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震撼
五一期间回老家看父母,听到看到很多事,很震撼。
这次回家十分匆忙,首先是帮着半身不便的母亲找有电梯的房子,在家跑了好多地方,忙着把事情定下来,接着是了解到父亲曾经参与并努力转型的机电公司其实一直在机械产业整体下行的冬季之中,运营艰难,于是彻夜开会帮着出主意。第一次自己作为一家之中最需要主动想办法的人回家,感觉不在老家为父母尽孝的遗憾必须加倍偿还才行,于是带着孩子奔忙几日,一边琢磨如何能和自己“来自北京”的知识和信息对接,一边也和中学同学们开始沟通咨询各方面情况,希望从大家身上更加透彻地了解老家这座城市,把各种“信息点”连接起来。
然而在初中同学聚会上就忽然听到了一条让我震撼的消息。同学们说,我们有一个叫”梅梅“的隔壁班女同学去年自杀身亡了,自杀时也就和我们差不多大,40岁左右,自杀原因是非法集资,无力偿还。这样只在报头见到的新闻,竟然在我们同学中发生了,而且就在去年,不到几个月。
大家说她全名叫付枚荣,是个”很豪爽、人很好“的人,说起她的种种“传奇”故事,大家一片唏嘘。我努力想,也想不起来她小时候是什么样子,但听到如此难以想象的事情竟发生在管教甚严的我的中学——那时连谈个恋爱都会全校开大会批评的——我真的一时难以接受。
第二天和父亲的朋友一起吃饭,竟然听到了更多关于”梅梅“自杀的细节。父亲的朋友和她是好朋友,和本地做生意的一圈子人都熟悉,知晓此事前因后果,说出来更是让人难以置信。
朋友说,“梅梅”出事那天,是她同学从银行来找她催款,她淡定地说让同学们喝咖啡,她自己下午去取一笔债,等到下午3、4点钟了,电话打不通,感觉不对,赶快找她妹妹,又“怕她当面跳楼”,所以带了证人一起去她家。进门就发现她里屋房门紧锁,门缝里还塞着毛巾,屋里烧着一盆热炭,已近熄灭,人躺在床上,化着妆、很漂亮,穿着香港买的一条漂亮红裙子,已经一氧化碳中毒死了。我父亲的朋友得知这个事是从麻将桌上,只见一位也是做生意的麻友晚上10点接到电话起来往外要走,大家都问他什么事他不说,上了车大家反复催他说,他只说了一句”梅梅死了“,顿时车上三个人就都瘫软了,因各自都有2、300万的债在梅梅身上。而我父亲的朋友,恰好因在鄂尔多斯承包公检法司法局四家大楼迄今仍未得到民工拖欠工资,无力借钱给梅梅,反而成为唯一无债之人。她还念着梅梅的种种好,第二日带着花圈去殡仪馆时,发现几百号人坐了一地,都在号哭和哀叹(大概殡仪馆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为了一个人哭的,她无奈地感叹道),所有这些人身上,都有梅梅打的各种欠条,加起来数千万,而后来闻讯赶来的更是不计其数。其中竟然还有搞按摩的瞎子,把7、8年按摩的几万块钱也给梅梅去投资,最后都落了空。警察清偿资产时,发现前几天还忙着换豪车的梅梅,所住的高档公寓也是贷款买的,而其家中母亲实际一直尿毒症、父亲并没多少钱、侄子名字被她用来注册公司,一家人都好不到哪里去(我想到了我新近病逝的同事,家中也是只有一人工作,估计大病也根本无钱能治……)。据说梅梅做起了集资生意,是因为她和工商局一位干部是情侣,注册投资公司也是在工商局注册的,甚至连工商局领导、市里各界干部都有参与这套投资。说梅梅集资能力超强,谁和她聊一阵就会相信她,愿意参与她的投资,而她投资的钱哪里去了呢?据说是每周跑一趟澳门,最后一次一夜就输了好几百万……
梅梅的故事该从哪里说起呢?据同学说,她曾经恋爱谈过一个中学同学(这又该是谁?)未成,后来遇到一个”港商“,让她借腹生子,生完孩子后她舍不得,希望能跟着去香港,被港商拒绝,结果一天”港商“早上吃早饭时和孩子一起不见了,给梅梅留了700万,让她“此后精神就有些不正常了”。或许正是这700万和这些传奇般的刺激(同事听了皆叹:比这糟糕的渣男多了去了!),成了后来最终带她走上难以回头的投资和赌博之路的罪魁祸首。据说梅梅做得太大了,不能收场了,早在一个月前和父母已经在讨论资金链断裂怎么办的问题。父母劝她逃跑或自首,她说:如果过那样的日子,就还不如死了好……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选择,据说梅梅的妹妹带人去开她门的时候,妹妹还在祈祷:姐姐一定要彻底死了才好,千万别只是自杀到一半……这得是多了解她呢……债务的事竟然是一了百了,难怪每年那么多商人自杀啊,本来都是创业的人,何苦到最后赔上命呢?……
我真的难以想象这样的生命态度……按一般老实人的想法,700万干什么不好呢,有能力说动全市的人给她投资,为何不能做点实业呢?或许,正是那个醉生梦死豪华挥霍的圈子就是那么容易让人不能自拔,又或许是女主心已先死,对生命只是一个漂浮与虚幻的态度?(愿佛祖回向超度她可能本质是悲苦的灵魂,又或许只是机会主义……可我已经无法了解了)……据说梅梅死后,因被她榨空而破产绝望寻死的人又是一大批,很多都是把身家性命押给了她的,包括那个瞎子,到她的豪宅去哭了好几天,引得众人同情(总有比你更差的啊,有些人可能还会想)。那些人还把梅梅的棺材拖到市政府,让市政府赔偿,悲摧的市政府也最终补偿了一些。可是,这一切到底该算怎么回事?怎么就会变成这样?难道真的就是所谓福祸的转换必须如此夸张,如此难以控制?(忽然觉得应该出一个电视剧警告赌博之害……很多投资,心理也都是赌博的,基本是底线不能碰吧,可它实际上仍然在社会中极其泛滥……)
---
回到北京,心绪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从来没有过的“水土不服”的感觉,忽然在这个中年的时机出现,令我好几天都不能适应。
南方的天气潮湿,房子空间也大,动辄都是130、140平米,孩子们在家里奔跑玩耍,和亲戚嬉闹,划船,骑车,家乡市政建设特别好,环湖风光很美丽,人也互相认识,同学们也在谈乡村建设、一起做项目等等非常具体而微的事,典型的二三线城市的味道,尽管说起基础建设的本质是信贷而实体工业还在裁员等等大家也都喟然长叹,但说了几句之后,大家似乎也都找到了自己”发展”的路径。在家乡熟人多,信息相对单一,人们的价值观也很相近,一面有理想主义和闲云野鹤的,一面有江湖丛林和生计操劳的,朋友同学们互相帮忙很热情方便,住上几天也没有刷微博和朋友圈的动力,“熟人社会”在这里还是常态。
而一回到北京,从高速的高铁出门到地铁,半夜里还满满挤着各种时尚青年,来自天南地北不知哪些地方漂来的游子,怀揣着希望在这里求学、找工作、交朋友、看世界,各种个性澎湃的形象,彼此陌生且戒备。天气干燥,花朵开得旺盛,家里空间小,要做的事、要说的话,各种各样充满挑战,忙碌之中,反而会让人更加焦虑地要刷微博、朋友圈,压力感似乎很快又重新缠绕上来了。而这次,我似乎对以前只是在文案中、书本中写到提到的很多文字,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信贷泡沫,比如金融监管,比如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改革阵痛,比如青年就业压力,比如到底什么是有用的教育,等等。
我不确定我能很快消化掉这次回家的震撼。以前我的写作和体验,很多确实是精神层面的,以前我其实并不喜欢“时事新闻”“军事外交”“金融经济”,不欣赏”工业纪实片“、”丛林法则"、“犯罪故事”之类的“聒噪”,总觉得只有诗歌、音乐、艺术这样“无公害、无暴力"的空间才是安身立命之所,现在我看到了,其实所有那些世界运转背后的、人肉和机器一同奔跑的轰鸣之声,又何尝不是人生真实的况味之所在。我小时候一直到青春期都能够如同象牙塔一般从不关心经济收入、钱财关系以及主张绝对无暴力的生活,其实也是父母在创业机会中为我留出的一点点经济闲暇,加上传统的安贫乐道共产主义和平教育为我留出的纯良空间,在更多人看来就是不可能乃至毫无意义的,几乎与修道院一般。而今日看来,这世界大多数人都在考虑的经济社会问题,道德法律问题,乃至各种显而易见的性格缺陷、暴躁、压力和疯狂,其实还是人间的常态,是社会的基础,因而也是每日新闻的主页(我之所以早年做不了新闻,也是因为这种内心的纠结与排斥,不理解这些内容的”传播学“需求和价值,社会真的就是容易停留在浅层刺激和同义反复,每上升一节就要加好多的努力和好长的时间段,太正常了)。
所以中国现阶段必然的这一切,我可以从城乡转型中找原因,可以从生存竞争中找原因并尽力表达出来,但事实上,江湖的逻辑一直就在,多少人都是把性命当做一笔资产去投入的,投入多少产出多少,拼过了也就过了,宗教语言文字思想给他们的,也主要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安慰和半信半疑的支撑,又怎么可能是通往永生和自由的重要核心板块?回想自己的实证主义,也确实是“见了世面”之后才有的底气,差不多世界上最能吹的、能扯的、能赚的、能装的、有名的、有权的、最美的、最糟的地方和人事,我们都见过了,才有今天这样不容易被忽悠被迷失的清醒度。对于家乡小城来说,以及对于大部分只有机会浸泡在一种文化之中的民众来说,要超越这些,又是何等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的普及、信息的普及、交通物流和人才流动,真的是社群开化和发展的硬指标啊!而在前现代的熟人社会之中,各种类似非法集资的悲剧此刻其实还在全国上演,这里又凝聚了政策导向和法律失职的多少因果和不得已的延迟和等待啊!我想着这些,模模糊糊知道问题在哪,却无法一次用语言表达清楚,大概这一切新的认识,最终也只能通过我自己的几个具体工作,一点一滴地重新渗透出来。我甚至开始理解更多画家的画法,为何要有那么多厚厚的黑墨、垃圾、综合材料的堆砌,如果对生命真的有了如此悲切的理解,下手画得重一些,大概也是应该的了。其他人是否看得懂,可能真的需要看这份黑墨底下的真诚,能否通过无形的波动和有形的解释,传递给观者了。我以前以为艺术家都是天使,传递的都是”美“,其实现在想来,大概很多艺术家也是先有了丛林的认识,有了自己的天分特长和个性以及兴趣点,才会通过一个兴趣点来描绘他们心目中的世界的。而这些描绘出来的世界,又怎么可能都是神性的完美呢?很多更加是野性的挣扎罢了。可能在残酷中还有很多人看到痛与快乐……说起来歌曲和文学也更加如此,人在这种作品中不过也是调料和主料,故事也就是因果和动机的搭配罢了,只是解决方式可以由艺术家扮演上帝来提供……
一大早起来,想到这些,匆匆写下,很多表达,还不如口头和朋友们说的生动,甚至还有一次从方言到普通话的”驯化“,或许这也是我多年不练笔头写作所致(我曾一直想写母亲单位一位悲剧的父亲,妻子精神病,两个儿子和我们一样大,却过了吸毒打架蹲监狱的一生,每当看到life wasted,我总想去把它拧过来,如果物理上不能实现,想象中也要讲个道理出来,而现在这次,我再也没有盲目去”校正“的冲动了,只有努力溯源和还原一切,能找到前因后果就已不容易)。这次强迫自己把事情琐碎写下来,只是希望能提醒自己,这一段感悟,可能是我自己人生中具有转折性的一次体会,也许以后再看山、再看水、再看城市与乡村、看中国与世界、看亲人与自己、看朋友和同事,多了这个自己从小没有印象的“梅梅”的角色,会多了更多深度与准确度。世界,真的太复杂了,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简单预测的。
这次回家十分匆忙,首先是帮着半身不便的母亲找有电梯的房子,在家跑了好多地方,忙着把事情定下来,接着是了解到父亲曾经参与并努力转型的机电公司其实一直在机械产业整体下行的冬季之中,运营艰难,于是彻夜开会帮着出主意。第一次自己作为一家之中最需要主动想办法的人回家,感觉不在老家为父母尽孝的遗憾必须加倍偿还才行,于是带着孩子奔忙几日,一边琢磨如何能和自己“来自北京”的知识和信息对接,一边也和中学同学们开始沟通咨询各方面情况,希望从大家身上更加透彻地了解老家这座城市,把各种“信息点”连接起来。
然而在初中同学聚会上就忽然听到了一条让我震撼的消息。同学们说,我们有一个叫”梅梅“的隔壁班女同学去年自杀身亡了,自杀时也就和我们差不多大,40岁左右,自杀原因是非法集资,无力偿还。这样只在报头见到的新闻,竟然在我们同学中发生了,而且就在去年,不到几个月。
大家说她全名叫付枚荣,是个”很豪爽、人很好“的人,说起她的种种“传奇”故事,大家一片唏嘘。我努力想,也想不起来她小时候是什么样子,但听到如此难以想象的事情竟发生在管教甚严的我的中学——那时连谈个恋爱都会全校开大会批评的——我真的一时难以接受。
第二天和父亲的朋友一起吃饭,竟然听到了更多关于”梅梅“自杀的细节。父亲的朋友和她是好朋友,和本地做生意的一圈子人都熟悉,知晓此事前因后果,说出来更是让人难以置信。
朋友说,“梅梅”出事那天,是她同学从银行来找她催款,她淡定地说让同学们喝咖啡,她自己下午去取一笔债,等到下午3、4点钟了,电话打不通,感觉不对,赶快找她妹妹,又“怕她当面跳楼”,所以带了证人一起去她家。进门就发现她里屋房门紧锁,门缝里还塞着毛巾,屋里烧着一盆热炭,已近熄灭,人躺在床上,化着妆、很漂亮,穿着香港买的一条漂亮红裙子,已经一氧化碳中毒死了。我父亲的朋友得知这个事是从麻将桌上,只见一位也是做生意的麻友晚上10点接到电话起来往外要走,大家都问他什么事他不说,上了车大家反复催他说,他只说了一句”梅梅死了“,顿时车上三个人就都瘫软了,因各自都有2、300万的债在梅梅身上。而我父亲的朋友,恰好因在鄂尔多斯承包公检法司法局四家大楼迄今仍未得到民工拖欠工资,无力借钱给梅梅,反而成为唯一无债之人。她还念着梅梅的种种好,第二日带着花圈去殡仪馆时,发现几百号人坐了一地,都在号哭和哀叹(大概殡仪馆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为了一个人哭的,她无奈地感叹道),所有这些人身上,都有梅梅打的各种欠条,加起来数千万,而后来闻讯赶来的更是不计其数。其中竟然还有搞按摩的瞎子,把7、8年按摩的几万块钱也给梅梅去投资,最后都落了空。警察清偿资产时,发现前几天还忙着换豪车的梅梅,所住的高档公寓也是贷款买的,而其家中母亲实际一直尿毒症、父亲并没多少钱、侄子名字被她用来注册公司,一家人都好不到哪里去(我想到了我新近病逝的同事,家中也是只有一人工作,估计大病也根本无钱能治……)。据说梅梅做起了集资生意,是因为她和工商局一位干部是情侣,注册投资公司也是在工商局注册的,甚至连工商局领导、市里各界干部都有参与这套投资。说梅梅集资能力超强,谁和她聊一阵就会相信她,愿意参与她的投资,而她投资的钱哪里去了呢?据说是每周跑一趟澳门,最后一次一夜就输了好几百万……
梅梅的故事该从哪里说起呢?据同学说,她曾经恋爱谈过一个中学同学(这又该是谁?)未成,后来遇到一个”港商“,让她借腹生子,生完孩子后她舍不得,希望能跟着去香港,被港商拒绝,结果一天”港商“早上吃早饭时和孩子一起不见了,给梅梅留了700万,让她“此后精神就有些不正常了”。或许正是这700万和这些传奇般的刺激(同事听了皆叹:比这糟糕的渣男多了去了!),成了后来最终带她走上难以回头的投资和赌博之路的罪魁祸首。据说梅梅做得太大了,不能收场了,早在一个月前和父母已经在讨论资金链断裂怎么办的问题。父母劝她逃跑或自首,她说:如果过那样的日子,就还不如死了好……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选择,据说梅梅的妹妹带人去开她门的时候,妹妹还在祈祷:姐姐一定要彻底死了才好,千万别只是自杀到一半……这得是多了解她呢……债务的事竟然是一了百了,难怪每年那么多商人自杀啊,本来都是创业的人,何苦到最后赔上命呢?……
我真的难以想象这样的生命态度……按一般老实人的想法,700万干什么不好呢,有能力说动全市的人给她投资,为何不能做点实业呢?或许,正是那个醉生梦死豪华挥霍的圈子就是那么容易让人不能自拔,又或许是女主心已先死,对生命只是一个漂浮与虚幻的态度?(愿佛祖回向超度她可能本质是悲苦的灵魂,又或许只是机会主义……可我已经无法了解了)……据说梅梅死后,因被她榨空而破产绝望寻死的人又是一大批,很多都是把身家性命押给了她的,包括那个瞎子,到她的豪宅去哭了好几天,引得众人同情(总有比你更差的啊,有些人可能还会想)。那些人还把梅梅的棺材拖到市政府,让市政府赔偿,悲摧的市政府也最终补偿了一些。可是,这一切到底该算怎么回事?怎么就会变成这样?难道真的就是所谓福祸的转换必须如此夸张,如此难以控制?(忽然觉得应该出一个电视剧警告赌博之害……很多投资,心理也都是赌博的,基本是底线不能碰吧,可它实际上仍然在社会中极其泛滥……)
---
回到北京,心绪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从来没有过的“水土不服”的感觉,忽然在这个中年的时机出现,令我好几天都不能适应。
南方的天气潮湿,房子空间也大,动辄都是130、140平米,孩子们在家里奔跑玩耍,和亲戚嬉闹,划船,骑车,家乡市政建设特别好,环湖风光很美丽,人也互相认识,同学们也在谈乡村建设、一起做项目等等非常具体而微的事,典型的二三线城市的味道,尽管说起基础建设的本质是信贷而实体工业还在裁员等等大家也都喟然长叹,但说了几句之后,大家似乎也都找到了自己”发展”的路径。在家乡熟人多,信息相对单一,人们的价值观也很相近,一面有理想主义和闲云野鹤的,一面有江湖丛林和生计操劳的,朋友同学们互相帮忙很热情方便,住上几天也没有刷微博和朋友圈的动力,“熟人社会”在这里还是常态。
而一回到北京,从高速的高铁出门到地铁,半夜里还满满挤着各种时尚青年,来自天南地北不知哪些地方漂来的游子,怀揣着希望在这里求学、找工作、交朋友、看世界,各种个性澎湃的形象,彼此陌生且戒备。天气干燥,花朵开得旺盛,家里空间小,要做的事、要说的话,各种各样充满挑战,忙碌之中,反而会让人更加焦虑地要刷微博、朋友圈,压力感似乎很快又重新缠绕上来了。而这次,我似乎对以前只是在文案中、书本中写到提到的很多文字,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信贷泡沫,比如金融监管,比如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改革阵痛,比如青年就业压力,比如到底什么是有用的教育,等等。
我不确定我能很快消化掉这次回家的震撼。以前我的写作和体验,很多确实是精神层面的,以前我其实并不喜欢“时事新闻”“军事外交”“金融经济”,不欣赏”工业纪实片“、”丛林法则"、“犯罪故事”之类的“聒噪”,总觉得只有诗歌、音乐、艺术这样“无公害、无暴力"的空间才是安身立命之所,现在我看到了,其实所有那些世界运转背后的、人肉和机器一同奔跑的轰鸣之声,又何尝不是人生真实的况味之所在。我小时候一直到青春期都能够如同象牙塔一般从不关心经济收入、钱财关系以及主张绝对无暴力的生活,其实也是父母在创业机会中为我留出的一点点经济闲暇,加上传统的安贫乐道共产主义和平教育为我留出的纯良空间,在更多人看来就是不可能乃至毫无意义的,几乎与修道院一般。而今日看来,这世界大多数人都在考虑的经济社会问题,道德法律问题,乃至各种显而易见的性格缺陷、暴躁、压力和疯狂,其实还是人间的常态,是社会的基础,因而也是每日新闻的主页(我之所以早年做不了新闻,也是因为这种内心的纠结与排斥,不理解这些内容的”传播学“需求和价值,社会真的就是容易停留在浅层刺激和同义反复,每上升一节就要加好多的努力和好长的时间段,太正常了)。
所以中国现阶段必然的这一切,我可以从城乡转型中找原因,可以从生存竞争中找原因并尽力表达出来,但事实上,江湖的逻辑一直就在,多少人都是把性命当做一笔资产去投入的,投入多少产出多少,拼过了也就过了,宗教语言文字思想给他们的,也主要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安慰和半信半疑的支撑,又怎么可能是通往永生和自由的重要核心板块?回想自己的实证主义,也确实是“见了世面”之后才有的底气,差不多世界上最能吹的、能扯的、能赚的、能装的、有名的、有权的、最美的、最糟的地方和人事,我们都见过了,才有今天这样不容易被忽悠被迷失的清醒度。对于家乡小城来说,以及对于大部分只有机会浸泡在一种文化之中的民众来说,要超越这些,又是何等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的普及、信息的普及、交通物流和人才流动,真的是社群开化和发展的硬指标啊!而在前现代的熟人社会之中,各种类似非法集资的悲剧此刻其实还在全国上演,这里又凝聚了政策导向和法律失职的多少因果和不得已的延迟和等待啊!我想着这些,模模糊糊知道问题在哪,却无法一次用语言表达清楚,大概这一切新的认识,最终也只能通过我自己的几个具体工作,一点一滴地重新渗透出来。我甚至开始理解更多画家的画法,为何要有那么多厚厚的黑墨、垃圾、综合材料的堆砌,如果对生命真的有了如此悲切的理解,下手画得重一些,大概也是应该的了。其他人是否看得懂,可能真的需要看这份黑墨底下的真诚,能否通过无形的波动和有形的解释,传递给观者了。我以前以为艺术家都是天使,传递的都是”美“,其实现在想来,大概很多艺术家也是先有了丛林的认识,有了自己的天分特长和个性以及兴趣点,才会通过一个兴趣点来描绘他们心目中的世界的。而这些描绘出来的世界,又怎么可能都是神性的完美呢?很多更加是野性的挣扎罢了。可能在残酷中还有很多人看到痛与快乐……说起来歌曲和文学也更加如此,人在这种作品中不过也是调料和主料,故事也就是因果和动机的搭配罢了,只是解决方式可以由艺术家扮演上帝来提供……
一大早起来,想到这些,匆匆写下,很多表达,还不如口头和朋友们说的生动,甚至还有一次从方言到普通话的”驯化“,或许这也是我多年不练笔头写作所致(我曾一直想写母亲单位一位悲剧的父亲,妻子精神病,两个儿子和我们一样大,却过了吸毒打架蹲监狱的一生,每当看到life wasted,我总想去把它拧过来,如果物理上不能实现,想象中也要讲个道理出来,而现在这次,我再也没有盲目去”校正“的冲动了,只有努力溯源和还原一切,能找到前因后果就已不容易)。这次强迫自己把事情琐碎写下来,只是希望能提醒自己,这一段感悟,可能是我自己人生中具有转折性的一次体会,也许以后再看山、再看水、再看城市与乡村、看中国与世界、看亲人与自己、看朋友和同事,多了这个自己从小没有印象的“梅梅”的角色,会多了更多深度与准确度。世界,真的太复杂了,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简单预测的。
-
安非他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5 23:52:3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22 23:04:48
-
何大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8 22:34:14
-
Monkeymusic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20 00:56:30
-
ola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6 19:47:57
-
暖阳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9 23:43:05
-
苦闷的嵇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9 18:19:38
-
我昨天叫欧阳锋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8 09:52:39
-
梦呓*记忆永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8 09: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