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俐俐节目视频观看笔记
※ 穿越入口打开
1楼:http://www.douban.com/note/195996906/
2楼:http://www.douban.com/note/195996906/?start=100
(个人豆瓣史上第一次修电梯啊。。。)
※ 穿越入口关闭
前阵子在豆瓣上看到刘俐俐张绍刚的话题,没在意。后来发现到处都看到。于是好奇之下,去看了视频。
这一看,感觉像是上了一课,又感觉像是看了一出喜剧。于是把17分钟的节目视频看了3遍,第2遍整理对话,第3遍校对加评论。个人观点,算是上课和观剧笔记吧。(最后又忍不住看了第4遍第5遍)
另外没找到现场完整视频,只是剪辑后的节目视频,或许会片面。
※ 视频笔记(视频链接)
◆后是我加的笔记。
张:【引导词、广告】……
◆广告稍微有点多而已,有点搞笑,别的没什么。
刘:【开场视频】在工作方面,我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然后想到就必须得去做,但是不是说鲁莽地去做。我是一个蛮勤奋的人,我不聪明,但是我很勤奋。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一个人。那我的缺点是我说话很直,这点很像黄欢老师,所以我也很喜欢她。
◆比较平实、标准化的开场白。说话很直,真是很准确!
张:刘俐俐,24岁,湖北人,北京外国语学院,自考,英语本科。
刘:大家好,我来自“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湖北松滋。我是80后,我也喜欢臭美,但是我更喜欢读莎士比亚。我喜欢打魔兽,更喜欢上微博。我是个工作狂,但是也是个乐活族。谢谢大家!
◆事先准备好的开场白。挺平实也挺活泼。但是你干嘛非得提莎士比亚啊,唉。
张:欢迎刘俐俐。喜欢莎士比亚的什么?
◆从自我介绍的内容,尝试性地切入问题,无可厚非。
刘:呃,喜欢他的英雄双行体,Heroic Couplet。
张:莎士比亚?
刘:对,莎士比亚的一个英雄双行体。
张:是?
刘:是一个写作形式,是一种诗的写作形式。
◆结果切入了一个不那么妇孺皆知的小众领域,主持人应该换话题了。
嘉宾莫华璋:你是说十四行诗Sonnet吗?
张:是十四行诗吧?
刘:Hmm, No, it's a kind of, like...(突然醒悟)哦,我不是故意的。
◆你提Sonnet,把话题带入了刘所熟悉的英语文学语境。个人感觉刘是自然的反应(如果高中就出国,平时的环境又是英语文学接触比较多),醒悟后很有礼貌。可惜这种礼貌现在已经无人重视(比如在有外人的场合大肆用方言交谈,许子东在《锵锵3人行》谈过这个问题),反而将此视为装逼、做作也说不定。
张:不,你可以不在乎,我无所谓听懂听不懂。但是你说到莎士比亚创制的一个文体叫英雄双行体……
◆前半句很好,小众兴趣本来就不要求所有人都知道,对主持人也没有这个要求。后半句,怎么还在绕这个坑,还不换话题?
刘:不是他创制的,这个是他有写过,但是一般人很少读到过。
◆如果说“可能不是(像他的戏剧那样)很出名”或许温和些。对于一个重拾中文的人,却确实不容易(也没必要)区分吧。
◆考虑英雄双行体是一种出现在十四行诗和戏剧中的双行体句式,这个“一般人很少读到过”的说法的确不合适。
张:哦,是很少有人读到,那你能通俗地跟我们分享一下能读到的事儿吗?
◆接得不错。
刘:可以。
◆或者可以主动用通俗的方式表述一下自己喜爱英雄双行体的缘由、自己从莎翁文句中体会到的美感之类。
张:莎士比亚的戏剧读过些什么?
刘:演过Much I Do About Nothing,《无事生非》。
张:啊,还读过什么?
刘:Macbeth,《麦克白》?(略想一下确认),是。
张:《麦克白》里你演的是?
刘:我演的是那个巫婆,三个巫婆当中的一个。
张:你的主业是戏剧演员?
刘:哦,不是,我前一份工作是英语老师。
张:你前一份,那你说到的演是?
刘: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的话剧团。
张:你是在什么高中啊?
刘:在新西兰的国立Onslow College。
◆感觉上是语言习惯,不是故意拽英文。像剧名还需要略想才能确认中文译名。
张:读了几年?
刘:3年。
张:随后呢?
刘:随后就回国读的自考。
张:为什么不在那块升大学?
刘:Hmm, 因为在那边就是说费用稍微有一点高。然后我在新西兰待了3年,3年之后才回国,那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哇,中国变化好大,我要再在新西兰待我会傻掉的,因为他那边的节奏太平缓……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
张:(打断)稍等、稍等、稍等,刘俐俐,为什么我在和你沟通的时候,我浑身一阵一阵地犯冷呢?
刘:(表情惊奇地微笑加疑问)你是在生我的气吗?
◆好纯朴啊!
张:我很少会和我的朋友沟通说,Hello,你觉得“中国”怎么样?
刘:(表情错愕)
张: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刘:嗯哼。(醒悟过来后感觉荒唐的微笑)
张:我们待在自己的家里面,还需要用大写来称呼吗?
◆这是个人习惯问题,私下交往怎么着都随您,但在台上,揪这个不是问题的细节,真不是一个主持人应该说的话。
◆一个刚回国或者经常各国行走的人,又在“3年之后才回国”的语境下,称一句“中国”,有什么不合适吗?如果面试者不小心提了一下“天津卫视”,那主持人是不是应该纠正“你应该说,我们台!”?
◆也有可能是在此类节目中,主持人有方向性地向面试者施压,作为一种考验。碰巧抓了这个细节,只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而已。但是也没必要“一阵一阵地犯冷”吧?
◆很义正言辞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选举权、土地、护照什么的老生常谈还是不说了,一说就扯远了。
刘:那请问你跟别人沟通时会说“我的祖国”吗?“祖国”也是个大写啊?
◆大概是反问的语气和摇头晃脑的动作惹恼了主持人。但是,面对莫名其妙的质问,这样的反问真没什么不合适。
张:(略带咬牙切齿的语气加手指下点动作)我说,我们这儿!
◆呀嗬!居然敢反问我!
刘:哦(有点吓到似得收声),我以为在这要说很书面的语言,这是为什么我才用敬语的(语气恢复,继而反击了一下)。比如说我跟您称您。(眼神流露了一点不屑)
◆后半句对主持人的失礼做出了平等的回应。
张:你刚才的交流方式又让我开始觉得有点冷。第一,放松,第二,正常聊天,正常聊天。
◆你一小年轻、一面试者,居然跟我平等对话?太不正常了!
◆无法继续交流内容,转而纠交流方式。
刘:(点头)
张:好,接着说你的经历。从新西兰回来之后,为什么选择自考?
◆“自考”二字的语气和动作很符合人们对“自考”的态度。
刘:因为高考很难啊,数学根本不会啊,对啊。
◆好纯朴的回答!太可爱了这句!
张:然后为什么自考又去考一个英语专业?因为你的英语已经在那待得很好了。
刘:啊(一愣),那为什么我们要学语文呢?
◆第一,刘还没有了解到国内一般人只把英语专业当作一个工具性专业(而中文更惨,是跟哲学历史绑在一起的冷板凳专业);第二,主持人不习惯反问和类比。
张:我不知道是我的问题你听不太懂呢,还是我哪个问题伤害到了你,使得你开始具有了攻击性。
◆我不想跟你平等讨论语言的问题。我要先纠正你的态度问题。
◆无法继续交流内容,转而纠交流方式。再一次。
刘:老师,我觉得是您具有攻击性,不是我具有攻击性。
◆不卑不亢。也是您先提了“攻击性”这个说法和指责。
张:我是从哪个问题开始有了攻击性?
刘:就是从祖国那个问题。
◆看视频的时候不约而同说出来。
张:我真的非常不喜欢听你那样聊中国的事儿。
◆第一,这是节目,不是个人聊天;第二,不喜欢跟攻击性(略带咬牙切齿的语气加手指下点动作)是两回事。
刘:但是您不了解我,我就是觉得我的中文太差了,所以我才回国读的大学。
张:所以你在选大学的时候选英语?(这一连串都是居高临下的质疑语气)
刘:那是因为为了混张文凭。(表情是嘲讽和不屑)
◆有点失望。不知是刘的家庭教导、个人同化还是仅仅是愤怒的反讽。但这个地方的确于表情于话语都非常不合适。
◆关于刘回国继续读英语,或许真是畏难,或许出于爱好。如果问问“为什么回国之后继续选择读英语”或许可以继续谈下去。在气氛已然充满火药味的情况下继续用攻击性的反问,引爆是势在必行吧。
第二主持人徐:【幕后点评】表情也太虚张声势了吧,马上就炸了,呈现出攻击性,心理素质太差。
◆仅就节目要求来说,点评还算准确,仅就节目要求来说。而且只评点面试者,不评点对话的另一方,也是节目的习惯吧。
◆娱乐时代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和考验,包括交流的礼节和尊重什么的。对此习以为常则是正常人,若因此愤怒了那是“心理素质太差”。
【此处应该是有剪辑】
张:做过什么工作?
刘:翻译和老师,英语老师。
张:在哪做翻译?
刘:类似于中介的一样一个翻译公司,比如说他有活儿,叫你去干,就去做笔译啊口译啊……
张:(居高临下地)所以是兼职。
◆终于逮着个缺口!
刘:对,兼职。
◆完全听不懂对方言外之意的表情。
张:不是一份专职。
刘:专职的话也就是做过英语老师。
张:在什么样的地方?
刘:华尔街英语。
张:在华尔街英语。
刘:对。
张:今天想要找什么类型的工作。
刘:今天想找一份关于咬文嚼zhi,(更正)嚼字儿的工作(抱歉地一笑)。
张: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刘:媒体,媒体的编辑,文字编辑,中英文的都可以。
张:是平面、广播、电视、网络?哪个是你更了解的?
刘:Hmm, 说句实在话,我更偏向于平面媒体。
张:更偏向于平面媒体。
刘:对。
张:对平面媒体了解多少?
刘:了解不是很多。
◆这是全程中主持人问答最接近正常的一段。
张:你想做平面媒体的哪一类?报纸?
刘:杂志,因为马克思说过,杂志比报纸更能够传递信息。
张:好,OK,我没听说过,反正就这样吧。你的优势是什么?你做这一份工作的优势是什么?
◆马克思的名字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搞笑。主持人不知道前些年马克思著作在国外阅读界和国内大学阅读界的再流行,无可厚非。这一句接得还算不错,转入了正题。
刘:文笔还不错,脑子转得快。
张:怎么证明自己的文笔还不错?
刘:你可以给我出题呀。[1]
张:怎么证明自己的脑子快?
刘:刚才脑子就很快啊。
◆刘或许是不懂,或许是刚才的负面情绪未完全消失。但主持人可以就既往事例(比如写作经历、发表作品等)来深入讨论“文笔不错”“工作优势”什么的,却选用了这种攻击性和娱乐性的提问方式。(可见这只是娱乐节目,而已)
张:我很少彻底对一个求职者失去兴趣,各位请提问。
◆自以为幽默的粗鲁失礼。
嘉宾姚劲波:我觉得英语是你一个突出的优势啊,这么看来,在国外待了这么多年,你在国内也有英语的本科文凭。对吧?
刘:对。
嘉宾姚劲波:其实英语这个行业大量的需要,像华尔街英语,你的前一家公司,给你的薪资也不错,5000以上。
刘:对。
嘉宾姚劲波:我也相信是真实的。那你为什么要离开这个行业呢?你去一个编辑啊,或者一个别的行业的话,那你的这个优势就没有了,怎么想的?
◆不受主持人干扰,理性提问,平等对话。对58同城好感大增啊我靠!
刘:是这样子的,就是说父母是希望我能够去做……女孩子去做老师是最好的,对……其实我一直是个乖乖女,我一直是这么想的,在我自己没有完全经济独立之前,我可以听父母的话,但是一旦我有自己的经济自主权,那我希望我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嘉宾陈昊:俐俐同学,你是不是在华尔街学过它的课程啊?在华尔街。
刘:员工都有员工福利的。
嘉宾陈昊:不是,你是在去上班之前是不是在他们那学过?
刘:没有,没有,没有必要。[2]
嘉宾陈昊:从来没有吗?
刘:我没有那么多钱去学他们的课。
嘉宾葛晓非:我问你一下啊,因为你简历里讲,就是说找工作如同找老公,一定不要降低标准。
刘:对。
嘉宾葛晓非:啊找工作我想问你,你是什么样的标准?
刘:那如果说我继续做英语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的话,那我的薪资标准是绝对不能低于一万的。因为我在华尔街一个月最多挣过两万,税后两万。
◆心直口快。但开口就谈薪资标准,立刻成为现场的攻击焦点。相信也会让网上很多看视频的人觉得不舒服。
嘉宾葛晓非:不光薪资啊,就是你现在不做这个了,对吗?但是你要知道其他行业……
◆又一个不错的问题,可惜被打断了。
嘉宾陈昊:(从“不光薪资啊”开始强行插入)这是为什么拿到的呢?因为我了解华尔街的薪资结构,你这两万是怎么拿到的呢?
刘:不好意思,我想插一句话,我觉得您这样很不礼貌,女士在说话,还没有说完话。
◆大赞!!!真是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啊!
嘉宾陈昊:是是是,这是我的错。这道个歉,晓非老师,对不起。
(现场掌声加哄笑。张此时的表情耐人寻味。)
嘉宾陈昊:俐俐同学,你批评的对啊。然后那我可以问问题了吧。因为我比较了解华尔街的薪资结构,你能不能给我讲讲,这两万是怎么拿到的?
◆虽然没料想到这样的批评,但回应总体表现还不错,既顾了自己面子,态度也算诚恳。
刘:是这样子的,我是学习顾问,我的底薪是4000,那我们有1000块钱的奖金,然后还有提成。
嘉宾陈昊:什么提成?
刘:就是比如说我有……
嘉宾陈昊:你确定你是学习顾问,不是课程顾问?
◆这种强行打断和主观猜测,是先入为主地认定对方是在做假。
刘:我确定我是学习顾问,绝对不是课程顾问。如果一个课程顾问只拿两万,那在华尔街是个很丢脸的事情!(有点愤怒)
◆对于还不习惯做假的人,被怀疑欺骗和无礼打断,愤怒再自然不过。
◆换作自小生活在造假横行的国度,人人都炼出一副火眼金睛,别人怀疑我,我习以为常,因为我也是这么怀疑别人的。典型的文化差异。
嘉宾陈昊:你这话要让华尔街的销售们看了得哭了。两万在华尔街是不错的收入了,销售人员里,算不错的收入了。
◆误把拿到过两万现在想要求一万曲解成收入两万。
嘉宾慕岩:我问一下,学习顾问是不是这样……
张:稍等一下,稍等一下。
嘉宾陈昊:如果一个学习顾问在华尔街拿到两万,太高了。
张:稍等一下。刘俐俐啊,我就跟你说一件事,当任何人对你的话提出质疑的时候,你的眼神里面都会流露出来恨和嘲讽,目露凶光。
◆不放过一个进攻的机会。哪怕连用三个“稍等一下”也要把机会抓住。
刘:(无奈地皱眉憨笑)
张:你现在又是这样的表情。
◆大帽子一顶接一顶。有意把愤怒(确实是刘的过失)和无奈曲解成恨和嘲讽。
嘉宾白西装男:给你提个建议啊……
刘:(笑着点头)您说。
嘉宾白西装男:咱们这个场合啊,咱们都微笑一点,好不好?不要目露凶光(玩笑语气)。
嘉宾陈昊:刘俐俐同学,我觉得你啊……
嘉宾白西装男:真的,微笑一点。
刘:(笑,调整表情)
张:稍等,稍等,稍等。什么特别好笑?
◆不放过一个进攻的机会。
刘:啊,没有啊,他说让我笑,我就笑喽。
◆惊讶对方的问题,做出很天真的回答。
张:(无辜的表情)
◆您期望对方怎么回答?
嘉宾陈昊:俐俐,我给你提个建议好吗……
张:来,各位各位,12位,抱歉,请选择。
◆对话不成还有特权。
(灯渐次熄灭)
◆先灭的、后灭的,心中怎么想的?有意思!
(最后只剩屏幕最右边的嘉宾姚劲波还亮,表情无辜地看了一下屏幕左方)
张:好,我可以解释一下我的理由。我的理由是,我认为,也许陈昊刚才很没有礼貌,包括我批评你,也许让你非常不好接受,我们完全可以用很正常的方式来沟通,我们是一个自由的这个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你经常性地眼神里面表现出来蔑视、恨,刚才说你应该保持微笑,你就用出来一些非常狂浪的笑容。
◆继续扣帽子。“狂浪”这词要火。
刘:(无奈地皱眉憨笑)
张:所以我让大家选择。这是我的态度。陶老师,Frank,二位给建议。
◆“老师”一词现在已经被滥用了。
嘉宾陶女士:(很~优~雅~地微笑着)我放弃。
◆此人全场只说了这三个字,心胸智商毕露。(这样说有点刻薄了,准确地说应该是习惯式思维和偏见影响了判断)
嘉宾莫华璋(Frank):我也放弃给建议的权利吧。因为我觉得她应该,你都说的很好了,态度问题。
◆虽然判断相同,至少态度尊重。这才是优雅。
张:好,现在有一位老板留了下来,58同城的姚劲波,你要向他表现,天生我有才。
(节目音乐加串场掌声)
张:劲波一个人提问太孤独,其他人还是可以辅助提问的。
嘉宾姚劲波:我之所以留下来,就是说,我把她理解成一种中西方文化的一种差异,我不知道是不是啊,我的理解,就是可能她在国外待了那么长时间……
嘉宾陈欧:这样子,劲波,我不赞同你的话,国外讲的更多的……
某男:这一定不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嘉宾陈欧:对,国外更讲尊重,尊重很关键。
某男:她在国外只待了三年,不算那么长。
嘉宾莫华璋:姚总,姚总……
某女:俐俐,我想跟你说……
张:能让一个人一个人说吗?
嘉宾莫华璋:我在国外生活了15年,我也工作很多年,我也去过很多的面试,如果用刚刚那个态度,根本不可能,两分钟就会出来了,或者甚至一分钟。
刘:(明显的轻蔑眼神和微笑)
◆刚刚在莎士比亚上丢了脸(不知道不丢脸,自以为是丢脸),要用“15年”挽尊么?却不知这样更丢脸么?
嘉宾慕岩:不是,姚劲波,她的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就是说她的凶狠和那个蔑视,之后0.1秒钟就会变成(做了个夸张并引发现场哄笑的表情动作,刘也笑了),非常温柔,这太可怕了。我都给吓到了。
◆您是真分不清礼节控制的愤怒和您形容的这种变脸吗?
刘:现在我觉得很困惑,很迷茫,甚至心里有点,心里非常地难过和委屈,因为从上场到现在一直都是,我觉得大家就是有点像,看到一个书,见到它说的话,就开始,就开始,其实我觉得我是受攻击的那一个,而且我刚才听到下面三个字,我心都凉了,他说灯全灭吗?我当时说了,我来这个节目,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节目……
张:谁说的三个字?
刘:我听到下面有人说灯全灭吗?
张:这是观众,观众问了一下,灯全灭了吗?是因为他在这个位置,他看不到灯是不是亮。你听到声音的这个位置,你觉得是导演的位置吗?观众只是问了一下,说灯全灭了吗?你就又愤怒了。
◆不放过一个进攻的机会。究竟观众怎么问的,无从得知了。不过刘同学确实应该到网上练练心理素质。
刘:我没有愤怒,愤怒的是您。
嘉宾陈昊:姚总,姚总,还是你来问吗?你是我们这里最不怕受伤的男人了。
张:我们不讨论了,来。
嘉宾姚劲波:我之所以留着,就是说我确实觉着她下一份要找的工作的这个优势完全没有展现,我想看一下。她现在这个态度,我也是很不能接受的。我担心如果你这样的心态,在工作里面有人不顺着你的话,你可能很不配合别人。你在华尔街,就是原来这个公司,有没有这种情况造成的麻烦?
◆既有向主持人和嘉宾团屈服的表态,也是一个合理的质疑。
刘:没有。[3]
嘉宾姚劲波:从来没有?
刘:没有。
嘉宾陈欧:我觉得你有时候像只刺猬,别人碰的话就马上就武装起来。我想了解你的家庭,我能了解一下吗?家庭情况。
◆据说是剪辑问题。而且后来也道歉了。
刘:可以啊,父母健在。(笑)(嘉宾陈欧也笑得低头)
◆可能是故意而不恰当的幽默,也可能是在特定气氛和提问方式下不愿回答。
张:刚才陈欧没有攻击过你吧,自始至终?
刘:陈欧是谁?
嘉宾陈欧:我是无辜的,我真的是无辜的,我是善良的。
张:他什么都没有说过,他只问了,你能不能介绍父母的情况,你说父母健在啊。
刘:这不是一种幽默吗?我没有别的意思啊。
嘉宾文颐:绍刚老师,刚才她讲到说,我们都,她觉得困惑,不理解她,我觉得她刚才讲到,跟她生长的环境,其实她某些时候表现的这种讽刺、讥讽和瞧不起,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你很小的时候在国外,过去的时候,融不入他们的那个社会,对于他们的反应,然后你自己的心态就变作,我只有这种样子。因为,其实俐俐,你很好,但是你表达出来的是你的动作语言,给人的感觉不好。第二点,是你的这种面部表情,这种不自然,其实包括你站在这儿,站姿很有礼仪性,但是给人感觉很假,你很累。大家看着都很累,所以放松。而且刚才我们还想说,是什么经历导致你现在认为我们都不理解你,因为刚才有很多的选手,包括《非你莫属》的舞台上,海外海归回来的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我们沟通都没有问题。
◆很诚恳的点评和问题。至于“很假很累”,刘确实在被围攻的气氛下有点紧张和愤怒,不自然。只怪她还没学会大江南北宇宙乾坤霹雳无敌的屈从神功和自嘲大法(幸亏没学会),只会用礼节和认真来回应。相对于一般的海归,的确本土化得远不够。
◆关于融入社会,在国外十几年也可能只泡在华人圈里抱团。一个人在国内是否如鱼得水跟TA在国外的经历很难有必然的联系的。
刘:那我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在国外很快就融入了那边的社会[4]。我这样站着一点都不累,从小我的祖父母就要求我这样站着,在外必须这样站着。
◆曾经的礼仪之邦啊,而今家庭教养大面积失传,居然没绝种。当然没绝种。
嘉宾莫华璋:绍刚……
张:能问一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吗?
嘉宾莫华璋:等一下,我特别想说一件事情,因为我们每年现在有几十万的留学生,从国内去到各个国家学习,他们也会回来,对不对。我觉得我们不要老是用留学这个经历去解释每一个留学生身上你遇到的不解的情况。我觉得可能是两个原因,因为,俐俐,我相信你也会同意我的……
刘:(鞠躬)我非常感谢!
嘉宾莫华璋:你的Attitude,可能是你独特的一个个性,在国外,也不会说有人说你介绍一下你父母,说我(父母)健在哈哈哈,不会是这样子,可能是你自己自身的一种幽默,但是跟留不留学,这没有关系。我这样想的。
刘:(再鞠躬)
◆刚才的“两分钟就会出来”,回应轻蔑的笑。现在诚恳的批评,回应两次真诚的鞠躬。就事论事不记仇。
张:来,在这轮聊天之后,到了姚劲波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还是老规则,如果劲波的灯亮着,主动权将会转到刘俐俐手里,选择。
(灯灭)
◆一方面,沟通上确实有问题(不管问题源头在哪里);另一方面,局面都这份上了,再不灭灯,还在不在场面上混了。
刘:(坦然而如释重负的微笑)
张:谢谢,再见。
◆这会儿没有给一个主持人面部特定,只有浮光一掠,真遗憾!
刘:(微笑,握手)谢谢您。
◆自始至终努力保持礼节和尊重(也是自尊)。
刘:【幕后采访】我觉得非常非常非常地失望,他们觉得我态度有问题,我觉得他们态度才有问题呢,为什么忽然一下都说我在攻击人,其实他是在攻击我,这怎么回事呀。我可以不说完吗?因为我今天很生气了。(得到回应后微前躬)谢谢。
◆台前讲礼节,台下真性情。
张:你知道我不怕什么样的吗?咱们之前有过求职者,上来之后就把我殴打一顿,我觉得哇好爽。
◆流氓式幽默。权当是SM情结的无意识投射吧。
张:但你知道她让我怕的地方是?就是,呃,找不着,但是确实她让我想到了前两天,有一个特别特别特别简单的一个女孩子,她的名字叫王贝贝,去了慕岩那儿。很简单,学历背景也不好,院校也非常一般,但是有那么多的人为王贝贝留着灯,因为什么呢?特别朴实,能够让我们摸得住。越是让我们抓得住的,我们愿意把事情交给她,大家才愿意帮助她成长。
◆其实刘的学历背景院校也没突出啊,犯得着一听不懂莎士比亚就自卑成这样吗?
张: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求职者来到这个平台,第一呢,不用内心特别强大,当然也别摸不得碰不得,就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我们欢迎这样的求职者,因为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充满奇迹的、靠谱的、正常的平台。我们的名字叫——“乐巴薯片”非你莫属。下回见。
◆喜剧,当然要喜剧式结尾,从动作到台词,都很经典!
※ 总结
1. 个人收获
整个视频看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刘俐俐的纯朴认真和礼节修养。这两样东西在“我们这儿”已经遗失太久了,在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双重缺失不算,人群中还有各种同化和要求。
以前我也是个喜欢打断别人讲话(自以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更重要)、生气之后讲话不知轻重甚至直接掀桌走人(多可怕的自我中心),后来幸而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指点和提醒,否则我至今很可能也是带着一身粗鲁失礼的习惯满大街裸奔呢。
这视频火的过程中,刘俐俐得到大片的支持,可见当今社会已经对这种纯朴认真和礼节素养有了普遍的包容和认同。即使撇除同情弱者(单就一帮事业有成人士凭借节目程序对年轻面试者的围攻而言,与性别与身份无关)的习惯式感情,也足矣让人满怀希望了。
节目中嘉宾问到家庭情况(不合适的气氛和不合适的问法)。其实我同样好奇,她仅仅在国外生活3年(哪怕是可塑性和独立性最好的高中3年),却可以形成这样的修养和理念,那一定跟国内阶段的家庭教养和教育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我若是有这样纯朴认真并且有修养懂礼节的女儿,我会觉得非常非常非常的自豪和特别特别特别的开心。
2. 就招聘而言
在整个过程中,刘俐俐表现最不合适的地方,是对提问只做出陈述式回答(参看上文中标出的[1][2][3][4])。如果这四个地方能够用举例方式(招聘方最喜欢听也是最需要听的)加以说明,不光增加说服力,也会使得沟通能够更顺利进行。不知道她是因为不懂还是因为愤怒。但合格的招聘者在此时应该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
另外,她的中文很不熟练,还不懂得在表达相同意思的话语中选择合适的表述方式。(不懂最好)
网上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在被13个SB面试”。说天才有点偏题,至少节目视频本身并没有充分表现刘俐俐的才华智慧,只是她的纯朴和修养让人过眼难忘;把12位招聘者也说成SB有点太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只是习惯式思维和相互影响太重,再说刘确实有表现不佳的地方。
我若是招聘者,我也愿意向刘俐俐伸出橄榄枝。有做人修养,沟通上的问题都可以磨合;没职业操守,那事情办成什么样只能依赖于对方的心情了,这太不靠谱。
3. 关于主持人
或许会有人说,我整理的对话和评论,倾向性太强。这是没办法的事。很不幸我们不在现场,而任何记录都无所谓客观真实。节目视频剪辑是电视编导的立场,无奈我只能看他的视频然后写出我的立场。请打开视频细看每一个表情动作,细听每一个讲话语气,找出自己的立场,就好了。幸亏视频是还原度最高的记录方式,哪怕剪辑了都是。
你知道我不怕什么样的吗?以前有一回看电视,主持人披头散髮从电视里爬出来,把房间里弄得乱78糟。但你知道他让我怕的是,就是——不编了,没什么好怕的,只是好笑而已。
幸亏只是一档节目,幸亏只是一次接触,若这样的自卑心态和气量狭窄再加上有影响力的特权的话,真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张先生幸亏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若是生活在食人魔的世界,是会被吃掉脑子的。猛然发现张跟托马斯·哈里斯(Thomas.Harris)小说《汉尼拔(Hannibal)》中的保罗·克伦德勒(Paul Krendler)惊人的相似!越想越觉得相似,各方面。
========================================
20120117补充:
4. 关于装还是纯朴
莎士比亚了解不多,我用李商隐尝试代入一下,找找感觉。
——喜欢李商隐什么?
——嗯……喜欢他的五言对句。
——你是说五律吗?
——嗯,不完全是,我是说对李笔下的五言对句这种句式比较有感,五律确实是主要一块,但还有五古、排律、甚至在骈体散文也会出现。
◆如果心中偏爱的那几句恰好是在后者类型的作品中,而不是嘉宾提到的五律,想尝试补充,我是不会感到奇怪的。
——你说李商隐创制了五言对句这种句式……
◆有人倾向于在这种场合你说创制就创制吧,有人则宁愿较真地纠正了下创制这个说法。这只是性格问题,无关好坏。节目中这个纠正本身也没有太大影响。
——不是他创制的,是他写过。但是一般人很少读到过。
◆我直接搬来了节目中刘的原话。的确不合适,私下里也有点刺耳,何况是在节目现场,又被视频和网络成倍地放大。
◆但李商隐的排律、五古确实不像他的七律朦胧诗那么脍炙人口,而且从身边了解的情况看确实没见太多人读。从反馈来看这个话题不是很合适在现场继续讨论,想转换话题之下慌不择言,说出这样的话,是有可能的。
以上只是模拟猜测。当然不表示确定。但同样我也看不出明确的依据表明她在装。我不懂莎士比亚,不了解热爱莎剧的同学对剧中相应情境之下的诗句的韵律会有何种体会和感动。但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认为喜欢某些小众事物(尤其是大众艺术家的小众作品)的人是在装。
至于说了半句英语然后道歉的做法,很多人说太造作。我相信她完整用英语跟嘉宾讨论英雄双行体和十四行诗,说她装的人会更多。为什么道歉,这是礼节问题。可惜主持人估计自己狠狠地把脸撞在别人手上而以为自己被打了耳光。
听嘉宾提Sonnet然后习惯性地脱口英语随即醒悟、《麦克白》的译名的想一想来确认、咬文嚼zhi然后更正、还有现场未能完全控制的表情和语气,这些低级的错误,还有在现场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惑、迷茫、难过和委屈,这些都是在表演?以低级错误和不懂数学来炒作?或者说演技太高,料定有人会以此为凭,懂得适当犯错和故作真诚以让演技浑然不觉?若是这样,就好像影后刘同学与观众在猜拳(我,以及所有被骗的人),她料定了我们猜中了她会出石头,所以故意出了剪刀,于是她赢了。我被骗得心服口服。
“因为高考很难啊,数学根本不会啊”,这句太可爱!不因家庭经济情况自卑,也能坦然面对数学成绩不好去参加自考。我猜她读书的过程中,不太可能经历过被家长老师戳着脑门讲“不努力读书找不着工作喝西北风去”“考这么点分真是白养活你了”之类的情况。
这些不算主要,最触动的一点是,当看到男嘉宾强行打断正在讲话的女嘉宾,刘俐俐同学像童话里的孩子一样指出了这个失礼的行为(不要把这个纠正跟后面被怀疑和打断后的愤怒混为一谈)。这是最最纯朴的一点。换位思考一下,若是自己站在她的位置,面对这种行为,是浑然不觉不合适?还是觉了但会因为场面的气氛和对方的地位而沉默纵容?相比之下,就知道什么是纯朴了。
现在大学里(非自考非在职,独木桥的胜利者全日制本科),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兴趣,习惯了被迫学习,宁可翘课睡觉看电视打游戏。居然有人喜欢苦逼的英语!居然有人喜欢矫情的诗!还偏偏挑大家不知道的东西!那一定是在装逼了。——若真有这样的心态,可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虚无解构成了主流,纯朴认真当然就是装逼了。
补看了两个视频:一个是这期节目后刘在微博上自己上传的感谢支持鼓励她的网友的视频,一个是几年前刘在《鲁豫有约》一期谈新西兰小留学生的节目视频(从33分左右开始)(感谢回复的布莱克)。看完之后,了解了更多信息。我坚持之前的判断。
当然,世上纯朴认真的人还有的是,我相信。
1楼:http://www.douban.com/note/195996906/
2楼:http://www.douban.com/note/195996906/?start=100
(个人豆瓣史上第一次修电梯啊。。。)
※ 穿越入口关闭
前阵子在豆瓣上看到刘俐俐张绍刚的话题,没在意。后来发现到处都看到。于是好奇之下,去看了视频。
这一看,感觉像是上了一课,又感觉像是看了一出喜剧。于是把17分钟的节目视频看了3遍,第2遍整理对话,第3遍校对加评论。个人观点,算是上课和观剧笔记吧。(最后又忍不住看了第4遍第5遍)
另外没找到现场完整视频,只是剪辑后的节目视频,或许会片面。
※ 视频笔记(视频链接)
◆后是我加的笔记。
张:【引导词、广告】……
◆广告稍微有点多而已,有点搞笑,别的没什么。
刘:【开场视频】在工作方面,我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然后想到就必须得去做,但是不是说鲁莽地去做。我是一个蛮勤奋的人,我不聪明,但是我很勤奋。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一个人。那我的缺点是我说话很直,这点很像黄欢老师,所以我也很喜欢她。
◆比较平实、标准化的开场白。说话很直,真是很准确!
张:刘俐俐,24岁,湖北人,北京外国语学院,自考,英语本科。
刘:大家好,我来自“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湖北松滋。我是80后,我也喜欢臭美,但是我更喜欢读莎士比亚。我喜欢打魔兽,更喜欢上微博。我是个工作狂,但是也是个乐活族。谢谢大家!
◆事先准备好的开场白。挺平实也挺活泼。但是你干嘛非得提莎士比亚啊,唉。
张:欢迎刘俐俐。喜欢莎士比亚的什么?
◆从自我介绍的内容,尝试性地切入问题,无可厚非。
刘:呃,喜欢他的英雄双行体,Heroic Couplet。
张:莎士比亚?
刘:对,莎士比亚的一个英雄双行体。
张:是?
刘:是一个写作形式,是一种诗的写作形式。
◆结果切入了一个不那么妇孺皆知的小众领域,主持人应该换话题了。
嘉宾莫华璋:你是说十四行诗Sonnet吗?
张:是十四行诗吧?
刘:Hmm, No, it's a kind of, like...(突然醒悟)哦,我不是故意的。
◆你提Sonnet,把话题带入了刘所熟悉的英语文学语境。个人感觉刘是自然的反应(如果高中就出国,平时的环境又是英语文学接触比较多),醒悟后很有礼貌。可惜这种礼貌现在已经无人重视(比如在有外人的场合大肆用方言交谈,许子东在《锵锵3人行》谈过这个问题),反而将此视为装逼、做作也说不定。
张:不,你可以不在乎,我无所谓听懂听不懂。但是你说到莎士比亚创制的一个文体叫英雄双行体……
◆前半句很好,小众兴趣本来就不要求所有人都知道,对主持人也没有这个要求。后半句,怎么还在绕这个坑,还不换话题?
刘:不是他创制的,这个是他有写过,但是一般人很少读到过。
◆如果说“可能不是(像他的戏剧那样)很出名”或许温和些。对于一个重拾中文的人,却确实不容易(也没必要)区分吧。
◆考虑英雄双行体是一种出现在十四行诗和戏剧中的双行体句式,这个“一般人很少读到过”的说法的确不合适。
张:哦,是很少有人读到,那你能通俗地跟我们分享一下能读到的事儿吗?
◆接得不错。
刘:可以。
◆或者可以主动用通俗的方式表述一下自己喜爱英雄双行体的缘由、自己从莎翁文句中体会到的美感之类。
张:莎士比亚的戏剧读过些什么?
刘:演过Much I Do About Nothing,《无事生非》。
张:啊,还读过什么?
刘:Macbeth,《麦克白》?(略想一下确认),是。
张:《麦克白》里你演的是?
刘:我演的是那个巫婆,三个巫婆当中的一个。
张:你的主业是戏剧演员?
刘:哦,不是,我前一份工作是英语老师。
张:你前一份,那你说到的演是?
刘: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的话剧团。
张:你是在什么高中啊?
刘:在新西兰的国立Onslow College。
◆感觉上是语言习惯,不是故意拽英文。像剧名还需要略想才能确认中文译名。
张:读了几年?
刘:3年。
张:随后呢?
刘:随后就回国读的自考。
张:为什么不在那块升大学?
刘:Hmm, 因为在那边就是说费用稍微有一点高。然后我在新西兰待了3年,3年之后才回国,那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哇,中国变化好大,我要再在新西兰待我会傻掉的,因为他那边的节奏太平缓……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
张:(打断)稍等、稍等、稍等,刘俐俐,为什么我在和你沟通的时候,我浑身一阵一阵地犯冷呢?
刘:(表情惊奇地微笑加疑问)你是在生我的气吗?
◆好纯朴啊!
张:我很少会和我的朋友沟通说,Hello,你觉得“中国”怎么样?
刘:(表情错愕)
张: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刘:嗯哼。(醒悟过来后感觉荒唐的微笑)
张:我们待在自己的家里面,还需要用大写来称呼吗?
◆这是个人习惯问题,私下交往怎么着都随您,但在台上,揪这个不是问题的细节,真不是一个主持人应该说的话。
◆一个刚回国或者经常各国行走的人,又在“3年之后才回国”的语境下,称一句“中国”,有什么不合适吗?如果面试者不小心提了一下“天津卫视”,那主持人是不是应该纠正“你应该说,我们台!”?
◆也有可能是在此类节目中,主持人有方向性地向面试者施压,作为一种考验。碰巧抓了这个细节,只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而已。但是也没必要“一阵一阵地犯冷”吧?
◆很义正言辞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选举权、土地、护照什么的老生常谈还是不说了,一说就扯远了。
刘:那请问你跟别人沟通时会说“我的祖国”吗?“祖国”也是个大写啊?
◆大概是反问的语气和摇头晃脑的动作惹恼了主持人。但是,面对莫名其妙的质问,这样的反问真没什么不合适。
张:(略带咬牙切齿的语气加手指下点动作)我说,我们这儿!
◆呀嗬!居然敢反问我!
刘:哦(有点吓到似得收声),我以为在这要说很书面的语言,这是为什么我才用敬语的(语气恢复,继而反击了一下)。比如说我跟您称您。(眼神流露了一点不屑)
◆后半句对主持人的失礼做出了平等的回应。
张:你刚才的交流方式又让我开始觉得有点冷。第一,放松,第二,正常聊天,正常聊天。
◆你一小年轻、一面试者,居然跟我平等对话?太不正常了!
◆无法继续交流内容,转而纠交流方式。
刘:(点头)
张:好,接着说你的经历。从新西兰回来之后,为什么选择自考?
◆“自考”二字的语气和动作很符合人们对“自考”的态度。
刘:因为高考很难啊,数学根本不会啊,对啊。
◆好纯朴的回答!太可爱了这句!
张:然后为什么自考又去考一个英语专业?因为你的英语已经在那待得很好了。
刘:啊(一愣),那为什么我们要学语文呢?
◆第一,刘还没有了解到国内一般人只把英语专业当作一个工具性专业(而中文更惨,是跟哲学历史绑在一起的冷板凳专业);第二,主持人不习惯反问和类比。
张:我不知道是我的问题你听不太懂呢,还是我哪个问题伤害到了你,使得你开始具有了攻击性。
◆我不想跟你平等讨论语言的问题。我要先纠正你的态度问题。
◆无法继续交流内容,转而纠交流方式。再一次。
刘:老师,我觉得是您具有攻击性,不是我具有攻击性。
◆不卑不亢。也是您先提了“攻击性”这个说法和指责。
张:我是从哪个问题开始有了攻击性?
刘:就是从祖国那个问题。
◆看视频的时候不约而同说出来。
张:我真的非常不喜欢听你那样聊中国的事儿。
◆第一,这是节目,不是个人聊天;第二,不喜欢跟攻击性(略带咬牙切齿的语气加手指下点动作)是两回事。
刘:但是您不了解我,我就是觉得我的中文太差了,所以我才回国读的大学。
张:所以你在选大学的时候选英语?(这一连串都是居高临下的质疑语气)
刘:那是因为为了混张文凭。(表情是嘲讽和不屑)
◆有点失望。不知是刘的家庭教导、个人同化还是仅仅是愤怒的反讽。但这个地方的确于表情于话语都非常不合适。
◆关于刘回国继续读英语,或许真是畏难,或许出于爱好。如果问问“为什么回国之后继续选择读英语”或许可以继续谈下去。在气氛已然充满火药味的情况下继续用攻击性的反问,引爆是势在必行吧。
第二主持人徐:【幕后点评】表情也太虚张声势了吧,马上就炸了,呈现出攻击性,心理素质太差。
◆仅就节目要求来说,点评还算准确,仅就节目要求来说。而且只评点面试者,不评点对话的另一方,也是节目的习惯吧。
◆娱乐时代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和考验,包括交流的礼节和尊重什么的。对此习以为常则是正常人,若因此愤怒了那是“心理素质太差”。
【此处应该是有剪辑】
张:做过什么工作?
刘:翻译和老师,英语老师。
张:在哪做翻译?
刘:类似于中介的一样一个翻译公司,比如说他有活儿,叫你去干,就去做笔译啊口译啊……
张:(居高临下地)所以是兼职。
◆终于逮着个缺口!
刘:对,兼职。
◆完全听不懂对方言外之意的表情。
张:不是一份专职。
刘:专职的话也就是做过英语老师。
张:在什么样的地方?
刘:华尔街英语。
张:在华尔街英语。
刘:对。
张:今天想要找什么类型的工作。
刘:今天想找一份关于咬文嚼zhi,(更正)嚼字儿的工作(抱歉地一笑)。
张: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刘:媒体,媒体的编辑,文字编辑,中英文的都可以。
张:是平面、广播、电视、网络?哪个是你更了解的?
刘:Hmm, 说句实在话,我更偏向于平面媒体。
张:更偏向于平面媒体。
刘:对。
张:对平面媒体了解多少?
刘:了解不是很多。
◆这是全程中主持人问答最接近正常的一段。
张:你想做平面媒体的哪一类?报纸?
刘:杂志,因为马克思说过,杂志比报纸更能够传递信息。
张:好,OK,我没听说过,反正就这样吧。你的优势是什么?你做这一份工作的优势是什么?
◆马克思的名字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搞笑。主持人不知道前些年马克思著作在国外阅读界和国内大学阅读界的再流行,无可厚非。这一句接得还算不错,转入了正题。
刘:文笔还不错,脑子转得快。
张:怎么证明自己的文笔还不错?
刘:你可以给我出题呀。[1]
张:怎么证明自己的脑子快?
刘:刚才脑子就很快啊。
◆刘或许是不懂,或许是刚才的负面情绪未完全消失。但主持人可以就既往事例(比如写作经历、发表作品等)来深入讨论“文笔不错”“工作优势”什么的,却选用了这种攻击性和娱乐性的提问方式。(可见这只是娱乐节目,而已)
张:我很少彻底对一个求职者失去兴趣,各位请提问。
◆自以为幽默的粗鲁失礼。
嘉宾姚劲波:我觉得英语是你一个突出的优势啊,这么看来,在国外待了这么多年,你在国内也有英语的本科文凭。对吧?
刘:对。
嘉宾姚劲波:其实英语这个行业大量的需要,像华尔街英语,你的前一家公司,给你的薪资也不错,5000以上。
刘:对。
嘉宾姚劲波:我也相信是真实的。那你为什么要离开这个行业呢?你去一个编辑啊,或者一个别的行业的话,那你的这个优势就没有了,怎么想的?
◆不受主持人干扰,理性提问,平等对话。对58同城好感大增啊我靠!
刘:是这样子的,就是说父母是希望我能够去做……女孩子去做老师是最好的,对……其实我一直是个乖乖女,我一直是这么想的,在我自己没有完全经济独立之前,我可以听父母的话,但是一旦我有自己的经济自主权,那我希望我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嘉宾陈昊:俐俐同学,你是不是在华尔街学过它的课程啊?在华尔街。
刘:员工都有员工福利的。
嘉宾陈昊:不是,你是在去上班之前是不是在他们那学过?
刘:没有,没有,没有必要。[2]
嘉宾陈昊:从来没有吗?
刘:我没有那么多钱去学他们的课。
嘉宾葛晓非:我问你一下啊,因为你简历里讲,就是说找工作如同找老公,一定不要降低标准。
刘:对。
嘉宾葛晓非:啊找工作我想问你,你是什么样的标准?
刘:那如果说我继续做英语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的话,那我的薪资标准是绝对不能低于一万的。因为我在华尔街一个月最多挣过两万,税后两万。
◆心直口快。但开口就谈薪资标准,立刻成为现场的攻击焦点。相信也会让网上很多看视频的人觉得不舒服。
嘉宾葛晓非:不光薪资啊,就是你现在不做这个了,对吗?但是你要知道其他行业……
◆又一个不错的问题,可惜被打断了。
嘉宾陈昊:(从“不光薪资啊”开始强行插入)这是为什么拿到的呢?因为我了解华尔街的薪资结构,你这两万是怎么拿到的呢?
刘:不好意思,我想插一句话,我觉得您这样很不礼貌,女士在说话,还没有说完话。
◆大赞!!!真是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啊!
嘉宾陈昊:是是是,这是我的错。这道个歉,晓非老师,对不起。
(现场掌声加哄笑。张此时的表情耐人寻味。)
嘉宾陈昊:俐俐同学,你批评的对啊。然后那我可以问问题了吧。因为我比较了解华尔街的薪资结构,你能不能给我讲讲,这两万是怎么拿到的?
◆虽然没料想到这样的批评,但回应总体表现还不错,既顾了自己面子,态度也算诚恳。
刘:是这样子的,我是学习顾问,我的底薪是4000,那我们有1000块钱的奖金,然后还有提成。
嘉宾陈昊:什么提成?
刘:就是比如说我有……
嘉宾陈昊:你确定你是学习顾问,不是课程顾问?
◆这种强行打断和主观猜测,是先入为主地认定对方是在做假。
刘:我确定我是学习顾问,绝对不是课程顾问。如果一个课程顾问只拿两万,那在华尔街是个很丢脸的事情!(有点愤怒)
◆对于还不习惯做假的人,被怀疑欺骗和无礼打断,愤怒再自然不过。
◆换作自小生活在造假横行的国度,人人都炼出一副火眼金睛,别人怀疑我,我习以为常,因为我也是这么怀疑别人的。典型的文化差异。
嘉宾陈昊:你这话要让华尔街的销售们看了得哭了。两万在华尔街是不错的收入了,销售人员里,算不错的收入了。
◆误把拿到过两万现在想要求一万曲解成收入两万。
嘉宾慕岩:我问一下,学习顾问是不是这样……
张:稍等一下,稍等一下。
嘉宾陈昊:如果一个学习顾问在华尔街拿到两万,太高了。
张:稍等一下。刘俐俐啊,我就跟你说一件事,当任何人对你的话提出质疑的时候,你的眼神里面都会流露出来恨和嘲讽,目露凶光。
◆不放过一个进攻的机会。哪怕连用三个“稍等一下”也要把机会抓住。
刘:(无奈地皱眉憨笑)
张:你现在又是这样的表情。
◆大帽子一顶接一顶。有意把愤怒(确实是刘的过失)和无奈曲解成恨和嘲讽。
嘉宾白西装男:给你提个建议啊……
刘:(笑着点头)您说。
嘉宾白西装男:咱们这个场合啊,咱们都微笑一点,好不好?不要目露凶光(玩笑语气)。
嘉宾陈昊:刘俐俐同学,我觉得你啊……
嘉宾白西装男:真的,微笑一点。
刘:(笑,调整表情)
张:稍等,稍等,稍等。什么特别好笑?
◆不放过一个进攻的机会。
刘:啊,没有啊,他说让我笑,我就笑喽。
◆惊讶对方的问题,做出很天真的回答。
张:(无辜的表情)
◆您期望对方怎么回答?
嘉宾陈昊:俐俐,我给你提个建议好吗……
张:来,各位各位,12位,抱歉,请选择。
◆对话不成还有特权。
(灯渐次熄灭)
◆先灭的、后灭的,心中怎么想的?有意思!
(最后只剩屏幕最右边的嘉宾姚劲波还亮,表情无辜地看了一下屏幕左方)
张:好,我可以解释一下我的理由。我的理由是,我认为,也许陈昊刚才很没有礼貌,包括我批评你,也许让你非常不好接受,我们完全可以用很正常的方式来沟通,我们是一个自由的这个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你经常性地眼神里面表现出来蔑视、恨,刚才说你应该保持微笑,你就用出来一些非常狂浪的笑容。
◆继续扣帽子。“狂浪”这词要火。
刘:(无奈地皱眉憨笑)
张:所以我让大家选择。这是我的态度。陶老师,Frank,二位给建议。
◆“老师”一词现在已经被滥用了。
嘉宾陶女士:(很~优~雅~地微笑着)我放弃。
◆此人全场只说了这三个字,心胸智商毕露。(这样说有点刻薄了,准确地说应该是习惯式思维和偏见影响了判断)
嘉宾莫华璋(Frank):我也放弃给建议的权利吧。因为我觉得她应该,你都说的很好了,态度问题。
◆虽然判断相同,至少态度尊重。这才是优雅。
张:好,现在有一位老板留了下来,58同城的姚劲波,你要向他表现,天生我有才。
(节目音乐加串场掌声)
张:劲波一个人提问太孤独,其他人还是可以辅助提问的。
嘉宾姚劲波:我之所以留下来,就是说,我把她理解成一种中西方文化的一种差异,我不知道是不是啊,我的理解,就是可能她在国外待了那么长时间……
嘉宾陈欧:这样子,劲波,我不赞同你的话,国外讲的更多的……
某男:这一定不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嘉宾陈欧:对,国外更讲尊重,尊重很关键。
某男:她在国外只待了三年,不算那么长。
嘉宾莫华璋:姚总,姚总……
某女:俐俐,我想跟你说……
张:能让一个人一个人说吗?
嘉宾莫华璋:我在国外生活了15年,我也工作很多年,我也去过很多的面试,如果用刚刚那个态度,根本不可能,两分钟就会出来了,或者甚至一分钟。
刘:(明显的轻蔑眼神和微笑)
◆刚刚在莎士比亚上丢了脸(不知道不丢脸,自以为是丢脸),要用“15年”挽尊么?却不知这样更丢脸么?
嘉宾慕岩:不是,姚劲波,她的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就是说她的凶狠和那个蔑视,之后0.1秒钟就会变成(做了个夸张并引发现场哄笑的表情动作,刘也笑了),非常温柔,这太可怕了。我都给吓到了。
◆您是真分不清礼节控制的愤怒和您形容的这种变脸吗?
刘:现在我觉得很困惑,很迷茫,甚至心里有点,心里非常地难过和委屈,因为从上场到现在一直都是,我觉得大家就是有点像,看到一个书,见到它说的话,就开始,就开始,其实我觉得我是受攻击的那一个,而且我刚才听到下面三个字,我心都凉了,他说灯全灭吗?我当时说了,我来这个节目,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节目……
张:谁说的三个字?
刘:我听到下面有人说灯全灭吗?
张:这是观众,观众问了一下,灯全灭了吗?是因为他在这个位置,他看不到灯是不是亮。你听到声音的这个位置,你觉得是导演的位置吗?观众只是问了一下,说灯全灭了吗?你就又愤怒了。
◆不放过一个进攻的机会。究竟观众怎么问的,无从得知了。不过刘同学确实应该到网上练练心理素质。
刘:我没有愤怒,愤怒的是您。
嘉宾陈昊:姚总,姚总,还是你来问吗?你是我们这里最不怕受伤的男人了。
张:我们不讨论了,来。
嘉宾姚劲波:我之所以留着,就是说我确实觉着她下一份要找的工作的这个优势完全没有展现,我想看一下。她现在这个态度,我也是很不能接受的。我担心如果你这样的心态,在工作里面有人不顺着你的话,你可能很不配合别人。你在华尔街,就是原来这个公司,有没有这种情况造成的麻烦?
◆既有向主持人和嘉宾团屈服的表态,也是一个合理的质疑。
刘:没有。[3]
嘉宾姚劲波:从来没有?
刘:没有。
嘉宾陈欧:我觉得你有时候像只刺猬,别人碰的话就马上就武装起来。我想了解你的家庭,我能了解一下吗?家庭情况。
◆据说是剪辑问题。而且后来也道歉了。
刘:可以啊,父母健在。(笑)(嘉宾陈欧也笑得低头)
◆可能是故意而不恰当的幽默,也可能是在特定气氛和提问方式下不愿回答。
张:刚才陈欧没有攻击过你吧,自始至终?
刘:陈欧是谁?
嘉宾陈欧:我是无辜的,我真的是无辜的,我是善良的。
张:他什么都没有说过,他只问了,你能不能介绍父母的情况,你说父母健在啊。
刘:这不是一种幽默吗?我没有别的意思啊。
嘉宾文颐:绍刚老师,刚才她讲到说,我们都,她觉得困惑,不理解她,我觉得她刚才讲到,跟她生长的环境,其实她某些时候表现的这种讽刺、讥讽和瞧不起,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你很小的时候在国外,过去的时候,融不入他们的那个社会,对于他们的反应,然后你自己的心态就变作,我只有这种样子。因为,其实俐俐,你很好,但是你表达出来的是你的动作语言,给人的感觉不好。第二点,是你的这种面部表情,这种不自然,其实包括你站在这儿,站姿很有礼仪性,但是给人感觉很假,你很累。大家看着都很累,所以放松。而且刚才我们还想说,是什么经历导致你现在认为我们都不理解你,因为刚才有很多的选手,包括《非你莫属》的舞台上,海外海归回来的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我们沟通都没有问题。
◆很诚恳的点评和问题。至于“很假很累”,刘确实在被围攻的气氛下有点紧张和愤怒,不自然。只怪她还没学会大江南北宇宙乾坤霹雳无敌的屈从神功和自嘲大法(幸亏没学会),只会用礼节和认真来回应。相对于一般的海归,的确本土化得远不够。
◆关于融入社会,在国外十几年也可能只泡在华人圈里抱团。一个人在国内是否如鱼得水跟TA在国外的经历很难有必然的联系的。
刘:那我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在国外很快就融入了那边的社会[4]。我这样站着一点都不累,从小我的祖父母就要求我这样站着,在外必须这样站着。
◆曾经的礼仪之邦啊,而今家庭教养大面积失传,居然没绝种。当然没绝种。
嘉宾莫华璋:绍刚……
张:能问一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吗?
嘉宾莫华璋:等一下,我特别想说一件事情,因为我们每年现在有几十万的留学生,从国内去到各个国家学习,他们也会回来,对不对。我觉得我们不要老是用留学这个经历去解释每一个留学生身上你遇到的不解的情况。我觉得可能是两个原因,因为,俐俐,我相信你也会同意我的……
刘:(鞠躬)我非常感谢!
嘉宾莫华璋:你的Attitude,可能是你独特的一个个性,在国外,也不会说有人说你介绍一下你父母,说我(父母)健在哈哈哈,不会是这样子,可能是你自己自身的一种幽默,但是跟留不留学,这没有关系。我这样想的。
刘:(再鞠躬)
◆刚才的“两分钟就会出来”,回应轻蔑的笑。现在诚恳的批评,回应两次真诚的鞠躬。就事论事不记仇。
张:来,在这轮聊天之后,到了姚劲波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还是老规则,如果劲波的灯亮着,主动权将会转到刘俐俐手里,选择。
(灯灭)
◆一方面,沟通上确实有问题(不管问题源头在哪里);另一方面,局面都这份上了,再不灭灯,还在不在场面上混了。
刘:(坦然而如释重负的微笑)
张:谢谢,再见。
◆这会儿没有给一个主持人面部特定,只有浮光一掠,真遗憾!
刘:(微笑,握手)谢谢您。
◆自始至终努力保持礼节和尊重(也是自尊)。
刘:【幕后采访】我觉得非常非常非常地失望,他们觉得我态度有问题,我觉得他们态度才有问题呢,为什么忽然一下都说我在攻击人,其实他是在攻击我,这怎么回事呀。我可以不说完吗?因为我今天很生气了。(得到回应后微前躬)谢谢。
◆台前讲礼节,台下真性情。
张:你知道我不怕什么样的吗?咱们之前有过求职者,上来之后就把我殴打一顿,我觉得哇好爽。
◆流氓式幽默。权当是SM情结的无意识投射吧。
张:但你知道她让我怕的地方是?就是,呃,找不着,但是确实她让我想到了前两天,有一个特别特别特别简单的一个女孩子,她的名字叫王贝贝,去了慕岩那儿。很简单,学历背景也不好,院校也非常一般,但是有那么多的人为王贝贝留着灯,因为什么呢?特别朴实,能够让我们摸得住。越是让我们抓得住的,我们愿意把事情交给她,大家才愿意帮助她成长。
◆其实刘的学历背景院校也没突出啊,犯得着一听不懂莎士比亚就自卑成这样吗?
张: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求职者来到这个平台,第一呢,不用内心特别强大,当然也别摸不得碰不得,就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我们欢迎这样的求职者,因为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充满奇迹的、靠谱的、正常的平台。我们的名字叫——“乐巴薯片”非你莫属。下回见。
◆喜剧,当然要喜剧式结尾,从动作到台词,都很经典!
※ 总结
1. 个人收获
整个视频看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刘俐俐的纯朴认真和礼节修养。这两样东西在“我们这儿”已经遗失太久了,在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双重缺失不算,人群中还有各种同化和要求。
以前我也是个喜欢打断别人讲话(自以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更重要)、生气之后讲话不知轻重甚至直接掀桌走人(多可怕的自我中心),后来幸而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指点和提醒,否则我至今很可能也是带着一身粗鲁失礼的习惯满大街裸奔呢。
这视频火的过程中,刘俐俐得到大片的支持,可见当今社会已经对这种纯朴认真和礼节素养有了普遍的包容和认同。即使撇除同情弱者(单就一帮事业有成人士凭借节目程序对年轻面试者的围攻而言,与性别与身份无关)的习惯式感情,也足矣让人满怀希望了。
节目中嘉宾问到家庭情况(不合适的气氛和不合适的问法)。其实我同样好奇,她仅仅在国外生活3年(哪怕是可塑性和独立性最好的高中3年),却可以形成这样的修养和理念,那一定跟国内阶段的家庭教养和教育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我若是有这样纯朴认真并且有修养懂礼节的女儿,我会觉得非常非常非常的自豪和特别特别特别的开心。
2. 就招聘而言
在整个过程中,刘俐俐表现最不合适的地方,是对提问只做出陈述式回答(参看上文中标出的[1][2][3][4])。如果这四个地方能够用举例方式(招聘方最喜欢听也是最需要听的)加以说明,不光增加说服力,也会使得沟通能够更顺利进行。不知道她是因为不懂还是因为愤怒。但合格的招聘者在此时应该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
另外,她的中文很不熟练,还不懂得在表达相同意思的话语中选择合适的表述方式。(不懂最好)
网上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在被13个SB面试”。说天才有点偏题,至少节目视频本身并没有充分表现刘俐俐的才华智慧,只是她的纯朴和修养让人过眼难忘;把12位招聘者也说成SB有点太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只是习惯式思维和相互影响太重,再说刘确实有表现不佳的地方。
我若是招聘者,我也愿意向刘俐俐伸出橄榄枝。有做人修养,沟通上的问题都可以磨合;没职业操守,那事情办成什么样只能依赖于对方的心情了,这太不靠谱。
3. 关于主持人
或许会有人说,我整理的对话和评论,倾向性太强。这是没办法的事。很不幸我们不在现场,而任何记录都无所谓客观真实。节目视频剪辑是电视编导的立场,无奈我只能看他的视频然后写出我的立场。请打开视频细看每一个表情动作,细听每一个讲话语气,找出自己的立场,就好了。幸亏视频是还原度最高的记录方式,哪怕剪辑了都是。
你知道我不怕什么样的吗?以前有一回看电视,主持人披头散髮从电视里爬出来,把房间里弄得乱78糟。但你知道他让我怕的是,就是——不编了,没什么好怕的,只是好笑而已。
幸亏只是一档节目,幸亏只是一次接触,若这样的自卑心态和气量狭窄再加上有影响力的特权的话,真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张先生幸亏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若是生活在食人魔的世界,是会被吃掉脑子的。猛然发现张跟托马斯·哈里斯(Thomas.Harris)小说《汉尼拔(Hannibal)》中的保罗·克伦德勒(Paul Krendler)惊人的相似!越想越觉得相似,各方面。
========================================
20120117补充:
4. 关于装还是纯朴
莎士比亚了解不多,我用李商隐尝试代入一下,找找感觉。
——喜欢李商隐什么?
——嗯……喜欢他的五言对句。
——你是说五律吗?
——嗯,不完全是,我是说对李笔下的五言对句这种句式比较有感,五律确实是主要一块,但还有五古、排律、甚至在骈体散文也会出现。
◆如果心中偏爱的那几句恰好是在后者类型的作品中,而不是嘉宾提到的五律,想尝试补充,我是不会感到奇怪的。
——你说李商隐创制了五言对句这种句式……
◆有人倾向于在这种场合你说创制就创制吧,有人则宁愿较真地纠正了下创制这个说法。这只是性格问题,无关好坏。节目中这个纠正本身也没有太大影响。
——不是他创制的,是他写过。但是一般人很少读到过。
◆我直接搬来了节目中刘的原话。的确不合适,私下里也有点刺耳,何况是在节目现场,又被视频和网络成倍地放大。
◆但李商隐的排律、五古确实不像他的七律朦胧诗那么脍炙人口,而且从身边了解的情况看确实没见太多人读。从反馈来看这个话题不是很合适在现场继续讨论,想转换话题之下慌不择言,说出这样的话,是有可能的。
以上只是模拟猜测。当然不表示确定。但同样我也看不出明确的依据表明她在装。我不懂莎士比亚,不了解热爱莎剧的同学对剧中相应情境之下的诗句的韵律会有何种体会和感动。但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认为喜欢某些小众事物(尤其是大众艺术家的小众作品)的人是在装。
至于说了半句英语然后道歉的做法,很多人说太造作。我相信她完整用英语跟嘉宾讨论英雄双行体和十四行诗,说她装的人会更多。为什么道歉,这是礼节问题。可惜主持人估计自己狠狠地把脸撞在别人手上而以为自己被打了耳光。
听嘉宾提Sonnet然后习惯性地脱口英语随即醒悟、《麦克白》的译名的想一想来确认、咬文嚼zhi然后更正、还有现场未能完全控制的表情和语气,这些低级的错误,还有在现场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惑、迷茫、难过和委屈,这些都是在表演?以低级错误和不懂数学来炒作?或者说演技太高,料定有人会以此为凭,懂得适当犯错和故作真诚以让演技浑然不觉?若是这样,就好像影后刘同学与观众在猜拳(我,以及所有被骗的人),她料定了我们猜中了她会出石头,所以故意出了剪刀,于是她赢了。我被骗得心服口服。
“因为高考很难啊,数学根本不会啊”,这句太可爱!不因家庭经济情况自卑,也能坦然面对数学成绩不好去参加自考。我猜她读书的过程中,不太可能经历过被家长老师戳着脑门讲“不努力读书找不着工作喝西北风去”“考这么点分真是白养活你了”之类的情况。
这些不算主要,最触动的一点是,当看到男嘉宾强行打断正在讲话的女嘉宾,刘俐俐同学像童话里的孩子一样指出了这个失礼的行为(不要把这个纠正跟后面被怀疑和打断后的愤怒混为一谈)。这是最最纯朴的一点。换位思考一下,若是自己站在她的位置,面对这种行为,是浑然不觉不合适?还是觉了但会因为场面的气氛和对方的地位而沉默纵容?相比之下,就知道什么是纯朴了。
现在大学里(非自考非在职,独木桥的胜利者全日制本科),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兴趣,习惯了被迫学习,宁可翘课睡觉看电视打游戏。居然有人喜欢苦逼的英语!居然有人喜欢矫情的诗!还偏偏挑大家不知道的东西!那一定是在装逼了。——若真有这样的心态,可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虚无解构成了主流,纯朴认真当然就是装逼了。
补看了两个视频:一个是这期节目后刘在微博上自己上传的感谢支持鼓励她的网友的视频,一个是几年前刘在《鲁豫有约》一期谈新西兰小留学生的节目视频(从33分左右开始)(感谢回复的布莱克)。看完之后,了解了更多信息。我坚持之前的判断。
当然,世上纯朴认真的人还有的是,我相信。
-
ZO0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31 01:01:30
-
长颈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16:29:38
-
king.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15:51:01
-
Hotzenplot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13:13:38
-
风吹白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10:04:23
-
小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09:26:57
-
本宅累了,退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02:55:43
-
栓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00:51:03
-
告天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8 00:36:12
-
是33啊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7 23:27:24
-
小小海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7 22:09:32
-
芒果爆爆蛋W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7 21:45:03
-
山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7 21:23:43
-
lei 转发了这篇日记
我觉得主持人 真的很不专业 不管你自己喜不喜欢这个选手 不能把自己的好恶表现的这么明显 甚至都有一些厌烦的情绪 不过女嘉宾表情也确实有点奇怪
2012-01-17 20:28:03 -
你就叫我蕉大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7 20:10:32
-
阿依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7 17:24:27
-
小标点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1-17 16:59:31