者吓坏了,蒙恬不死,他们也不敢强逼。抖抖嗖嗖道:“若有疑,暂移交阳周守吏看管。待我回沙丘向陛下复命。”说罢也不敢多在蒙恬面前停留,慌慌张张地跑出去了。
蒙恬抱紧扶苏的尸体,他的双眼还睁着,仿佛还有话要说。蒙恬伸手伏在扶苏双目之上,哭道:“公子要说的话,臣都知道了。”他抱起扶苏的尸体,起身走出内室。堂上已聚集一众士兵,全都静静地看着他。蒙恬从他们身边走过,有人轻声唤“将军”,他稍作停留,转身道:“我已非将军。”士兵不敢多言,目视他大步走向堂外。扶苏的血流出一条红色的溪流,顺石阶滴答而下,流入苍茫的土地。他的父皇已在沙丘离世,但,他已不能知晓。
(完)
想了解更多关于公子扶苏和晋太子申生的历史,请参阅我所撰写的历史随笔《愚弱的长子》。
![]() |
欢迎爱好文艺的朋友扫码关注“眉轩琐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