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介绍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女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在她的一生中,摄影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把自己嫁给照相机的女人。她促进发展了“照片散文”,一种照片比文字更重要的文学形式。她以工厂、水坝和人物为题材的感人照片常刊登在《财富》、《生活》等杂志上。二战期间,她是第一位获得授权的女性战事通讯员,负责欧洲战事的报道。
在她充满传奇色彩的采访生涯中,这位女性亲身经历了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并且成为当时能采访斯大林的唯一西方记者;冷战时期又亲赴朝鲜战场;而她在美国国内所拍摄的社会新闻图片也同样能看出一位新闻摄影师所具备的职业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摄影事业的痴迷和敬业精神,足以让男士们也倍感钦佩。
伯克·怀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于1937年夏天美国肯塔基州拍摄的《等领救济粮》。当时(1937年)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里地区发生了水灾,伯克·怀特作为《生活》画报的记者前往采访,这张图片就诞生在采访过程中。从图片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位摄影师、一位新闻记者所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画面上巨幅海报上的标语写着“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标准”、“美国的生活方式是最优越的”,而海报前却是排着长队、等候领救济粮的灾民。这种刺眼的对比出现在生活中,并且被伯克·怀特迅速地捕捉下来,这种效果远不是枯燥的文字所能比拟的。
帝国大厦,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第一高楼,在当时简直就是美国强盛的标志和象征。而这张怀特女士的工作照,也就成了她“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工作态度的象征。为了找到一个拍摄帝国大厦的最佳角度,怀特女士抱着当时笨重的新闻相机爬上克莱斯勒大楼的楼顶,在毫无安全保障的“秃鹰脑袋”上进行拍摄。要知道,当时她所处的危险程度不亚于站在万丈深渊的边缘,然而从这张画面上来看,怀特女士似乎没有丝毫的恐惧,眼神中只有取景器里的画面。
怀特女士是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女摄影记者。特殊的身份让她拥有了特别“倔强”的性格。如果有人想对她说:“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他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当我在拍摄照片时,如果突然有人跳出来挡住我的镜头,我会为此发疯——甚至会气得立刻把他杀掉!……”正因为这样的执着,才始怀特女士成为了《纳粹空军夜袭莫斯科》的作者,才始她成为当时唯一能被允许给斯大林拍照的西方记者。
“不安分”或许是新闻记者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战争结束以后,怀特女士又以女性的血肉之躯置身到动荡不安的印度,在那里的采访活动足足持续了3年。《斋日里的甘地》就是在这期间诞生的名作。当时印度独立运动中声明显赫的领导人圣雄甘地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提出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为了抵制英国的纺织品,甘地号召大家用纺车来织布,并且身体力行。怀特女士将这一带有深重历史感的场景凝固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回顾、认识这段历史的重要视觉资料。
刚刚从印度的流血冲突中走出来的怀特女士,又被南非极端的种族斗争吸引过去,留下了给人以强烈心灵震撼的一幅幅画面。《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地下坑道中的矿工》是怀特女士46岁时创作的作品,也是她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极端恶劣的工作条件造就了这些深受压迫但又坚韧不拔的黑人矿工。虽然画面上没有过多地表现环境,但是通过怀特女士娴熟的闪光技巧,不仅刻画出了那种不屈不挠的眼神,更加通过黑人矿工身上宛如河道般纵横的汗水,映衬出他们工作环境之恶劣、工作的劳动强度之大。
正如评论所说:“她的照片非常清晰又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充满了对人类活动和情感的关注。”正因为当时女性新闻摄影总的来说力量还较薄弱,直到50年代后期男性摄影师的作品还一直把持着诸如《生活》等杂志的主要版面,分派给妇女的任务通常是有关家庭生活、妇女等这些被认为不太重要的题材,所以伯克怀特的作品就显得尤为珍贵,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
![]() |
在她充满传奇色彩的采访生涯中,这位女性亲身经历了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并且成为当时能采访斯大林的唯一西方记者;冷战时期又亲赴朝鲜战场;而她在美国国内所拍摄的社会新闻图片也同样能看出一位新闻摄影师所具备的职业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摄影事业的痴迷和敬业精神,足以让男士们也倍感钦佩。
![]() |
伯克·怀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于1937年夏天美国肯塔基州拍摄的《等领救济粮》。当时(1937年)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里地区发生了水灾,伯克·怀特作为《生活》画报的记者前往采访,这张图片就诞生在采访过程中。从图片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位摄影师、一位新闻记者所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画面上巨幅海报上的标语写着“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标准”、“美国的生活方式是最优越的”,而海报前却是排着长队、等候领救济粮的灾民。这种刺眼的对比出现在生活中,并且被伯克·怀特迅速地捕捉下来,这种效果远不是枯燥的文字所能比拟的。
![]() |
帝国大厦,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第一高楼,在当时简直就是美国强盛的标志和象征。而这张怀特女士的工作照,也就成了她“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工作态度的象征。为了找到一个拍摄帝国大厦的最佳角度,怀特女士抱着当时笨重的新闻相机爬上克莱斯勒大楼的楼顶,在毫无安全保障的“秃鹰脑袋”上进行拍摄。要知道,当时她所处的危险程度不亚于站在万丈深渊的边缘,然而从这张画面上来看,怀特女士似乎没有丝毫的恐惧,眼神中只有取景器里的画面。
![]() |
怀特女士是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女摄影记者。特殊的身份让她拥有了特别“倔强”的性格。如果有人想对她说:“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他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当我在拍摄照片时,如果突然有人跳出来挡住我的镜头,我会为此发疯——甚至会气得立刻把他杀掉!……”正因为这样的执着,才始怀特女士成为了《纳粹空军夜袭莫斯科》的作者,才始她成为当时唯一能被允许给斯大林拍照的西方记者。
![]() |
“不安分”或许是新闻记者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战争结束以后,怀特女士又以女性的血肉之躯置身到动荡不安的印度,在那里的采访活动足足持续了3年。《斋日里的甘地》就是在这期间诞生的名作。当时印度独立运动中声明显赫的领导人圣雄甘地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提出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为了抵制英国的纺织品,甘地号召大家用纺车来织布,并且身体力行。怀特女士将这一带有深重历史感的场景凝固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回顾、认识这段历史的重要视觉资料。
![]() |
刚刚从印度的流血冲突中走出来的怀特女士,又被南非极端的种族斗争吸引过去,留下了给人以强烈心灵震撼的一幅幅画面。《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地下坑道中的矿工》是怀特女士46岁时创作的作品,也是她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极端恶劣的工作条件造就了这些深受压迫但又坚韧不拔的黑人矿工。虽然画面上没有过多地表现环境,但是通过怀特女士娴熟的闪光技巧,不仅刻画出了那种不屈不挠的眼神,更加通过黑人矿工身上宛如河道般纵横的汗水,映衬出他们工作环境之恶劣、工作的劳动强度之大。
![]() |
正如评论所说:“她的照片非常清晰又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充满了对人类活动和情感的关注。”正因为当时女性新闻摄影总的来说力量还较薄弱,直到50年代后期男性摄影师的作品还一直把持着诸如《生活》等杂志的主要版面,分派给妇女的任务通常是有关家庭生活、妇女等这些被认为不太重要的题材,所以伯克怀特的作品就显得尤为珍贵,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
![]() |
-
Melod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09 23:49:14
-
云淡风不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4 14:56:13
-
阿伦不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8-08 11:49:54
-
Jayc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8-04 21:16:00
-
twink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11-14 14:23:25
-
邮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08 12:16:28
-
波菠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17 10:41:13
-
仁慈的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17 10:09:41
-
FFFis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16 16:59:47
-
易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16 14:09:08
-
shydaph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16 08:26:04
-
浮云舍二当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15 21: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