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万丈红尘中翩迁相遇
塔尔寺最美的自然风光还是应该等到夏秋两季来才能真正领略。但是仁措也好、叩长头的小姑娘也好、还有那些转经的妇女和一路见到的佛像和僧人,与这些人的相逢,都是很殊胜的因缘。这些偶然的相逢和际遇为未来撒下了种子,不期然哪天,等到善蒂成熟的时候,就会山水迢迢地于万丈红尘中翩然相遇。
------------------
by 温言
兰若说,只有在抛却了游客走马观花般的指点江山后,我们才能遇到最为朴素的修道者。没有游人会在寒冬腊月稀松平常的日子里过来,因而成就了我一个人的塔尔寺之旅。
来塔尔寺的人一共要看九座塔,这九座塔一座在殿内、八座在院外,赞颂了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
院外八塔以莲聚塔为始,以涅磐塔为终,其余六塔为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和胜利塔,分别纪念了佛祖睹明星而悟道,初转四谛法轮,降伏邪魔外道,重返人家大地,劝息比丘争端和战胜一切魔鬼。
八塔由东向西而建,遵循日出日落之轨。以佛初生,宛如大日临地,发大光明,普照万方;及佛涅磐,如日西沉,纵不能见、亦不曾离。
--
有人问:佛以度生为怀,何以不长住在世?
阿公答曰:佛非在众生心外,众生共业蔽覆太厚,于佛无睹!若业障之中,暂露空隙,则佛之应身即现。。。佛固无时不在,无奈众业不能长留空隙,以作见佛之机缘。佛虽不可得见,而妙法仍存,不可谓非厚幸也!
涅磐不是死、不是消失,而是“真如妙有,寂灭性空” 的意思。因为不生叫涅磐,因为不灭叫妙有。寂灭性空是空的一面,真如妙有是有的一面。
佛法本非语言传承之道,只为度化众生、勉以语言强之。却因路途迢递、时空交转,往往被文字所误。
---
小金瓦殿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殿,又名为护法神殿,建于明朝崇祯年。殿中的二层回廊上陈列着野牛、黑羊、彪熊、大猴的标本。这些标本是在动物们自然死亡后制作的,它们象征着魔道终于被佛征服。
魔道被降服却不是斩杀,体现了佛教慈悲海容的度量与情操。
魔虽然是魔,降服后也有皈依莲台听经受法的机缘。所以这些动物,在死后都被安静地放在护发神殿里,沐风栉雨,日夜谛听晨钟暮鼓、磬渔梵唱,何等安详自在!
---
我的导游叫仁措,仁措的藏语意思是清清的湖水。在小金瓦殿里,任措教我藏民礼佛的姿势:双掌空心合十,以大拇指触额、喉、心三地,两掌翻转摊开在身前,以额首触香案、莲座或佛足。
看那挤在角落的藏族老人,虽被挤到角落,却也拜得好生虔诚和威严。
仁措教完,亲身示范,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仁措拜完说你试试,我也咕咚一声跪倒在佛前。
抬起头,仁措说不行不行,你总在费力地想着正确的姿势,所以反而每次都拜的潦草。
的确,拜的时最难的是摄心,所以,人越多,拜佛越难。跪下时前怕狼、后怕虎,拜的时候又想着后面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心猿意马。不拜于心不安,拜了又怕人说三道四,左右为难。
明海大和尚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师兄进藏游历,宿在一个破庙里。傍晚独在佛像前叩拜,同寺借住的一个外道只见他跪拜时身心合一、圆融无碍的样子,便当下毅然抛弃了几十年外道之学、皈依了佛门。
可见凡众之心,奔逸放弛,念念流变,曾无一息之停。拜也是一种功夫,而这种功夫要用十足身心来成就,用大悲的愿力来陪护。“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每一拜,都要全心全意、充满欢喜;每一拜,都应观想于刹尘中,有无数个我在遍礼世界诸佛;每一拜,都不为一己之私,而将福田功德与智慧之种回向给四方天下大众。
--
大经堂是塔尔寺规模最大的建筑,它有168根大柱,面积近2千平方米。每天晨昏,喇嘛们都坐在蒲团上坐、诵经。五色的幡、帏从顶上垂下来,悬挂缭绕在他们中间。四壁龛内经帙浩淼。这里是塔尔寺的显宗经院,主要修习五明义理、分析辩论法相的论点。经院内设有多仁巴(显教博士)学位授予有深厚造诣的僧人。
中学时候曾喜欢过林清玄的东西,被充满禅机妙理的小品文误导,以为这些就是僧人们夜夜修行持念的东西,看懂了这些,佛法就得到了十之八九。看坛经,老以为就是讲一个和尚东奔西走的事;看金刚经、完全不知所云;读大悲咒,更是匪夷所思。总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和尚们弄了一辈子的东西我三下五除二地就全参透了。
后来翻过楞严,才开始觉到自己的无知,再翻回头读“法华”,“八大人觉”、“佛说阿弥陀经”方知浅薄。到头来还是老老实实,从一本佛教入门开始读起。
从那时才明白佛法仅大正藏的典籍便有阿含部类、瑜伽部类、本缘部、般若部类、法华部类、经华严部类、宝积部类、涅盘部类、疏类、律疏类、论集部类、论疏类、诸宗部、史传部、大集部类、事汇类、经集部类、外教部等等等等。
佛灭度500年后,有大德龙树菩萨出世。
龙树菩萨自幼心思聪颖、辩才无碍,自皈依佛门后对经书更能过目不忘,机锋灵敏、无人可及。日久天长,龙树也生出我慢之心,觉得自己即是佛,也超越了前贤。这时有人领他去藏经之处,并借给他一匹彪马,龙树菩萨打马看经,用了整整6个月才掠过了所有经题。龙树生大惭愧,并从此后发心深入经藏,终于作出“大智度论” 奉献世人, 其玄章婉旨,妙不可言。
经藏无涯,龙树打马看经,尚要历史六个月!以我们现有的智慧资粮,只恐怕但取一勺饮都尚未能解其味!而现今世人多谤佛法,惟尊孔孟。一为不识经典,二多为徒众所误,三为泥于文字而不知真旨趣。所以佛法有“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之说。也只有于淡泊处能潜心深入法藏的人,方能知晓法财无量。
圣人慈悲,出手大方。洋洋一洒,便遍地烁然,然而世间又有几人真正领会个中旨趣、真正去顶戴欢喜呢?
---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是塔尔寺最主要最古老的建筑。
有一句俗语“穷禅富密方便净”,说的是密宗最讲求富贵道场和倾力供养。大金瓦殿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意为金瓦。建时用了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粉饰屋顶为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于檐口饰金云头、金莲瓣,飞脊装有鎏金宝塔、倒钟、宝轮、金盘、及 “火焰掌”,四角设金刚套兽和铜铃。大殿底层为硫璃砖墙壁,第二层是边麻墙藏窗、金色梵文宝镜,上面高悬乾隆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
塔尔寺的本称为“贡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吼佛弥勒洲。大金瓦殿内供奉着一座大银塔。大银塔内有一株巨型菩提树,此菩提与大院之内另一棵枝杈繁茂的菩提同脉相连。如果殿外菩提仍然青青翠翠,就说明银塔内的菩提仍息息生长。
仁措说,此菩提即是十万狮吼佛弥勒州的来历。
因宗喀巴大师出生时,其母将他的胎衣埋在大金瓦寺正中即现原大银塔底下,后来这里长出了一棵菩提树,长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都自然现出狮吼佛像一尊。故为十万狮吼佛弥勒洲。
宗喀巴大师十七岁那年走出了母亲的庇护,朝向拉萨,那里是藏密的中心。他在那里潜心修法、研读经藏。
宗喀巴大师的母亲是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女人,她懂得儿子事业的高尚、也忍不住夜夜倚门的痛苦、在垂垂暮年饱含着热泪写了一封书信捎给宗喀巴,道尽天下吐哺之心。大师闻信、恸哭流涕,他刺穿肌肤、用血写了一封回信,并携同一幅自画像和一座狮子吼佛像寄回母亲那里。
他寄回的信里不仅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还有一个向道者的坚定与决绝。
我们说宗喀巴大师是文殊师利菩萨的转世。文殊乃七佛之师,骑着狮子,威猛无比。在密教塑像上,他一手拿经典,一手拿宝剑。此剑乃智慧之剑”,象征着只有拔开慧剑,斩断情丝,就能抵达智慧成就。
宗喀巴大师始终没有回去,他留在了西藏弘扬佛旨。
于是群山披泽、四海安澜。
无数的文人骚客在塔前徘徊,揣测着他母亲的心里有多少悲痛和无奈;他们想说又不敢说的:宗喀巴大师是个硬心肠的孩子,他一心想度化终生,却甘愿让母亲受苦。
他们问:儿子成了佛,难道对于母亲就等于慰藉吗?
释迦牟尼佛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亲自给了回答:
不是无情,而是大情于众生!。。众生只道慈母倚门、双泪涟涟,又可知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母虽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死,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语毕至今,仍令人震颤不已。殿外檐下,有道众心无旁骛地叩着等身长头。
我对任措说,帮我找个垫子,我也想再试试专心致志的感觉。话音才落,前面的一个小姑娘突然跃起来,指她的垫子。跪在垫子上的感觉像一只凫于水面的水鸟,吸一口气、按住两块手垫,然后一路向前滑翔过去,在额头接地的一刹那,五体投地,身心自然而欢喜、无比踏实。
任措说他们藏民天生就是佛教徒,你看那个女娃只有8岁,怀揣着一个小小愿望,也一本正经地跑到寺前兢兢业业地叩十万个等身长头。
十万个等身长头应合了十万狮子吼佛,是体力与意志的较量。精壮的汉子3个月就可以完成;而耄耋垂髫却要半年一年的时间或者更长。
我站起来,望着小姑娘重新回去虔诚恭谨地叩拜,心里很希望在旺季时,每个立在一旁观看的游客都能在心中默默随喜、默默赞叹。
--
我的塔尔寺之行就如此简单,没能见到宗康活佛、也没能见到绿度母像。
塔尔寺最美的自然风光还是应该等到夏秋两季来才能真正领略。但是仁措也好、叩长头的小姑娘也好、还有那些转经的妇女和一路见到的佛像和僧人,与这些人的相逢,都是很殊胜的因缘。
这些偶然的相逢和际遇为我的未来撒下了种子,不期然哪天,等到善蒂成熟的时候,就会山水迢迢地于万丈红尘中翩然相遇。
---
----------
PS 微信公众订阅号正式开始运营
微信ID: wenyanhello
微信昵称:温言
我的职场小说《第二份工作》
如果你对这片文章感兴趣,可以直接关注下温言的日记豆列,基本保持一周两更的频率,这样新文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哦!
![]() |
------------------
by 温言
兰若说,只有在抛却了游客走马观花般的指点江山后,我们才能遇到最为朴素的修道者。没有游人会在寒冬腊月稀松平常的日子里过来,因而成就了我一个人的塔尔寺之旅。
来塔尔寺的人一共要看九座塔,这九座塔一座在殿内、八座在院外,赞颂了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
院外八塔以莲聚塔为始,以涅磐塔为终,其余六塔为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和胜利塔,分别纪念了佛祖睹明星而悟道,初转四谛法轮,降伏邪魔外道,重返人家大地,劝息比丘争端和战胜一切魔鬼。
八塔由东向西而建,遵循日出日落之轨。以佛初生,宛如大日临地,发大光明,普照万方;及佛涅磐,如日西沉,纵不能见、亦不曾离。
![]() |
![]() |
--
有人问:佛以度生为怀,何以不长住在世?
阿公答曰:佛非在众生心外,众生共业蔽覆太厚,于佛无睹!若业障之中,暂露空隙,则佛之应身即现。。。佛固无时不在,无奈众业不能长留空隙,以作见佛之机缘。佛虽不可得见,而妙法仍存,不可谓非厚幸也!
涅磐不是死、不是消失,而是“真如妙有,寂灭性空” 的意思。因为不生叫涅磐,因为不灭叫妙有。寂灭性空是空的一面,真如妙有是有的一面。
佛法本非语言传承之道,只为度化众生、勉以语言强之。却因路途迢递、时空交转,往往被文字所误。
---
小金瓦殿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殿,又名为护法神殿,建于明朝崇祯年。殿中的二层回廊上陈列着野牛、黑羊、彪熊、大猴的标本。这些标本是在动物们自然死亡后制作的,它们象征着魔道终于被佛征服。
魔道被降服却不是斩杀,体现了佛教慈悲海容的度量与情操。
魔虽然是魔,降服后也有皈依莲台听经受法的机缘。所以这些动物,在死后都被安静地放在护发神殿里,沐风栉雨,日夜谛听晨钟暮鼓、磬渔梵唱,何等安详自在!
---
![]() |
我的导游叫仁措,仁措的藏语意思是清清的湖水。在小金瓦殿里,任措教我藏民礼佛的姿势:双掌空心合十,以大拇指触额、喉、心三地,两掌翻转摊开在身前,以额首触香案、莲座或佛足。
看那挤在角落的藏族老人,虽被挤到角落,却也拜得好生虔诚和威严。
仁措教完,亲身示范,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仁措拜完说你试试,我也咕咚一声跪倒在佛前。
抬起头,仁措说不行不行,你总在费力地想着正确的姿势,所以反而每次都拜的潦草。
的确,拜的时最难的是摄心,所以,人越多,拜佛越难。跪下时前怕狼、后怕虎,拜的时候又想着后面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心猿意马。不拜于心不安,拜了又怕人说三道四,左右为难。
明海大和尚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师兄进藏游历,宿在一个破庙里。傍晚独在佛像前叩拜,同寺借住的一个外道只见他跪拜时身心合一、圆融无碍的样子,便当下毅然抛弃了几十年外道之学、皈依了佛门。
可见凡众之心,奔逸放弛,念念流变,曾无一息之停。拜也是一种功夫,而这种功夫要用十足身心来成就,用大悲的愿力来陪护。“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每一拜,都要全心全意、充满欢喜;每一拜,都应观想于刹尘中,有无数个我在遍礼世界诸佛;每一拜,都不为一己之私,而将福田功德与智慧之种回向给四方天下大众。
--
大经堂是塔尔寺规模最大的建筑,它有168根大柱,面积近2千平方米。每天晨昏,喇嘛们都坐在蒲团上坐、诵经。五色的幡、帏从顶上垂下来,悬挂缭绕在他们中间。四壁龛内经帙浩淼。这里是塔尔寺的显宗经院,主要修习五明义理、分析辩论法相的论点。经院内设有多仁巴(显教博士)学位授予有深厚造诣的僧人。
中学时候曾喜欢过林清玄的东西,被充满禅机妙理的小品文误导,以为这些就是僧人们夜夜修行持念的东西,看懂了这些,佛法就得到了十之八九。看坛经,老以为就是讲一个和尚东奔西走的事;看金刚经、完全不知所云;读大悲咒,更是匪夷所思。总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和尚们弄了一辈子的东西我三下五除二地就全参透了。
后来翻过楞严,才开始觉到自己的无知,再翻回头读“法华”,“八大人觉”、“佛说阿弥陀经”方知浅薄。到头来还是老老实实,从一本佛教入门开始读起。
从那时才明白佛法仅大正藏的典籍便有阿含部类、瑜伽部类、本缘部、般若部类、法华部类、经华严部类、宝积部类、涅盘部类、疏类、律疏类、论集部类、论疏类、诸宗部、史传部、大集部类、事汇类、经集部类、外教部等等等等。
佛灭度500年后,有大德龙树菩萨出世。
龙树菩萨自幼心思聪颖、辩才无碍,自皈依佛门后对经书更能过目不忘,机锋灵敏、无人可及。日久天长,龙树也生出我慢之心,觉得自己即是佛,也超越了前贤。这时有人领他去藏经之处,并借给他一匹彪马,龙树菩萨打马看经,用了整整6个月才掠过了所有经题。龙树生大惭愧,并从此后发心深入经藏,终于作出“大智度论” 奉献世人, 其玄章婉旨,妙不可言。
经藏无涯,龙树打马看经,尚要历史六个月!以我们现有的智慧资粮,只恐怕但取一勺饮都尚未能解其味!而现今世人多谤佛法,惟尊孔孟。一为不识经典,二多为徒众所误,三为泥于文字而不知真旨趣。所以佛法有“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之说。也只有于淡泊处能潜心深入法藏的人,方能知晓法财无量。
圣人慈悲,出手大方。洋洋一洒,便遍地烁然,然而世间又有几人真正领会个中旨趣、真正去顶戴欢喜呢?
---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是塔尔寺最主要最古老的建筑。
有一句俗语“穷禅富密方便净”,说的是密宗最讲求富贵道场和倾力供养。大金瓦殿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意为金瓦。建时用了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粉饰屋顶为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于檐口饰金云头、金莲瓣,飞脊装有鎏金宝塔、倒钟、宝轮、金盘、及 “火焰掌”,四角设金刚套兽和铜铃。大殿底层为硫璃砖墙壁,第二层是边麻墙藏窗、金色梵文宝镜,上面高悬乾隆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
塔尔寺的本称为“贡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吼佛弥勒洲。大金瓦殿内供奉着一座大银塔。大银塔内有一株巨型菩提树,此菩提与大院之内另一棵枝杈繁茂的菩提同脉相连。如果殿外菩提仍然青青翠翠,就说明银塔内的菩提仍息息生长。
仁措说,此菩提即是十万狮吼佛弥勒州的来历。
因宗喀巴大师出生时,其母将他的胎衣埋在大金瓦寺正中即现原大银塔底下,后来这里长出了一棵菩提树,长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都自然现出狮吼佛像一尊。故为十万狮吼佛弥勒洲。
宗喀巴大师十七岁那年走出了母亲的庇护,朝向拉萨,那里是藏密的中心。他在那里潜心修法、研读经藏。
宗喀巴大师的母亲是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女人,她懂得儿子事业的高尚、也忍不住夜夜倚门的痛苦、在垂垂暮年饱含着热泪写了一封书信捎给宗喀巴,道尽天下吐哺之心。大师闻信、恸哭流涕,他刺穿肌肤、用血写了一封回信,并携同一幅自画像和一座狮子吼佛像寄回母亲那里。
他寄回的信里不仅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还有一个向道者的坚定与决绝。
我们说宗喀巴大师是文殊师利菩萨的转世。文殊乃七佛之师,骑着狮子,威猛无比。在密教塑像上,他一手拿经典,一手拿宝剑。此剑乃智慧之剑”,象征着只有拔开慧剑,斩断情丝,就能抵达智慧成就。
宗喀巴大师始终没有回去,他留在了西藏弘扬佛旨。
于是群山披泽、四海安澜。
无数的文人骚客在塔前徘徊,揣测着他母亲的心里有多少悲痛和无奈;他们想说又不敢说的:宗喀巴大师是个硬心肠的孩子,他一心想度化终生,却甘愿让母亲受苦。
他们问:儿子成了佛,难道对于母亲就等于慰藉吗?
释迦牟尼佛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亲自给了回答:
不是无情,而是大情于众生!。。众生只道慈母倚门、双泪涟涟,又可知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母虽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死,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语毕至今,仍令人震颤不已。殿外檐下,有道众心无旁骛地叩着等身长头。
我对任措说,帮我找个垫子,我也想再试试专心致志的感觉。话音才落,前面的一个小姑娘突然跃起来,指她的垫子。跪在垫子上的感觉像一只凫于水面的水鸟,吸一口气、按住两块手垫,然后一路向前滑翔过去,在额头接地的一刹那,五体投地,身心自然而欢喜、无比踏实。
任措说他们藏民天生就是佛教徒,你看那个女娃只有8岁,怀揣着一个小小愿望,也一本正经地跑到寺前兢兢业业地叩十万个等身长头。
十万个等身长头应合了十万狮子吼佛,是体力与意志的较量。精壮的汉子3个月就可以完成;而耄耋垂髫却要半年一年的时间或者更长。
我站起来,望着小姑娘重新回去虔诚恭谨地叩拜,心里很希望在旺季时,每个立在一旁观看的游客都能在心中默默随喜、默默赞叹。
--
我的塔尔寺之行就如此简单,没能见到宗康活佛、也没能见到绿度母像。
塔尔寺最美的自然风光还是应该等到夏秋两季来才能真正领略。但是仁措也好、叩长头的小姑娘也好、还有那些转经的妇女和一路见到的佛像和僧人,与这些人的相逢,都是很殊胜的因缘。
这些偶然的相逢和际遇为我的未来撒下了种子,不期然哪天,等到善蒂成熟的时候,就会山水迢迢地于万丈红尘中翩然相遇。
---
----------
PS 微信公众订阅号正式开始运营
微信ID: wenyanhello
微信昵称:温言
![]() |
我的职场小说《第二份工作》
![]() |
如果你对这片文章感兴趣,可以直接关注下温言的日记豆列,基本保持一周两更的频率,这样新文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哦!
-
钟小小小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30 08:40:21
-
Conan X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7 21:58:30
-
陈六月吼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5 23:25:18
-
乎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03 01:36:35
-
静雅思~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06 22:27:07
-
赵卫峰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06 08:10:18
-
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21 23:42:09
-
lem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5 14:42:31
-
Don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7 20:05:04
-
Sosu.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5 05:21:40
-
黄小邪115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23:48:28
-
Yallur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21:39:14
-
FIRSTLAS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21:27:39
-
muzili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19:10:20
-
拾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18:16:55
-
UniqueW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14:11:31
-
矛盾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13:39:47
-
龙啸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11:09:07
-
昼夜同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09:24:54
-
本尼迪特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07:33:48
-
臭芽芽又饿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07:21:0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05:41:11
-
She's Dor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4 01:45:42
-
繁丫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3 22:34:19
-
初空不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3 22:09:47
-
比如昨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6 00:22:07
-
endup 帅气地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8 01:41:26
-
祈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9 23:28:21
-
配枪奥莉芙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9 19:45:22
-
Jin_鲤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8 23:59:16
-
车尔尼雪夫撕比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8 11:09:54
-
CrossSe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21:42:21
-
红衣少女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9:08:32
-
蝴蝶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8:47:16
-
混合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7:12:46
-
丶荊棘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4:01:19
-
大辟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2:46:17
-
温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21:14:28
-
苹果咋咋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20:13:00
-
黛黛与废柴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7:21:21
-
化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6:56:29
-
僵坠的胡蝶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6:26:03
-
親嚴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5:47:03
-
G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5:16:07
-
诺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5:12:13
-
犄角旮旯的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5:03:30
-
远望可以当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3:51:39
-
十三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3:24:27
-
Rebecc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2:51:43
-
因雨成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2:40:2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1:42:12
-
K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0:43:34
-
缪缪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0:39:54
-
叶山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0:38:57
-
梦落千光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0:33:38
-
紫不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0:16:0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0:06:52
-
明明亮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6 10:05:37
-
stac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5 00:40:48
-
S`Corn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23:30:39
-
森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22:37:18
-
叶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21:55:24
-
魔法桃金娘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9:40:44
-
苍老的小孩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6:59:56
-
舒_Everlast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6:36:56
-
豆游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3:45:46
-
云梦泽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2:50:36
-
流光喜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1:38:57
-
Ci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1:36:01
-
温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1:13:24
-
ader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1:05:20
-
落落落落啦啦啦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0:59:53
-
一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0:35:06
-
木朵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4 1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