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理事件薄(一)《清经解》本《说文解字注》事件
具体的缘起就不去说了,请大家直接看http://www.douban.com/note/293954897/的原文及跟贴,我就直接说推理了。
《清经解》的版本系统很简单,道光五年至九年广东学海堂刊本。到了咸丰七年,英军攻粤,板片毁失过半,咸丰十年,劳崇光等捐资补刊数百卷,这就是后来的“咸丰庚申补刊本”,以后再无听说覆刻或者重刻者。清末,石印传入中国,出现了很多缩印《清经解》的书,有直行本(如上海书局),有三截本(如点石斋本),这些版本都是出自于对道光本或咸丰补刊本的缩印。最近由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经解》的底本就是上海书局的直行本,因为书口有“丁亥石印”几个代表性很明显的字。
《说文段注》现在通行的就是经韵楼的影印本,在收入《清经解》时,做了一些校勘,将很明显的错误给改正了,这点前人早有论述。事件的起因也就在此了,总笑先生提到了对经韵楼本进行了订正的两宜轩本《说文段注》这种本子,并举出了第一卷上的三个例子,以说明两宜轩对经韵楼本订正的情况,我覆查了电子版的咸丰补刊本《清经解》,其中前面两个例子《清经解》本和两宜轩本订正的情况相同,第三个例子《清经解》并未进行修改。但总笑先生回复说他手上的《清经解》本,三个例子一个都没有改动,我又一次翻检了道光初刻本,的确是改动了的。于是我问了总笑先生所据的《清经解》本子,回答是凤凰出版社的本子。那么奇怪的情况就出现了,凤凰所依据的上海书局丁亥石印本并不是重新刊刻的《清经解》的本子,只是对他进行了技术处理(缩印)后的印刷而已,退一步说就算是重新刊刻,也应该是照着《清经解》本子,怎么弄得和经韵楼的本子一样了。
我手上没有上海书局的《清经解》,也没有凤凰出版社的影印本,不能亲睹原貌,于是我翻出了虞万里先生的《正续清经解编纂考》,其中述说有这么一段:
这里提到了“因取单行本原书补足”的话,这时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在补足的同时,上海书局曾用单行本进行了一次校对,从而发现《经解》本《说文段注》和经韵楼本有不同的地方,认为是《经解》本的错讹,所以又改正回来了。当然,这仅仅是我根据手上有限的材料做了一个推理而已,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更深入的去翻检和查询,也欢迎大家提供线索和进行批评。
另外,两宜轩本和《清经解》对《说文段注》的订正应该没有抄袭和直接的承袭关系:第一、两宜轩本的订正范围较《清经解》本为宽,当然,这有可能被认为是在《经解》本的基础上继续订正的;那么第二条似乎就可以解释这种情况了:在相同的订正条数内,可以看出两者结果虽同,但过程并不一致,如。“玟”字下段注云:“砇、琘、琘皆玟之或体。”两宜轩《附注》云:“下‘琘’字当是‘碈’字之误。”而《经解》本订正为
这样可以看出,两者各订正各的,只是结果相同罢了。
《清经解》的版本系统很简单,道光五年至九年广东学海堂刊本。到了咸丰七年,英军攻粤,板片毁失过半,咸丰十年,劳崇光等捐资补刊数百卷,这就是后来的“咸丰庚申补刊本”,以后再无听说覆刻或者重刻者。清末,石印传入中国,出现了很多缩印《清经解》的书,有直行本(如上海书局),有三截本(如点石斋本),这些版本都是出自于对道光本或咸丰补刊本的缩印。最近由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经解》的底本就是上海书局的直行本,因为书口有“丁亥石印”几个代表性很明显的字。
《说文段注》现在通行的就是经韵楼的影印本,在收入《清经解》时,做了一些校勘,将很明显的错误给改正了,这点前人早有论述。事件的起因也就在此了,总笑先生提到了对经韵楼本进行了订正的两宜轩本《说文段注》这种本子,并举出了第一卷上的三个例子,以说明两宜轩对经韵楼本订正的情况,我覆查了电子版的咸丰补刊本《清经解》,其中前面两个例子《清经解》本和两宜轩本订正的情况相同,第三个例子《清经解》并未进行修改。但总笑先生回复说他手上的《清经解》本,三个例子一个都没有改动,我又一次翻检了道光初刻本,的确是改动了的。于是我问了总笑先生所据的《清经解》本子,回答是凤凰出版社的本子。那么奇怪的情况就出现了,凤凰所依据的上海书局丁亥石印本并不是重新刊刻的《清经解》的本子,只是对他进行了技术处理(缩印)后的印刷而已,退一步说就算是重新刊刻,也应该是照着《清经解》本子,怎么弄得和经韵楼的本子一样了。
我手上没有上海书局的《清经解》,也没有凤凰出版社的影印本,不能亲睹原貌,于是我翻出了虞万里先生的《正续清经解编纂考》,其中述说有这么一段:
![]() |
这里提到了“因取单行本原书补足”的话,这时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在补足的同时,上海书局曾用单行本进行了一次校对,从而发现《经解》本《说文段注》和经韵楼本有不同的地方,认为是《经解》本的错讹,所以又改正回来了。当然,这仅仅是我根据手上有限的材料做了一个推理而已,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更深入的去翻检和查询,也欢迎大家提供线索和进行批评。
另外,两宜轩本和《清经解》对《说文段注》的订正应该没有抄袭和直接的承袭关系:第一、两宜轩本的订正范围较《清经解》本为宽,当然,这有可能被认为是在《经解》本的基础上继续订正的;那么第二条似乎就可以解释这种情况了:在相同的订正条数内,可以看出两者结果虽同,但过程并不一致,如。“玟”字下段注云:“砇、琘、琘皆玟之或体。”两宜轩《附注》云:“下‘琘’字当是‘碈’字之误。”而《经解》本订正为
![]() |
这样可以看出,两者各订正各的,只是结果相同罢了。
-
江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4 11:45:55
-
餐蓮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15 10:29:27
-
行旅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9 23:39:45
-
不过量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24 16:49:51
-
quitequi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3 14:04:32
-
教主道君皇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3 00:55:47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2 23:44:52
-
法雲地學士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2 22:02:16
-
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2 18:09:19
-
参天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2 17:35:28
-
我是一个菠萝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2 14: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