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党:托尔金的森林
![]() |
初入世界的前路未知,正如去而复返后的无法忘怀。——W.H.奥登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电影《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明天即将在中国大陆上映,影迷们又可以在大银幕上欣赏到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的美颜和身手了。虽然在小说原著中并没有莱戈拉斯出现,但从续作《魔戒》的叙述不难推断出幽暗密林和五军之战的情节里,他一定随侍其父左右。幽暗密林中的长弓神射,令人期待。我们不妨来看看托尔金笔下的森林。
![]() |
他们排成一路纵队行进着。小径的入口是两棵彼此靠向一起的大树,看起来像是通往某个黑暗隧道的拱门。两棵树老态龙钟,又缠满了藤蔓,附满了苔藓,因此只剩了寥寥几片黑黢黢的树叶。小径本身十分狭窄,在树木之间穿来绕去。很快,入口的亮光就变成了身后远处的一个小亮洞,四周一片死寂,让他们的脚步声成了沉重的鼓声,似乎所有的树木都朝着他们凑了过来,凝神倾听。
——《霍比特人》“第八章 苍蝇与蜘蛛”
日耳曼及北欧文化中的森林并不像但丁描写得那样使人迷失方向,是“充满诱惑的地狱前厅”,那种古代延续至罗马的旧有观念让亚平宁半岛的森林早早消亡殆尽,更让罗马人头疼于神出鬼没在密林中的蛮族。事实上,古代文明也一直将自己与原始森林对立起来,从最早人类诞生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史诗《吉尔伽美什》即可见一斑。
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De Origine et situ Germanorum)中并没有完全偏向于罗马一方,“将恶习与美德非常公平地分配给拉丁人和日耳曼人,使自己成为双方的辩护者”,他笔下的森林居民显得既令人艳羡又很可悲,就像“原始共产社会”一词表现出的丰饶的贫乏感一样,然而他们自莽林跃出的勇武让罗马后期的颓唐愈发明显。所以尽管并非出自本族人之手,《日耳曼尼亚志》的早期抄本手稿仍成为二战后期元首极力争取得到的可证明雅利安人优越性的圣物,塔西佗不经意为第三帝国背了书,“我个人同意把日耳曼尼亚的居民视为世界上一种因未曾和异族通婚而保持自己纯净的血统的种族,视为一种特殊的、纯粹的、除了自己而外和其他种人毫无相似之处的人”。当然,《日耳曼尼亚志》早已在十五世纪就成为德意志民族凝聚及复兴的先导,正是对“阿尔密尼乌斯/赫尔曼”(Arminius / Hermann)这位民族之父和森林故乡的崇拜才能使他的后代们在一次次德意志民族处于低潮的时候奋起。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和出版的《儿童及家庭童话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格林童话》)、《古老的日耳曼森林》即是为了对抗拿破仑时期法国而锻造的爱国武器,北方日耳曼的幽暗森林将会吞噬敌人的一切,不仅仅在童话里。(强烈的范贡森林中恩特既视感!)
![]() |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画作《森林中的轻骑兵》(The Chasseur in the Forest)的大多数空间都是森林,树木崇高地耸立着,冷峻而幽黯,阳光无法穿透,轻骑兵在层层无法穿越的常青树林这新生的日耳曼尼亚大军的包围下,显得如此渺小。这跟身处幽暗密林的比尔博一行人感受到的并无二致(矮人的来源之一犹太人嘛,家乡光秃秃,自然进了幽暗密林就晕头转向。):
森林比隧道还更让人盼不到头。他们早就极度渴望能见到阳光和天空的景象,向往凉风拂过脸庞的感觉,但是没办法,他们只能不停地走啊走。在森林的穹盖之下空气没有任何流动,似乎永远就是那么静止、黑暗与窒闷。即使是习惯了长期在地底挖隧道,经常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日光的矮人,也感受到了这种压迫感。霍比特人虽然喜欢把家安在地底的洞里,但到了夏天也喜欢离家到外面透气,所以这会儿他觉得自己正在慢慢地窒息而死。夜晚是最糟糕的时段,森林中会变得漆黑一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谓的漆黑,而是真的黑到了极致:黑得你连任何东西都看不见。
中世纪晚期,古代日耳曼和凯尔特森林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所用,森林意向成为使教堂融入天堂花园这一整体构想的一部分,许多宗教建筑的大门造型都极力模仿自然弯曲而成天然拱门的树枝,彩绘玻璃窗也被视为对斑驳树叶间隙的模仿,“同时也可留存住启迪宗教敬畏的幽暗光线”。哥特式建筑因其恢宏崇高的风格、细部装饰的繁复,成功地将圣林、常青树的复活、青翠的十字架等元素融合为一体。
![]() |
弗里德里希在其另一幅名画《冬景》(Winter Landscape)中将近景的冷杉树、十字架与远处雾霭中依稀可见的哥特式教堂尖顶做了同质化处理,一个拄着拐杖的朝圣者来到十字架前,抛却先前还赖以支撑的木棍,双手合十,仿佛一个惊人的奇迹正在发生——古代日耳曼和北欧人历法中的冬至日就这样跟基督和重生联系起来。托尔金作为一个受日耳曼及北欧文化影响极深的天主教徒,对森林所蕴含的以上特性一定毫不陌生,幽暗密林对外来者显得恐怖,像是一道试炼,但对精灵来说可是家园。
作为英国人,托尔金让精灵们能弓善射,这不消说是有罗宾汉的影子,甚至换皮人贝奥恩都承载了绿林自由生活那更粗野的一部分。英国式的树林可以让人发现自我的地方——这一点霍比特人一定同意。不列颠岛即使在罗马人的时代也未曾整个被森林覆盖,先民凯尔特人早已清除了大部分的森林,而文明的兴起对自然的需索无疑更多,到盎格鲁—萨克逊时期,人们熟悉的英国乡村模式的基本要素——大片辽阔的耕地和牧场中散布着些许矮林和稀疏的树木——就已经形成了,这也是大多数人心目中最初的“风景”,霍比特人就住在这样的景色中(他们甚至觉得去林子里瞎晃的人危险,霍比屯的人就是这么看待白兰地鹿家的,也就是弗罗多·巴金斯的母系,“谁让他们住在白兰地河不对劲的那一边,正正对着老林子。哪怕传言只有一半是真的,那里都得算个黑暗又糟糕的地方啦。”)。
![]() |
十二、三世纪英国王室对于森林采取的政策实在是相当严苛,名为保护,实为生财之道,连放牧和捡拾柴火都不得不变成地下行为,罗宾汉们怎能不起而反抗。但罗宾汉只反奸臣,也不激进,很有骑士风度,挽着长弓,伸张原始正义,他的绿色既是希望的颜色,也是万物复苏的代表,象征着由春天走到夏天——居住在幽暗森林的精灵实在承袭了太多。
![]() |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6 21:55:12
-
Jokily张婷珊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4 15:05:59
-
一块凤梨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9 18:56:25
-
风怡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4 15:39:22
-
哥谭月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1 19:57:55
-
Noth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9 21:16:10
-
chauvet23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9 20:01:5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9 01:52:11
-
Kirst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9 00:44:49
-
荏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8 22:03:09
-
湖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05 15:03:07
-
蔚霖苍辰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04 03:37:26
-
小六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12 19:19:47
-
H口H口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0 18:03:1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6 22:27:02
-
宁寄浮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4 14:26:48
-
猫咪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4 00:41:19
-
土西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1 17:32:4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1 17:07:57
-
RM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1 02:45:58
-
妙喵苗~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1 00:15:45
-
醉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23:08:11
-
Ecthel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22:29:20
-
Norloth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22:11:52
-
Telper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22:00:43
-
Interpo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21:38:08
-
冷小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9:22:06
-
lvo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7:13:3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6:37:40
-
lwd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4:58:52
-
AN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4:57: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4:51:50
-
醒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4:28:37
-
Haz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2:42:15
-
王安琪_ang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2:25:38
-
文景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1:34:52
-
twinsan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1:32:27
-
苇间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1:28:47
-
BBpand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1: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