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时刻》
(《科幻大王》杂志,2009年10期)
作品简介:《退潮时刻》是英国华裔科幻女作家玛丽·苏·李的代表作品,也是1996年星云奖提名的入围作品。小说主打情感牌,描述了在未来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对弱智人群进行智能升级,将之改造成“有人类躯壳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被抹去人类的意识,由软件控制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只要输入恰当的控制软件,能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它们俨然成为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富人们纷纷购买来为自己提供各种“服务”。为了牟利,甚至有母亲故意服药,让自己生出弱智儿,再出售给高科技公司。美国国会甚至通过法案,强制对所有弱智人进行这种“智能升级”。本文的主角为了让身患退化性智力衰退综合症的女儿不变成“拥有人类躯壳的机器人”,逃离到了英国伦敦,故事就在这时展开……
退潮时刻
(英)玛丽·苏·李 文
姚人杰 译
我从未料想自己会重返英国,但我此刻确实就站立在英国的土地上,站在希思罗机场入境处前排起的长龙中。昔日,希思罗机场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机场。当我在二十年前离开英国时,希思罗机场已经在走下坡路。如今,机场内的大部分楼宇和几乎所有跑道都已经关闭,只剩下一条跑道还在正常使用。为了省电,半数的荧光灯都处于关闭状态,机场集散站里的温度只比零点高上些许。
我紧紧抓住女儿冷冰冰的小手,低头看了一眼,查看她外套的纽扣有没有扣好。女儿之前从手推行李车里拿出了她的毛绒兔子玩具,此刻正忙着咬兔子的灰色长耳朵。
“克拉丽莎——”我尝试着让她放下手中的兔子,可她就是紧抓不放,咬牙切齿,削瘦的脸庞上露出坚毅的神情。
“娃娃要吃兔子。”克拉丽莎这么对我说。
排在我前面的老人转过身,眯缝起眼睛,打量着克拉丽莎和她额头上的那个显眼的蓝色刺青。他碰了下身边的女人,引起她的注意,说:“瞧啊,我们身后站着一个傻子。我还以为,到如今这些人都应该智能升级过了。”
我将克拉丽莎拉到我的身边,但她似乎没有听见这番讽刺。或许是因为她根本就听不懂。大约在克拉丽莎七岁生日时,她掌握的词汇量达到了顶峰,现在,离那个日子还未过去一年,她辛辛苦苦学会的知识就已经渐渐垮塌,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单词从克拉丽莎的脑子里消失。
队伍慢慢地往前走,所有人都嗅到了一股陈腐的汗酸臭和绝望的气息。少数几位观光客和记者老早之前就已经消失于“临时访问”的关卡后面。任何一个疯狂得想要迁居英国的人,肯定在某方面有其绝望无助的理由。
排在我前面的那对老夫妇被拒绝入境。我没听清楚他们被拒绝入境的原因,但我听见老人高声咒骂,面色涨得通红。他的妻子扯着他的袖管,将他拉走,两人在昏暗的航空集散站里沮丧地走向远处。
“下一个。”入境处的官员喊道。
我重重地咽下口唾沫,往前一步。我仓促地离开纽约,从二十年积累下来的家什里整理出需要的东西,塞进一个行李箱,我从始至终都未考虑过,自己也许会被拒绝入境。
我将自己的文件递给那位官员,他带着无聊的表情,迅速翻看了一遍。“这儿写着,你过去是英国公民?”
“是的。”
“但你通过了技术资格测试,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是的。”回答从我的脑海里自动浮现。克拉丽莎的手指被我紧紧握住,就像打了一个难解的死结。我沉默无语地注视着那位官员。尽管他穿着海军蓝的制服,剃着平头,可他瞧上去还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到了晚上,他兴许会放工回家,双脚搁在沙发上,整晚看电视打发时间。可他现在坐在入境处窗口后面,俨然是一副法官和陪审员合一身的模样,是我们的入境申请的唯一仲裁人。
“你瞧,我们一般不会重新接纳那些当生活一变得艰难就逃离祖国的前国民。在你离开英国时,你就自动舍弃了自己的公民身份。”他慢条斯理地念出“自动舍弃”的每个音节,仿佛这是由议会发出的法令,“你有任何特殊情况需要说明么?”
“有的。”
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我女儿——”下半句话直接梗塞在了我的喉咙里。我抱起克拉丽莎,那样他就能看见她额头的刺青。
入境处官员俯下身,伸出手触摸了下克拉丽莎。我立刻将她放下来,但出乎我的意料,官员的脸上露出同情的表情。“我姐姐也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我姐夫想要她卖掉孩子,你知道的,就是卖给美国人或者日本人,去进行智能升级。于是,我姐姐和姐夫离了婚,她目前独自照顾小孩。”
入境处官员给我的文件盖上章。“你可以走了。出于同情,我已经给予你无限期入境许可。你女儿看上去像个乖孩子。祝你好运。”
“谢谢。”不知怎么,我突然有种哭啼的念头。这位官员根本不认识我,但他却在尽力友善地对待我。我几乎忘记了受人帮助是何等滋味。克拉丽莎和我正要离开窗口,那位官员在我身后喊道:“如果你有空,请带她去动物园看看。这段时间那儿有一头大熊猫幼崽。”
伦敦没什么变化。对了,伦敦街头的年轻人如今流行穿单色的皮草装,而在我的记忆里,这座城市里的年轻男女还以一头酷毙的发型为荣。另外,伦敦的马路上如今只剩下寥寥无几的私家车。如若和洛杉矶或者东京做个对比,我仿佛是一脚踏入了过去。几十年前,那时的英国议会几乎是压制了一切自由言论,专家们由此预测,英国不久就将成为小说《1984》中的那种“老大哥”国家,各种监视设备对国民进行24小时的监控,公民的一切行动都需要用到电子身份卡。
然而,到了2009年,“生态权利”党通过了严格的法律,禁止对民众的行动进行任何形式的电子跟踪或者记录。两年后,他们最终给英国带来一部新的宪法,该部宪法保护人权、星际间的外星人的人权(这倒不是说我们认识什么外星人)、动物权利和植物权利——保护范围一直延伸至乡间有灭绝危险的树篱。尽管新宪法通过之后英国经济衰退,政坛动荡,这部宪法却完整无缺地延续下来。
在我寻觅工作的过程中,克拉丽莎一直紧跟在我身后,不时地这儿停停,那儿看看,仿佛她遗失了什么东西。
当我俩在皮卡迪利广场的地铁站里等车时,她终于拉着我的手,问道:“妈妈,监视头探在哪里?”
“是‘监视探头’。”我下意识地纠正了克拉丽莎,然后将她抱起,“这里没有监视探头。没有监视探头,没有飞行汽车,也没有刺青。”
我轻轻地抚摩着女儿的额头。我们抵达伦敦的那天,我带着克拉丽莎去了奥蒙德大街上的儿童医院。墙上涂抹的灰泥偶有脱落,一片斑驳。医院里的医务人员甚至没有使用X光机,医生假装在和克拉丽莎的毛绒兔子说话,同时给她做了检查。三个小时后,克拉丽莎的额头上只有一块淡淡的粉色印迹。医院的人甚至没向我收钱。
在我寻找工作的几天里,克拉丽莎一直表现得很耐心,但我也注意到,毛绒兔子的长耳朵已经被她咬得愈来愈破。只要我从她身边走开,克拉丽莎就会拿出兔子玩具,咬起兔子的耳朵。有时,我所应聘的公司的前台接待员会试着逗下克拉丽莎,可她只会瞪着一对大眼睛,一声不吭地咬着兔子,一直等我回到她的身边才肯松口。
我最终找到了份工作,是负责预测城市供水系统里的化学污染物比率。早上,我赶在自己开始正式工作之前,带着克拉丽莎去了趟伦敦动物园。在美国的时候,媒体上铺天盖地地都在报道英国顽固地坚守其反高科技的立场,导致连年饥荒。因此,当我见到动物园依然正常营业时,不由地困惑起来。我并未在伦敦亲眼看到任何饥荒的迹象,但我推测,英国其他地区的情况或许不容乐观,而动物园里单单一头大象每天吃的食物就足够喂饱六户家庭。
可到了动物园,才知道它不仅正常营业,还是我到伦敦以来去过的最为人潮拥挤、见着最多高科技玩意的地方。孩子们将脸贴在关着珍禽异兽的圈栏的围墙上,看着呈现全息影像的电脑仿真系统解释各种动物的饮食习惯和生命周期。一个足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水池一直延伸至摄政公园,里面养着八十条海豚和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鱼类。
一条观光隧道径直贯穿于水池中央,我牵着克拉丽莎的手漫步在隧道里面,阳光下,我们周围都可以看到碧蓝的海水,光线在其中荡漾。克拉丽莎对毛绒兔子玩具暂时失去了兴趣,直盯着一只在玻璃隧道上滑上滑下的小海豚,隔着玻璃,小海豚灰色的肚皮与克拉丽莎的鼻尖只有几英寸的距离。喇叭里传出小海豚尖锐的叫声,克拉丽莎于是也冲着小海豚吹起了口哨。
她指着碧蓝的海水。“娃娃想去玩。”
“真遗憾,可是这个水池是专供海豚玩的。如果你也进去,海豚们会害怕的。”
“娃娃想去玩。”
我深吸了一口气。“克拉丽莎……”
可是,克拉丽莎早已将注意力转移到观光隧道地面上滚动的一个明黄色的皮球上。她追逐着皮球,将它滚来滚去,直至皮球的主人——一个小男孩出现。克拉丽莎让小男孩从自己手中拿走了皮球,手指不停地颤抖。我握住她的手指,想让克拉丽莎镇定下来,可她继续颤抖,仿佛是她的心跳声的细小而快速的回声。
克拉丽莎抬头看着我。“妈妈不开心?”
“不,不——我很开心。”我拍了拍她的肩膀,“我们去看狗熊吧。”
可是,我已经读过有关DIMS(退化性智力衰退综合症)的科学文献,而且记得病症会如何恶化。首先,高级的认知功能会受到影响,时常会引起失语症和其他语言障碍。接着,次级的运动神经控制功能恶化,引起瘫痪症状和布洛卡区(大脑中的语言中枢)严重的组织损伤。到了这一步,孩子们开始言语结巴,出现愈来愈严重的肌肉抽搐。
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熊圈栏外,一位动物园的饲养员刚刚拿着一桶食物出现在圈栏外。克拉丽莎蹲伏下来,聚精会神地看着饲养员给狗熊喂食,狗熊用它们的爪子灵巧地接住了饲养员抛出的胡萝卜和其它食物。
我将前额抵住冰冷的金属网,闭上了眼睛。也许我不应该带克拉丽莎回英国,也许保罗是对的。克拉丽莎被诊断出DIMS的那晚,保罗在床上搂着我,长长久久,没有问我一个问题,甚至都没有吻我的念头。
最终,保罗清了清嗓子。“爱玛,到了早上,我会陪你一起去‘电子仿真’公司。”
“什么?”我立刻从保罗的怀里脱身,“保罗……这种玩笑可不好玩。”
保罗霎时变了脸,露出我从未见过的扭曲面容,尖刻而傲慢地说:“哦,得了,你知道我们不能留她在身边。你为什么想要这么做?‘电子仿真’公司就在附近,他们支付的报酬也相当不错。”
我站起身,开始穿衣服。过去的五年里,我一直和保罗同居,但这次是我头一回对他产生恨意。他希望我把女儿像一辆破车那样卖给‘电子仿真’公司。然后,他们会在我女儿受到损伤的大脑里安装电子智能提升器件,不消几个礼拜,她就会被当作世界上最昂贵的奢侈品——一个有着人类躯壳的机器人——转手卖给他人。增加恰当的软件,她会成为超音速喷气式飞机的驾驶员,或者按照预编的程序给予那些臭男人美妙的性爱享受。
“爱玛——别这么鲁莽冲动。”保罗从床上坐起身,在床头灯的光线映衬下,他胸脯上金黄色的汗毛显得特别清晰,“我一直都很愿意和你女儿一起生活,可眼下的情况是另一码事。拖延此事,对克拉丽莎来说并不公平。你知道我是对的。”
“妈妈?”
我的意识一下子回到了现实中。饲养时间已经过去,克拉丽莎的神情怪怪的。“娃娃想去尿尿。”
我带着她向厕所走去,在门外面等她,琢磨着多久之后,克拉丽莎连如厕都需要别人帮忙。
进入DIMS第二期的儿童会出现不自觉流口水的症状,也许还会小便失禁。DIMS是一种棘手、可怕的病症,会一点一点地将儿童的身心掏干。我读过不少关于哪些物质引起细胞变异、各种化学污染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产生影响的理论。但无论哪种理论都比不上一次对第一批患上DIMS的孩童的父母的采访,那次的采访无比清晰地将患上这种疾病后的真实情况呈现在大家眼前。
那位父亲说,自己仿佛是看着生命力像潮水一样从儿子的体内流出。
现实就像他说的那样。每天,克拉丽莎的生命都会一点点地从她身体里流逝,留下卵石和破碎的贝壳,留下无数的碎片——永远无法再凝聚成一个整体的碎片。
在工作方面,我的老板是个十分宽容的好心人。他允许我带克拉丽莎一起来上班,她大多数时候就坐在我的办公桌下面——抱着她的毛绒兔子,用蜡笔画画。
我把克拉丽莎画的那些蜡笔画带回到我们租下的公寓,将它们钉在墙上。起初,我还能看懂这些蜡笔画的意思,譬如歪歪扭扭的小人中可以瞧出克拉丽莎和我的影子,绿色和黄色的歪腿小狗,还有粉色的发光鱼。过了一个月,我不得不问克拉丽莎,那些彩色的圈圈代表了什么意思。再过一个月,连克拉丽莎也答不上来。
但是,克拉丽莎会露出笑脸。
当克拉丽莎的词汇量逐日萎缩,笑容在她的脸上绽放。她似乎总是在微笑,除了我不得不离开她的时候,或者是每周一次去奥蒙德大街上的儿童医院打针时。
四月里的一个晚上,下班后,我俩在公寓里庆祝克拉丽莎的八岁生日。我吃不准克拉丽莎知不知道生日蛋糕的涵义,但当我们吹灭蜡烛时,克拉丽莎冲着我微笑。几秒钟后,她就搞得到处都沾满了巧克力蛋糕,从她的脸颊直到桌布上,无一遗漏。
我舀了一口蛋糕放进克拉丽莎的小嘴,检查她的尿布有没有湿,将她带到凸窗边上。外面依旧下着瓢泼大雨,尽管现在才晚上六点钟,天色阴沉得几近黑夜。
克拉丽莎的一侧脸贴紧窗玻璃,也许她在倾听雨声,雨滴敲打在窗玻璃上、树叶上、排水道的泥坑里时发出的缤纷响声。如果我对克拉丽莎不停抖动着的细瘦胳膊视而不见,她看上去就像一个正常的孩子。
我跪在女儿身边,紧紧抱住她,嗅闻着她头发里的香甜气味。
两天之后,克拉丽莎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哮喘发作。我把她抱在膝头,等待救护车到来,等待她肺部每一次艰难的呼吸。她鼻子和嘴角附近的皮肤颜色煞白,然后微微发青。
救护车“呜啦呜啦”的声音朝我们传来,我抱着克拉丽莎飞奔到外面的马路上。急救人员不得不用力扳开我的手指,才让我从克拉丽莎的胳膊上松手。在去医院的路上,我始终坐在克拉丽莎对面,望着女儿胳膊上残留的手指印,还有她脸上扣着的那个薄薄的氧气罩。
医院的等候室里充斥着凝重的恐怖气氛。我只记得那儿的茶水,厚厚的白色陶瓷杯里盛着温热的糖水。再接着,就是医生的脸庞,医生穿着一身硬挺的白大褂,露出无限同情的表情。“我们需要让克拉丽莎住院治疗,她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开始受到感染了。”
言毕,医生领着我去了病房,让我坐到克拉丽莎病床边的椅子上。
克拉丽莎被注射了镇定剂,一个氧气罩系在她的鼻子和嘴巴上。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愿不愿意让她醒过来。我吃不准她还认不认得我。我吃不准自己能否在克拉丽莎残留的躯壳里认出自己的原先的女儿。
我闭上双眼,想起几个月前与保罗告别时他说的话。“你想要做什么?眼睁睁看着你女儿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就因为智能升级违背自然法则?告诉你,这完全是自私自利的屁话。”保罗放低声音,举起双手,手掌朝上。“如果她智能升级了,那她能对这个社会有所回报。”
在某种程度上,保罗是对的;我从一开始就知道。美国政府只关心美国的经济盛衰——美国是“人类躯壳机器人”的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它们是否能用来刺激全国的生产力发展?
自打一开始,他们就忽视了整个体系里的弊端:母亲们服用药物,只为让自己能生育出弱智儿童,那样她们能将儿女卖出好价钱;儿女们让法院认定他们的父母老年痴呆,那样他们能将父母出售给进行智能升级的公司。在我离开美国的三周前,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强制对所有的弱智人群进行智能升级。
尽管这样,尽管富翁们购买适龄的“人类躯壳机器人”为他们提供夜间的娱乐,而这些人不会受到普通的限制性法律约束,多数的“人类躯壳机器人”却是被用在危险的行业里。美国单单在应急部门里就有数以千计的“人类躯壳机器人”。它们装备着红外线传感器,能在火灾后烟雾笼罩的建筑物里计算出最佳的逃生路径,计算出自己躯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丝毫不会甘心疼痛与否,也不会有恐慌的情绪。
和人类迄今为止制造的任何机械相比,人类的躯体无疑是更为灵巧的,适应性也是最强的。只要安装一些电子控制界面,与人类的基本神经系统相连,随之诞生的,就是现代技术的一大成功果实。
我睁开眼,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克拉丽莎。
也许,如果我是一个更理智的人,我该卖掉克拉丽莎。我抚摩着克拉丽莎的头发,从脸颊上拨到头顶,握起她放在床单上的冷冰冰的小手,捏了一下。
只是,只是没人知晓那些“人类躯壳机器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否会纳闷,为何会被困于一具不再受自己操控的躯壳里。外科医生打开手术对象的脑壳,插入电子器件,采用破坏性的基因疗法,在中止神经系统的退化的同时,抹除了许多神经元的联接。一旦基因治疗完工,软件就控制了手术对象的所有器官,嘴巴、眼睛、肌肉……无一例外。
如果手术对象的意识还有所残存,可他们没有办法与外界沟通,没有办法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放下了克拉丽莎的小手,往病床深处走去,经过了十来张病床,上面躺着的都是其他身患DIMS的病儿。在表面的消毒剂味道之下,医院里弥漫着一股年久失修的砖墙楼的气味,四壁散发出潮气,半数的毯子上都有洞。
病房另一头的病床上的男孩已经住院两年多了,多数时间都昏迷不醒。他的左胳肢窝里放了一个特大号的橙色塑料鸭,但那只是某位多愁善感的大人放的。和“人类躯壳机器人”不同,我们可以十分确定,DIMS的第三期病人对周遭环境毫无反应,换句话说,他们的心智已经被摧毁殆尽了。
我走回到克拉丽莎身边,看着她的病床床尾的那只耳朵参差不齐的毛绒兔子。我没有守住对女儿的一个承诺。
在女儿还心智清醒的时候,我曾经用尽办法向她解释DIMS是怎么回事。女儿想知道病症会怎么改变她,但是呢,纽约城里自然没有DIMS后期的病人——他们都被智能升级过了。于是,我们在一台老古董的录像机上看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尽是些白花花的噪点。录像里的患病男孩忘记了刀子和棒球该怎么说,还忘记了她妹妹的姓名。他连叫“妈妈”都结结巴巴;衣衫上流淌着一条口水;胳膊颤抖,宛若折断的翅膀在扑扇。
克拉丽莎一下子弹出录像带,握紧拳头。她拣着词儿,缓缓地说:“我不想成那个模样。别让那种事发生在我身上。”
“嘘,现在安静点。”我紧紧抱住女儿,摇来摇去。
“妈妈,我是认真的。请别让那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宁愿成为机器人。”
“我不会让那种事发生的,我不会。”
但是,我撒了慌。我不停地告诉自己,明天我就会带克拉丽莎去“电子仿真”公司。我会在合同里规定,她的躯体不会出售给私人顾客,而是会使用于某个人道主义项目。
然而,明天拖延成了后天,后天又变成了大后天。直到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强行对弱智人群进行智能升级,然后我带着克拉丽莎逃离了美国,回到伦敦。
我看了最后一眼躺在病床上的克拉丽莎,走到护士服务台。“我想要签署安乐死协议书。”
我签署了文件。医生随后来到病房里。他们将克拉丽莎推进一间安静的密室,把针头插入了克拉丽莎手腕处如细线般的蓝色血管。
我决定继续住在伦敦。这儿有一家义务性质的组织,旨在帮助那些DIMS患儿的父母,我甚至还参加了伦敦的一个环保团体。我让自己整天忙碌,但孤单感还是逐日蔓延。就连我对克拉丽莎的记忆也渐渐模糊,直到我记不起她的眼眸的样子,回忆不起她发丝的触感。
十一月的一个下午,我去了伦敦动物园,站在狗熊圈栏外面。饲养员在抛出食物,我看着狗熊跃起身,抓住胡萝卜和苹果。我记得克拉丽莎曾蹲在我的身边,她温暖的身体紧贴着我的腿,淡淡的阳光将她的金发照得亮闪闪的。
一天天过去,记忆重新回到了我的头脑里,带回了我女儿克拉丽莎的完整一生,带给我这一意料之外的祝福。
作品简介:《退潮时刻》是英国华裔科幻女作家玛丽·苏·李的代表作品,也是1996年星云奖提名的入围作品。小说主打情感牌,描述了在未来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对弱智人群进行智能升级,将之改造成“有人类躯壳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被抹去人类的意识,由软件控制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只要输入恰当的控制软件,能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它们俨然成为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富人们纷纷购买来为自己提供各种“服务”。为了牟利,甚至有母亲故意服药,让自己生出弱智儿,再出售给高科技公司。美国国会甚至通过法案,强制对所有弱智人进行这种“智能升级”。本文的主角为了让身患退化性智力衰退综合症的女儿不变成“拥有人类躯壳的机器人”,逃离到了英国伦敦,故事就在这时展开……
退潮时刻
(英)玛丽·苏·李 文
姚人杰 译
我从未料想自己会重返英国,但我此刻确实就站立在英国的土地上,站在希思罗机场入境处前排起的长龙中。昔日,希思罗机场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机场。当我在二十年前离开英国时,希思罗机场已经在走下坡路。如今,机场内的大部分楼宇和几乎所有跑道都已经关闭,只剩下一条跑道还在正常使用。为了省电,半数的荧光灯都处于关闭状态,机场集散站里的温度只比零点高上些许。
我紧紧抓住女儿冷冰冰的小手,低头看了一眼,查看她外套的纽扣有没有扣好。女儿之前从手推行李车里拿出了她的毛绒兔子玩具,此刻正忙着咬兔子的灰色长耳朵。
“克拉丽莎——”我尝试着让她放下手中的兔子,可她就是紧抓不放,咬牙切齿,削瘦的脸庞上露出坚毅的神情。
“娃娃要吃兔子。”克拉丽莎这么对我说。
排在我前面的老人转过身,眯缝起眼睛,打量着克拉丽莎和她额头上的那个显眼的蓝色刺青。他碰了下身边的女人,引起她的注意,说:“瞧啊,我们身后站着一个傻子。我还以为,到如今这些人都应该智能升级过了。”
我将克拉丽莎拉到我的身边,但她似乎没有听见这番讽刺。或许是因为她根本就听不懂。大约在克拉丽莎七岁生日时,她掌握的词汇量达到了顶峰,现在,离那个日子还未过去一年,她辛辛苦苦学会的知识就已经渐渐垮塌,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单词从克拉丽莎的脑子里消失。
队伍慢慢地往前走,所有人都嗅到了一股陈腐的汗酸臭和绝望的气息。少数几位观光客和记者老早之前就已经消失于“临时访问”的关卡后面。任何一个疯狂得想要迁居英国的人,肯定在某方面有其绝望无助的理由。
排在我前面的那对老夫妇被拒绝入境。我没听清楚他们被拒绝入境的原因,但我听见老人高声咒骂,面色涨得通红。他的妻子扯着他的袖管,将他拉走,两人在昏暗的航空集散站里沮丧地走向远处。
“下一个。”入境处的官员喊道。
我重重地咽下口唾沫,往前一步。我仓促地离开纽约,从二十年积累下来的家什里整理出需要的东西,塞进一个行李箱,我从始至终都未考虑过,自己也许会被拒绝入境。
我将自己的文件递给那位官员,他带着无聊的表情,迅速翻看了一遍。“这儿写着,你过去是英国公民?”
“是的。”
“但你通过了技术资格测试,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是的。”回答从我的脑海里自动浮现。克拉丽莎的手指被我紧紧握住,就像打了一个难解的死结。我沉默无语地注视着那位官员。尽管他穿着海军蓝的制服,剃着平头,可他瞧上去还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到了晚上,他兴许会放工回家,双脚搁在沙发上,整晚看电视打发时间。可他现在坐在入境处窗口后面,俨然是一副法官和陪审员合一身的模样,是我们的入境申请的唯一仲裁人。
“你瞧,我们一般不会重新接纳那些当生活一变得艰难就逃离祖国的前国民。在你离开英国时,你就自动舍弃了自己的公民身份。”他慢条斯理地念出“自动舍弃”的每个音节,仿佛这是由议会发出的法令,“你有任何特殊情况需要说明么?”
“有的。”
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我女儿——”下半句话直接梗塞在了我的喉咙里。我抱起克拉丽莎,那样他就能看见她额头的刺青。
入境处官员俯下身,伸出手触摸了下克拉丽莎。我立刻将她放下来,但出乎我的意料,官员的脸上露出同情的表情。“我姐姐也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我姐夫想要她卖掉孩子,你知道的,就是卖给美国人或者日本人,去进行智能升级。于是,我姐姐和姐夫离了婚,她目前独自照顾小孩。”
入境处官员给我的文件盖上章。“你可以走了。出于同情,我已经给予你无限期入境许可。你女儿看上去像个乖孩子。祝你好运。”
“谢谢。”不知怎么,我突然有种哭啼的念头。这位官员根本不认识我,但他却在尽力友善地对待我。我几乎忘记了受人帮助是何等滋味。克拉丽莎和我正要离开窗口,那位官员在我身后喊道:“如果你有空,请带她去动物园看看。这段时间那儿有一头大熊猫幼崽。”
伦敦没什么变化。对了,伦敦街头的年轻人如今流行穿单色的皮草装,而在我的记忆里,这座城市里的年轻男女还以一头酷毙的发型为荣。另外,伦敦的马路上如今只剩下寥寥无几的私家车。如若和洛杉矶或者东京做个对比,我仿佛是一脚踏入了过去。几十年前,那时的英国议会几乎是压制了一切自由言论,专家们由此预测,英国不久就将成为小说《1984》中的那种“老大哥”国家,各种监视设备对国民进行24小时的监控,公民的一切行动都需要用到电子身份卡。
然而,到了2009年,“生态权利”党通过了严格的法律,禁止对民众的行动进行任何形式的电子跟踪或者记录。两年后,他们最终给英国带来一部新的宪法,该部宪法保护人权、星际间的外星人的人权(这倒不是说我们认识什么外星人)、动物权利和植物权利——保护范围一直延伸至乡间有灭绝危险的树篱。尽管新宪法通过之后英国经济衰退,政坛动荡,这部宪法却完整无缺地延续下来。
在我寻觅工作的过程中,克拉丽莎一直紧跟在我身后,不时地这儿停停,那儿看看,仿佛她遗失了什么东西。
当我俩在皮卡迪利广场的地铁站里等车时,她终于拉着我的手,问道:“妈妈,监视头探在哪里?”
“是‘监视探头’。”我下意识地纠正了克拉丽莎,然后将她抱起,“这里没有监视探头。没有监视探头,没有飞行汽车,也没有刺青。”
我轻轻地抚摩着女儿的额头。我们抵达伦敦的那天,我带着克拉丽莎去了奥蒙德大街上的儿童医院。墙上涂抹的灰泥偶有脱落,一片斑驳。医院里的医务人员甚至没有使用X光机,医生假装在和克拉丽莎的毛绒兔子说话,同时给她做了检查。三个小时后,克拉丽莎的额头上只有一块淡淡的粉色印迹。医院的人甚至没向我收钱。
在我寻找工作的几天里,克拉丽莎一直表现得很耐心,但我也注意到,毛绒兔子的长耳朵已经被她咬得愈来愈破。只要我从她身边走开,克拉丽莎就会拿出兔子玩具,咬起兔子的耳朵。有时,我所应聘的公司的前台接待员会试着逗下克拉丽莎,可她只会瞪着一对大眼睛,一声不吭地咬着兔子,一直等我回到她的身边才肯松口。
我最终找到了份工作,是负责预测城市供水系统里的化学污染物比率。早上,我赶在自己开始正式工作之前,带着克拉丽莎去了趟伦敦动物园。在美国的时候,媒体上铺天盖地地都在报道英国顽固地坚守其反高科技的立场,导致连年饥荒。因此,当我见到动物园依然正常营业时,不由地困惑起来。我并未在伦敦亲眼看到任何饥荒的迹象,但我推测,英国其他地区的情况或许不容乐观,而动物园里单单一头大象每天吃的食物就足够喂饱六户家庭。
可到了动物园,才知道它不仅正常营业,还是我到伦敦以来去过的最为人潮拥挤、见着最多高科技玩意的地方。孩子们将脸贴在关着珍禽异兽的圈栏的围墙上,看着呈现全息影像的电脑仿真系统解释各种动物的饮食习惯和生命周期。一个足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水池一直延伸至摄政公园,里面养着八十条海豚和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鱼类。
一条观光隧道径直贯穿于水池中央,我牵着克拉丽莎的手漫步在隧道里面,阳光下,我们周围都可以看到碧蓝的海水,光线在其中荡漾。克拉丽莎对毛绒兔子玩具暂时失去了兴趣,直盯着一只在玻璃隧道上滑上滑下的小海豚,隔着玻璃,小海豚灰色的肚皮与克拉丽莎的鼻尖只有几英寸的距离。喇叭里传出小海豚尖锐的叫声,克拉丽莎于是也冲着小海豚吹起了口哨。
她指着碧蓝的海水。“娃娃想去玩。”
“真遗憾,可是这个水池是专供海豚玩的。如果你也进去,海豚们会害怕的。”
“娃娃想去玩。”
我深吸了一口气。“克拉丽莎……”
可是,克拉丽莎早已将注意力转移到观光隧道地面上滚动的一个明黄色的皮球上。她追逐着皮球,将它滚来滚去,直至皮球的主人——一个小男孩出现。克拉丽莎让小男孩从自己手中拿走了皮球,手指不停地颤抖。我握住她的手指,想让克拉丽莎镇定下来,可她继续颤抖,仿佛是她的心跳声的细小而快速的回声。
克拉丽莎抬头看着我。“妈妈不开心?”
“不,不——我很开心。”我拍了拍她的肩膀,“我们去看狗熊吧。”
可是,我已经读过有关DIMS(退化性智力衰退综合症)的科学文献,而且记得病症会如何恶化。首先,高级的认知功能会受到影响,时常会引起失语症和其他语言障碍。接着,次级的运动神经控制功能恶化,引起瘫痪症状和布洛卡区(大脑中的语言中枢)严重的组织损伤。到了这一步,孩子们开始言语结巴,出现愈来愈严重的肌肉抽搐。
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熊圈栏外,一位动物园的饲养员刚刚拿着一桶食物出现在圈栏外。克拉丽莎蹲伏下来,聚精会神地看着饲养员给狗熊喂食,狗熊用它们的爪子灵巧地接住了饲养员抛出的胡萝卜和其它食物。
我将前额抵住冰冷的金属网,闭上了眼睛。也许我不应该带克拉丽莎回英国,也许保罗是对的。克拉丽莎被诊断出DIMS的那晚,保罗在床上搂着我,长长久久,没有问我一个问题,甚至都没有吻我的念头。
最终,保罗清了清嗓子。“爱玛,到了早上,我会陪你一起去‘电子仿真’公司。”
“什么?”我立刻从保罗的怀里脱身,“保罗……这种玩笑可不好玩。”
保罗霎时变了脸,露出我从未见过的扭曲面容,尖刻而傲慢地说:“哦,得了,你知道我们不能留她在身边。你为什么想要这么做?‘电子仿真’公司就在附近,他们支付的报酬也相当不错。”
我站起身,开始穿衣服。过去的五年里,我一直和保罗同居,但这次是我头一回对他产生恨意。他希望我把女儿像一辆破车那样卖给‘电子仿真’公司。然后,他们会在我女儿受到损伤的大脑里安装电子智能提升器件,不消几个礼拜,她就会被当作世界上最昂贵的奢侈品——一个有着人类躯壳的机器人——转手卖给他人。增加恰当的软件,她会成为超音速喷气式飞机的驾驶员,或者按照预编的程序给予那些臭男人美妙的性爱享受。
“爱玛——别这么鲁莽冲动。”保罗从床上坐起身,在床头灯的光线映衬下,他胸脯上金黄色的汗毛显得特别清晰,“我一直都很愿意和你女儿一起生活,可眼下的情况是另一码事。拖延此事,对克拉丽莎来说并不公平。你知道我是对的。”
“妈妈?”
我的意识一下子回到了现实中。饲养时间已经过去,克拉丽莎的神情怪怪的。“娃娃想去尿尿。”
我带着她向厕所走去,在门外面等她,琢磨着多久之后,克拉丽莎连如厕都需要别人帮忙。
进入DIMS第二期的儿童会出现不自觉流口水的症状,也许还会小便失禁。DIMS是一种棘手、可怕的病症,会一点一点地将儿童的身心掏干。我读过不少关于哪些物质引起细胞变异、各种化学污染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产生影响的理论。但无论哪种理论都比不上一次对第一批患上DIMS的孩童的父母的采访,那次的采访无比清晰地将患上这种疾病后的真实情况呈现在大家眼前。
那位父亲说,自己仿佛是看着生命力像潮水一样从儿子的体内流出。
现实就像他说的那样。每天,克拉丽莎的生命都会一点点地从她身体里流逝,留下卵石和破碎的贝壳,留下无数的碎片——永远无法再凝聚成一个整体的碎片。
在工作方面,我的老板是个十分宽容的好心人。他允许我带克拉丽莎一起来上班,她大多数时候就坐在我的办公桌下面——抱着她的毛绒兔子,用蜡笔画画。
我把克拉丽莎画的那些蜡笔画带回到我们租下的公寓,将它们钉在墙上。起初,我还能看懂这些蜡笔画的意思,譬如歪歪扭扭的小人中可以瞧出克拉丽莎和我的影子,绿色和黄色的歪腿小狗,还有粉色的发光鱼。过了一个月,我不得不问克拉丽莎,那些彩色的圈圈代表了什么意思。再过一个月,连克拉丽莎也答不上来。
但是,克拉丽莎会露出笑脸。
当克拉丽莎的词汇量逐日萎缩,笑容在她的脸上绽放。她似乎总是在微笑,除了我不得不离开她的时候,或者是每周一次去奥蒙德大街上的儿童医院打针时。
四月里的一个晚上,下班后,我俩在公寓里庆祝克拉丽莎的八岁生日。我吃不准克拉丽莎知不知道生日蛋糕的涵义,但当我们吹灭蜡烛时,克拉丽莎冲着我微笑。几秒钟后,她就搞得到处都沾满了巧克力蛋糕,从她的脸颊直到桌布上,无一遗漏。
我舀了一口蛋糕放进克拉丽莎的小嘴,检查她的尿布有没有湿,将她带到凸窗边上。外面依旧下着瓢泼大雨,尽管现在才晚上六点钟,天色阴沉得几近黑夜。
克拉丽莎的一侧脸贴紧窗玻璃,也许她在倾听雨声,雨滴敲打在窗玻璃上、树叶上、排水道的泥坑里时发出的缤纷响声。如果我对克拉丽莎不停抖动着的细瘦胳膊视而不见,她看上去就像一个正常的孩子。
我跪在女儿身边,紧紧抱住她,嗅闻着她头发里的香甜气味。
两天之后,克拉丽莎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哮喘发作。我把她抱在膝头,等待救护车到来,等待她肺部每一次艰难的呼吸。她鼻子和嘴角附近的皮肤颜色煞白,然后微微发青。
救护车“呜啦呜啦”的声音朝我们传来,我抱着克拉丽莎飞奔到外面的马路上。急救人员不得不用力扳开我的手指,才让我从克拉丽莎的胳膊上松手。在去医院的路上,我始终坐在克拉丽莎对面,望着女儿胳膊上残留的手指印,还有她脸上扣着的那个薄薄的氧气罩。
医院的等候室里充斥着凝重的恐怖气氛。我只记得那儿的茶水,厚厚的白色陶瓷杯里盛着温热的糖水。再接着,就是医生的脸庞,医生穿着一身硬挺的白大褂,露出无限同情的表情。“我们需要让克拉丽莎住院治疗,她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开始受到感染了。”
言毕,医生领着我去了病房,让我坐到克拉丽莎病床边的椅子上。
克拉丽莎被注射了镇定剂,一个氧气罩系在她的鼻子和嘴巴上。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愿不愿意让她醒过来。我吃不准她还认不认得我。我吃不准自己能否在克拉丽莎残留的躯壳里认出自己的原先的女儿。
我闭上双眼,想起几个月前与保罗告别时他说的话。“你想要做什么?眼睁睁看着你女儿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就因为智能升级违背自然法则?告诉你,这完全是自私自利的屁话。”保罗放低声音,举起双手,手掌朝上。“如果她智能升级了,那她能对这个社会有所回报。”
在某种程度上,保罗是对的;我从一开始就知道。美国政府只关心美国的经济盛衰——美国是“人类躯壳机器人”的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它们是否能用来刺激全国的生产力发展?
自打一开始,他们就忽视了整个体系里的弊端:母亲们服用药物,只为让自己能生育出弱智儿童,那样她们能将儿女卖出好价钱;儿女们让法院认定他们的父母老年痴呆,那样他们能将父母出售给进行智能升级的公司。在我离开美国的三周前,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强制对所有的弱智人群进行智能升级。
尽管这样,尽管富翁们购买适龄的“人类躯壳机器人”为他们提供夜间的娱乐,而这些人不会受到普通的限制性法律约束,多数的“人类躯壳机器人”却是被用在危险的行业里。美国单单在应急部门里就有数以千计的“人类躯壳机器人”。它们装备着红外线传感器,能在火灾后烟雾笼罩的建筑物里计算出最佳的逃生路径,计算出自己躯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丝毫不会甘心疼痛与否,也不会有恐慌的情绪。
和人类迄今为止制造的任何机械相比,人类的躯体无疑是更为灵巧的,适应性也是最强的。只要安装一些电子控制界面,与人类的基本神经系统相连,随之诞生的,就是现代技术的一大成功果实。
我睁开眼,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克拉丽莎。
也许,如果我是一个更理智的人,我该卖掉克拉丽莎。我抚摩着克拉丽莎的头发,从脸颊上拨到头顶,握起她放在床单上的冷冰冰的小手,捏了一下。
只是,只是没人知晓那些“人类躯壳机器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否会纳闷,为何会被困于一具不再受自己操控的躯壳里。外科医生打开手术对象的脑壳,插入电子器件,采用破坏性的基因疗法,在中止神经系统的退化的同时,抹除了许多神经元的联接。一旦基因治疗完工,软件就控制了手术对象的所有器官,嘴巴、眼睛、肌肉……无一例外。
如果手术对象的意识还有所残存,可他们没有办法与外界沟通,没有办法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放下了克拉丽莎的小手,往病床深处走去,经过了十来张病床,上面躺着的都是其他身患DIMS的病儿。在表面的消毒剂味道之下,医院里弥漫着一股年久失修的砖墙楼的气味,四壁散发出潮气,半数的毯子上都有洞。
病房另一头的病床上的男孩已经住院两年多了,多数时间都昏迷不醒。他的左胳肢窝里放了一个特大号的橙色塑料鸭,但那只是某位多愁善感的大人放的。和“人类躯壳机器人”不同,我们可以十分确定,DIMS的第三期病人对周遭环境毫无反应,换句话说,他们的心智已经被摧毁殆尽了。
我走回到克拉丽莎身边,看着她的病床床尾的那只耳朵参差不齐的毛绒兔子。我没有守住对女儿的一个承诺。
在女儿还心智清醒的时候,我曾经用尽办法向她解释DIMS是怎么回事。女儿想知道病症会怎么改变她,但是呢,纽约城里自然没有DIMS后期的病人——他们都被智能升级过了。于是,我们在一台老古董的录像机上看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尽是些白花花的噪点。录像里的患病男孩忘记了刀子和棒球该怎么说,还忘记了她妹妹的姓名。他连叫“妈妈”都结结巴巴;衣衫上流淌着一条口水;胳膊颤抖,宛若折断的翅膀在扑扇。
克拉丽莎一下子弹出录像带,握紧拳头。她拣着词儿,缓缓地说:“我不想成那个模样。别让那种事发生在我身上。”
“嘘,现在安静点。”我紧紧抱住女儿,摇来摇去。
“妈妈,我是认真的。请别让那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宁愿成为机器人。”
“我不会让那种事发生的,我不会。”
但是,我撒了慌。我不停地告诉自己,明天我就会带克拉丽莎去“电子仿真”公司。我会在合同里规定,她的躯体不会出售给私人顾客,而是会使用于某个人道主义项目。
然而,明天拖延成了后天,后天又变成了大后天。直到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强行对弱智人群进行智能升级,然后我带着克拉丽莎逃离了美国,回到伦敦。
我看了最后一眼躺在病床上的克拉丽莎,走到护士服务台。“我想要签署安乐死协议书。”
我签署了文件。医生随后来到病房里。他们将克拉丽莎推进一间安静的密室,把针头插入了克拉丽莎手腕处如细线般的蓝色血管。
我决定继续住在伦敦。这儿有一家义务性质的组织,旨在帮助那些DIMS患儿的父母,我甚至还参加了伦敦的一个环保团体。我让自己整天忙碌,但孤单感还是逐日蔓延。就连我对克拉丽莎的记忆也渐渐模糊,直到我记不起她的眼眸的样子,回忆不起她发丝的触感。
十一月的一个下午,我去了伦敦动物园,站在狗熊圈栏外面。饲养员在抛出食物,我看着狗熊跃起身,抓住胡萝卜和苹果。我记得克拉丽莎曾蹲在我的身边,她温暖的身体紧贴着我的腿,淡淡的阳光将她的金发照得亮闪闪的。
一天天过去,记忆重新回到了我的头脑里,带回了我女儿克拉丽莎的完整一生,带给我这一意料之外的祝福。
无机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疑心的丈夫》 (11人喜欢)
- 《击败时钟》 (10人喜欢)
- 彼得·拉佛西:《苦涩的真相》 (6人喜欢)
- 微科幻:《记忆造就了我们》 (7人喜欢)
- 近视一代:为何现在有这么多小孩需要戴眼镜?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