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肌理与人性化尺度”?经典的伪命题
![]() |
上海的四种典型肌理 |
以下文字来自肌理主题的连续微博。看微博有人在比较肌理与人性化尺度什么的,我直接提出来“经久不衰的伪问题。已成经典。”然后引起@王富海-规划 的反弹:
【城市形态是亟需认真讨论的焦点问题,肌理包含在内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单独拎出来再去讨论“人性化”,无法再伪。 //@王富海规划:个人认为城市肌理是规划界亟需认真讨论的焦点问题,不伪。//@AUPer:经久不衰的伪问题。已成经典。】
@慧思慧想 也附和 @王富海-规划:
【研究它们的改变及其原因是综合的形态问题,单拎结果出来说哪个“人性化”是单一伪问题//@慧思慧想:嗯,俺也认为是城市的尺度与微观肌理(或者说微观建成环境)的改变,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模式以及我们对城市的感受。//@王富海规划:个人认为城市肌理是规划界亟需认真讨论的焦点问题,不伪。】
@宋彦-规划 也从自己研究角度“佐证”肌理研究的重要性:
【肌理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算不好?//@宋彦-规划: 城市肌理好,正面影响很明显,城市街区会更有活力。最近我跟一个研究房地产的同事一起比较了美国50个城市的市中心,在控制大经济环境变量的条件下,好的城市肌理可以带来更高的商业租金。//@王富海规划: 个人认为城市肌理是规划界亟需认真讨论的焦点问】
而我认为:
【不存在那个尺度或肌理更人性化的比较结论。//@臭臭脸小翼: 超棒的~//@王富海规划: 个人认为城市肌理是规划界亟需认真讨论的焦点问题,不伪。//@AUPer:经久不衰的伪问题。已成经典。】
【城市形态有超越利益博弈、政治经济和个人主观的内在规律,尽管它们经常表现出不同,但在同一时期,又经常表现出可比较的相似性。这些内容远超肌理所承载的信息。//@荷兰皮蛋:城市形态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肌理和尺度一般用来了解当时社会及经济状况,个人体验只是很小一部分。】
【城市形态研究不是什么大命题,可在各城市尺度、各城市地理空间中展开各种目标、各种定性、定量、质性等方法研究。肌理和人性化不具对应关系。“人性化”是以满足人的马斯洛需要为前提的,物理形态决定论早已不成立//@王富海规划: 打破一下构建大命题的惯性,直接研究肌理与人性化的对应关系有何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有了以下文字,说说我的“肌理”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形态形成角度,肌理主要由:城市开敞走廊(如水网、绿楔)、街道和广场等路网结构、用地街块以及建构筑物实体(和它们的负体)组成。它们的形态语言包括时间、地形地貌、自然、经济、交通、法律、产权、建筑、文化偏好和规划活动等。实际上对肌理影响最甚的是经济、交通和法律,其余更多是被动因应】
【时间是不可调节的严格逻辑因素,而肌理是人工环境的历时积淀。从较小时间尺度或较大时间尺度衡量,肌理的影响权重是动态的。我们通常指小时间尺度影响因素才有意义。经济活动的型态最显著改变城市肌理,法律(自然和相邻关系等多种因素也转化为了法律)对建筑肌理有决定作用(共时的主导类型较单一)。】
【假如认为规划活动对“肌理”有重要影响作用,那么,为什么我们几乎无法“自主”形成想要的肌理?避谈自然地理禀赋,路网和街块的划分其尺度早已被土地效率、开发模式、法律法规和交通结构所决定。地块内最终的建筑形态又被主导类型和相邻关系所控制。规划师和建筑师在“奇奇怪怪”的些许努力不改变结果】
【只有到具体地块,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个体作用才能看到一些,区位特征、文化偏好和主导类型的选择与变化会显现。但将这些不同的努力拼贴到城区、城市,多个无关联的规划师和建筑师所“设计”出来的城市,仍然被均化,却显化出经济活动特征、法律特征和交通特征。】
结论是:
【肌理貌似是一个关于尺度、空间、建筑和街道的词汇,实际上它是空间的时间尺度(光年反过来了)反映城市时间和那些主导因素的,人类共同画就的画。谈谈肌理?还是谈谈形态吧。因为我们还需要谈谈那些决定肌理的因素,和它们的作用、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如何改进它们的语言结构。】
————————那么,关于肌理研究,举点例子——————————
【做研究,忌讳单凭自己的想象和简单的理解下结论,然后花时间去证明。“肌理和尺度”问题几乎就是这样成为“经典的伪命题”了。真的应该从其基本概念出发,做认真的逻辑思考,再去分析和下结论比较好。】
【“肌理”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在“肌理”到底是二维呈现还是三维呈现的方面,可能建筑和规划的童鞋的空间想象能力太强,总是把“肌理”与“形态”关联起来,于是“肌理”就有了“形态”的含义,其实是去做“形态”研究了。而实际上“肌理”就是包含城市尺度到人体尺度的画作,内里则多维度、多意义】
【真正的肌理研究,比如Krimeyer对肌理进行定量分类,利用细度和清晰度概念分为四类:细致而清晰、细致而模糊、粗糙而清晰、粗糙而模糊。再如他认为社会阶层与人的居住纹理,也就是一个城市中各社会阶层隔开的程度,粗糙纹理减少了接近其他类型人和其他生活方式机会。各阶层混居应该是细致而模糊】
【紧紧抓住“肌理”的基本概念,从其基本特征出发做“图底关系”或“纹理关系”研究,再结合居住、文化、城市等各种属性进行概念衍化,才能发现其它方法不能获得的知识。很快将“肌理”转化为自己更熟悉的“形态”去研究,实际已经转换了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
Jr.hoc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4-29 10:50:09
-
西门吹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8 16:08:31
-
五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8 10:11:23
-
鹿逍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6 09:17:11
-
芒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6 06:13:30
-
明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5 00:24:18
-
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22:29:32
-
1+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17:48:40
-
小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16:09:54
-
胜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15:23:10
-
C-137王小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13:28:26
-
P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13:01:23
-
星野修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12:22:58
-
_adagi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12:22:47
-
王泊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12:21:02
-
祭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09:23:38
-
乱弹 转发了这篇日记
做研究,忌讳单凭自己的想象和简单的理解下结论,然后花时间去证明。“肌理和尺度”问题几乎就是这样成为“经典的伪命题”了。真的应该从其基本概念出发,做认真的逻辑思考,再去分析和下结论比较好。
2014-10-24 08:54:42 -
流枢设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08:45:10
-
华年372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08:41:24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02:29:43
-
文思豆腐Vin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24 02: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