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秋生
秋生八岁之前并不瞎。他是一点点瞎掉的。刚开始只是右眼慢慢看不清东西,他告诉了他爹。他爹虽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但还是不舍得带他去县城医院。原因无外是家里实在没钱。他爹身材瘦小,身高勉强一米五,乡人们促狭地喊他“摸着天”。“摸着天”一人拉扯三女一儿,还要照顾瘫子老婆,仅靠种地一家五口能吃饱已是万幸,家里别管是谁,即使是宝贝儿子,生病也是生不起的。所以,当秋生一再说他右眼看不清时,“摸着天”也只是带着他去乡村医生那拿了点眼药水。药水屁用不当,秋生的右眼慢慢就丧失了视力,最后甚至连睁都睁不开了。
秋生本来就是村里的异类,现在更没小孩和他玩儿了。偶尔有几个小孩找他,也只是好奇他右眼怎么瞎了。每当这时候,秋生都会扒开右眼皮,露出白生生的眼珠子,带着羞涩而又讨好的口气遍示众人:“你们看你们看。”这时候小孩子们胆子浅的,少不得打几个寒战,生几点鸡皮疙瘩,好奇心也就满足了。偏偏有些胆子大的,非要自己动手,“秋生,我能自己扒开看看么?”秋生垂下双手:“你看呀你看呀。”于是那胆大孩子就用脏兮兮的手去扒秋生的眼皮,凑近了使劲瞅,手下不知轻重,有时甚至把眼皮整个都翻上来,血糊糊的,好生吓人。秋生也不生气,仍垂着双手,害羞地微微笑着。他知道,小伙伴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就会带着他一起玩耍。那时候的小孩能玩什么,无非是爬树掏鸟、捉青蛙、捅马蜂窝罢了。这些活动必须成群结队,一个人玩太无趣了。
半年后,小伙伴们发现秋生的性子变了,脾气居然大起来了。小伙伴们赏脸去找他玩,他倒好,连瞎眼都不让大伙看了。“秋生秋生,我能看看你的眼么?”“看看看,看你妈逼看。你咋不回家看你娘啊。”问话的孩子碰了一鼻子灰,自然不甘心:“妈逼,要不看你是瞎子,我非得干你不可。”秋生也不示弱,反而逼近两步:“你干啊。有种你干!”那孩子自然不会动手,围观的孩子也觉得没劲,大家最后就悻悻然走掉,去玩别的游戏,把秋生一个人孤零零撇在身后。他们不知道,秋生的左眼也开始看不清东西了。
八岁那年,秋生彻底瞎了。
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学了。秋生自然不可能去上什么盲校,于是整天无所事事地在村里瞎晃。他走路不喜欢用盲杖,他爹给他一根笔直白亮的杨木杆,他随手就扔到一边了。他没事就莽莽撞撞地在村道上乱走,偶尔和取笑他的乡人对骂。如是晃了几年。等他的同龄人开始去镇里上初中时,“摸着天”终于为秋生寻了位唱坠子书的先生。学费应该是没给多少,那先生吃住都在秋生家,脾气极坏,一家老小都陪着小心伺候他。他教秋生拉二胡,一个调不对,盲杖就挥了过去,而且还打的极准,每次都打在秋生按弦的手指上。二胡练完就跟着老师背戏词,一句背错,少不得又要挨打,不过这次不是打在手上,而是打在头上。那几个月,“摸着天”家的院落里,二胡声、唱戏声、老师的斥骂声、秋生的哭喊声,间有受惊的鸡叫声,不绝入耳。院子里也因此聚满了闲着无事看热闹的乡亲们。
那几个月天还比较热。晚上,男人们总会凑上一点钱,再备些烟酒,当街摆上桌椅,请先生给大伙唱几段。先生大马金刀往小椅子上坐正了,二胡搁在腿上,随意拉几下弦,扯开嗓子就唱起来。先生尤其爱唱《老来难》,“老来难,老来难,劝人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面前……”悲悲切切的唱辞,配上老先生撕心裂肺的唱腔和呕哑凄凉的二胡声,观众但觉一股清凉宜人的怨气扑面而来,不由得暑热顿消。先生那边厢唱完,烟都抽了二指,观众这边才反应过来,此起彼伏地叫起好来。“先生,再唱一个吧。”观众尽管吆喝,先生唱或不唱,就看心情了。每到这时候,坐在先生下首的秋生都会笑起来。
几个月后,秋生学的差不多了,用二胡拉人名,也能拉的惟妙惟肖。好久没来往的同龄伙伴们周末回家,也喜欢去看秋生学艺。“秋生,你知道我是谁不?”“知…道。”秋生不吭声,微笑着拉动琴弦。伙伴不由得有点惊讶,“哈?那你说我是谁?”“彪…子。”秋生依然用二胡声作答,还拉了一个长长的滑调。“厉害,真厉害!”这时候晚上唱坠子书,老先生唱完,也会让秋生唱一小段。秋生唱《响马传》,唱《罗成算卦》,唱《吹牛》,但从来不唱《老来难》。他嗓音清亮,不及先生沙哑,老年人觉得还欠火候,不够味道,但看热闹的人们却觉得唱的不错:“嗯,秋生学的挺好,我们能听清楚戏词儿。”
先生说秋生算是入门了,但还没有上道。于是,师徒俩就打点行装,上道挨村卖唱去了。他们往往一走就是好几个月,近到菏泽周边乡镇,远到黄河对面的河南地界。有时候是师徒二人,有时也和别人搭班,一路走来一路唱。后来邻村学艺不成的独眼龙马华子也跟着他们,马华子身高马大,常常拉着破板车,载着先生去赶集卖唱。秋生有时候在旁边扶着车把,有时候把盲杖搭在车尾,在板车后面慢悠悠地跟着。他倒是也想坐车,只是马华子不让,他唱戏比马华子强,但打架却不是马华子的对手,何况马华子另一只眼还看得分明。到了集上,先生和秋生拉弦卖唱,马华子负责敲锣吆喝和收钱,一天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那时候电视开始在乡村普及,乡亲们连大台戏都懒得看,更别说听坠子书了。师徒三人跑了几年,生意越来越差,有时候出去跑了几个月,回家也带不来几百块钱。后来,马华子就不跟他们跑了,再后来,先生让秋生出门,秋生也敢顶嘴说不去了。先生的盲杖已经打不到秋生,只能叫骂:“妈了个逼的,小鸟翅膀硬了,不听老鸟话了。”是啊,小鸟翅膀硬了,但却没地方可以飞。出去干嘛呢?风餐露宿不说,还挣不到钱。
但是不出去,也不能在家死耗着啊。秋生就在家死耗着。就和他童年时一样,他又开始在村里黑天白夜地瞎晃了。“嘿,二婶子,你昨晚半夜在家哭啥?”“妈了个逼,死瞎子,你半夜不睡觉,瞎听啥墙根啊。”在大当街被秋生揭短,二婶子恼羞交加。“那你说你哭啥了吗?”“妈了个逼。”二婶子骂了一句,转身就走,跟个不通情理的瞎子你能说啥呢,但身后,还是能听见秋生和旁人嘿嘿的笑声。
几个月后,先前被秋生气走的先生又回来了。“秋生,别在家瞎混了。跟我走吧,我有个师弟,是算卦的,你跟他学算卦去吧。”秋生想必也是在家闲够了,二话没说就跟先生上路了。等乡亲们下次再见到秋生时,他已经打着梆子,背着签筒,开始走街串巷算卦了。“这是个好生意啊。”乡亲们都这样说。但秋生却不好好干,没干多久,就又撂摊子不干了。“不干了。算得准你们说我早就知道,算得不准就说我瞎胡说。我跟你们算个啥?”
他不算卦也没事,因为这次真的有好生意找上门了。马华子加入了瞎子帮,来盛情邀请秋生。瞎子帮是十里八乡的瞎子帮会,因为老辈唱戏算卦的手艺无法过活,也没有低保可领,瞎子们不得不抱团讨生活,日常业务主要是帮人要账、去红白喜事捣乱等等,都是给人添堵的营生。接到客人委托的任务后,一般都是一帮瞎子一窝蜂地拥到那户人家,盲杖乱敲,东西乱翻,吃喝拉撒睡都赖那里,闹得周边人家都不得安生。但是遇到这荒唐事的户主也无可奈何,打不得,又骂不过,只好尽快花钱消灾,把这帮子大爷送走了事。期间丢失的衣物和粮食,也只能自认倒霉。秋生听马华子讲解一番之后,欣然欲往,兄弟二人当即就携手而去,往瞎子帮头目家里报到去也。
秋生再次回家的时候,已经穿上皮夹克,用上手机了。他眼睛虽看不见,但打起电话来,手指按键按的飞快,正常人恐怕都比不了。听消息灵通的乡亲们讲,秋生在瞎子帮混的顺风顺水,比介绍人马华子还混得好,已经成了小头目,可以单独带着兄弟们接活了。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在道上混的,还是应该讲些规矩的。但不知是瞎子帮特立独行,还是秋生不管规矩。隔条路的邻村有人欠钱不还,债权人感觉要钱无望,就委托瞎子帮来处理。秋生也不顾乡亲情谊,还真带着一帮瞎子冲到人家去了。那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老赖,事先已经得到了消息,把家人财物转移一空,留个空家等着秋生他们:“俺家啥也没有了,你们看着办吧。”好!秋生也不简单,一面安排马华子去自家背些粮面,在老赖家安营扎寨,一面派出探子,打听出老赖家人在岳父家安置。探得消息后,秋生立马集结队伍,向老赖岳父家杀奔而去。老赖再怎么赖,也不忍把岳父拉下水,只好服软低头,乖乖把钱拿了出来。经此一役,秋生名声大震,在瞎子帮的地位也上了一个台阶。
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县里和乡里对瞎子帮的行径,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去管。只是后来瞎子帮在乡下横行惯了,渐渐居然敢跑到县乡机关来拉屎撒尿。乡派出所来抓抗交公粮者,瞎子们居然敢围堵公车,秋生还把车玻璃打破了。有人在县农业银行贷不出款,居然请了一帮瞎子去闹。这都什么事啊?你们欺负欺负平头百姓也就够了,现在居然蹬鼻子上脸,无法无天了。大人们终于发怒了,瞎子帮被一窝端了。大小头目都进了拘留所,秋生自然不用说,连马华子也忝居其列,因为他瞎了一只眼,算半个残疾人,最后在里面呆的时间比秋生还长。领一时风骚的瞎子帮,至此烟消云散。
秋生在拘留所呆了不到两星期就出来了,毕竟是残疾人,在里面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领导也不好交代。他那些兄弟们也都还在,他们又开始偷偷摸摸接一些业务,只是不敢像以往那样明目张胆,任务没以前完成的好,业务量也直线下降,就那样不死不活地硬撑着。最后几年,秋生在县里租了个房子,想必是为了接活方便。传说他在那边落得名声很不好,经常半夜使酒骂街,拿盲杖胡乱敲打。邻居们看到他就躲得远远的,懒得搭理他。
十月,天气已经微微有些冷了。一天早晨,邻居们发现他趴在胡同口的大路边上,以为他喝醉了没找到家,怕他冻坏了,好心去拉他,才发现他身子已经僵了。
秋生本来就是村里的异类,现在更没小孩和他玩儿了。偶尔有几个小孩找他,也只是好奇他右眼怎么瞎了。每当这时候,秋生都会扒开右眼皮,露出白生生的眼珠子,带着羞涩而又讨好的口气遍示众人:“你们看你们看。”这时候小孩子们胆子浅的,少不得打几个寒战,生几点鸡皮疙瘩,好奇心也就满足了。偏偏有些胆子大的,非要自己动手,“秋生,我能自己扒开看看么?”秋生垂下双手:“你看呀你看呀。”于是那胆大孩子就用脏兮兮的手去扒秋生的眼皮,凑近了使劲瞅,手下不知轻重,有时甚至把眼皮整个都翻上来,血糊糊的,好生吓人。秋生也不生气,仍垂着双手,害羞地微微笑着。他知道,小伙伴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就会带着他一起玩耍。那时候的小孩能玩什么,无非是爬树掏鸟、捉青蛙、捅马蜂窝罢了。这些活动必须成群结队,一个人玩太无趣了。
半年后,小伙伴们发现秋生的性子变了,脾气居然大起来了。小伙伴们赏脸去找他玩,他倒好,连瞎眼都不让大伙看了。“秋生秋生,我能看看你的眼么?”“看看看,看你妈逼看。你咋不回家看你娘啊。”问话的孩子碰了一鼻子灰,自然不甘心:“妈逼,要不看你是瞎子,我非得干你不可。”秋生也不示弱,反而逼近两步:“你干啊。有种你干!”那孩子自然不会动手,围观的孩子也觉得没劲,大家最后就悻悻然走掉,去玩别的游戏,把秋生一个人孤零零撇在身后。他们不知道,秋生的左眼也开始看不清东西了。
八岁那年,秋生彻底瞎了。
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学了。秋生自然不可能去上什么盲校,于是整天无所事事地在村里瞎晃。他走路不喜欢用盲杖,他爹给他一根笔直白亮的杨木杆,他随手就扔到一边了。他没事就莽莽撞撞地在村道上乱走,偶尔和取笑他的乡人对骂。如是晃了几年。等他的同龄人开始去镇里上初中时,“摸着天”终于为秋生寻了位唱坠子书的先生。学费应该是没给多少,那先生吃住都在秋生家,脾气极坏,一家老小都陪着小心伺候他。他教秋生拉二胡,一个调不对,盲杖就挥了过去,而且还打的极准,每次都打在秋生按弦的手指上。二胡练完就跟着老师背戏词,一句背错,少不得又要挨打,不过这次不是打在手上,而是打在头上。那几个月,“摸着天”家的院落里,二胡声、唱戏声、老师的斥骂声、秋生的哭喊声,间有受惊的鸡叫声,不绝入耳。院子里也因此聚满了闲着无事看热闹的乡亲们。
那几个月天还比较热。晚上,男人们总会凑上一点钱,再备些烟酒,当街摆上桌椅,请先生给大伙唱几段。先生大马金刀往小椅子上坐正了,二胡搁在腿上,随意拉几下弦,扯开嗓子就唱起来。先生尤其爱唱《老来难》,“老来难,老来难,劝人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面前……”悲悲切切的唱辞,配上老先生撕心裂肺的唱腔和呕哑凄凉的二胡声,观众但觉一股清凉宜人的怨气扑面而来,不由得暑热顿消。先生那边厢唱完,烟都抽了二指,观众这边才反应过来,此起彼伏地叫起好来。“先生,再唱一个吧。”观众尽管吆喝,先生唱或不唱,就看心情了。每到这时候,坐在先生下首的秋生都会笑起来。
几个月后,秋生学的差不多了,用二胡拉人名,也能拉的惟妙惟肖。好久没来往的同龄伙伴们周末回家,也喜欢去看秋生学艺。“秋生,你知道我是谁不?”“知…道。”秋生不吭声,微笑着拉动琴弦。伙伴不由得有点惊讶,“哈?那你说我是谁?”“彪…子。”秋生依然用二胡声作答,还拉了一个长长的滑调。“厉害,真厉害!”这时候晚上唱坠子书,老先生唱完,也会让秋生唱一小段。秋生唱《响马传》,唱《罗成算卦》,唱《吹牛》,但从来不唱《老来难》。他嗓音清亮,不及先生沙哑,老年人觉得还欠火候,不够味道,但看热闹的人们却觉得唱的不错:“嗯,秋生学的挺好,我们能听清楚戏词儿。”
先生说秋生算是入门了,但还没有上道。于是,师徒俩就打点行装,上道挨村卖唱去了。他们往往一走就是好几个月,近到菏泽周边乡镇,远到黄河对面的河南地界。有时候是师徒二人,有时也和别人搭班,一路走来一路唱。后来邻村学艺不成的独眼龙马华子也跟着他们,马华子身高马大,常常拉着破板车,载着先生去赶集卖唱。秋生有时候在旁边扶着车把,有时候把盲杖搭在车尾,在板车后面慢悠悠地跟着。他倒是也想坐车,只是马华子不让,他唱戏比马华子强,但打架却不是马华子的对手,何况马华子另一只眼还看得分明。到了集上,先生和秋生拉弦卖唱,马华子负责敲锣吆喝和收钱,一天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那时候电视开始在乡村普及,乡亲们连大台戏都懒得看,更别说听坠子书了。师徒三人跑了几年,生意越来越差,有时候出去跑了几个月,回家也带不来几百块钱。后来,马华子就不跟他们跑了,再后来,先生让秋生出门,秋生也敢顶嘴说不去了。先生的盲杖已经打不到秋生,只能叫骂:“妈了个逼的,小鸟翅膀硬了,不听老鸟话了。”是啊,小鸟翅膀硬了,但却没地方可以飞。出去干嘛呢?风餐露宿不说,还挣不到钱。
但是不出去,也不能在家死耗着啊。秋生就在家死耗着。就和他童年时一样,他又开始在村里黑天白夜地瞎晃了。“嘿,二婶子,你昨晚半夜在家哭啥?”“妈了个逼,死瞎子,你半夜不睡觉,瞎听啥墙根啊。”在大当街被秋生揭短,二婶子恼羞交加。“那你说你哭啥了吗?”“妈了个逼。”二婶子骂了一句,转身就走,跟个不通情理的瞎子你能说啥呢,但身后,还是能听见秋生和旁人嘿嘿的笑声。
几个月后,先前被秋生气走的先生又回来了。“秋生,别在家瞎混了。跟我走吧,我有个师弟,是算卦的,你跟他学算卦去吧。”秋生想必也是在家闲够了,二话没说就跟先生上路了。等乡亲们下次再见到秋生时,他已经打着梆子,背着签筒,开始走街串巷算卦了。“这是个好生意啊。”乡亲们都这样说。但秋生却不好好干,没干多久,就又撂摊子不干了。“不干了。算得准你们说我早就知道,算得不准就说我瞎胡说。我跟你们算个啥?”
他不算卦也没事,因为这次真的有好生意找上门了。马华子加入了瞎子帮,来盛情邀请秋生。瞎子帮是十里八乡的瞎子帮会,因为老辈唱戏算卦的手艺无法过活,也没有低保可领,瞎子们不得不抱团讨生活,日常业务主要是帮人要账、去红白喜事捣乱等等,都是给人添堵的营生。接到客人委托的任务后,一般都是一帮瞎子一窝蜂地拥到那户人家,盲杖乱敲,东西乱翻,吃喝拉撒睡都赖那里,闹得周边人家都不得安生。但是遇到这荒唐事的户主也无可奈何,打不得,又骂不过,只好尽快花钱消灾,把这帮子大爷送走了事。期间丢失的衣物和粮食,也只能自认倒霉。秋生听马华子讲解一番之后,欣然欲往,兄弟二人当即就携手而去,往瞎子帮头目家里报到去也。
秋生再次回家的时候,已经穿上皮夹克,用上手机了。他眼睛虽看不见,但打起电话来,手指按键按的飞快,正常人恐怕都比不了。听消息灵通的乡亲们讲,秋生在瞎子帮混的顺风顺水,比介绍人马华子还混得好,已经成了小头目,可以单独带着兄弟们接活了。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在道上混的,还是应该讲些规矩的。但不知是瞎子帮特立独行,还是秋生不管规矩。隔条路的邻村有人欠钱不还,债权人感觉要钱无望,就委托瞎子帮来处理。秋生也不顾乡亲情谊,还真带着一帮瞎子冲到人家去了。那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老赖,事先已经得到了消息,把家人财物转移一空,留个空家等着秋生他们:“俺家啥也没有了,你们看着办吧。”好!秋生也不简单,一面安排马华子去自家背些粮面,在老赖家安营扎寨,一面派出探子,打听出老赖家人在岳父家安置。探得消息后,秋生立马集结队伍,向老赖岳父家杀奔而去。老赖再怎么赖,也不忍把岳父拉下水,只好服软低头,乖乖把钱拿了出来。经此一役,秋生名声大震,在瞎子帮的地位也上了一个台阶。
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县里和乡里对瞎子帮的行径,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去管。只是后来瞎子帮在乡下横行惯了,渐渐居然敢跑到县乡机关来拉屎撒尿。乡派出所来抓抗交公粮者,瞎子们居然敢围堵公车,秋生还把车玻璃打破了。有人在县农业银行贷不出款,居然请了一帮瞎子去闹。这都什么事啊?你们欺负欺负平头百姓也就够了,现在居然蹬鼻子上脸,无法无天了。大人们终于发怒了,瞎子帮被一窝端了。大小头目都进了拘留所,秋生自然不用说,连马华子也忝居其列,因为他瞎了一只眼,算半个残疾人,最后在里面呆的时间比秋生还长。领一时风骚的瞎子帮,至此烟消云散。
秋生在拘留所呆了不到两星期就出来了,毕竟是残疾人,在里面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领导也不好交代。他那些兄弟们也都还在,他们又开始偷偷摸摸接一些业务,只是不敢像以往那样明目张胆,任务没以前完成的好,业务量也直线下降,就那样不死不活地硬撑着。最后几年,秋生在县里租了个房子,想必是为了接活方便。传说他在那边落得名声很不好,经常半夜使酒骂街,拿盲杖胡乱敲打。邻居们看到他就躲得远远的,懒得搭理他。
十月,天气已经微微有些冷了。一天早晨,邻居们发现他趴在胡同口的大路边上,以为他喝醉了没找到家,怕他冻坏了,好心去拉他,才发现他身子已经僵了。
![]() |
板车图(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
海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6: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