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旭的好日子
孙仲旭的好日子
云也退
(刊于《中国故事》)
我喜欢两样事情,一个是读文学译作,另一个是听相声。每次听人谈译者稿酬太低,就像听人抱怨相声怎么不再讽刺一样,觉得很没劲。翻译是一个求仁得仁的工作,只要干了翻译,就不会抱怨稿费太低,而想多赚点稿费的人,也不会去干翻译。
过去跟孙仲旭交道很少,他的名字只是从书封上看到。“咦,他又翻译了一本。”“哟,他连这个作家都翻译了。”“哈,怎么又是他。”种种印象,让这个人既抽象又鲜活。编辑们则时不常地会提到孙,他们都是一条心的,都想做出一本好书。市场社会,这种关系太难得,所以孙仲旭口碑很好:尽人皆知,如果得靠着合同里违约条款的约束,人才能去做好一件事,那这种合作就太惨了。
但我又觉得,译者跟编辑,其实,理应特能理解彼此的心情。
有几个人,会去注意版权页上的责编的名字呢?又有几个人,像我一样对译者的名字这般敏感?他们的处境是相似的。很多人如我,一直读小说,读着读着就想自己写,我想象书中的某些漂亮的段落是自己写出来的;但有一些编辑,一直在编国外小说,编着编着自己就着手翻译。他们“技痒”止于所谓的“再创作”,而不是自己创造一个故事世界;他们的快感,封顶在了以完美的汉语传达洋人原作之精气:他们视此为大。
不只一个文学译者,向我述说过类似的意思:我觉得以我之才,不足以搞创作。言下之意,做翻译是他们量力而行的选择。可是,天哪,究竟是不能写作才去搞翻译,还是积年累月的翻译,使得他们不相信自己还能写作了?有不少本土作者善于“山寨”,袭用洋作者的灵感,甚至仿其句式,而被他们山寨的蓝本,却经了译者字字句句的推敲,唯恐于原文分毫有损。
一直被模仿,从未(或很少)被尊重——于是总有人在呼吁提高译者收入。但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说的是那些真正的鱼,孙仲旭这样的鱼。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在我等看来,暖的时候多一些,哪怕所译的往往是些格调冷清的小说。命运待他已相当不薄,刚认识时,我就把他的英文名Luke识作Luck,心说此人应该特别容易满足。果不其然,他跟我说,他运气很好,本职工作是处理海运贸易中的法务纠纷,养家是足够了,还有余裕可用于买书,余暇可用于译书。我回答,海商法务,就是离岸价格、到岸价格、共同海损之类的咯?他的大圆脸亮了一下:“嘿,你怎么知道这种术语?我都是进了这行之后才慢慢懂的。”
这哪里是运气,简直是洪福啊。
文字中人,简单起来真可以这么简单。外人不易理解:一本一本地出版译作,这又有什么呢?哪来的满足感呢?有时我看着封口上那些字:译者某某某,现任某大学副教授/讲师,出版有哪些作品,发表论文若干篇,云云,写多了饶舌,写少了吧又寒酸,甚或还会被视为“高冷”。也许我想多了,但我看过太多译作,我知道头脑正常的译者会多么在乎留下的字,又多么不在乎署下的名。他们不能在乎,在乎了就会不满足,在乎了,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所以孙仲旭们必须冲淡,心怀一种“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通透。投入多大的努力,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体现在别人眼里不过就是一块统一规格的封面,真有“广厦万间,卧眠七尺”的味道。但他们得认这个命。译者在后记里谈“译事之艰”,例行公事地(在我看来是这样)感谢所有要感谢的人,妻儿老小、师友、责任编辑,等等,得明白这都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在乎,但不可妄企他人的在乎。甚至作者也是,多少次我看到卷首的“致中国读者”,心中便想:“中国读者”,这个人群有多大呢?其中又有多大的比例,会在乎这个“致”呢?
写字从来便是一桩枉抛心力的事,不仅如此,字与字之间通常是敌人,因为它太多了。有记者问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为什么文学界总出劣质作品,出不堪的事,音乐界和美术界就太平得多,是不是前者水准太低?艾米斯说:你想评论一幅画,你不可能画一幅画;你想评论一支歌,你不可能唱一支歌;但你要评论一篇作品,你多半会写一篇文章,而且所有人都能插嘴看热闹。爱评别人的字的人,总是无视或故作不知这一点。
如此,写字者最大的慰藉,甚至不是拿到高额酬劳——那已经不叫慰藉了——而是看到多少自己钦敬的前贤也长期苦于枵腹,忧于来日。看孙仲旭译作豆列,他所译之前辈作者,我读过的很有限,但我知道西尔维亚•普拉思曾经四度自杀,雪莉•杰克逊英年早逝,雷蒙德•卡佛挣扎在赤贫线上,理查德•耶茨的抑郁很有名,乔治•奥威尔在年近不惑时仍在为生计恐慌,急于找份工作,最后好歹在BBC当上了战时播音员。可他又太认真,整日愤恨于战时媒体的满口谎言、扭曲事实,他写《一九八四》,部分灵感便来自在BBC所受洗脑的经历。
也许他觉得,能译这些书,译了还能出(不说“让中国读者认识了某某某”之类的俗话),便是幸运吧。普拉思,奥威尔,杰克逊,耶茨,深受耶茨影响的卡佛,还有早早隐居的J.D.塞林格,甚至包括伍迪•艾伦,此外,还有孙仲旭虽未翻译,却影响了耶茨、卡佛等人的菲茨杰拉德。这些人,因为孙的缘故好像结成了一个共同体。平时,作家会私淑某前辈,效其为文风格,顶礼膜拜,读者读了某人的书,也会号称“某某某门下走狗”;那么译者呢?和奥威尔一样,孙仲旭也是个太过认真的人,不能把作品仅仅当作作品,当作一具标本,一个“他人的故事”,他每译一本,便要没入作者的内心一遭,衣其衣冠其冠,从头进去,从脚出来。他既不敢谬托知己,也不敢妄称学徒,因为,他是他们的试棺者。
他译奥威尔和塞林格时,我便问他为何去做一些炒冷饭的事。在我看来,普通读者如我,岂能放弃董乐山、施咸荣译本,来选读你的译本呢?董、施皆有大师才子之名,纵你有强过他们的地方,如不做一些宵小之事,例如断章取义,腆着脸吆喝自己,想有所“成”,可能性太小。孙仲旭说,他就是喜欢,喜欢,再加上编辑的邀约,这事就做了。
我知道他有多爱奥、塞二位,塞林格的《九故事》里有一篇“逮香蕉鱼的好日子”,翻译,哪怕是重译奥与塞,则是孙仲旭的好日子。或许,他也喜欢这两人的气质:奥威尔厌世,塞林格避世,后者的避世,跟托马斯•品钦之类还不同,他更彻底,更冷绝,不留任何沽名钓誉的口实。而奥威尔呢,孙从这位享寿不足五秩、病恹恹、阴沉沉的作家试手起步,他说他译《一九八四》,译到嚎啕大哭。
不读文学的人,不知道这痛哭中包含了怎样的幸福感。
我不太与他交流,也不太看他留在互联网上的痕迹。他喜欢把平时看到的词抄下来,隔一阵就发在博客上,看得出有多用心,不懈地增扩自己的词汇量。只有一次,我帮两个做海外贸易的朋友看合同,想到孙仲旭,打电话给他问几个专有名词该怎么翻译。联络完毕后,我跟那俩朋友讲这位“幸运儿”的事,他们也都是些文青情结很重的人,但生活,催着他们去谋生、经商、创业。
而现在我猜想,即便是如此的幸运,也不能削平平和的孙仲旭内里的崎岖;甚或正是这种命运,才让他无法忍受继续这样下去,去面对又一个黑夜过后的白昼。他大概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分裂了吧:以文学翻译为生之酷爱,却还得蹭蹬俗世聊以哺给,无法倾身于所爱之中,犹如海因里希•冯•奥夫特尔丁根无法觅获那朵梦中的蓝花。而他因之分裂的处境,在那些不懂、不读、不屑文学,自然也不会去“凝视深渊”的人看来,难道还不值得他烧一柱高香,额手称幸么?
可惜,他留下的检视自己内心的文字太少。认真活着的人,必须彼此取暖,就像约翰•斯坦贝克所说的,你讲一个故事给我听,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然后互相说着:“哦,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以前读普拉思自传小说《钟形罩》,很疑惑这么沉重的书有啥好欣赏的,一个女诗人亲身记录自己的毁灭,以女性少有的滑稽戏谑起笔,一步步进入常见的可怕的抑郁心境,时间越过越快,因为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寡淡、乏味、陈陈相因,再无新人可期,再无鲜美的云在月上飞扬。这是来给人添堵的么?还是相反,带给我们一场掩卷痛哭的幸福?
普拉思、耶茨、卡佛、菲茨杰拉德,他们写的都是人的失败,也许他们悄悄地在Luke Sun先生的心里植入了内伤,影响了他对生的理解和认知。那些主人公,无可挽回地毁于他的人性弱点:他们建房子,他们铺路,他们相爱,然后,作者飞到空中或跳到对岸,高喊着“完了,完了,都完了”。我们凝眉,怅然仰首:是啊,怎么就都完了呢?
上半年,圈内人都知道孙仲旭去非洲了,照例在信息平台上发些旅游照片。他喜欢拍照,拍个背影,拍个侧脸,拍他眼里有意思的场景,如同随手抄下刚刚看到的词汇。他回来了,然后,在这个名不符实的夏季的尾声选择了弃世,留下了37本已出版的译作和4本待出版的已竣译稿,还有一片物伤其类之声。
于是我发现,他和他翻译过的那些人,真的是一体的,也许躺入墓穴之后,灵魂便再也没有起来。面对虚无作最后的挣扎,让时间稍稍过得慢一点,增加一些新鲜,也许是写作最大、也是最后的动机,孙仲旭幸运地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并亲身抵达。是的,还是让我们不建房子也不铺路吧;我们建一座房子在心里,铺一条路缠卷起来在灵魂里。我们在内部都会不死。在内部,一位杰出的译者能得到他想要的圆满。
云也退
(刊于《中国故事》)
我喜欢两样事情,一个是读文学译作,另一个是听相声。每次听人谈译者稿酬太低,就像听人抱怨相声怎么不再讽刺一样,觉得很没劲。翻译是一个求仁得仁的工作,只要干了翻译,就不会抱怨稿费太低,而想多赚点稿费的人,也不会去干翻译。
过去跟孙仲旭交道很少,他的名字只是从书封上看到。“咦,他又翻译了一本。”“哟,他连这个作家都翻译了。”“哈,怎么又是他。”种种印象,让这个人既抽象又鲜活。编辑们则时不常地会提到孙,他们都是一条心的,都想做出一本好书。市场社会,这种关系太难得,所以孙仲旭口碑很好:尽人皆知,如果得靠着合同里违约条款的约束,人才能去做好一件事,那这种合作就太惨了。
但我又觉得,译者跟编辑,其实,理应特能理解彼此的心情。
有几个人,会去注意版权页上的责编的名字呢?又有几个人,像我一样对译者的名字这般敏感?他们的处境是相似的。很多人如我,一直读小说,读着读着就想自己写,我想象书中的某些漂亮的段落是自己写出来的;但有一些编辑,一直在编国外小说,编着编着自己就着手翻译。他们“技痒”止于所谓的“再创作”,而不是自己创造一个故事世界;他们的快感,封顶在了以完美的汉语传达洋人原作之精气:他们视此为大。
不只一个文学译者,向我述说过类似的意思:我觉得以我之才,不足以搞创作。言下之意,做翻译是他们量力而行的选择。可是,天哪,究竟是不能写作才去搞翻译,还是积年累月的翻译,使得他们不相信自己还能写作了?有不少本土作者善于“山寨”,袭用洋作者的灵感,甚至仿其句式,而被他们山寨的蓝本,却经了译者字字句句的推敲,唯恐于原文分毫有损。
一直被模仿,从未(或很少)被尊重——于是总有人在呼吁提高译者收入。但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说的是那些真正的鱼,孙仲旭这样的鱼。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在我等看来,暖的时候多一些,哪怕所译的往往是些格调冷清的小说。命运待他已相当不薄,刚认识时,我就把他的英文名Luke识作Luck,心说此人应该特别容易满足。果不其然,他跟我说,他运气很好,本职工作是处理海运贸易中的法务纠纷,养家是足够了,还有余裕可用于买书,余暇可用于译书。我回答,海商法务,就是离岸价格、到岸价格、共同海损之类的咯?他的大圆脸亮了一下:“嘿,你怎么知道这种术语?我都是进了这行之后才慢慢懂的。”
这哪里是运气,简直是洪福啊。
文字中人,简单起来真可以这么简单。外人不易理解:一本一本地出版译作,这又有什么呢?哪来的满足感呢?有时我看着封口上那些字:译者某某某,现任某大学副教授/讲师,出版有哪些作品,发表论文若干篇,云云,写多了饶舌,写少了吧又寒酸,甚或还会被视为“高冷”。也许我想多了,但我看过太多译作,我知道头脑正常的译者会多么在乎留下的字,又多么不在乎署下的名。他们不能在乎,在乎了就会不满足,在乎了,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所以孙仲旭们必须冲淡,心怀一种“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通透。投入多大的努力,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体现在别人眼里不过就是一块统一规格的封面,真有“广厦万间,卧眠七尺”的味道。但他们得认这个命。译者在后记里谈“译事之艰”,例行公事地(在我看来是这样)感谢所有要感谢的人,妻儿老小、师友、责任编辑,等等,得明白这都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在乎,但不可妄企他人的在乎。甚至作者也是,多少次我看到卷首的“致中国读者”,心中便想:“中国读者”,这个人群有多大呢?其中又有多大的比例,会在乎这个“致”呢?
写字从来便是一桩枉抛心力的事,不仅如此,字与字之间通常是敌人,因为它太多了。有记者问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为什么文学界总出劣质作品,出不堪的事,音乐界和美术界就太平得多,是不是前者水准太低?艾米斯说:你想评论一幅画,你不可能画一幅画;你想评论一支歌,你不可能唱一支歌;但你要评论一篇作品,你多半会写一篇文章,而且所有人都能插嘴看热闹。爱评别人的字的人,总是无视或故作不知这一点。
如此,写字者最大的慰藉,甚至不是拿到高额酬劳——那已经不叫慰藉了——而是看到多少自己钦敬的前贤也长期苦于枵腹,忧于来日。看孙仲旭译作豆列,他所译之前辈作者,我读过的很有限,但我知道西尔维亚•普拉思曾经四度自杀,雪莉•杰克逊英年早逝,雷蒙德•卡佛挣扎在赤贫线上,理查德•耶茨的抑郁很有名,乔治•奥威尔在年近不惑时仍在为生计恐慌,急于找份工作,最后好歹在BBC当上了战时播音员。可他又太认真,整日愤恨于战时媒体的满口谎言、扭曲事实,他写《一九八四》,部分灵感便来自在BBC所受洗脑的经历。
也许他觉得,能译这些书,译了还能出(不说“让中国读者认识了某某某”之类的俗话),便是幸运吧。普拉思,奥威尔,杰克逊,耶茨,深受耶茨影响的卡佛,还有早早隐居的J.D.塞林格,甚至包括伍迪•艾伦,此外,还有孙仲旭虽未翻译,却影响了耶茨、卡佛等人的菲茨杰拉德。这些人,因为孙的缘故好像结成了一个共同体。平时,作家会私淑某前辈,效其为文风格,顶礼膜拜,读者读了某人的书,也会号称“某某某门下走狗”;那么译者呢?和奥威尔一样,孙仲旭也是个太过认真的人,不能把作品仅仅当作作品,当作一具标本,一个“他人的故事”,他每译一本,便要没入作者的内心一遭,衣其衣冠其冠,从头进去,从脚出来。他既不敢谬托知己,也不敢妄称学徒,因为,他是他们的试棺者。
他译奥威尔和塞林格时,我便问他为何去做一些炒冷饭的事。在我看来,普通读者如我,岂能放弃董乐山、施咸荣译本,来选读你的译本呢?董、施皆有大师才子之名,纵你有强过他们的地方,如不做一些宵小之事,例如断章取义,腆着脸吆喝自己,想有所“成”,可能性太小。孙仲旭说,他就是喜欢,喜欢,再加上编辑的邀约,这事就做了。
我知道他有多爱奥、塞二位,塞林格的《九故事》里有一篇“逮香蕉鱼的好日子”,翻译,哪怕是重译奥与塞,则是孙仲旭的好日子。或许,他也喜欢这两人的气质:奥威尔厌世,塞林格避世,后者的避世,跟托马斯•品钦之类还不同,他更彻底,更冷绝,不留任何沽名钓誉的口实。而奥威尔呢,孙从这位享寿不足五秩、病恹恹、阴沉沉的作家试手起步,他说他译《一九八四》,译到嚎啕大哭。
不读文学的人,不知道这痛哭中包含了怎样的幸福感。
我不太与他交流,也不太看他留在互联网上的痕迹。他喜欢把平时看到的词抄下来,隔一阵就发在博客上,看得出有多用心,不懈地增扩自己的词汇量。只有一次,我帮两个做海外贸易的朋友看合同,想到孙仲旭,打电话给他问几个专有名词该怎么翻译。联络完毕后,我跟那俩朋友讲这位“幸运儿”的事,他们也都是些文青情结很重的人,但生活,催着他们去谋生、经商、创业。
而现在我猜想,即便是如此的幸运,也不能削平平和的孙仲旭内里的崎岖;甚或正是这种命运,才让他无法忍受继续这样下去,去面对又一个黑夜过后的白昼。他大概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分裂了吧:以文学翻译为生之酷爱,却还得蹭蹬俗世聊以哺给,无法倾身于所爱之中,犹如海因里希•冯•奥夫特尔丁根无法觅获那朵梦中的蓝花。而他因之分裂的处境,在那些不懂、不读、不屑文学,自然也不会去“凝视深渊”的人看来,难道还不值得他烧一柱高香,额手称幸么?
可惜,他留下的检视自己内心的文字太少。认真活着的人,必须彼此取暖,就像约翰•斯坦贝克所说的,你讲一个故事给我听,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然后互相说着:“哦,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以前读普拉思自传小说《钟形罩》,很疑惑这么沉重的书有啥好欣赏的,一个女诗人亲身记录自己的毁灭,以女性少有的滑稽戏谑起笔,一步步进入常见的可怕的抑郁心境,时间越过越快,因为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寡淡、乏味、陈陈相因,再无新人可期,再无鲜美的云在月上飞扬。这是来给人添堵的么?还是相反,带给我们一场掩卷痛哭的幸福?
普拉思、耶茨、卡佛、菲茨杰拉德,他们写的都是人的失败,也许他们悄悄地在Luke Sun先生的心里植入了内伤,影响了他对生的理解和认知。那些主人公,无可挽回地毁于他的人性弱点:他们建房子,他们铺路,他们相爱,然后,作者飞到空中或跳到对岸,高喊着“完了,完了,都完了”。我们凝眉,怅然仰首:是啊,怎么就都完了呢?
上半年,圈内人都知道孙仲旭去非洲了,照例在信息平台上发些旅游照片。他喜欢拍照,拍个背影,拍个侧脸,拍他眼里有意思的场景,如同随手抄下刚刚看到的词汇。他回来了,然后,在这个名不符实的夏季的尾声选择了弃世,留下了37本已出版的译作和4本待出版的已竣译稿,还有一片物伤其类之声。
于是我发现,他和他翻译过的那些人,真的是一体的,也许躺入墓穴之后,灵魂便再也没有起来。面对虚无作最后的挣扎,让时间稍稍过得慢一点,增加一些新鲜,也许是写作最大、也是最后的动机,孙仲旭幸运地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并亲身抵达。是的,还是让我们不建房子也不铺路吧;我们建一座房子在心里,铺一条路缠卷起来在灵魂里。我们在内部都会不死。在内部,一位杰出的译者能得到他想要的圆满。
-
锟斤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1:39:27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0:19:26
-
zil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5:28:32
-
泛柏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6-30 18:22:07
-
Kil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8:12:02
-
快乐小分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7 17:56:05
-
Mylast_Lullab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28 22:44:00
-
吉祥如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14 09:17:03
-
苏结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10 06:23:33
-
woodeall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22:11:04
-
madmozar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16:58:44
-
江峰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16:18:35
-
Eu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13:31:12
-
Chaomei 转发了这篇日记
“认真活着的人,必须彼此取暖,就像约翰•斯坦贝克所说的,你讲一个故事给我听,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然后互相说着:“哦,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
2014-10-09 12:44:56 -
由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10:00:32
-
路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09:22:56
-
soni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08:01:51
-
曼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04:56:48
-
Park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9 02:07:25
-
向左看,向右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8 23:48:47
-
idar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8 23:04:28
-
连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8 22:42:31
-
俞黛眉 转发了这篇日记
喜欢奥威尔,从而知道了孙仲旭。 一直喜欢孙仲旭的生活状态。可是他自杀了。 一个人的死能给许多人带来那么大的触动,无非是因为很多人都看见了前路的自己。
2014-10-08 22:24:25 -
debora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8 21:05:59
-
陶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8 19:58:45
-
若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8 19: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