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城市博物馆:“城市-记忆”札记(二)
纽约城市博物馆
汤惟杰 (tyger tyger)
在晚期写作的《柏林童年》中,瓦尔特·本雅明为他幼年所见的母亲的针线盒专门撰写了一个片段,他记得那里盛放了丝绸、缝衣针、大小剪刀和规格不一的丝线、棉线圈,更深处塞着橡皮筋、纽扣和零碎布头……而许多年后他证实了自己孩童时的猜想:针线盒除了针线活之外另有它用。
纽约城市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以下简称MCNY),正是这所巨型都市的一只“针线盒”。
曼哈顿上东区,第五大道和103街交汇处,这所有着大理石装饰的红砖楼房位于“博物馆一英里”的最北端。 自1932年该楼建成后,MCNY便迁入至今,1967年,这所建筑本身也入选纽约地标建筑名录。“通过大量手段为你展示纽约城丰富的历史细节:绘画、雕塑、照片、军装、海报、档案、手稿……”,在我进入这所博物馆之前,旅行指南提供了如上描述。
纽约时间8月5日下午,当我搭乘地铁6号线并最终来到这所博物馆之际,底楼的一个展览让我惊喜:SAVING PLACE : 50 Years o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这一于今年4月开始的展览,是为了纪念50年前,1965年4月19日,当时的纽约市长,Robert F. Wagner, Jr.,签署了《纽约地标建筑保护法》,并藉此建立了纽约市地标建筑保护委员会。纽约城市博物馆大楼本身,也正是因为此项开创性的城市法规的设立,而在两年后(1967)被选为纽约地标建筑的。
建筑部件、原始档案、图表、报刊、绘画、图标摄影、模型和文字共同组成了这一名为SAVING PLACE(可译作“拯救之地”)的展览。
纽约的地标建筑保护运动,直接发端于1960年代早期,特别是围绕着一座重要的公共建筑——宾夕法尼亚车站——被拆除而被民众所知晓的。建于上世纪初的这所大型车站建筑,当年造价便高达1.14亿美金(约合2011年时的27亿美金),到了1960年前后,维护费用变得难以承受,于是纽约市计划拆除该车站,并在原地新建麦迪逊广场花园。在此过程中,引发了纽约市民的强烈争议,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就此展开。参与者上至政商两界领袖人物,下到草根民众,还包括规划设计专业人士,“大家走到一起,目的是为了在变动不居的大都市里创造一个新与旧融合共生的当代纽约”,Susan Henshaw Jones,纽约城市博物馆馆长如此说到。 而《地标建筑保护法》的最终催生,便是纽约市政当局对民众呼声的有效响应。
在SAVING PLACE 这项展览中,至关重要的想法,是将地标视作活泼泼、有生命力的建筑,而非呆滞死板的概念。在阐释展览主旨的过程中,馆长Susan Jones始终强调这一点。
其实,MCNY大楼本身便是“有生命力的建筑”概念的代表,自1923年MCNY建立起,她的展览与活动就围绕城市-建筑这一主题,她的第一项大型展出在1926年举办,题为“老纽约(Old New York)”。活动的成功使得主办方想到要建造一座新的、永久性的场地,于是五位建筑师受邀提供设计方案,最后Freedlander 提供的设计被选中,纽约市提供了位于第五大道的地皮,虽然建造过程中遇到了29年的金融危机,以致设计方案缩水,但最终博物馆还是在1932年顺利搬入这栋殖民复兴式风格的新楼。
八十多年过去,纽约城市博物馆在这座城市的文化领域仍然具备着极大的影响力,她没有把自己定位在过往历史的陈列处所,成为怀旧的玻璃橱窗,而是全力置身于纽约人当下最关切的问题域中。比如,9月中旬开幕的题为“住得起的纽约:住房遗产 Affordable New York: A Housing Legacy”主题展,便将关注投射在保障性住房这个吸引纽约人目光的焦点上,作为世界上居住成本最高昂的城市,纽约如何为她的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保障,纽约的中下层民众在历史上如何为自己争得栖身之地,展览以四个时间段为线索,呈现了这一过程。当此之际,纽约市政府正新推出一个住房保障计划,承诺十年内在全市五个行政区为低收入家庭提供20万套保障性住房。“我们的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它必须配得上纽约市在历史上在住房改革上的历史成就。”纽约市长Bill de Blasio这么说。
博物馆还有诸如“民谣城市:纽约与民谣音乐的复兴 FOLK CITY: NEW YORK AND THE FOLK MUSIC REVIVAL”这样更具文化性主题的展览同时举办。这个展览回顾了上世纪50、60年代民谣在纽约市的繁荣景象,著名音乐人用过的乐器、歌词的手稿、原版唱片、相关视频和电影,Bob Dylan, Judy Collins, Dave Van Ronk 等著名民谣歌手,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了那个“民谣纽约”。
如何利用资料、档案来营建有关一座城市的记忆,作为现代都市功能化的记忆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纽约城市博物馆提供了对这一关系的一重阐释。
汤惟杰 (tyger tyger)
![]() |
在晚期写作的《柏林童年》中,瓦尔特·本雅明为他幼年所见的母亲的针线盒专门撰写了一个片段,他记得那里盛放了丝绸、缝衣针、大小剪刀和规格不一的丝线、棉线圈,更深处塞着橡皮筋、纽扣和零碎布头……而许多年后他证实了自己孩童时的猜想:针线盒除了针线活之外另有它用。
纽约城市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以下简称MCNY),正是这所巨型都市的一只“针线盒”。
![]() |
曼哈顿上东区,第五大道和103街交汇处,这所有着大理石装饰的红砖楼房位于“博物馆一英里”的最北端。 自1932年该楼建成后,MCNY便迁入至今,1967年,这所建筑本身也入选纽约地标建筑名录。“通过大量手段为你展示纽约城丰富的历史细节:绘画、雕塑、照片、军装、海报、档案、手稿……”,在我进入这所博物馆之前,旅行指南提供了如上描述。
![]() |
纽约时间8月5日下午,当我搭乘地铁6号线并最终来到这所博物馆之际,底楼的一个展览让我惊喜:SAVING PLACE : 50 Years o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这一于今年4月开始的展览,是为了纪念50年前,1965年4月19日,当时的纽约市长,Robert F. Wagner, Jr.,签署了《纽约地标建筑保护法》,并藉此建立了纽约市地标建筑保护委员会。纽约城市博物馆大楼本身,也正是因为此项开创性的城市法规的设立,而在两年后(1967)被选为纽约地标建筑的。
![]() |
![]() |
![]() |
![]() |
建筑部件、原始档案、图表、报刊、绘画、图标摄影、模型和文字共同组成了这一名为SAVING PLACE(可译作“拯救之地”)的展览。
纽约的地标建筑保护运动,直接发端于1960年代早期,特别是围绕着一座重要的公共建筑——宾夕法尼亚车站——被拆除而被民众所知晓的。建于上世纪初的这所大型车站建筑,当年造价便高达1.14亿美金(约合2011年时的27亿美金),到了1960年前后,维护费用变得难以承受,于是纽约市计划拆除该车站,并在原地新建麦迪逊广场花园。在此过程中,引发了纽约市民的强烈争议,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就此展开。参与者上至政商两界领袖人物,下到草根民众,还包括规划设计专业人士,“大家走到一起,目的是为了在变动不居的大都市里创造一个新与旧融合共生的当代纽约”,Susan Henshaw Jones,纽约城市博物馆馆长如此说到。 而《地标建筑保护法》的最终催生,便是纽约市政当局对民众呼声的有效响应。
在SAVING PLACE 这项展览中,至关重要的想法,是将地标视作活泼泼、有生命力的建筑,而非呆滞死板的概念。在阐释展览主旨的过程中,馆长Susan Jones始终强调这一点。
其实,MCNY大楼本身便是“有生命力的建筑”概念的代表,自1923年MCNY建立起,她的展览与活动就围绕城市-建筑这一主题,她的第一项大型展出在1926年举办,题为“老纽约(Old New York)”。活动的成功使得主办方想到要建造一座新的、永久性的场地,于是五位建筑师受邀提供设计方案,最后Freedlander 提供的设计被选中,纽约市提供了位于第五大道的地皮,虽然建造过程中遇到了29年的金融危机,以致设计方案缩水,但最终博物馆还是在1932年顺利搬入这栋殖民复兴式风格的新楼。
![]() |
八十多年过去,纽约城市博物馆在这座城市的文化领域仍然具备着极大的影响力,她没有把自己定位在过往历史的陈列处所,成为怀旧的玻璃橱窗,而是全力置身于纽约人当下最关切的问题域中。比如,9月中旬开幕的题为“住得起的纽约:住房遗产 Affordable New York: A Housing Legacy”主题展,便将关注投射在保障性住房这个吸引纽约人目光的焦点上,作为世界上居住成本最高昂的城市,纽约如何为她的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保障,纽约的中下层民众在历史上如何为自己争得栖身之地,展览以四个时间段为线索,呈现了这一过程。当此之际,纽约市政府正新推出一个住房保障计划,承诺十年内在全市五个行政区为低收入家庭提供20万套保障性住房。“我们的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它必须配得上纽约市在历史上在住房改革上的历史成就。”纽约市长Bill de Blasio这么说。
博物馆还有诸如“民谣城市:纽约与民谣音乐的复兴 FOLK CITY: NEW YORK AND THE FOLK MUSIC REVIVAL”这样更具文化性主题的展览同时举办。这个展览回顾了上世纪50、60年代民谣在纽约市的繁荣景象,著名音乐人用过的乐器、歌词的手稿、原版唱片、相关视频和电影,Bob Dylan, Judy Collins, Dave Van Ronk 等著名民谣歌手,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了那个“民谣纽约”。
![]() |
![]() |
![]() |
如何利用资料、档案来营建有关一座城市的记忆,作为现代都市功能化的记忆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纽约城市博物馆提供了对这一关系的一重阐释。
![]() |
![]() |
© 本文版权归 Tyger Tyg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零碎畫語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7 11:40:23
-
鸟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09 09:22:14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20 13:32:56
-
houshang25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5 12:46:54
-
夜間飛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01 20:13:33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2 23:54:13
-
猫咪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8 20:53:12
-
阿雪碎碎念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1 10:59:32
-
mark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3 10:09:43
-
孚游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24 16:06:55
-
Ly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11:32:51
-
Cab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10:09:37
-
暗夜的星辰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01:54:46
-
孔雪姨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00:45:15
-
肯顿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20:33:36
-
gybemperor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13:21:42
-
L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13:02:34
-
只有蛀牙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11:32:29
-
cp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11:29:00
-
大象坐地起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11:00:47
-
高清挂壁式狒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10:26:52
-
司徒醒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09:56:59
-
十三元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7 22:51:10
-
京奈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7 2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