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几点写作要求
1. 结构明确。
这是立文之本。宏观上说,(学术性文章)结构明确首先体现在目录/章节/段落的清晰可读;然后,具体到全文的篇章布局和衔接,包括先讲哪些问题,后讲哪些问题,各占多大的篇幅,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果、转折、承接等)如何体现。文学作品亦如此。只是无需以目录来表明其“结构性”,但关于文字内容的构架,即各篇章的比重安排(比重,而非“次序”),这个“数量”层面上的工作,与其文学性“质量”有着直接关联。
2. 说人话。
用最洗练的词汇表达最精确的含义。做不到,就尽量用精简的词汇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不管中文还是英文表达,不少作者不会说人话(当然我也不太会说人话)。用GRE词汇写出的文章不一定会让人拍手称赞;而高中英文词汇量亦可表达丰富、深刻、真诚而感人的意境,若酌情添加学术性词汇,好的专业论文亦或可成型。
避免使用过分夸张的、哗众取宠的字眼。在很多情况下,码字人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字眼能给读者带来何种阅读体验。我向往“真实”的阅读,排除一切喧嚣、一切消费、一切私欲,亦希冀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禁欲”很重要。包括文字上的禁欲,以及下文所提及的“素材选择”的禁欲。
要说自己的话。能把人话说明白本就不易,再说出有自己特色的话来,这要求着实不低。我常常会陷入“词穷”的地步,除了网络用语、聊天用语、口头表达,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书面语来进行写作。所以,不妨在聊天等口头和非正式场合中,便有意识尝试避免使用大众流行的毫无个人特色的“公共口语”,像孩童学语言一般去给每一个情境寻找一个自己思考而得到的词语。可能很多时候极难寻找,那么从简单的词用起也未尝不可。
无论从文学还是学术角度,一直推崇“说人话”的作者(比如老舍,郁达夫)。写文字,要说实话,说白话——虽然这未必是许多码字人所追求的。
3. 选择最佳素材。
首先,选错素材,罪大恶极。有时候,所选择的写作素材本身就离题万里,或者不够切题,或者不能充分表达题意,那么即便用再上成的文字去描述它,到头来其意义甚微。素材的选择是一个需要激情、理性甚至兼有禁欲色彩的过程。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一套振聋发聩的理论,单独看来是极具特色的、让我着迷或能吸引他人眼球的东西,且跟我的写作有着那么点儿若隐若现的联系(可不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它就可以作为我的素材了么?当然不!反复问自己,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引申来讲,还要提到另一个问题:写作中的“卖弄”情绪,即毫不合适的疯狂引经据典。这让我深恶痛绝,而自己也难逃其责。喜欢引经据典本无错,但很多时候,其实“引用”的非常不恰当,除了让读者知道“哦,这码字人晓得这个典故/学说/流派/历史......”之外,别无它义。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大多是满足私欲),选择错误的素材是不可原谅的,请务避免。
其次,适“度”把握素材。这大概要靠个人的修为了。不能过大或者过小,不能过分聒噪或过分冷冰......往往一个素材具有多面性——这点可能跟新闻写作和报道有些相似——而我想要表达的是其哪个方面?能否充分表达这个方面?素材的多面性会影响我想表达的主体么?必须提及的重要一点是,素材的“可行性”。这个“可行性”包括做调研、自我把握能力、他人阅读理解等方面。
4. 字不可增,句不可减。
这到了写作的高阶层面。先说,“字不可增”,即要饱满。在写作中,陷入自我构架的时空,沉浸于个人的意淫之中,这无可厚非,然要注意的是,自己想到的、看到的,不通过文字这条途径表达,别人是看不到的。如若我想用“格式塔心理学”请读者自己来实现心理完形,那无疑是痴人说梦。“蒙太奇”也好,欲言又止也罢,玩儿花样不能成为言语匮乏的借口。先把该说的话说漂亮了,再指望别人来联想和发挥吧。要不惜笔墨地、努力而尽力地把话说足说到位。
再谈,“句不可减”,即要精干。上述“饱满”并非滥字。如果作者浪费时间写一些无用的话语,并且付梓印刷,或以其它媒介形式传播,让读者浪费宝贵的生命阅读那些nonsense文字,这绝对是一种罪。在写作中会有“没有功劳便求苦劳”的情结作祟。自己辛辛苦苦看了许多书,也许是精妙绝伦的文字,忍不住想要将其观点硬往自己不那么相干的文章上扯;也或者是大量的狗屎文字,自己闻了都嫌臭的东西,闻多了也难免想拿来凑数,将其糟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继续臭别人——上述两种恶行我都做过,深知其害,勿再效之。再者,关于文字的推敲:冗赘是一个很容易犯的毛病。避免冗赘的方法,我能想到的是,反复阅读并修改。读一遍和读十遍,改一遍和改十遍,结果大不相同。此时,懒惰二字蹦出来了。与懒惰作斗争的方法,自制......当然,亦可请他人阅读并修改,但在此之前还得要自己先把文字改的像人话一些。
最后,升华版要求,言行一致,文如其人。从写作、设计,等等,到做人,是相通的。真实而真诚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一种暴力和野蛮,我知道。(只是现阶段,希望自己可以实现此种“暴力”。)
这是立文之本。宏观上说,(学术性文章)结构明确首先体现在目录/章节/段落的清晰可读;然后,具体到全文的篇章布局和衔接,包括先讲哪些问题,后讲哪些问题,各占多大的篇幅,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果、转折、承接等)如何体现。文学作品亦如此。只是无需以目录来表明其“结构性”,但关于文字内容的构架,即各篇章的比重安排(比重,而非“次序”),这个“数量”层面上的工作,与其文学性“质量”有着直接关联。
2. 说人话。
用最洗练的词汇表达最精确的含义。做不到,就尽量用精简的词汇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不管中文还是英文表达,不少作者不会说人话(当然我也不太会说人话)。用GRE词汇写出的文章不一定会让人拍手称赞;而高中英文词汇量亦可表达丰富、深刻、真诚而感人的意境,若酌情添加学术性词汇,好的专业论文亦或可成型。
避免使用过分夸张的、哗众取宠的字眼。在很多情况下,码字人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字眼能给读者带来何种阅读体验。我向往“真实”的阅读,排除一切喧嚣、一切消费、一切私欲,亦希冀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禁欲”很重要。包括文字上的禁欲,以及下文所提及的“素材选择”的禁欲。
要说自己的话。能把人话说明白本就不易,再说出有自己特色的话来,这要求着实不低。我常常会陷入“词穷”的地步,除了网络用语、聊天用语、口头表达,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书面语来进行写作。所以,不妨在聊天等口头和非正式场合中,便有意识尝试避免使用大众流行的毫无个人特色的“公共口语”,像孩童学语言一般去给每一个情境寻找一个自己思考而得到的词语。可能很多时候极难寻找,那么从简单的词用起也未尝不可。
无论从文学还是学术角度,一直推崇“说人话”的作者(比如老舍,郁达夫)。写文字,要说实话,说白话——虽然这未必是许多码字人所追求的。
3. 选择最佳素材。
首先,选错素材,罪大恶极。有时候,所选择的写作素材本身就离题万里,或者不够切题,或者不能充分表达题意,那么即便用再上成的文字去描述它,到头来其意义甚微。素材的选择是一个需要激情、理性甚至兼有禁欲色彩的过程。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一套振聋发聩的理论,单独看来是极具特色的、让我着迷或能吸引他人眼球的东西,且跟我的写作有着那么点儿若隐若现的联系(可不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它就可以作为我的素材了么?当然不!反复问自己,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引申来讲,还要提到另一个问题:写作中的“卖弄”情绪,即毫不合适的疯狂引经据典。这让我深恶痛绝,而自己也难逃其责。喜欢引经据典本无错,但很多时候,其实“引用”的非常不恰当,除了让读者知道“哦,这码字人晓得这个典故/学说/流派/历史......”之外,别无它义。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大多是满足私欲),选择错误的素材是不可原谅的,请务避免。
其次,适“度”把握素材。这大概要靠个人的修为了。不能过大或者过小,不能过分聒噪或过分冷冰......往往一个素材具有多面性——这点可能跟新闻写作和报道有些相似——而我想要表达的是其哪个方面?能否充分表达这个方面?素材的多面性会影响我想表达的主体么?必须提及的重要一点是,素材的“可行性”。这个“可行性”包括做调研、自我把握能力、他人阅读理解等方面。
4. 字不可增,句不可减。
这到了写作的高阶层面。先说,“字不可增”,即要饱满。在写作中,陷入自我构架的时空,沉浸于个人的意淫之中,这无可厚非,然要注意的是,自己想到的、看到的,不通过文字这条途径表达,别人是看不到的。如若我想用“格式塔心理学”请读者自己来实现心理完形,那无疑是痴人说梦。“蒙太奇”也好,欲言又止也罢,玩儿花样不能成为言语匮乏的借口。先把该说的话说漂亮了,再指望别人来联想和发挥吧。要不惜笔墨地、努力而尽力地把话说足说到位。
再谈,“句不可减”,即要精干。上述“饱满”并非滥字。如果作者浪费时间写一些无用的话语,并且付梓印刷,或以其它媒介形式传播,让读者浪费宝贵的生命阅读那些nonsense文字,这绝对是一种罪。在写作中会有“没有功劳便求苦劳”的情结作祟。自己辛辛苦苦看了许多书,也许是精妙绝伦的文字,忍不住想要将其观点硬往自己不那么相干的文章上扯;也或者是大量的狗屎文字,自己闻了都嫌臭的东西,闻多了也难免想拿来凑数,将其糟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继续臭别人——上述两种恶行我都做过,深知其害,勿再效之。再者,关于文字的推敲:冗赘是一个很容易犯的毛病。避免冗赘的方法,我能想到的是,反复阅读并修改。读一遍和读十遍,改一遍和改十遍,结果大不相同。此时,懒惰二字蹦出来了。与懒惰作斗争的方法,自制......当然,亦可请他人阅读并修改,但在此之前还得要自己先把文字改的像人话一些。
最后,升华版要求,言行一致,文如其人。从写作、设计,等等,到做人,是相通的。真实而真诚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一种暴力和野蛮,我知道。(只是现阶段,希望自己可以实现此种“暴力”。)
-
心湖回忆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10 19:53:22
-
双倍抹茶加杏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03 07:08:26
-
小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02 12:35:13
-
酸奶糖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2-09 10:29:54
-
清逸 转发了这篇日记
很好,作者的态度十分可嘉。但在隐含的完美主义倾向上,我则有所保留。浅薄的完满远不如深刻的困顿,混沌就是生成,真理永在追问之中,或许就在追问本身的虔敬之中。
2013-10-07 18:30:07 -
甜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4 15:08:57
-
甜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4 15:04:15
-
小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4 13:15:27
-
荒废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4 08:44:36
-
红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4 07:43:55
-
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4 03:46:10
-
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3 23:43:59
-
霁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07 20:36:27
-
鉴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1 22:17:53
-
舊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8-29 19:33:00
-
Ans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8-24 22:32:08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8-18 00:05:35
-
花鳥吉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8-04 1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