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山顶小屋烧烤记
本文微信链接:瑞士山顶小屋烧烤记
去年夏天回到欧洲,探访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
老同学 尚-伊夫 祖上是瑞士Champéry山区的牧民,曾经拥有牛群,过着挤奶,制作奶酪为生的传统瑞士山地牧民生活。他的父母上世纪70年代彻底搬离了祖屋,去了山脚城市。这个山顶木屋渐渐荒废,现在只有在晴朗温暖的夏天,家族成员会回到山顶,进行登山,骑车,烧烤等露营活动。
尚-伊夫热情地邀请我一定要到Champéry山上游览,体验一下朴素的高山生活,当然,烧烤是一天结束时必不可少的活动。
尚-伊夫家族曾有三代人都在这个老木屋里生活过 。现在基本上空空荡荡,但是他们依然每年进行基本的修缮和清洁,这个老木屋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家族的回忆,是他们重要的房产。
老屋的化粪系统很有意思,屋内有简易厕所,管道直通这个土堆。这个正方形台状的土堆是由大量泥土,干稻草和牛粪堆成的。连接管道的地方有一个巨坑。牛粪中含有大量活跃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解粪便的效率相当之高。一旦坑内的粪便分解发酵完毕,牧民就会将其铲出,分散撒在山里的草地上,这样牧草在肥力作用下长得更好,奶牛们伙食也更好,是一个天然环保的循环系统。
老屋内的大厅,通常普通农户家的百年老屋,所谓厨房和客厅是在一起的。老屋用的灶具是一战时期制造的,烧柴。灶台上有四个圆洞,洞内就是直接的柴火。所以墙上挂的锅都是和灶台配套的标准尺寸,锅底大小刚好通过灶洞,锅沿大小刚好能卡在灶台上。锅底和墙壁都熏得漆黑。这是伊夫家族三代牧民生活过的痕迹。
碗柜和碗碟都是上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干干净净,伊夫家族的成员每年夏天都会回到老屋使用它们。
在照片的中间,可以看到草坪中间有一条小路。牛群正慢慢悠悠地从牧场出来,一个跟着一个,去山上的草场吃草。牧牛人其实走在最前面,但是牛群的队伍很散漫,可以断断续续拉到两公里那么长。它们认得路。
不一会儿,牛群就缓缓走到了木屋边上吃草,离我们非常近。
我们坐在夏天日暮时分的阳光下,一边喝饮料一边吃烧烤,好不惬意。牛群近在咫尺,牛铃叮叮当当。
我脚边长着类似野生菠菜之类的植物,牛特别喜欢吃,试图越过铁丝网吃它们。我发现了这一点后立刻把周围能找到的野菠菜都拔下来,伸过铁丝网喂给这只牛。就像小时候逛动物园一样。
“ 尚,现在瑞士传统的畜牧业处境如何?“ 莫名其妙,眼前的宁静让我有些不安。
“ 不瞒你说,不太好。现在瑞士几大超市,Migros,Coop,Manor 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垄断,和三四十年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因为如此,奶的价格被压到极其低贱的地步,越来越多的奶农感到绝望,退出畜牧业的家族越来越多。”
“ 而且现在的家族不比从前,从前都是一个大家族,从祖母辈,到父母叔叔阿姨,乃至表兄弟表姐妹都住在一个大农舍里,现在大家族早就分成了各个小家,每户农民都面临人手问题。过去孩子们没得选,只能继承祖业,父母是农民,自己也会当农民。但现在选择多了,自愿继续当农民,牧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都选择学习别的专业,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工作。
尤其是女孩子们。“
“而继续从事祖业的男孩子们,找女朋友和老婆何其艰难。太难了。农民总是一身脏臭,而且农民是没有双休日和假期可言的。农作物和动物,一天都不能没人照顾。哪个女孩子愿意嫁一个这样的人,吃尽苦头?”
“所以你看,很多农妇都是葡萄牙人,东欧人了现在,瑞士的女孩子几乎没有愿意嫁给农民,从事传统农牧业的了。“
我回想起今天上午拜访过的奶酪制作作坊,老板娘就是一个高高壮壮的乌克兰人,讲的法语我几乎听不懂。
“而且我们瑞士的种植业太过单一,大量种植的作物还是中世纪留下来的那几样:土豆,洋葱,玉米,甜菜,胡萝卜。因为这几样都是粗放种植作物,可以靠大型机器来完成工作。一般的牧民除了牛羊,基本上都还从事这几样作物的种植。我们今天路过的平原地带,都是这些东西。但现在时代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展,绿叶菜和果实类蔬菜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瑞士很少自己生产这些,不信你去逛超市,彩椒,西红柿,绿叶菜基本上都是南欧国家和北非进口过来的。这类东西我们基本上靠进口。”
“ 我父母的农民朋友脑袋已经没得改了,都是食古不化,为了一瑞郎也可以打起来。根本很少有人考虑进行产业转型,去学习新的栽培方法,大棚技术,菜农被垄断市场压榨得那么惨,如果农民组成工会,自己成立蔬菜运输公司和供货商,和那些垄断大公司抗衡一下该多好。可惜!也没有人那么做!“
”我表叔在艾格勒的平原地带,依然开着农场,他就种玉米洋葱土豆三样东西,而且玉米是那种用来给牲畜作饲料的品种。我跟他讲了无数遍,超市里的甜玉米全靠进口,两根就卖到4瑞郎,为何不改种价值更高的甜玉米呢?他根本不听我的,依然种饲料玉米。一吨一吨地贱卖。“
“幸好瑞士的法律还算保护农民,只要是瑞士本国的某种作物收获期, 法律会强制超市在那段时期只采购和贩卖瑞士作物。要不然这些农民早就意识到危机,进行产业转型了。”
“我看望表叔一家的时候,经常跟十四岁的表侄一起玩。这孩子将来要继承表叔的农场,而且他本身对农场工作也很有兴趣,很有激情。我跟表叔讲,如果这孩子要继承祖业,一定要供他一路念到大学,去学大学里的农业知识,你这个农场未来才会有希望。你一定一定要听我的啊。“
“ 我们家族的未来就在那孩子身上了。我真的,真的希望表叔能听我这一次。” 尚-伊夫说完这番话,一声长叹。语气里是无尽的遗憾,无尽的期望。
去年夏天回到欧洲,探访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
老同学 尚-伊夫 祖上是瑞士Champéry山区的牧民,曾经拥有牛群,过着挤奶,制作奶酪为生的传统瑞士山地牧民生活。他的父母上世纪70年代彻底搬离了祖屋,去了山脚城市。这个山顶木屋渐渐荒废,现在只有在晴朗温暖的夏天,家族成员会回到山顶,进行登山,骑车,烧烤等露营活动。
尚-伊夫热情地邀请我一定要到Champéry山上游览,体验一下朴素的高山生活,当然,烧烤是一天结束时必不可少的活动。
![]() |
木屋长廊。不难想象尚-伊夫先祖坐在屋檐下点着油灯抽烟筒的样子 |
尚-伊夫家族曾有三代人都在这个老木屋里生活过 。现在基本上空空荡荡,但是他们依然每年进行基本的修缮和清洁,这个老木屋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家族的回忆,是他们重要的房产。
![]() |
屋后是Champéry的青山绿草 |
![]() |
老木屋的化粪系统 |
老屋的化粪系统很有意思,屋内有简易厕所,管道直通这个土堆。这个正方形台状的土堆是由大量泥土,干稻草和牛粪堆成的。连接管道的地方有一个巨坑。牛粪中含有大量活跃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解粪便的效率相当之高。一旦坑内的粪便分解发酵完毕,牧民就会将其铲出,分散撒在山里的草地上,这样牧草在肥力作用下长得更好,奶牛们伙食也更好,是一个天然环保的循环系统。
![]() |
土堆中间的巨坑 |
![]() |
老式柴火灶和熏黑的墙壁 |
老屋内的大厅,通常普通农户家的百年老屋,所谓厨房和客厅是在一起的。老屋用的灶具是一战时期制造的,烧柴。灶台上有四个圆洞,洞内就是直接的柴火。所以墙上挂的锅都是和灶台配套的标准尺寸,锅底大小刚好通过灶洞,锅沿大小刚好能卡在灶台上。锅底和墙壁都熏得漆黑。这是伊夫家族三代牧民生活过的痕迹。
![]() |
碗柜和壁挂厨具 |
碗柜和碗碟都是上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干干净净,伊夫家族的成员每年夏天都会回到老屋使用它们。
![]() |
漫山遍野的鲜花 |
![]() |
山间清澈的溪流,远处有牛在溪边饮水 |
![]() |
溪水潺潺 |
![]() |
规规矩矩的牛群 |
在照片的中间,可以看到草坪中间有一条小路。牛群正慢慢悠悠地从牧场出来,一个跟着一个,去山上的草场吃草。牧牛人其实走在最前面,但是牛群的队伍很散漫,可以断断续续拉到两公里那么长。它们认得路。
![]() |
木屋旁的烧烤架,牛饮水的水槽,接的是山顶泉水 |
![]() |
不一会儿,牛群就缓缓走到了木屋边上吃草,离我们非常近。
![]() |
每一只都很漂亮 |
![]() |
简单的烧烤架 |
![]() |
点火开始烤啦 |
![]() |
一边吃一边烤,牛群就在身边 |
我们坐在夏天日暮时分的阳光下,一边喝饮料一边吃烧烤,好不惬意。牛群近在咫尺,牛铃叮叮当当。
![]() |
我脚边长着类似野生菠菜之类的植物,牛特别喜欢吃,试图越过铁丝网吃它们。我发现了这一点后立刻把周围能找到的野菠菜都拔下来,伸过铁丝网喂给这只牛。就像小时候逛动物园一样。
“ 尚,现在瑞士传统的畜牧业处境如何?“ 莫名其妙,眼前的宁静让我有些不安。
“ 不瞒你说,不太好。现在瑞士几大超市,Migros,Coop,Manor 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垄断,和三四十年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因为如此,奶的价格被压到极其低贱的地步,越来越多的奶农感到绝望,退出畜牧业的家族越来越多。”
“ 而且现在的家族不比从前,从前都是一个大家族,从祖母辈,到父母叔叔阿姨,乃至表兄弟表姐妹都住在一个大农舍里,现在大家族早就分成了各个小家,每户农民都面临人手问题。过去孩子们没得选,只能继承祖业,父母是农民,自己也会当农民。但现在选择多了,自愿继续当农民,牧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都选择学习别的专业,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工作。
尤其是女孩子们。“
“而继续从事祖业的男孩子们,找女朋友和老婆何其艰难。太难了。农民总是一身脏臭,而且农民是没有双休日和假期可言的。农作物和动物,一天都不能没人照顾。哪个女孩子愿意嫁一个这样的人,吃尽苦头?”
“所以你看,很多农妇都是葡萄牙人,东欧人了现在,瑞士的女孩子几乎没有愿意嫁给农民,从事传统农牧业的了。“
我回想起今天上午拜访过的奶酪制作作坊,老板娘就是一个高高壮壮的乌克兰人,讲的法语我几乎听不懂。
“而且我们瑞士的种植业太过单一,大量种植的作物还是中世纪留下来的那几样:土豆,洋葱,玉米,甜菜,胡萝卜。因为这几样都是粗放种植作物,可以靠大型机器来完成工作。一般的牧民除了牛羊,基本上都还从事这几样作物的种植。我们今天路过的平原地带,都是这些东西。但现在时代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展,绿叶菜和果实类蔬菜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瑞士很少自己生产这些,不信你去逛超市,彩椒,西红柿,绿叶菜基本上都是南欧国家和北非进口过来的。这类东西我们基本上靠进口。”
“ 我父母的农民朋友脑袋已经没得改了,都是食古不化,为了一瑞郎也可以打起来。根本很少有人考虑进行产业转型,去学习新的栽培方法,大棚技术,菜农被垄断市场压榨得那么惨,如果农民组成工会,自己成立蔬菜运输公司和供货商,和那些垄断大公司抗衡一下该多好。可惜!也没有人那么做!“
”我表叔在艾格勒的平原地带,依然开着农场,他就种玉米洋葱土豆三样东西,而且玉米是那种用来给牲畜作饲料的品种。我跟他讲了无数遍,超市里的甜玉米全靠进口,两根就卖到4瑞郎,为何不改种价值更高的甜玉米呢?他根本不听我的,依然种饲料玉米。一吨一吨地贱卖。“
“幸好瑞士的法律还算保护农民,只要是瑞士本国的某种作物收获期, 法律会强制超市在那段时期只采购和贩卖瑞士作物。要不然这些农民早就意识到危机,进行产业转型了。”
“我看望表叔一家的时候,经常跟十四岁的表侄一起玩。这孩子将来要继承表叔的农场,而且他本身对农场工作也很有兴趣,很有激情。我跟表叔讲,如果这孩子要继承祖业,一定要供他一路念到大学,去学大学里的农业知识,你这个农场未来才会有希望。你一定一定要听我的啊。“
“ 我们家族的未来就在那孩子身上了。我真的,真的希望表叔能听我这一次。” 尚-伊夫说完这番话,一声长叹。语气里是无尽的遗憾,无尽的期望。
![]() |
-
Lil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17 12:51:54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4-18 17:02:59
-
励志小清新婶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4-03 04:08:23
-
蓦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31 11:34:12
-
Loui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31 10:07:05
-
reiwure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31 08:12:17
-
KH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31 07:49:16
-
洛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31 00:37:15
-
再生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30 23:35:32
-
忘川观鹤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30 22:33:36
-
おいし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29 18:36:26
-
Sal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29 18:13:57
-
叼烟嫦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29 09:16:22
-
巽 转发了这篇日记
瑞士的山真是漂亮,好想春天去看看。还有,话是这么说,瑞士吃到的奶制品和牛肉仍然是我吃到最好吃的,超市随便买的香肠奶酪都好好吃…相比之下腐国真是物资贫瘠…
2016-03-29 03:09:02 -
Зо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28 03: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