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虚幻与真实 大师与玛格丽特
by 米-布尔加科夫
我早就发现自己是有很强烈的固定思维模式的,所以在真正开始读之前会被“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吓到,总紧张会不会读不懂什么的。但是整个故事虽然层次分明又相互交叉,剧情和文字却始终保持流畅,读起来有种光滑自如的感觉——像是书里所描述的飞翔的感觉。另外这也是少数一本很有必要简要了解作者生平的作品,你会在书中看到很多有趣的对照和痕迹。
至于具体的感觉,我更想用一种比喻来解释,比如电影的故事题材那么多,为何关于电影人和剧作家的故事所拍摄的影片却常常容易获得奖项的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电影人对于自身故事的本能认可,在创作者本身上也更容易实现超越共鸣的飞跃。他们对真实的情况非常了解,而行业本身又带有这种造梦的元素,出彩的几率就变得非常高了。而我想用这个比喻说明的,便是作者一定是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来进行塑造和创作作家这个角色的,其中的经历和情感都非常真实,但最终呈现的作品,要远远超过了“作家的故事”这一内容,这才是整本书的精彩所在。另外全书也非常具有电影式的画面感。人物的动作、形象和语言充满了小细节,读者很容易在脑海里建立立体的形象。而那些非凡的场景和画面,会是你绝对想要在影院里看到的级别。
故事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都极不平常,但每一段的情节都很吸引人,渐渐地看着古耶路撒冷彼拉多的故事和大闹莫斯科的故事怎样平行发展最终联系起来。看到书名里的主角“大师”是如何迟迟登场又有着怎样的经历,格局有大有小,收放自如。那一个又一个灵动鲜活的人物,构成了一个谎言笼罩下的莫斯科大场景,看魔鬼是怎样如鱼得水游戏其中,俄式文学擅长的荒诞可笑的魅力得以展现。而玛格丽特的登场又如此独立,这个人物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变化,最终成为了故事的重心。大师这个人物具有典型的文人特征,是联系故事的关键,也是所有线索的中心。
至于整个故事有什么比喻和其他色彩,大概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但无论如何我非常喜欢这个结局,它是有关信念的。这样的精神很棒。
20130420
我早就发现自己是有很强烈的固定思维模式的,所以在真正开始读之前会被“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吓到,总紧张会不会读不懂什么的。但是整个故事虽然层次分明又相互交叉,剧情和文字却始终保持流畅,读起来有种光滑自如的感觉——像是书里所描述的飞翔的感觉。另外这也是少数一本很有必要简要了解作者生平的作品,你会在书中看到很多有趣的对照和痕迹。
至于具体的感觉,我更想用一种比喻来解释,比如电影的故事题材那么多,为何关于电影人和剧作家的故事所拍摄的影片却常常容易获得奖项的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电影人对于自身故事的本能认可,在创作者本身上也更容易实现超越共鸣的飞跃。他们对真实的情况非常了解,而行业本身又带有这种造梦的元素,出彩的几率就变得非常高了。而我想用这个比喻说明的,便是作者一定是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来进行塑造和创作作家这个角色的,其中的经历和情感都非常真实,但最终呈现的作品,要远远超过了“作家的故事”这一内容,这才是整本书的精彩所在。另外全书也非常具有电影式的画面感。人物的动作、形象和语言充满了小细节,读者很容易在脑海里建立立体的形象。而那些非凡的场景和画面,会是你绝对想要在影院里看到的级别。
故事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都极不平常,但每一段的情节都很吸引人,渐渐地看着古耶路撒冷彼拉多的故事和大闹莫斯科的故事怎样平行发展最终联系起来。看到书名里的主角“大师”是如何迟迟登场又有着怎样的经历,格局有大有小,收放自如。那一个又一个灵动鲜活的人物,构成了一个谎言笼罩下的莫斯科大场景,看魔鬼是怎样如鱼得水游戏其中,俄式文学擅长的荒诞可笑的魅力得以展现。而玛格丽特的登场又如此独立,这个人物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变化,最终成为了故事的重心。大师这个人物具有典型的文人特征,是联系故事的关键,也是所有线索的中心。
至于整个故事有什么比喻和其他色彩,大概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但无论如何我非常喜欢这个结局,它是有关信念的。这样的精神很棒。
20130420
![]() |
-
想多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21 14: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