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艾俊川书房 雄起的且居(ZT芷兰斋微信)
ZT自宋希於先生微博
2014-12-21 芷蘭齋
我清楚的记得在什么场合认识艾俊川先生,却想不起来是哪一年,好在有人应该比我记得更准确,那就是胡同兄,因为他是我跟艾俊川的介绍人,并且初次见面的地点正是在布衣书局有始以来最高档的店面——张治中旧居。
那时,布衣书局刚刚开业不久,我对网络一向隔膜,不知道网上也能够找到蠹鱼之乐。谢其章先生告诉我,有个网上网下都做买卖的书店,名叫布衣,并且店址就在张治中故居。他的这句话让我笑了起来,原来是这个等级的布衣。诸葛丞相也曾说自己“臣本布衣”,除了丞相,很多的大官都喜欢在自己名字前加上“布衣”二字,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四品官衔以下者,很少敢说自己是布衣的。就凭这点,激发了我的童心,我跟谢兄说,下次再去布衣时,一定带我去开开眼。
之后的某天,谢先生果真把我带到了布衣书局。这家旧书店所处的位置,是非富即贵的高档区。我在这个文保单位的小院内,第一次见到了布衣的CEO——胡同先生。胡同既然是CEO,那么这家书局的经营特色,当然是他的口味所在,但是看来他喜欢的是“旧”而非“古”,这与我的偏嗜略有异趣。胡同是位优秀的经营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我那掩饰在好奇心下的落寞,马上说他近期也准备开展古书业务,并且,他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对古书极有研究,若我有兴趣,他可马上请这位朋友来跟我见面。嘤鸣相求,当然我求之不得。不一会儿,我就见到了他说的这位懂古书的朋友――艾俊川先生。
那天晚上,我等坐在雅致的小院内,胡乱地聊着书界的各类八卦。我对艾先生印象极佳,他是典型的自敛型学者,每说一个观点,我能感到他的面部会微微泛红。他说话的特色之一,是若有思索时,必会两眼上翻的闭上两下。我很喜欢他这种锋芒内敛的处世姿态,在此后的交往中,渐渐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之一。随着交往的加深,我越来越觉得交到了他这样的一个朋友是一种幸运,因为他是北大图书馆系毕业,对于古文献是绝对的科班出身,又曾在北大图书馆善本部工作过,理论兼实践,再加上他的聪明与勤奋,因此他对版本的研究深度是我望尘莫及。这些年,我尝试着写自己的藏书题跋,每次写完,必呈上请艾兄指正,每次他都能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艾兄对版本的研究不落窠臼,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他对许多历史相关的定论,都能从不疑处疑之,这种可贵的怀疑精神,正是我所缺乏者,我尤其缺乏他的那种冷静与细心。我觉得他的这种性格和学术修养,很适合搞研究,然而他同时也喜欢收藏,而我又觉得搞收藏需要感情的冲动,太过冷静客观之人,绝难步入收藏行业。偏偏艾俊川两者兼容,当然令我羡恨交织。
因为臭味相投,更因为他的君子之风,我们虽然交往颇多,他却很少聊及自己的过往。我对他的历史拼图,大多是从不同的朋友处零星听来。有朋友告诉我,艾俊川当年是黑龙江高考文科状元,我向他求证,他更正说自己是第二名。某次,我跟北大图书馆的沈乃文先生出差,偶尔聊到了艾俊川。沈先生说他曾跟艾俊川共同到美国去学习,小艾人极聪明,刚到美不久,就迅速地发现了哪类东西应该到哪个商店去买,最好又最便宜,想出了许多省钱的办法。沈先生还告诉了我一些艾俊川性格上的独特之处,这让我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一些。
后来,布衣书局搬到了广渠门旁的领行国际大厦,因为艾先生也住在这个区域,所以布衣书局又成了我们的聚会和聊书地点。那时常在布衣见面的书友还有王洪钢先生,我们三人因为都喜欢古书,却又专门到跑旧书的地盘去聚会,渐渐的就混成了三人帮。有那么几年,我等三人一同去看书、看展、看拍品,玩得极开心,唯一觉得缺憾者,就是同伙中缺少一位一丈青,否则的话,凑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著名的帮派。
从前年开始,艾兄又任了某金融杂志社的主编,工作上比以前忙了许多,我跟他见面的次数也少了下来。王洪钢兄的转变更大,他不仅从热闹的潘家园地区搬到了亦庄,更意外地是,他本来也是一位爱书入髓的主儿,多年来一直号称为了爱书而不要孩子,后来不知为什么,思想转变天翻地覆,他不但生了孩子,还舍弃了一切,全心全意地去照顾这位小Baby。这多少让我有些痛心疾首,但也无可奈何。近几年,我仅见过王兄不超过三面,三人帮的队伍就这么散了,让我颇有些落寞。
好在艾兄虽然忙,却也没有离开藏书圈,去年还出了一本著作名叫《文中象外》。我怎么听,都觉得这不像一本研究目录版本学的著作,可见他性格上是何等的特立独行,连书名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艾兄的书房十年前我曾经去过,前几年搬家后,他也曾邀我去坐坐,今日前往艾府拍照,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当是第三次去他家。艾府是两层的复式,一楼客厅兼书房,进门左手,沿墙一排书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客厅里会摆上电视,艾府的客厅里也有电视,却是随意的摆在沙发侧边的地上,背靠着沙发。我不知道这样的摆法如何观看,但是显然,这部电视机很少使用。好在我知道他的性格独特,也见怪不怪的没有问他为何是这等摆法。
左手的墙上还挂着一幅对联,下联中竟然有“芝兰”二字,芝兰与芷兰相近,我心里嘀咕,这幅对联应该挂在我家更合适。客厅与阳台相连,艾兄把阳台改成了写字间,把书桌摆在了这里,旁边的地上堆着几摞书。
阳台靠墙一面摆着的书橱里面盛放的都是工具书,工具书的外面挂着郑孝胥的立轴。
他一直号称自己的书房很乱,太太为此颇不满意,今日观察,他家里比我想象的整齐许多。艾兄笑称,昨天你说要来,我为此收拾了大半天。我说以前在其旧居看到的书似乎比这里多许多,艾兄说,另一部分书搬到了楼上的过厅。他带我上楼,果真看到一堆平装书堆在地板上,一个不带门的书架放满了工具书,而两个带玻璃门的书橱里面放着的则是线装书。看来在他这里,平装、精装和线装,待遇各不相同。
在艾兄的书房中,我没有看到悬挂的堂号,于是问他堂号叫什么。他说自己没有起堂号,但在网上却用过一个,名叫“且居”。这个堂号太雄壮了,我没好意思跟他调侃,但我想到了,四川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雄起”。
我提出,请他拿出几件自己有故事的藏品。他拿出的第一部书竟然是刘半农的《中国文法讲话》,封面虽然有半农先生的题字,但毕竟是一本平装书,他以此书打头阵,让我多少有些不满意。
接着,他又拿出一卷碑帖,才展开了一段,我觉得这是帖而非碑,多少也是差强人意,艾兄笑着提醒我,你再细看看。细看之下,果真是我先入为主的看走了眼,这是个写在黑纸上的白色书法。在此之前,我还真没有见过以这种方式书写的书法作品。艾兄告诉我,这是在某个拍场上捡的漏儿,因为这个手卷没有落款,无人知道书者为谁,他却查出来了,这是满清重臣耆英,并当场给我讲了一些耆英的事迹。听他这么一讲,这果真是一件难得之物。
艾兄给我看的第三件藏品,是太平天国的一张路条。这个路条很奇特,上面用火漆打着一张英文便笺。艾兄告诉我,这是从国外网站买来的,上面的这个英文字条是对太平天国路条的解释。
之后,他又拿出一本旧裱的册页,里面全是清代名人手札,细细翻看,有几十通之多。艾兄说,卖出者是一位在美国的华人,他在网站出售这些物品,把整本的册页拆成了一个个单篇,在网站购买的人,也只能一页一页的买下去,艾兄说自己陆续买了好几年,其中的许多人名,都是从他处所买不到者。我问他价格,他告诉了我其中的几份,我觉得并不便宜。他解释说,在网上购买跟到拍卖会买东西,感觉不同,到手的价格也自然就变得不便宜。
看过这几件之后,他始终没有拿出一部线装书来,这当然让我不解渴。我早就知道艾兄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活字本,他发现历史上定论的一些铜活字都有问题,尤其是泥活字,并且他对清代中晚期的那几种活字,也表示了自己的异议,为此他也收藏了不少活字本实物。我直接请他拿出来几种有特色者让我拍照,他笑着拿出来的第一种就是《陈同甫集》。这部书我知道,前几年在拍场上拍得很贵,因为这是著名的锡活字。他向我讲解了此书的特殊之处,以及自己对该书的研究。
之后,他又拿出来一部明代的印谱。他居然还收藏印谱,倒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毕竟这种印谱流传很是稀见,市场的价格也一直没有便宜过。我问他为什么买这种又贵又不属于自己研究范畴的东西,他仍然笑着说,这是从国外网上买的,比国内价格便宜很多,遇到便宜的价格,为什么不买呢?这倒也是。
之后,他又给我看了几种成批买来的抄本,其中有个《宜园小草》抄写的很是精致。看来,美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并不在意是不是研究范畴。
从艾府出来,艾兄送我到停车场,路上聊天时他说一直在看我发的微信,说写的很有趣。我告诉他,为这个也惹了不少闲气,其中一篇微信写某位书友花高价卖出了某部书,没想到,这则微信被书友夫人看到了,质问他卖书的钱到哪里去了。我以为艾兄听完了会开颜一乐,没想到他听完却沉默不语。到了停车场,我打开车门向他道别时,他突然幽幽地跟我说:“我今天跟你说的那些书价,你也别写出来,因为买到这些书时,我跟老婆说的不是这个价格。”
(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gyNTcxMQ==&mid=201644265&idx=1&sn=bdcaba42aa3cf56dc6054f62f84f594f&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2014-12-21 芷蘭齋
我清楚的记得在什么场合认识艾俊川先生,却想不起来是哪一年,好在有人应该比我记得更准确,那就是胡同兄,因为他是我跟艾俊川的介绍人,并且初次见面的地点正是在布衣书局有始以来最高档的店面——张治中旧居。
那时,布衣书局刚刚开业不久,我对网络一向隔膜,不知道网上也能够找到蠹鱼之乐。谢其章先生告诉我,有个网上网下都做买卖的书店,名叫布衣,并且店址就在张治中故居。他的这句话让我笑了起来,原来是这个等级的布衣。诸葛丞相也曾说自己“臣本布衣”,除了丞相,很多的大官都喜欢在自己名字前加上“布衣”二字,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四品官衔以下者,很少敢说自己是布衣的。就凭这点,激发了我的童心,我跟谢兄说,下次再去布衣时,一定带我去开开眼。
之后的某天,谢先生果真把我带到了布衣书局。这家旧书店所处的位置,是非富即贵的高档区。我在这个文保单位的小院内,第一次见到了布衣的CEO——胡同先生。胡同既然是CEO,那么这家书局的经营特色,当然是他的口味所在,但是看来他喜欢的是“旧”而非“古”,这与我的偏嗜略有异趣。胡同是位优秀的经营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我那掩饰在好奇心下的落寞,马上说他近期也准备开展古书业务,并且,他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对古书极有研究,若我有兴趣,他可马上请这位朋友来跟我见面。嘤鸣相求,当然我求之不得。不一会儿,我就见到了他说的这位懂古书的朋友――艾俊川先生。
那天晚上,我等坐在雅致的小院内,胡乱地聊着书界的各类八卦。我对艾先生印象极佳,他是典型的自敛型学者,每说一个观点,我能感到他的面部会微微泛红。他说话的特色之一,是若有思索时,必会两眼上翻的闭上两下。我很喜欢他这种锋芒内敛的处世姿态,在此后的交往中,渐渐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之一。随着交往的加深,我越来越觉得交到了他这样的一个朋友是一种幸运,因为他是北大图书馆系毕业,对于古文献是绝对的科班出身,又曾在北大图书馆善本部工作过,理论兼实践,再加上他的聪明与勤奋,因此他对版本的研究深度是我望尘莫及。这些年,我尝试着写自己的藏书题跋,每次写完,必呈上请艾兄指正,每次他都能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艾兄对版本的研究不落窠臼,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他对许多历史相关的定论,都能从不疑处疑之,这种可贵的怀疑精神,正是我所缺乏者,我尤其缺乏他的那种冷静与细心。我觉得他的这种性格和学术修养,很适合搞研究,然而他同时也喜欢收藏,而我又觉得搞收藏需要感情的冲动,太过冷静客观之人,绝难步入收藏行业。偏偏艾俊川两者兼容,当然令我羡恨交织。
因为臭味相投,更因为他的君子之风,我们虽然交往颇多,他却很少聊及自己的过往。我对他的历史拼图,大多是从不同的朋友处零星听来。有朋友告诉我,艾俊川当年是黑龙江高考文科状元,我向他求证,他更正说自己是第二名。某次,我跟北大图书馆的沈乃文先生出差,偶尔聊到了艾俊川。沈先生说他曾跟艾俊川共同到美国去学习,小艾人极聪明,刚到美不久,就迅速地发现了哪类东西应该到哪个商店去买,最好又最便宜,想出了许多省钱的办法。沈先生还告诉了我一些艾俊川性格上的独特之处,这让我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一些。
后来,布衣书局搬到了广渠门旁的领行国际大厦,因为艾先生也住在这个区域,所以布衣书局又成了我们的聚会和聊书地点。那时常在布衣见面的书友还有王洪钢先生,我们三人因为都喜欢古书,却又专门到跑旧书的地盘去聚会,渐渐的就混成了三人帮。有那么几年,我等三人一同去看书、看展、看拍品,玩得极开心,唯一觉得缺憾者,就是同伙中缺少一位一丈青,否则的话,凑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著名的帮派。
从前年开始,艾兄又任了某金融杂志社的主编,工作上比以前忙了许多,我跟他见面的次数也少了下来。王洪钢兄的转变更大,他不仅从热闹的潘家园地区搬到了亦庄,更意外地是,他本来也是一位爱书入髓的主儿,多年来一直号称为了爱书而不要孩子,后来不知为什么,思想转变天翻地覆,他不但生了孩子,还舍弃了一切,全心全意地去照顾这位小Baby。这多少让我有些痛心疾首,但也无可奈何。近几年,我仅见过王兄不超过三面,三人帮的队伍就这么散了,让我颇有些落寞。
好在艾兄虽然忙,却也没有离开藏书圈,去年还出了一本著作名叫《文中象外》。我怎么听,都觉得这不像一本研究目录版本学的著作,可见他性格上是何等的特立独行,连书名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 |
文中象外 |
艾兄的书房十年前我曾经去过,前几年搬家后,他也曾邀我去坐坐,今日前往艾府拍照,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当是第三次去他家。艾府是两层的复式,一楼客厅兼书房,进门左手,沿墙一排书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客厅里会摆上电视,艾府的客厅里也有电视,却是随意的摆在沙发侧边的地上,背靠着沙发。我不知道这样的摆法如何观看,但是显然,这部电视机很少使用。好在我知道他的性格独特,也见怪不怪的没有问他为何是这等摆法。
![]() |
艾俊川的书房 |
左手的墙上还挂着一幅对联,下联中竟然有“芝兰”二字,芝兰与芷兰相近,我心里嘀咕,这幅对联应该挂在我家更合适。客厅与阳台相连,艾兄把阳台改成了写字间,把书桌摆在了这里,旁边的地上堆着几摞书。
![]() |
挂错了地方的对联 |
阳台靠墙一面摆着的书橱里面盛放的都是工具书,工具书的外面挂着郑孝胥的立轴。
![]() |
郑孝胥书法 |
他一直号称自己的书房很乱,太太为此颇不满意,今日观察,他家里比我想象的整齐许多。艾兄笑称,昨天你说要来,我为此收拾了大半天。我说以前在其旧居看到的书似乎比这里多许多,艾兄说,另一部分书搬到了楼上的过厅。他带我上楼,果真看到一堆平装书堆在地板上,一个不带门的书架放满了工具书,而两个带玻璃门的书橱里面放着的则是线装书。看来在他这里,平装、精装和线装,待遇各不相同。
![]() |
二楼上不同的书待遇不同 |
在艾兄的书房中,我没有看到悬挂的堂号,于是问他堂号叫什么。他说自己没有起堂号,但在网上却用过一个,名叫“且居”。这个堂号太雄壮了,我没好意思跟他调侃,但我想到了,四川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雄起”。
我提出,请他拿出几件自己有故事的藏品。他拿出的第一部书竟然是刘半农的《中国文法讲话》,封面虽然有半农先生的题字,但毕竟是一本平装书,他以此书打头阵,让我多少有些不满意。
![]() |
刘半农的题记本 |
接着,他又拿出一卷碑帖,才展开了一段,我觉得这是帖而非碑,多少也是差强人意,艾兄笑着提醒我,你再细看看。细看之下,果真是我先入为主的看走了眼,这是个写在黑纸上的白色书法。在此之前,我还真没有见过以这种方式书写的书法作品。艾兄告诉我,这是在某个拍场上捡的漏儿,因为这个手卷没有落款,无人知道书者为谁,他却查出来了,这是满清重臣耆英,并当场给我讲了一些耆英的事迹。听他这么一讲,这果真是一件难得之物。
![]() |
耆英的黑底白字书法 |
艾兄给我看的第三件藏品,是太平天国的一张路条。这个路条很奇特,上面用火漆打着一张英文便笺。艾兄告诉我,这是从国外网站买来的,上面的这个英文字条是对太平天国路条的解释。
![]() |
太平天国路条 |
之后,他又拿出一本旧裱的册页,里面全是清代名人手札,细细翻看,有几十通之多。艾兄说,卖出者是一位在美国的华人,他在网站出售这些物品,把整本的册页拆成了一个个单篇,在网站购买的人,也只能一页一页的买下去,艾兄说自己陆续买了好几年,其中的许多人名,都是从他处所买不到者。我问他价格,他告诉了我其中的几份,我觉得并不便宜。他解释说,在网上购买跟到拍卖会买东西,感觉不同,到手的价格也自然就变得不便宜。
![]() |
网购来的清人的手札 |
看过这几件之后,他始终没有拿出一部线装书来,这当然让我不解渴。我早就知道艾兄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活字本,他发现历史上定论的一些铜活字都有问题,尤其是泥活字,并且他对清代中晚期的那几种活字,也表示了自己的异议,为此他也收藏了不少活字本实物。我直接请他拿出来几种有特色者让我拍照,他笑着拿出来的第一种就是《陈同甫集》。这部书我知道,前几年在拍场上拍得很贵,因为这是著名的锡活字。他向我讲解了此书的特殊之处,以及自己对该书的研究。
![]() |
漆活字本《陈同甫集》 |
之后,他又拿出来一部明代的印谱。他居然还收藏印谱,倒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毕竟这种印谱流传很是稀见,市场的价格也一直没有便宜过。我问他为什么买这种又贵又不属于自己研究范畴的东西,他仍然笑着说,这是从国外网上买的,比国内价格便宜很多,遇到便宜的价格,为什么不买呢?这倒也是。
![]() |
明代印谱 |
之后,他又给我看了几种成批买来的抄本,其中有个《宜园小草》抄写的很是精致。看来,美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并不在意是不是研究范畴。
![]() |
清代精钞本 |
从艾府出来,艾兄送我到停车场,路上聊天时他说一直在看我发的微信,说写的很有趣。我告诉他,为这个也惹了不少闲气,其中一篇微信写某位书友花高价卖出了某部书,没想到,这则微信被书友夫人看到了,质问他卖书的钱到哪里去了。我以为艾兄听完了会开颜一乐,没想到他听完却沉默不语。到了停车场,我打开车门向他道别时,他突然幽幽地跟我说:“我今天跟你说的那些书价,你也别写出来,因为买到这些书时,我跟老婆说的不是这个价格。”
(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gyNTcxMQ==&mid=201644265&idx=1&sn=bdcaba42aa3cf56dc6054f62f84f594f&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
晴耕雨读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7:17:54
-
独自在山坡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0 17:49:2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6 17:20:23
-
豆友65357693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4 20:52:23
-
玫茵堂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25 21:21:28
-
城市里的候鸟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22 12:25:58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2 01:03:49
-
也是也不是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1 15:58:19
-
巳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1 14:54:48
五明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森安孝夫:回鹘吐蕃于789—792年的北庭之争 (1人喜欢)
- 陈能泳:吕澂早年(1917—1931)艺术文献钩沉 (5人喜欢)
-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释依观新译《印度哲学宗教史》江灿腾序 (3人喜欢)
- 新文丰影印俞大维藏《维摩诘所说经》德译本 (6人喜欢)
- 启功:四、清代今古文经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