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二 —— 赵县安济桥
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一 —— 赵县陀罗尼经幢 清水兄: 这封信拖延了两年,小学语文名篇《赵州桥》和那道中学几何题,还有印象么?!

小时候的情绪容易受熏染,当时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同学听得出神,而我则恨不得立刻跑到桥上看,隋朝的石桥、伟大的李春,回来后吵嚷着要去,爸爸妈妈自然白眼以对……将近二十年后,我终于到此一游,从桥的这头走了那头,又从那头走到了这头,然后再从这头走到那头…… 叫我从何说起呢?! 桥梁可谓是道路的延伸,许慎《说文解字》释桥曰:“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释梁曰:“梁,水桥也,从木水,刃声。”无论是“桥”还是“梁”,都从木,最早的桥梁自然为木制的,是一种架设于河流、沟渠、峡谷之上以通济利涉的建筑物,原始先民以横倒在水道沟壑上的树木作桥,是为天然的独木桥。《诗•大明》云:“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先建造几艘小木船,然后铺上木板,系扎固定之后就成为了一座浮桥,这该就是最早的人造桥,《左传》鲁昭公元年“秦公子鍼出奔晋……造舟于河。”指得就是这种浮桥。 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自然界的物体主要受到三种力的影响——拉力、压力、弯曲力,木料作为建材,其硬度比不上石料,但木料能抗压的同时,也能受拉,同时更能承受一定的弯曲力,木料的取材也比石料来得便捷,中国是世界上木建筑最为发达的国家,只是木材抗水防腐性差,干燥的时候又会开裂,易遭虫蛀,最为关键的是,木材易燃易毁,千年以上的木桥,早已不存实物,相比之下,石桥更为坚固耐久,现存最为古老且最为有名的石桥,自非赵州安济桥莫属了。 安济桥位于赵县南门外五里的洨河之上,隋代开皇大业年间建造,是一座以石为材的割圆拱桥,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是法国境内的加尔德水道桥,建成于公元前一百五十多年;最早的割圆石拱桥,是约建于公元前六十二年的法勃利克桥,都远远早于赵州桥,说赵州桥伟大,究竟哪里伟大?! 首先,赵州是自古是南北“官道”要冲,交通繁忙,而赵州桥自建成起就供车马人畜行走踩踏超过一千四百年,其服务年限之长久,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何况此桥坐落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史书中涉及赵州的历代战争,茅以升先生曾有钩沉: 公元698年,“突厥将直攻定州,陷之,杀吏民数干人,又陷赵州”。 公元756年,“史思明攻陷赵郡,夏四月,郭子仪、李光弼败之,进拔赵郡,九月史思明复陷赵郡。” 公元782年,“李公晟奉诏总禁戎三万.北定河朔,冬十月师次赵郡。” 公元910年,周德威攻朱温,“将兵出井陉,屯赵州,自是镇定复称唐天祜年号。” 公元986年,“契丹大举入寇,攻赵州,大掠而去。” 公元999年,“契丹隆绪,入寇赵州,帝(宋真宗)自将御之。” 公元1105年,宋徽宗升赵州为庆源军,此后金人入寇,赵地遂为战场。 公元1213年,“蒙古分兵攻金河北诸郡,悉拔之,赵地人民杀戮几尽。” 公元1369年,“十一月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师下赵州。” 其次,赵州又是地震多发地: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定州地震冬无雪”。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恒州地震,宁晋地裂数丈,震三日乃止。” 宋景祐四年“定州地震”。 元至大元年“冀宁路地震”。 明正德三年“武强地震,白毛生” 明嘉靖十七年“深州地震,自西北震起,一月间凡数十次倾圮庐”。 明天启六年“地大震,鸡犬皆鸣,振物有声”。 千百年来,除了频繁的战争与地震外,山洪的冲击和人为的侵凌更是多不可数,然而赵州桥终究存留了下来,之所以能千年不倒,全在于其独到之结构,而赵州桥从设计到施工,可谓是中国工程技术史上的扛鼎之作,以下稍作展开,或当了然此桥真正的伟大之所在。


赵州桥是一座割圆石拱桥,且从石拱桥的拱说起。 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术语中,弧形砌拱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一般称之为“券”,这样的券大多为半圆拱,桥梁中多有这样半圆的拱形桥,这种桥的优点是桥面因拱形而能承受较大的力,造型也颇优美;缺点是,桥不能跨远,不然桥的高度随拱的跨度相应地增加,过桥就类似于翻山,无法便利通行,要克服这种缺点,就得把桥身降低,采取连续多个半拱以跨宽阔的水道或沟壑,但这种结构又必须要有多个桥墩作支撑点,不然也无法建造,赵州桥所跨之洨河水道宽阔,另外洪水暴发时水流排山倒海,也就绝不可能建造多孔拱桥,所以赵州桥采用一孔跨洨河,跨度达37.4米。

不过拱高却只有7.2米,因为桥拱不是半圆似的穹窿拱,而只是半圆的上半一段,这个高度叫做“弧矢”,这样的拱形桥也就叫割圆拱桥,既能承受巨大的桥面负重,又无多桥墩而大跨度,桥身更是平缓,这在当时世界,是超绝的技术成就。 赵州桥每道跨河的石拱圈由43块1吨重大石连接而成,每一道都是独立的拱,由二十八道拱并排合成桥面。


这种每到拱圈独立的拱券作法,称为并列式拱券,拱圈之间相互联系的,称为纵列式拱券。

赵州桥之所以采用并列式拱券,首先因为每道拱圈都独立成拱跨河,不受其他拱圈影响,若有一道损坏,整座桥还是安固异常,一道拱圈坏了也自可单独修理加固。 其次施工时一道道砌拱,先砌中间一道,然后两旁可同时向外砌,桥逐渐加宽,用木材制作的支座,也就是后世俗称的“脚手架”,可以层层向外推移反复使用,若砌造过程中洨河突发洪水,已砌成的拱圈自可应对,但若采用纵连式的一道宽拱就无法抗拒洪水,之前建成的部分就必然前功尽弃。

比之于各道拱券之间有联系的纵连式拱券,并列式拱券多有不足,即各个拱圈如果不协调动作,就会失去整体作用,于此必须克服,大小石桥就采用了许多办法,来把这二十八道独立拱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每一拱券采用了下宽上窄,也就是古建筑中的“收分”的方法,使每道拱圈向中心倾斜挤靠,以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了“收分”,两端宽,中间最窄,以此加强整体拱圈的稳定性。

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牢外道拱圈以防向外倾倒。

在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都穿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铁”,且每块拱石的侧面都凿有细密斜纹,以增大摩擦力。 洨河源出山西,为山泉及河水汇合而成,平时水小,甚至常年无水,河畔可作耕地,然而夏秋泛滥之时则成为巨川,《水经注》记:“洨水不出山,而假力于近山之泉。今考洨河,实受西山诸水,每大雨时行,伏水迅发,建瓴而下,势不可遏。”为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拱桥两端的三角地带各对称地开了两个小拱,跨在下面大拱的肩上,拱圈都是圆弧形,也是二十八道,此为“敞肩拱”,不但减少了阻水面积,而且节约了石材,又减轻桥身重量五百多吨,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敞肩拱桥。

可再伟大的建筑,也难于时间抗衡,千余年之后,不免有所损伤,1954年重修之前,赵州桥二十八道拱只剩下了十八道,不过即使如此,1955年的实测,拱圈两脚的沉陷是基本平衡,并且为数无多,一座千年的古桥能有是此,你我又怎能不惊叹呢。



有关赵州桥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是桥是鲁班修,竣工之后,张果老骑驴柴荣推车来验收,二仙用法术搬来五岳来压桥,桥虽摇摇欲坠,可鲁班用手撑托包住了桥,桥上也留下几处驴蹄印、车道沟、手掌印等“仙迹”, 这虽为传说,但千年来过桥者为避让位于桥侧的“仙迹”,自然就要在桥面正中行路推行,无形中保护了,想来这出于李春的巧思安排吧。


五十年代维修赵州桥有多种方案,最后对主拱石接缝进行了压力灌注了水泥砂浆,其上钢筋混凝土盖板,使桥身建构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延长了石桥的寿命。


赵州桥不单是工程技术上的巅峰之作,其桥面上的扶栏望柱、栏版石雕,也都是千年之宝,桥上的栏板石刻都是现代工匠的仿制之作。



隋代的原物,早已成为国家博物馆珍藏之宝。




梁思成先生晚年回忆赵州桥时说:“三十年前,但给我初次到赵县测绘久闻大名的赵州大石桥——安济桥的时候,兴奋和敬佩之余,看见它那危在旦夕的龙钟残疾老态,又不禁为之黯然怅惘,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成永诀。”

维修之后,赵州桥有了很好的保护,可我告别之际,却不知怎地也有些惆怅和黯然,“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成永诀”此种心情,我兄当会理解,你若在,也该会跟赵州桥说声保重吧?!草草不尽。 朱衣 下接: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三 —— 正定隆兴寺之摩尼殿
-
LINX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2-26 10:53:37
-
BOX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06 19:19:54
-
天下和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21 12:56:15
-
Megapter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04 11:44:36
-
余骚斋主温醉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01 11:55:49
-
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01 09:07:26
-
沈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01 09:02:16
-
moneyhtv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01 08:47:23
-
Gran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01 00:15:13
-
小螃蟹球的大土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01 00:07:25
-
信而好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31 23:47:44
-
向日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31 23:33:16
-
编号663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31 09:19:44
-
艾弗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31 07:09:13
-
想吃一个小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19 01:16:44
-
thisyea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4-19 08:39:46
-
梦十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4-08 23:36:12
-
opiecech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4-08 00:12:01
-
丁丁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4-04 20:20:55
-
Sam🐲正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31 07:45:05
-
989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28 11:19:02
-
懒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26 14: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