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不是我所擔心的
去年四月,和易翔等三五朋友建了個豆瓣小組。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是太熱鬧的地方容易迷路,所以我們找了這個僻靜之處。會心不在遠,知己不在多。希望咱們能卸下盔甲,靜心交流,切磋砥礪。」
這是我當時的期待。不知道因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這個小組都還是很冷清。今晚在備課的間隙,無意中想起這個小組,就點進去看了一下。其中有一篇是談論寫景的,讀完有些慚愧,因為一年多過去了,關於這個問題我卻沒有更深入的認識。當時粗糙膚淺的地方,現在還是粗糙,膚淺。
我想把它存在這裡,幾年之後再看看自己是否有長進。
昨天與一位網友聊天,他提到「民間讀書人」這個概念,我覺得很新鮮。這個概念能否成立還值得商榷,但我大致明白他所指的是什麼。於是我說:
「我覺得民間讀書人的水平跟民科類似,佼佼者有個性,有靈氣,但是沒有功底,也不全面——當然,讀書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不能以水平論高下。」
想想又說:「培養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人時間。越來越認可這句話。我知道自己的局限,也正在努力突破,但不知道能突破多少。如果我的孩子、孫子也喜歡讀書,也許我可以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讓他們比我更有系統,更有根基,這樣的話,也許三代之後,才能出個把真正的讀書人。」
去年的那個時候,我有些惶惑。「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沒錯,當時就知道了。其中之一就是獨學無友。我想磨刀,可是沒有磨刀石。我想下棋,可是無人對弈。——後來沒辦法,只好繼續單幹再說。來日方長。慢慢來。我想起自己曾經寫過的一句話:「迷路不是我所擔心的,沒有方向的人纔從不迷路。」到今天,我的方向依然並不明朗,但至少我一直在走。
===========================================================
《写景》
王不了 2012-04-09 20:51:44
请大家看看高尔泰、赵越胜这两位笔下的景色,有何想法?
之前跟红鬼闲谈时讲过我对两者文笔的看法,红鬼如果记得,就先别发言。
甲方:【高尔泰】
下面引文选自《寻找家园》一书
01
到达酒泉城。一路上都是戈壁沙滩,到城市近郊,才变成了田野,见出晚秋的萧索。城里街道狭窄,刻划着深深的车辙。沿街有许多古树,参天拔地,愈显得房屋低矮。房屋一色灰黄,行人疏疏,白杨萧萧,一股子边城的落寞。——《地门》
02
须臾月出,大而无光,暗红暗红的。荒原愈见其黑,景色凄厉犷悍。想到一些迷路者死在戈壁沙漠里的故事。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机世界的强大。想到故乡和亲人。都没来头。但我冷静些了,对自己说,你先别急。咱们来想个办法。我想我迷路应该不远,因为时间很短。但是没了方位,不远也无法可想。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冰凉冰凉。幸而没风。
随着月亮越高越白越小越亮,大地上的光影也越来越清晰。望着望着,发现一条纤细笔直的阴影。就像谁在银蓝色的纸上,用米达尺轻轻地划了一道铅笔线。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排碱沟里起出来的土,一路堆了过来。
我知道,我得救了。
沟渠边人们走出来的那条小路,在月光下发白。我走得很快,边走边吃。知道队伍移动很慢,估计应能赶上。万一赶不上,麻烦就大了,急起来,又跑一阵子。
沙枣含碱,吃多了唇焦舌燥。本来就渴,现在就更难受了。当然沟渠里有水,但那是碱水.喝不得,只有忍着,走走又跑跑。本来就虚弱,平时动一下都吃力,而现在,居然还能跑,跑了那么多。也真是奇了怪了。
新挖的排碱沟中,一发积水映着天光,时而幽暗,时而晶亮,像一根颤动的琴弦,刚劲而柔和。沿着它行进,我像一头孤狼。想到在集体中听任摆布,我早已没了自我,而此刻,居然能自己掌握自己,忽然有一份感动,一种惊奇、一丝幸福的感觉掠过心头。像琴弦上跳出几个音符,一阵叮叮咚咚,复又无迹可求。
拥有了自我,也就拥有了世界。这种与世界的同一,不就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梦想着的自由吗?
月冷笼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沙枣》
03
上下是新月。回首来路,落日殷红。我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计算起还有几个月放寒假来了。在家里想出去,想不到一出门就想回家。更想不到,彼此飘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跨越地平线》
乙方:【赵越胜】
下面引文选自《燃灯者》一书
01
我陪萍萍送唐克到门口。月光透过宽厚的核桃树叶泼洒在院子里,天风轻拂,地上满是光影的婆娑。有一刻,萍萍与唐克相对而立,光影中,这对俊男倩女宛若仙人。一霎那,我觉心酸。——《骊歌清酒忆旧时》
02
每天写完回宿舍,已是繁星高挂,夜幕四垂。沿着八道河往宿舍走,河水的鸣溅伴着稻田里的蛙声,汩汩、咕咕,交相回应。满山坡的栗子花香得醉人,偶尔蛙鸣止息,能听见玉米拔节的“咔嚓”声。带着刚才一逞“堆砌”之快,飘飘然觉“万物皆备于我”。 ——《骊歌清酒忆旧时》
03
第二天一早,唐克就来宾馆接我去白云山一游。天亦晴亦雨,白云山遍山滴翠,繁花满地,异香扑鼻。我们沿山路缓行,身边白云氤氲,修竹新松,错落掩映,风起处隐隐有涛声。过碧池,四围云杉笔立,池边雕栏玉砌,池中有金红色的鲤鱼数尾,游荡碧水中。唐克兴高采烈,一面指点我观赏,一面提醒着北京现时的萧瑟,显示他决定南迁的正确。我无语,见他得意,自是为他高兴。一路行来竟不遇人,惟唐克喧语回响空谷。——《骊歌清酒忆旧时》
04
盛夏时节,山中雨水充沛,林木绿色逼人,冬天干枯的溪流又喧腾起来。河道曲折处,水石相激,静夜远闻,隐隐若有歌吟。年轻时人不经事儿,心情苦闷便意志消沉,坚持多年的读书计划也停顿了,常与好友瓦宁携薯干酒半瓶、鱼皮豆一包、手风琴一架,倘佯林下溪畔,抚琴放歌。一次薄暮时分,俩人高卧青石之上唱得正酣,忽见一条两尺青蛇窜出密草,随琴声婀娜起舞。不知几次夜半扶醉而归,戴师傅严斥我放浪形骸。但我仍不知歧路而返。
九月初,弟兄们见我终日闷闷,便提议去登慕田峪长城散散心。清晨出发,踏着朝露,沿崎岖小径登山。道旁杂花缭乱,野香醉人。秋梨、山楂、苹果,艳黄、殷红、青紫相间,织成满眼的斑斓。一行人穿行林中,手脚并用攀岩,中午时分,古长城已在脚下。三十几年前的慕田峪还不是旅游点,古城墙大半坍塌毁损,一身岁月的苍凉,静卧在褐榻翠衾之间。登山顶烽火台眺望,远天紫纱轻幔,若沧海浩淼。峰峦间雾霭纠缠,如群岛隐没波涛间。长城随之起伏,分割关山一线。——《辅成先生》
05
离开先生家已是夜幕初垂。清冷的天空有几点寒星。天酷寒,我却浑身灼热,心中兴奋满溢。不为他事,只因先生授我一席话,借我几册书。——《辅成先生》
06
饭后,走出餐馆,雪已停了。街上少人行,清冽的寒气扑面而来。抬头见冷月高悬,夜空如洗。——《辅成先生》
07
此时,夕阳的余晖正把圣母院的倒影投入塞纳河心,游船驶过,波浪起伏,摇荡一河碎金。——《辅成先生》
08
此次回京,得空往故园祭扫先慈先严墓。事毕随北陵及姐弟览观五台,寻古刹清凉。山路蜿蜒二十余里,见岚气出岫,虬松挂崖,青霭苍苍,层层染绿。山中阴晴不定,骤雨突至,一片迷蒙,忽又骄阳扫雾,满谷黄金。有孤寺高居梁上,隐约疏钟回响。转一急弯,素石碑楼兀然矗立,乃入清凉界。昔阮嗣宗遇大人先生于苏门山,即此太行余脉。大人先生与之畅论天地玄黄,大道存废,后长啸而隐。嗣宗归而传之曰:“先生从此去矣,天下莫知其所终极,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
清凉寺中庭有巨石如船,名“清凉石”,纵横十余尺,高丈余,重数十吨。石身苔藻斑驳,遍体纹理飞动,隐然有灵气,似远古高士化身。其沉稳坚厚,古意萧远,寂然独在,不正如辅成先生吗?先生远行已近百日,谁知其所终极?依先生心性,必会寻此清幽之地以避嚣尘,托体崇山而岿然静卧。有天风流荡,万籁谐响,巨木俯仰,群鹤环翔,又有幽泉濯之,云霞蔚之,丰草绣其锦缛,冷梅献其芳馥,伴朝暾夕曛,夜月晓星,闻晨钟暮鼓、梵呗法音。于千山万壑中得大自在,历万世而不坠,同日月而永光。
呜呼先生!呜呼先生!——《辅成先生》
王不了2012-04-10 07:27:18
老易,韩兄,来评点一下。
韩永恒2012-04-10 08:32:41
感觉两人的文笔都很琐屑,这不是贬义。琐屑中有一种哲学的呜呼之境,像是自由人在奋力逃脱天光。
王不了2012-04-10 10:33:43
单独把景色拎出来其实不大合适,因为脱离了那个语境,不过我只是想藉此讨论下写景的问题。
永恒说两人文笔都很“琐屑”,提醒我注意到了一些昨天没想到的地方,我赞成你的看法而想换个措辞,只是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与你本意相符。高尔泰断句特别勤,多是短句。我读《寻找家园》的时候,就标注了不少常人不断而他偏要断的地方,得空我贴点书上的笔记吧。赵越胜呢,《燃灯者》这本书讨论学术等部分自然免不了长句,但叙事、写景的部分却偏短,长句短句大约三七开吧,总的来说也是偏短的。笼统地说,这两位的句子都偏短。
为什么呢?句子长短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体格/呼吸(一般健硕者、年少者呼吸深沉,可能多长句,;羸弱者、衰老者气息短促,句子也就短,鲁迅多短句,他瘦,肺不好)
个人语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调,老易的诗,给我的感觉就是语速较慢,很平和的)
语法(比较之下,英语的句子整体上比中文要长。)
写作对象(议论时,尤其是思维缜密逻辑性强的思辨往往多用长句)
写作时的情绪(剧烈的感情震动,如震惊或愤怒时,句子必短,古今中外,脏话大都极短,脱口而出。情感深沉时,可能有较长的句子,但反复斟酌时的句子也可能很短。)
环境、气候等(我猜:冬天的文字应该比夏天长吧?)
……
好吧,这些都是一时想到的,《务虚录》里肤浅地提到过这个问题:
“我只是猜想,呼吸似乎在我们的阅读与写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体魄、气候、心境而异的呼吸与文学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例如说,对羸弱多病者与健壮者笔下文字的语流状态进行对比,或选取同一批作品,对同一批读者在隆冬与盛夏所体验到的语流状态进行调查,想必会得到一些有趣而有益的收获。甚至可以说——呼吸是关键。它是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暗线。”
不知道有没有讨论这个问题的书,我很有兴趣。
王不了2012-04-10 11:14:23
感觉两人的文笔都很琐屑,这不是贬义。琐屑中有一种哲学的呜呼之境,像是自由人在奋力逃脱天光。
这话太玄了,永恒,再说点吧。
王不了2012-04-10 13:31:59
具体到这两位作者,我想他们短句多的一个共同原因可能是他们都爱用古文,而且两位的写作可能都是字斟句酌的,可能都是老改犯,这些似乎也会导致句子偏短。
据说高尔泰去国后文风大变,可能一是因为写作文体不同,在国内他写的多是美学论著,上面说过,思辨类的往往句子很长,而在国外他写的是回忆性的散文;二是漂泊海外,环境心境均有巨变,他本是性情刚烈急切之人,年龄渐增,境遇多变,无疑都会影响到他的心境。读这本《寻找家园》,感觉他似乎总是试图克制急切而强烈的情绪,但纸下依然可见感受到那些炽热的岩浆。
放回各自的语境中,高尔泰的短句就与赵越胜的短句不一样。高之短句,是一句一叹,欲言又止,如摩崖石刻,朴拙的风格背后是激荡不已的强烈情绪。赵之短句,反复雕琢,如玲珑宝塔,同好者或许可以赏玩,却不能动人心魄。
上面差不多是对两位作者句子的说长论短。得空再来谈谈正题.拉拉杂杂讲了很多,反正我也不怕暴露自己的真实水平,有一说一,不怕浅薄。
我总是这样怂恿学生:珍惜每一次丢脸的机会啊!现在我也实践一下。
王不了2012-04-10 15:04:58
言归正传,来对比两人的景色描写。再重复一次,这样断章然后取义的方式肯定会影响我们对两人文字的判断,景色描写尤其不能与原文语境切割,只因为不便全文照抄,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我的感受很简单:高尔泰是写景高手,读他的文字,很容易融进去,很容易有同情之了解,我想这与他的画家身份大有关系。而赵越胜的景色总是隔了一层,他不但不曾“看见”,甚至可能没“看”,他只是像中学生一样堆砌辞藻,“遍山滴翠”“白云氤氲”一类的用词更是俗腻无品。顺带说一句,赵越胜的文字总是端着的,作气太重。高尔泰偶尔也有过于雕琢之病,但总的来说,仍是一等文字。
——如果在平时,这些想法我只是在脑子里飞快地闪过。现在,我试着前进一步,剖析高尔泰的一小段,括号内是我的评点:
到达酒泉城。一路上都是戈壁沙滩,到城市近郊,才变成了田野,见出晚秋的萧索。(铺垫。渲染。)
城里街道狭窄,刻划着深深的车辙。(有意味的细节)
沿街有许多古树,参天拔地,愈显得房屋低矮。(远观之景。下句镜头推近。)
房屋一色灰黄,行人疏疏,白杨萧萧,(灰黄的房屋为背景,行人、白杨错落有致,若成“参差的对照”。十四个字的速写,有色彩,有层次,有对比,音韵亦和谐。)
一股子边城的落寞。(末了再点染一笔,如国画题诗,点名意旨。)
这样子老式的评点或许无趣,煞风景,我相信大多数作者都不会像编程一样去写东西,之所以用私塾先生的方式评点,只是尝试,只是好玩。
王不了2012-04-11 07:20:37
《金蔷薇》里有篇《洞察世界的艺术》,里面的说法值得借鉴。
写景和其他内容的写作一样,最好状态都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自觉与自然之间。
易翔 2012-04-12 22:43:49
这几段文字其实没读完,和老王相似又不全相同的看法是,年轻者喜欢用长句,年长者喜欢用短句,却不完全和肺活量有关,更和心态有关。短句造成的顿挫的感觉更能体现年长者的慢慢把玩的思想体悟,而年轻人则更追求长句带来的行云流水的感觉,一个句子,搞几个逗号,像我现在这样,你们谁,受,得,了,啊!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是太熱鬧的地方容易迷路,所以我們找了這個僻靜之處。會心不在遠,知己不在多。希望咱們能卸下盔甲,靜心交流,切磋砥礪。」
這是我當時的期待。不知道因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這個小組都還是很冷清。今晚在備課的間隙,無意中想起這個小組,就點進去看了一下。其中有一篇是談論寫景的,讀完有些慚愧,因為一年多過去了,關於這個問題我卻沒有更深入的認識。當時粗糙膚淺的地方,現在還是粗糙,膚淺。
我想把它存在這裡,幾年之後再看看自己是否有長進。
昨天與一位網友聊天,他提到「民間讀書人」這個概念,我覺得很新鮮。這個概念能否成立還值得商榷,但我大致明白他所指的是什麼。於是我說:
「我覺得民間讀書人的水平跟民科類似,佼佼者有個性,有靈氣,但是沒有功底,也不全面——當然,讀書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不能以水平論高下。」
想想又說:「培養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人時間。越來越認可這句話。我知道自己的局限,也正在努力突破,但不知道能突破多少。如果我的孩子、孫子也喜歡讀書,也許我可以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讓他們比我更有系統,更有根基,這樣的話,也許三代之後,才能出個把真正的讀書人。」
去年的那個時候,我有些惶惑。「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沒錯,當時就知道了。其中之一就是獨學無友。我想磨刀,可是沒有磨刀石。我想下棋,可是無人對弈。——後來沒辦法,只好繼續單幹再說。來日方長。慢慢來。我想起自己曾經寫過的一句話:「迷路不是我所擔心的,沒有方向的人纔從不迷路。」到今天,我的方向依然並不明朗,但至少我一直在走。
===========================================================
《写景》
王不了 2012-04-09 20:51:44
请大家看看高尔泰、赵越胜这两位笔下的景色,有何想法?
之前跟红鬼闲谈时讲过我对两者文笔的看法,红鬼如果记得,就先别发言。
甲方:【高尔泰】
下面引文选自《寻找家园》一书
01
到达酒泉城。一路上都是戈壁沙滩,到城市近郊,才变成了田野,见出晚秋的萧索。城里街道狭窄,刻划着深深的车辙。沿街有许多古树,参天拔地,愈显得房屋低矮。房屋一色灰黄,行人疏疏,白杨萧萧,一股子边城的落寞。——《地门》
02
须臾月出,大而无光,暗红暗红的。荒原愈见其黑,景色凄厉犷悍。想到一些迷路者死在戈壁沙漠里的故事。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机世界的强大。想到故乡和亲人。都没来头。但我冷静些了,对自己说,你先别急。咱们来想个办法。我想我迷路应该不远,因为时间很短。但是没了方位,不远也无法可想。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冰凉冰凉。幸而没风。
随着月亮越高越白越小越亮,大地上的光影也越来越清晰。望着望着,发现一条纤细笔直的阴影。就像谁在银蓝色的纸上,用米达尺轻轻地划了一道铅笔线。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排碱沟里起出来的土,一路堆了过来。
我知道,我得救了。
沟渠边人们走出来的那条小路,在月光下发白。我走得很快,边走边吃。知道队伍移动很慢,估计应能赶上。万一赶不上,麻烦就大了,急起来,又跑一阵子。
沙枣含碱,吃多了唇焦舌燥。本来就渴,现在就更难受了。当然沟渠里有水,但那是碱水.喝不得,只有忍着,走走又跑跑。本来就虚弱,平时动一下都吃力,而现在,居然还能跑,跑了那么多。也真是奇了怪了。
新挖的排碱沟中,一发积水映着天光,时而幽暗,时而晶亮,像一根颤动的琴弦,刚劲而柔和。沿着它行进,我像一头孤狼。想到在集体中听任摆布,我早已没了自我,而此刻,居然能自己掌握自己,忽然有一份感动,一种惊奇、一丝幸福的感觉掠过心头。像琴弦上跳出几个音符,一阵叮叮咚咚,复又无迹可求。
拥有了自我,也就拥有了世界。这种与世界的同一,不就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梦想着的自由吗?
月冷笼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沙枣》
03
上下是新月。回首来路,落日殷红。我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计算起还有几个月放寒假来了。在家里想出去,想不到一出门就想回家。更想不到,彼此飘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跨越地平线》
乙方:【赵越胜】
下面引文选自《燃灯者》一书
01
我陪萍萍送唐克到门口。月光透过宽厚的核桃树叶泼洒在院子里,天风轻拂,地上满是光影的婆娑。有一刻,萍萍与唐克相对而立,光影中,这对俊男倩女宛若仙人。一霎那,我觉心酸。——《骊歌清酒忆旧时》
02
每天写完回宿舍,已是繁星高挂,夜幕四垂。沿着八道河往宿舍走,河水的鸣溅伴着稻田里的蛙声,汩汩、咕咕,交相回应。满山坡的栗子花香得醉人,偶尔蛙鸣止息,能听见玉米拔节的“咔嚓”声。带着刚才一逞“堆砌”之快,飘飘然觉“万物皆备于我”。 ——《骊歌清酒忆旧时》
03
第二天一早,唐克就来宾馆接我去白云山一游。天亦晴亦雨,白云山遍山滴翠,繁花满地,异香扑鼻。我们沿山路缓行,身边白云氤氲,修竹新松,错落掩映,风起处隐隐有涛声。过碧池,四围云杉笔立,池边雕栏玉砌,池中有金红色的鲤鱼数尾,游荡碧水中。唐克兴高采烈,一面指点我观赏,一面提醒着北京现时的萧瑟,显示他决定南迁的正确。我无语,见他得意,自是为他高兴。一路行来竟不遇人,惟唐克喧语回响空谷。——《骊歌清酒忆旧时》
04
盛夏时节,山中雨水充沛,林木绿色逼人,冬天干枯的溪流又喧腾起来。河道曲折处,水石相激,静夜远闻,隐隐若有歌吟。年轻时人不经事儿,心情苦闷便意志消沉,坚持多年的读书计划也停顿了,常与好友瓦宁携薯干酒半瓶、鱼皮豆一包、手风琴一架,倘佯林下溪畔,抚琴放歌。一次薄暮时分,俩人高卧青石之上唱得正酣,忽见一条两尺青蛇窜出密草,随琴声婀娜起舞。不知几次夜半扶醉而归,戴师傅严斥我放浪形骸。但我仍不知歧路而返。
九月初,弟兄们见我终日闷闷,便提议去登慕田峪长城散散心。清晨出发,踏着朝露,沿崎岖小径登山。道旁杂花缭乱,野香醉人。秋梨、山楂、苹果,艳黄、殷红、青紫相间,织成满眼的斑斓。一行人穿行林中,手脚并用攀岩,中午时分,古长城已在脚下。三十几年前的慕田峪还不是旅游点,古城墙大半坍塌毁损,一身岁月的苍凉,静卧在褐榻翠衾之间。登山顶烽火台眺望,远天紫纱轻幔,若沧海浩淼。峰峦间雾霭纠缠,如群岛隐没波涛间。长城随之起伏,分割关山一线。——《辅成先生》
05
离开先生家已是夜幕初垂。清冷的天空有几点寒星。天酷寒,我却浑身灼热,心中兴奋满溢。不为他事,只因先生授我一席话,借我几册书。——《辅成先生》
06
饭后,走出餐馆,雪已停了。街上少人行,清冽的寒气扑面而来。抬头见冷月高悬,夜空如洗。——《辅成先生》
07
此时,夕阳的余晖正把圣母院的倒影投入塞纳河心,游船驶过,波浪起伏,摇荡一河碎金。——《辅成先生》
08
此次回京,得空往故园祭扫先慈先严墓。事毕随北陵及姐弟览观五台,寻古刹清凉。山路蜿蜒二十余里,见岚气出岫,虬松挂崖,青霭苍苍,层层染绿。山中阴晴不定,骤雨突至,一片迷蒙,忽又骄阳扫雾,满谷黄金。有孤寺高居梁上,隐约疏钟回响。转一急弯,素石碑楼兀然矗立,乃入清凉界。昔阮嗣宗遇大人先生于苏门山,即此太行余脉。大人先生与之畅论天地玄黄,大道存废,后长啸而隐。嗣宗归而传之曰:“先生从此去矣,天下莫知其所终极,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
清凉寺中庭有巨石如船,名“清凉石”,纵横十余尺,高丈余,重数十吨。石身苔藻斑驳,遍体纹理飞动,隐然有灵气,似远古高士化身。其沉稳坚厚,古意萧远,寂然独在,不正如辅成先生吗?先生远行已近百日,谁知其所终极?依先生心性,必会寻此清幽之地以避嚣尘,托体崇山而岿然静卧。有天风流荡,万籁谐响,巨木俯仰,群鹤环翔,又有幽泉濯之,云霞蔚之,丰草绣其锦缛,冷梅献其芳馥,伴朝暾夕曛,夜月晓星,闻晨钟暮鼓、梵呗法音。于千山万壑中得大自在,历万世而不坠,同日月而永光。
呜呼先生!呜呼先生!——《辅成先生》
王不了2012-04-10 07:27:18
老易,韩兄,来评点一下。
韩永恒2012-04-10 08:32:41
感觉两人的文笔都很琐屑,这不是贬义。琐屑中有一种哲学的呜呼之境,像是自由人在奋力逃脱天光。
王不了2012-04-10 10:33:43
单独把景色拎出来其实不大合适,因为脱离了那个语境,不过我只是想藉此讨论下写景的问题。
永恒说两人文笔都很“琐屑”,提醒我注意到了一些昨天没想到的地方,我赞成你的看法而想换个措辞,只是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与你本意相符。高尔泰断句特别勤,多是短句。我读《寻找家园》的时候,就标注了不少常人不断而他偏要断的地方,得空我贴点书上的笔记吧。赵越胜呢,《燃灯者》这本书讨论学术等部分自然免不了长句,但叙事、写景的部分却偏短,长句短句大约三七开吧,总的来说也是偏短的。笼统地说,这两位的句子都偏短。
为什么呢?句子长短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体格/呼吸(一般健硕者、年少者呼吸深沉,可能多长句,;羸弱者、衰老者气息短促,句子也就短,鲁迅多短句,他瘦,肺不好)
个人语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调,老易的诗,给我的感觉就是语速较慢,很平和的)
语法(比较之下,英语的句子整体上比中文要长。)
写作对象(议论时,尤其是思维缜密逻辑性强的思辨往往多用长句)
写作时的情绪(剧烈的感情震动,如震惊或愤怒时,句子必短,古今中外,脏话大都极短,脱口而出。情感深沉时,可能有较长的句子,但反复斟酌时的句子也可能很短。)
环境、气候等(我猜:冬天的文字应该比夏天长吧?)
……
好吧,这些都是一时想到的,《务虚录》里肤浅地提到过这个问题:
“我只是猜想,呼吸似乎在我们的阅读与写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体魄、气候、心境而异的呼吸与文学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例如说,对羸弱多病者与健壮者笔下文字的语流状态进行对比,或选取同一批作品,对同一批读者在隆冬与盛夏所体验到的语流状态进行调查,想必会得到一些有趣而有益的收获。甚至可以说——呼吸是关键。它是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暗线。”
不知道有没有讨论这个问题的书,我很有兴趣。
王不了2012-04-10 11:14:23
感觉两人的文笔都很琐屑,这不是贬义。琐屑中有一种哲学的呜呼之境,像是自由人在奋力逃脱天光。
这话太玄了,永恒,再说点吧。
王不了2012-04-10 13:31:59
具体到这两位作者,我想他们短句多的一个共同原因可能是他们都爱用古文,而且两位的写作可能都是字斟句酌的,可能都是老改犯,这些似乎也会导致句子偏短。
据说高尔泰去国后文风大变,可能一是因为写作文体不同,在国内他写的多是美学论著,上面说过,思辨类的往往句子很长,而在国外他写的是回忆性的散文;二是漂泊海外,环境心境均有巨变,他本是性情刚烈急切之人,年龄渐增,境遇多变,无疑都会影响到他的心境。读这本《寻找家园》,感觉他似乎总是试图克制急切而强烈的情绪,但纸下依然可见感受到那些炽热的岩浆。
放回各自的语境中,高尔泰的短句就与赵越胜的短句不一样。高之短句,是一句一叹,欲言又止,如摩崖石刻,朴拙的风格背后是激荡不已的强烈情绪。赵之短句,反复雕琢,如玲珑宝塔,同好者或许可以赏玩,却不能动人心魄。
上面差不多是对两位作者句子的说长论短。得空再来谈谈正题.拉拉杂杂讲了很多,反正我也不怕暴露自己的真实水平,有一说一,不怕浅薄。
我总是这样怂恿学生:珍惜每一次丢脸的机会啊!现在我也实践一下。
王不了2012-04-10 15:04:58
言归正传,来对比两人的景色描写。再重复一次,这样断章然后取义的方式肯定会影响我们对两人文字的判断,景色描写尤其不能与原文语境切割,只因为不便全文照抄,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我的感受很简单:高尔泰是写景高手,读他的文字,很容易融进去,很容易有同情之了解,我想这与他的画家身份大有关系。而赵越胜的景色总是隔了一层,他不但不曾“看见”,甚至可能没“看”,他只是像中学生一样堆砌辞藻,“遍山滴翠”“白云氤氲”一类的用词更是俗腻无品。顺带说一句,赵越胜的文字总是端着的,作气太重。高尔泰偶尔也有过于雕琢之病,但总的来说,仍是一等文字。
——如果在平时,这些想法我只是在脑子里飞快地闪过。现在,我试着前进一步,剖析高尔泰的一小段,括号内是我的评点:
到达酒泉城。一路上都是戈壁沙滩,到城市近郊,才变成了田野,见出晚秋的萧索。(铺垫。渲染。)
城里街道狭窄,刻划着深深的车辙。(有意味的细节)
沿街有许多古树,参天拔地,愈显得房屋低矮。(远观之景。下句镜头推近。)
房屋一色灰黄,行人疏疏,白杨萧萧,(灰黄的房屋为背景,行人、白杨错落有致,若成“参差的对照”。十四个字的速写,有色彩,有层次,有对比,音韵亦和谐。)
一股子边城的落寞。(末了再点染一笔,如国画题诗,点名意旨。)
这样子老式的评点或许无趣,煞风景,我相信大多数作者都不会像编程一样去写东西,之所以用私塾先生的方式评点,只是尝试,只是好玩。
王不了2012-04-11 07:20:37
《金蔷薇》里有篇《洞察世界的艺术》,里面的说法值得借鉴。
写景和其他内容的写作一样,最好状态都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自觉与自然之间。
易翔 2012-04-12 22:43:49
这几段文字其实没读完,和老王相似又不全相同的看法是,年轻者喜欢用长句,年长者喜欢用短句,却不完全和肺活量有关,更和心态有关。短句造成的顿挫的感觉更能体现年长者的慢慢把玩的思想体悟,而年轻人则更追求长句带来的行云流水的感觉,一个句子,搞几个逗号,像我现在这样,你们谁,受,得,了,啊!
-
剑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1 09: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