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几度琴事
(一)
一番春来,一番花退。正值暮春,见惯了花信更替。倒是被眼前的绿意给迷住,身心浸润在一片草绿中。尤其怡园光影下新结的梅子,有几分初夏的清新意味。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只是不见当初那总角女童。
忆来在杭州,亲酿青梅酒,那酸甜,好比丝绵蘸了胭脂,化开。
坡仙琴馆中有东坡先生小像一帧,而花窗外是青竹漪漪 ,门外牡丹独占春风。相比其他园子,这是游客较少的一个。只听得茶室几分喧嚷,一群老头老太喝茶闲话。其余地方皆安静。
最初知到怡园,是因为一三年对吴门琴派的采访。《今虞琴刊》、怡园以及一批老先生的名字从一个个琴人口中流淌。而怡园雅集,便在这坡仙琴馆内举行。常见的有裴金宝、吴兆基的孙子吴明涛、叶老、黄耀良、会唱琴歌的杨晴奶奶等人。当年叶老曾说,除了每年歇夏、歇冬,一年大概会有八次雅集。
坡仙琴馆内,地方不大, 并不能容纳许多人。但卷棚式“坡仙琴馆”拱起的屋顶可以让琴音呈现最完美的状态。在“坡仙琴馆”的西面,则是与之相通的“石听琴室”,有翁方纲书写的匾额。”石”指的是立在窗外的两座形似听琴人的太湖石,好像人在室内抚琴,石也真懂聆听一样。极具浪漫情怀的顾文彬写:琴固灵物,石亦非顽。
琴与怡园的结缘都要归功于当初的主人——顾文彬。怡园由画家任熏(任阜长,四任之一,海上画派代表画家)等人参与设计,耗白银二十万两而建。园之始建约在同治十三年(1874),最终建成约在光绪八年(1882年),历时八年之多。始建时,顾文彬尚在宁绍台道任上,营建诸事皆由其子顾承负责,而父子二人书信探讨造园事宜。
当初,顾文彬对儿子说:”在我则可紫怡,在汝则可怡亲。“故名怡园。
明清文人置园,闭门修养身心,寄以高洁情怀。读书,有书房;操琴,有琴室;赏月,有亭子;观鱼,有小轩。对一人而言,琴室如此清朗明净,这种奢侈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奢侈。顾家人皆会弹琴,坡仙琴馆室内藏苏东坡的“玉涧流泉琴”,并奉苏东坡像,吴云书并跋云:”艮庵主人以哲嗣乐泉茂才工病,思有以陶养其性情,使之学琴。乐泉颖悟,不数月指法精进。一日,客持古琴求售,试之,声清越。审其款识,乃宋元祐四年东坡居士监制。一时,吴中知音皆诧为奇遇。艮庵喜,名其斋曰‘坡仙琴馆’,嘱余书之并叙其缘起。”从此,顾文彬得东坡琴的消息不胫而走,海内琴士或登门拜访,或驰函订交,“怡园”遂成为江南琴会胜地。
如果没有时局的骤变、动荡,那怡园、过云楼会延续至顾家子孙手中吗?顾家的后人中,顾笃璜老先生是迷昆之人都特别崇敬的。苏昆继字辈演出时有幸会过老先生一面,请之签名,他婉拒道:”数年前就再也不签字了。“
顾文彬有留下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过云楼书画记》,他一心一意在郭云楼里舞文弄墨,研究书法、诗词、音律,富收藏。人称”半壁江山过云楼”。顾氏第三代顾麟士,在传承顾文彬三分之一遗产的基础上,仍延续祖训,将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
(二 )
怡园有个碧梧栖凤室,即便如今也是一样,要吸引一时俊杰,自己也得安一处雅洁之所,可供宾客聚集。怡园建成后,书画雅集、诗会、琴会等活动都在此举行。顾氏的过云楼和怡园逐渐成为了苏州文人交流会面的地方。
顾承之子顾鹤逸多与吴大、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交往,并在光绪二十一年成立了苏州近代最早的画社。相比书画,琴音更是纯粹的如朗朗清风、山涧流水。
”月明夜静当无事,来听玉涧流泉琴“。这一年是1919,叶璋伯移居苏州,与顾相逢恨晚。中秋,怡园举办琴集,名家有32位,如李子昭、吴浸阳、吴兰荪等人。自此,“怡园琴会”便成为琴友相聚的固定活动。
吴浸阳本是蜀地道士,久居苏杭,受江南风光熏染,其琴艺溶熟、川两大流派之长,于刚劲雄伟中寓秀丽洒脱。他跟吴兰荪是好友,两人常聚在一起切磋。吴兰荪诚朴,一曲《平沙落雁》朴实无华,连过多的“带起”也认为是花招不可取;吴浸阳则灵活潇洒,有山林隐逸之气。
一九二一年五月,他带着当年才十三岁儿子的吴兆基赶赴上海,参加当时最大的全国性琴会——晨风庐琴会。在这些琴会上,吴兆基聆听了很多古琴名家抚琴。最喜欢的,还是吴浸阳潇洒脱俗的琴风。
故,吴兆基不仅师从其父,也跟吴浸阳习琴。看吴兆基的照片,清癯,他又将太极的一些奥妙融入琴技,终自成一家,很难想象他原是东吴大学数学系教授。
吴家人大都习琴,前阵子看见吴明涛先生微信说他姑婆(吴兆琳)仙逝,是《金虞琴刊》上记载琴人中最后一位谢世的。
(三)
1935年,清王朝覆灭后,北方军阀乱政,李子昭转赴上海,适逢周冠九自英国伦敦侨居18年后归沪,当时有琴友查阜西进行招致,琴家在怡园雅集,为大兴琴学,弘扬交流,琴家倡议成立“今虞琴社”。并与苏沪琴界同仁发起筹建“今虞琴社”。即”今日的虞山琴派“之意。虽是如此,但“仰止前贤,用以互勉,并无门户派别之见”。从昔日的严天池到査阜西,以前的文人都做着传承有序的事。
那日七十九岁的李子昭也操《塞上鸿》一曲,至羽翔下降,振翮上翔之际,几使人如睹飞鸿上下左右来也。(可以找到从前的照片,会发现旧时风月的文人,气度总是不凡。)
(四)
这近百年来历史变迁巨大,也许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一百年。文革种种也不去述说了。
转眼又是一九八六年,吴兆基跟苏州琴家徐忠伟、叶名佩一起筹建琴社,他的学生裴金宝也参与进来。十一月,吴门琴社在苏州怡园创立,吴兆基担任名誉社长。在取名的时候,大家商议了很久,在“姑苏琴社”“苏州琴社”等名字中举棋不定,最后有人提议“吴门琴社”,既是在吴地,里面又暗含了吴兆基的姓。众人欣然同意。
如今,“中正平和,清微澹远”的琴风特点与“吴声清婉,国士之风”一脉相承,仍是吴地人的琴音特色,因为他们独特的生活美学。
(五)
螺髻亭前的绣球花开了几朵,端簇着,泛一点白绿色的光。《看山阁闲笔》说,赏是花者,宜晴旭东升,见碎云成朵之奇;夕阳西下,得团月窥枝之妙。
当初建怡园时,朋友对顾文彬说可以多参考苏州其他的园子,后园内的叠石便是仿照环秀山庄。站在玲珑小桥,看对面绿绿森森的枫叶,顿觉清凉。
古今兴废几池台,往日繁华,云烟忽过,这般庭院,风月新收,人事底亏全,趁兹美景良辰,且安排,剪烛寻泉,看花索句;重来天地一稊米,渔樵故里,白发归耕,湖海平生,苍颜照影,我志在寥阔,如此朝吟暮醉,又何知,冰蚕语热,火鼠论寒。
当时心情恰如主人喜欢的这首辛弃疾词作一般,人生一瞬,过眼云烟。
一番春来,一番花退。正值暮春,见惯了花信更替。倒是被眼前的绿意给迷住,身心浸润在一片草绿中。尤其怡园光影下新结的梅子,有几分初夏的清新意味。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只是不见当初那总角女童。
![]() |
青梅如豆柳如眉 |
忆来在杭州,亲酿青梅酒,那酸甜,好比丝绵蘸了胭脂,化开。
坡仙琴馆中有东坡先生小像一帧,而花窗外是青竹漪漪 ,门外牡丹独占春风。相比其他园子,这是游客较少的一个。只听得茶室几分喧嚷,一群老头老太喝茶闲话。其余地方皆安静。
最初知到怡园,是因为一三年对吴门琴派的采访。《今虞琴刊》、怡园以及一批老先生的名字从一个个琴人口中流淌。而怡园雅集,便在这坡仙琴馆内举行。常见的有裴金宝、吴兆基的孙子吴明涛、叶老、黄耀良、会唱琴歌的杨晴奶奶等人。当年叶老曾说,除了每年歇夏、歇冬,一年大概会有八次雅集。
坡仙琴馆内,地方不大, 并不能容纳许多人。但卷棚式“坡仙琴馆”拱起的屋顶可以让琴音呈现最完美的状态。在“坡仙琴馆”的西面,则是与之相通的“石听琴室”,有翁方纲书写的匾额。”石”指的是立在窗外的两座形似听琴人的太湖石,好像人在室内抚琴,石也真懂聆听一样。极具浪漫情怀的顾文彬写:琴固灵物,石亦非顽。
![]() |
素壁有琴藏太古,虚窗留月坐清宵。 |
![]() |
东坡先生小像。 |
琴与怡园的结缘都要归功于当初的主人——顾文彬。怡园由画家任熏(任阜长,四任之一,海上画派代表画家)等人参与设计,耗白银二十万两而建。园之始建约在同治十三年(1874),最终建成约在光绪八年(1882年),历时八年之多。始建时,顾文彬尚在宁绍台道任上,营建诸事皆由其子顾承负责,而父子二人书信探讨造园事宜。
当初,顾文彬对儿子说:”在我则可紫怡,在汝则可怡亲。“故名怡园。
![]() |
“梅花听事”又名“锄月轩”,悬何绍基“自锄明月种梅花”横额。 |
![]() |
“少文抚琴,众山响应,琴固灵物,石亦非顽。” |
明清文人置园,闭门修养身心,寄以高洁情怀。读书,有书房;操琴,有琴室;赏月,有亭子;观鱼,有小轩。对一人而言,琴室如此清朗明净,这种奢侈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奢侈。顾家人皆会弹琴,坡仙琴馆室内藏苏东坡的“玉涧流泉琴”,并奉苏东坡像,吴云书并跋云:”艮庵主人以哲嗣乐泉茂才工病,思有以陶养其性情,使之学琴。乐泉颖悟,不数月指法精进。一日,客持古琴求售,试之,声清越。审其款识,乃宋元祐四年东坡居士监制。一时,吴中知音皆诧为奇遇。艮庵喜,名其斋曰‘坡仙琴馆’,嘱余书之并叙其缘起。”从此,顾文彬得东坡琴的消息不胫而走,海内琴士或登门拜访,或驰函订交,“怡园”遂成为江南琴会胜地。
如果没有时局的骤变、动荡,那怡园、过云楼会延续至顾家子孙手中吗?顾家的后人中,顾笃璜老先生是迷昆之人都特别崇敬的。苏昆继字辈演出时有幸会过老先生一面,请之签名,他婉拒道:”数年前就再也不签字了。“
顾文彬有留下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过云楼书画记》,他一心一意在郭云楼里舞文弄墨,研究书法、诗词、音律,富收藏。人称”半壁江山过云楼”。顾氏第三代顾麟士,在传承顾文彬三分之一遗产的基础上,仍延续祖训,将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
(二 )
![]() |
此处广植梧桐河凤尾竹,微风吹来,竹叶沙沙引凤尾 |
怡园有个碧梧栖凤室,即便如今也是一样,要吸引一时俊杰,自己也得安一处雅洁之所,可供宾客聚集。怡园建成后,书画雅集、诗会、琴会等活动都在此举行。顾氏的过云楼和怡园逐渐成为了苏州文人交流会面的地方。
顾承之子顾鹤逸多与吴大、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交往,并在光绪二十一年成立了苏州近代最早的画社。相比书画,琴音更是纯粹的如朗朗清风、山涧流水。
”月明夜静当无事,来听玉涧流泉琴“。这一年是1919,叶璋伯移居苏州,与顾相逢恨晚。中秋,怡园举办琴集,名家有32位,如李子昭、吴浸阳、吴兰荪等人。自此,“怡园琴会”便成为琴友相聚的固定活动。
![]() |
![]() |
吴浸阳本是蜀地道士,久居苏杭,受江南风光熏染,其琴艺溶熟、川两大流派之长,于刚劲雄伟中寓秀丽洒脱。他跟吴兰荪是好友,两人常聚在一起切磋。吴兰荪诚朴,一曲《平沙落雁》朴实无华,连过多的“带起”也认为是花招不可取;吴浸阳则灵活潇洒,有山林隐逸之气。
一九二一年五月,他带着当年才十三岁儿子的吴兆基赶赴上海,参加当时最大的全国性琴会——晨风庐琴会。在这些琴会上,吴兆基聆听了很多古琴名家抚琴。最喜欢的,还是吴浸阳潇洒脱俗的琴风。
故,吴兆基不仅师从其父,也跟吴浸阳习琴。看吴兆基的照片,清癯,他又将太极的一些奥妙融入琴技,终自成一家,很难想象他原是东吴大学数学系教授。
吴家人大都习琴,前阵子看见吴明涛先生微信说他姑婆(吴兆琳)仙逝,是《金虞琴刊》上记载琴人中最后一位谢世的。
(三)
1935年,清王朝覆灭后,北方军阀乱政,李子昭转赴上海,适逢周冠九自英国伦敦侨居18年后归沪,当时有琴友查阜西进行招致,琴家在怡园雅集,为大兴琴学,弘扬交流,琴家倡议成立“今虞琴社”。并与苏沪琴界同仁发起筹建“今虞琴社”。即”今日的虞山琴派“之意。虽是如此,但“仰止前贤,用以互勉,并无门户派别之见”。从昔日的严天池到査阜西,以前的文人都做着传承有序的事。
那日七十九岁的李子昭也操《塞上鸿》一曲,至羽翔下降,振翮上翔之际,几使人如睹飞鸿上下左右来也。(可以找到从前的照片,会发现旧时风月的文人,气度总是不凡。)
(四)
这近百年来历史变迁巨大,也许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一百年。文革种种也不去述说了。
转眼又是一九八六年,吴兆基跟苏州琴家徐忠伟、叶名佩一起筹建琴社,他的学生裴金宝也参与进来。十一月,吴门琴社在苏州怡园创立,吴兆基担任名誉社长。在取名的时候,大家商议了很久,在“姑苏琴社”“苏州琴社”等名字中举棋不定,最后有人提议“吴门琴社”,既是在吴地,里面又暗含了吴兆基的姓。众人欣然同意。
如今,“中正平和,清微澹远”的琴风特点与“吴声清婉,国士之风”一脉相承,仍是吴地人的琴音特色,因为他们独特的生活美学。
(五)
![]() |
![]() |
![]() |
风住向晚 |
![]() |
螺髻亭前的绣球花开了几朵,端簇着,泛一点白绿色的光。《看山阁闲笔》说,赏是花者,宜晴旭东升,见碎云成朵之奇;夕阳西下,得团月窥枝之妙。
当初建怡园时,朋友对顾文彬说可以多参考苏州其他的园子,后园内的叠石便是仿照环秀山庄。站在玲珑小桥,看对面绿绿森森的枫叶,顿觉清凉。
古今兴废几池台,往日繁华,云烟忽过,这般庭院,风月新收,人事底亏全,趁兹美景良辰,且安排,剪烛寻泉,看花索句;重来天地一稊米,渔樵故里,白发归耕,湖海平生,苍颜照影,我志在寥阔,如此朝吟暮醉,又何知,冰蚕语热,火鼠论寒。
当时心情恰如主人喜欢的这首辛弃疾词作一般,人生一瞬,过眼云烟。
![]() |
芭蕉新绿 |
![]() |
绣球怡人 |
![]() |
![]() |
乘春而来 |
![]() |
![]() |
-
从风飘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0 21:07:29
-
路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5 08:45:44
-
Smart_Zz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1 20:24:39
-
bst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9 01:08:39
-
Holbe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5 12:04:53
-
Ruth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6 17:45:41
-
潮汕阿舍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8 11:16:33
-
寻觅人间四月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6 00:31:26
-
lene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8 23:23:36
-
柳隐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5 23:19:14
-
呜呜咩咩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27 15:36:03
-
柯嫘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27 00:52:22
-
无伴奏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3 14:04:55
-
拥抱简单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3 13:06:18
-
誰念西風獨自涼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29 14:16:05
-
至若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29 12:32:09
-
秃老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27 21:20:4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6 21:16:10
-
俞莲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4 11:02:47
-
吴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3 16:09:28
-
奔奔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7 12:28:31
-
自我设限的非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6 21:49:53
-
食住嘢睇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6 17:16:35
-
菊花的澤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6 12:54:26
-
红帽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6 11:29:01
-
融忆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6 02:44:58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6 00:19:48
-
水龙吟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6 00:08:42
-
柳小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5 20:15:55
-
海棠酥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5 18:08:0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5 17:34:47
-
胡晴格日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5 16:44:07
-
曼殊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5 14:37:28
-
异乡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5 14:11:26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5 12: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